《医生,请不要总是抱怨》
2007年,一位干了20多年的外科医生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我决定不再做医生,哪怕是去街边弄个铁桶卖烤红薯,哪怕是去擦皮鞋……”他认为,“医疗方面的负面新闻,一个连着一个,舆论一边倒地倾向患者”,“社会已把医生整体妖魔化”,医生越来越没有职业尊严感了。
宁愿擦皮鞋,不愿当医生,这也许只是一句赌气话,却折射出了很多医生的真实心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医生都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然而,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医改方案尚未出台,各种矛盾暴露凸显,医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其受尊重程度确实有所滑坡。但是,最让医生们无法承受的,并非老百姓的怨恨,而是媒体的“误读”。面对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负面新闻,很多医生感到委屈憋气,抱怨媒体把医生的形象毁了,让医生尊严扫地。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可否认,前些年,不少媒体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报道,存在歪曲事实、以偏概全等现象。但是,随着媒体越来越成熟理性,大多数报道还是客观公正的。不负责任的报道是支流,负责任的报道是主流。医疗卫生行业负面新闻的增多,并不说明媒体对卫生行业存在偏见,而是说明媒体的舆论监督能力越来越强。因为媒体是“环境守望者”,它随时都在睁开眼睛监督社会。“坏消息”越来越多,恰恰证明媒体没有闭眼和失语,这是社会开放进步的标志。近年来,媒体不仅曝光了天价药费事件,也曝光了水污染、灰记者、黑砖窑等负面事件。这说明,记者监督社会的眼睛越来越敏锐,不管什么领域,只要存在阴暗角落,都有可能被曝光。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积弊甚深,而公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媒体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正是为了推动改革和进步,而不是故意与医生为难。
正确看待媒体的舆论监督,是医生摆正心态的第一步。我们固然反对媒体“妖魔化”医生,但是,如果把所有批评医生的报道都视为“妖魔化”,也是不理智的。事实上,在整个媒体报道中,误读医生的报道只占一小部分,构不成卫生新闻报道的主体。因此,对于极少数不公正的报道,医生不必过度敏感,更不要轻易放弃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赌气去“烤红薯”、“擦皮鞋”。其实,如果医生把舆论监督看作是“体检”和“会诊”,心态就会平和得多。媒体指出医生的“病根”,有时很温和,有时却很尖刻、很无情。不管怎样,其目的都是为了治病救人。所以,医生不应把批评都当成恶意,讳疾忌医。
事实上,除了自己,没有谁能诋毁医生这个群体的形象,也没有谁能拔高这个群体的形象。维护医生的职业尊严,最终还要靠医生自己。因为,尊严不是谁赋予的,而是自己赢得的。一味抱怨外界环境,只能加深怨恨,使人消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惟有“以直报怨”,用仁心仁术证明自己的德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误读,重塑医生的良好形象。
作者手记:我曾提出过“不要丑化医生形象”的观点,本文来了个大转弯,希望医生不要总是抱怨,这是否有见风使舵、自相矛盾之嫌呢?
其实,这是一种辩证思维。作为记者,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理所当然。当医生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时,必须挺身而出,为医生鸣冤正名;当医生过度夸大社会的妖魔化程度,并以此作为逃避舆论监督的借口时,必须给予提醒,让医生正确看待舆论的社会功能。事实上,在一个媒体越来越开放的时代,医务界应该主动认识传播规律,适应新的形势,正视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意见,而不应过多仇视和指责媒体。我之所以站出来批评医生中的错误认识,目的还是为了让医生赢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因为回避和掩盖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更不能让污点成为美痣。
我非常欣赏一句话,那就是香港特首曾荫权在就职时演说中所言:“身为政治领袖,接受批评,还有偶尔一点赞美,是工作的一部分。为政者埋怨传媒,好比水手埋怨大海。如果受不了带盐海水扑面的刺痛,那么一开始便不该跑上甲板。”对于医生来说,这句话同样值得回味。
发布于 2010-07-17 07:33:29 IP 属地·中国|河北省|邯郸市
治小儿顽咳效方 3012评论
皮肤病图片大全(1000张之多) 2829评论
医生营生绝活---简方疗便秘 2647评论
新农合受益方排名 2604评论
小儿感冒咳嗽输液特棒的方子(我的临床经验常用方) 2379评论
2011年,新的一年,基层医生网每日红包继续!!! 2368评论
灌肠治愈儿童咳嗽的处方。 1704评论
孕妇牙疼怎么办? 1703评论
看看我治疗的小儿咳嗽处方. 1564评论
搽痔疮肿痛简效方 155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