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丹毒
关注者
0
被浏览
3103

  丹毒 :一种急性传染性皮肤炎症。由溶血型链球菌侵入皮内小淋巴管引起。患处皮肤红肿热疼,边缘清楚。多见于小腿及面部。患者常发高热,头痛,全身不适。   中医学认为本病因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搏结而成。《圣济总录>“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或由于皮肤黏膜有破损,毒邪乘隙而入。凡发于头面者为天行邪热疫毒之气或风热之邪化为火毒。发于小儿者,则由胎火胎毒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致病菌是具有溶血性能的丹毒链球苗,通过皮肤的破口(或毛囊孔)侵入皮肤或黏膜内病变蔓延迅速,引起网状淋巴管发炎.由于淋巴管炎使淋巴血液回流受阻,故局部可出现水疱,当细菌毒素侵入血液时,即可引起全身反应.

  全身不适如头痛、寒战、高烧等全身症状,同时皮肤局部出现一片鲜红色红疹,疹中央色淡,周围色深,与正常皮肤间有明显界限,用手指压红疹、红色消退,但松手即恢复红色。局部有胀痛及烧的感、肿胀不明显,有时有水泡形成。好发于下肢或面部,局部皮肤呈鲜红色,稍突出皮肤表面与周围界限清楚,用手轻压红色即可消退,红肿向四周蔓延,中央红色消退,脱屑,呈棕黄色,红肿部位有火烧火燎的感觉,有的可起水疱,,有的患者眼部红肿胀痛,严重者眼皮肿软下垂,如肿不消成脓。 小腿和头面部是丹毒的好发部位。特别是患有足癣的人,反复发作可使下肢淋巴管阻塞,皮肤增厚,形成橡皮肿。

  现代西医采取大剂量消炎药,强力消炎。一方面长期应用大剂量消炎药不仅杀灭溶血链球菌,还同时杀灭人体正常有益菌群,破坏人体正常内环境;另一方面普通消炎药物对溶血链球菌杀灭作用较弱,容易造成病程迁延,反复不愈,加重患者痛苦,增加患者负担。 中医采用保守,温和的治疗方法,病程长。效果不确切。

  采取针刺,外敷药物治愈丹毒患者。针刺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通过银针强刺激来改善病变部位微循环,加速局部血流量,提高局部新陈代谢。同时更加有利于阻塞局部血流中有毒物质的排除。促进白细胞吞噬细胞的聚集。

补充: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其好发部位是下肢和面部,其特点是起病急,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肿状红斑,色泽鲜红,中心较淡边界清晰并略隆起,局部有烧灼样痛,回流区淋巴结肿大,疼痛。处理不当可导致淋巴水肿,严重时发展为象皮肿,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必要的。

临床表现   1.丹毒多发部位是面部和下肢; 2.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3.局部出现肿状红疹,色呈玫瑰,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略隆起,时有水泡,压可褪色,有烧灼感,炎症向四周扩散,中心部逐渐褪色呈棕黄色,有落屑。

诊断依据   1.发病初期,局部皮肤出现鲜红之斑疹块,边界清楚,微隆起,伴烧灼痛,指压病变区立即褪色。 2.病源向四周扩展时,中心皮肤颜色改变有时有大小不等的水泡出现。 3.起病初,常有畏寒、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白细胞增高。 4.区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及压痛。

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加强营养,发生下肢者抬高患肢。 2.大剂量青酶素静滴或肌注,直到局部病 变消失后,仍应继续应用5 ̄7天。 3.局部理疗。

 

疗效评价   1.治愈: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

发布于 2007-02-03 20:20:45 IP 属地·中国|山东省|德州市

4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4条评论
图文并茂,学习!感谢!
  • 2007-02-14 19:37:58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青岛市
    回复 0点赞
用克林酶素0.9克加地米5毫克3天就好了.可以试试
  • 2007-07-15 13:07:30 · IP属地·中国|陕西省|商洛市
    回复 0点赞
此病好了以后容易复发。
  • 2013-12-04 10:42:24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揭阳市
    回复 0点赞
好好看看,非常好的帖子
  • 2013-12-17 10:00:58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青岛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