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医生成为病人》
关注者
0
被浏览
1737

《当医生成为病人》

  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一个医生真正理解病人,是当他成为病人的时候。美国一名医学家曾坦言:他对医生本人不患重症感到“遗憾”,因为如果不患病,他就始终无法体验患者的恶劣处境,始终无法真切地感受一个人面临生命危难时的悲伤和恐惧。 
      
  生病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痛苦、最难熬的时光。在医院里,白大褂、手术台、输液瓶、注射器……一切似乎都散发着冰冷的气息,生与死往往充满悬念,没有清晰的界线。在这样的世界中,医生的一句话、一只手、一个眼神,都具有超乎寻常的神奇力量。倘有一丝温暖,都会让人记一辈子。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了甲状腺瘤,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著名头颈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作为一名医生,他也做过很多手术,却从未对病人说过类似的话。当病人喊疼时,他总是说:“别乱叫,手术哪有不疼的!”从此,这位年轻医生懂得了如何善待病人。 
      
  然而,在很多时候,医生并没有体会到病人的痛苦。当病人就诊时,医生往往头也不抬,第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毛病”,而不是“您好”;当病人提出自己对疾病的看法时,医生总是不屑一顾说:“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当老年妇女问为什么内分泌紊乱时,医生会来一句:“你多大岁数了,能和小姑娘一样吗”……对于这样的语言,很多医生早已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过分,但对于患者来说,却犹如一阵“寒流”,凉透心底。还有的医生虽然外表温和,但一出手就是“大处方”、“滥检查”,令患者雪上加霜,不寒而栗。 
      
  当今,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很多医生一味抱怨医生越来越难当,指责患者越来越难缠,却很少反思医生缺失了什么。一些医生认为,医疗就是“看病”,医生就是“修理匠”,医生和病人没什么情感可谈。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的技术因素越来越多,而人文因素却越来越淡化。金钱和技术成为医学的焦点,而正义、伦理、情感、道德等却被遗忘乃至抛弃。见病不见人,成为医学的“通病”。 
      
  其实,我们并非“诅咒”医生都生病,只是希望医生换位体验一下医患角色的差异。因为,作为一名医生,只有在病人的生命中照见自己的生命,在病人的痛苦中映射自己的痛苦,才能懂得如何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突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作者手记:人人都难免生老病死。生与死本是对立的,其间有了病的“插足”,便使生与死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当你经历了病痛,死亡就成了一个具体的存在。所谓“疾病是世界的譬喻,因为人人都在死亡中行进。” 
      
  荷兰女医生图姆斯是名高位截瘫的病人,她有句名言:“你只是在观察,而我在体验。”其实,医生的世界和患者的世界是两个世界,医生仅仅是观察,而病人是在体验。观察与体验,视角不同,感受迥异。道德不是教义,而是需要体验的。也许,只有亲历不幸,医生才能真正懂得患者之苦。 
  生病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体验,一个从未与疾病邂逅的人往往不够成熟。疾病使人痛苦,同时也使人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更坦然地面对自然规律和生命旅程。

发布于 2010-07-17 07:35:12 IP 属地·中国|河北省|邯郸市

0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