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讲稿,只选择了部分条文,按提纲打乱条文次序讲解。我觉得按顺序通读原文有利于了解本篇原貌,但需要前后参照,有必要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 谭氏说:“---水气病也可称为水肿病”。何氏说:“---说水气即指水肿亦未尝不可”。王老说:水气病就是水肿病。 王老讲,本篇与《内科学》水肿病的不同点:第一,内科学以症状命名,而本篇以病机命名,气不化水所致。第二,脏腑辨证上,落实在肾与膀胱上。第三,涉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内科学》要大。一者,在辨治思想上,以病之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二者,四水分证,风水、皮水、石水、正水,还涉及到了黄汗。三者,涉及到和妇女月经相关联的水肿病,这就是血分病和水分病。四者,也论述了与水气病相关的,气分病的证治。 : 王老:在病机要点上,痰饮病,在水液代谢环流里面,强调脾运失司。水气病,强调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职。 《谭注》:本篇水气,与痰饮亦相近似,但痰饮是水饮潴留于局部的疾患,水气是水液泛滥于周身的病证。篇内提到的五脏水,即五脏病所引起的水肿,与《痰饮篇》的水在五脏,为水饮侵及五脏者不同。 : 《何注》:原文虽有五水及治疗方剂,但文字颇多夹杂,仅有风水、皮水、黄汗等数方,真正的病水文字不多。在治疗方法中虽指出发汗、当下、利小便等,但是方剂中利小便及下法则极少提到。全篇文字中,讹字、脱字及证方不符的情况也较多,因此本篇中除了诸方的证候用法之外,其它部分的临床价值就值得商榷了。根据后世方剂的发展,充实水气病的临床治疗内容,也是十分需要的。 《谭注》:---在临床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老讲,本篇有很多重大理论问题值得研究。
就水肿病说,《内经》已有病名、证候描述和治则提示。真正有证候分类、治则方药,奠定辨证论治基础的就是本篇。后世如,《巢源》、《千金》丰富了证候与方剂,朱丹溪首创阳水、阴水基本分类法,张景岳以脾肾为本的发挥,李用粹的总结归纳等等,历代医家对水肿病的辨证论治,在此篇基础上,均有比较全面和实用的发展。现代用于对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衰,内分泌失调,营养障碍等疾病属于水气病者的诊治。此外,本篇所涉及的血分、水分、气分病,对于并非以水肿为主症的杂病证治也有临床参考价值。
(王老): :因气不化水所致,以水肿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 (阳): 病因病机: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邪阻滞肺卫,肺失宣降而病水。 主要脉证:“脉浮”或“寸口脉沉滑”,恶风,骨节疼痛(有痠重感),有热(汗出),以浮肿为主症,“面目肿大,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肿起于头面,目窠先肿,波及全身)“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其颈脉动,时时咳”。 脏腑辨证:肺。 病 性:表中之表。 病 势:起病急骤,变化迅速? [/i](阳): 病因病机:内有水气,溢于皮中,外感湿邪;脾失健运,肺失通调; 水气潴留于皮中。 主要脉证:脉亦浮或沉,不恶风(不汗出),外证胕(跗)肿,按之没指(足踝先肿或肿甚),一身面目洪肿,其腹如故,不渴,小便不利。 脏腑辨证:脾、肺。 病 性:表中之里。 病 势:起病缓慢。 (阴): 病因病机:肾阳衰弱,水气停蓄。 主要脉证:喘(腹满,浮肿,肿甚),脉沉迟。 脏腑辨证:肾。 病 性:里中之表。 (阴): 病因病机:阴寒凝聚于下焦,结于少腹。 主要脉证:腹满不喘,脉自沉。 脏腑辨证:肝、肾。 病 性:里中之里。
:(略) :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为病难治。 :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 病因病机:阳气衰微,大气不转。 治疗原则: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略) [b] 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b]。
---水气病的重点是四水,黄汗属于什么病,或者说对应于当今临床的什么病,至今无定论,似乎只是与水气病相类。 ---风水病,其脉自浮的“自”,或可认为是风水的主脉,早期脉象。一是临床可见之脉,二是表示病位在表,由外邪所致。风水,临床上常以肾小球肾炎早期的浮肿等症状相对应。我在基层临床所见,这个病,在20年前比较常见。而后来,我所在的村子竟然没有再发生过一例,或许与西医所说的链球菌感染的及时控制有关? 可惜那时没有注意过脉象是否浮。例如,一个全身浮肿的病人,在寸口诊脉,王老说“在体表有水的话,脉道实际上是受到影响的”。所以我就想象,或者是用手指按压一会儿,等皮下水肿消退后,可见浮脉?这是从在水肿病人的肢体扎静脉时,需要先按压一会儿,等静脉显露出来,迅速操作来推测的。水肿病人,是否这样的诊脉法,不知道。 脉浮;骨节疼痛,王老说当有水湿停滞的酸痛沉重感;恶风;三个指征都提示病位在表,病性属风邪致病。因为先说了这是论风水,所以省略了主症---“浮肿”。 ---皮水,脉亦浮,可见之脉与提示病位在外。胕,通“肤”,胕肿与浮肿音义相同。按之没指,按之凹陷的意思。不恶风,提示不是风邪致病,即与风水鉴别。其腹如鼓不渴,《谭注》说:“当依《脉经》注文,作‘其腹如故不满’为是”。也因为各家认为皮水没有腹部见证。不渴,谭氏做不满解。王老认为,提示里无郁热。 脉浮,浮肿按之凹陷,不恶风,腹如故不满,四个指征。不恶风、腹不满,视为与风水、正水及石水鉴别诊断的阴性指征,而按之凹陷还是水肿的特征,所以阳性指征就是一个脉浮啦。王老补充了“跗肿”,提足旁,突出足踝按之凹陷和肿先起于下肢,不知何所据,似乎提示,风水浮肿先见于面目,皮水浮肿先见于足踝? ---《心典》:“水在皮者,宜从汗解,故曰当发其汗”。《语译》:“这种皮水的病症,应当用发汗法治疗”。这是把四字归属于皮水。 《谭注》:“风水和皮水二者,病都属表,故当发汗,使水气从汗而泄”。王老,同义。这是把四字贯通风水、皮水两条,也相当于是个标点问题。 问题:腰以上肿当发汗,是基本治则,这里不存在以腰为界,用汗法的问题,是病在表,用汗法。 ---一直以为,“外证”指表证,躯壳外部的见证,例如发热、恶寒、身痛、汗出等证;相对应的喘、满、呕利等里证是内证。这里四水都用了外证二字,正水的喘、石水的腹满都冠以外证。难道这个外证,是指脉象以外的所有症状吗,不解? 只有两个指征,脉沉迟,自喘。沉主里,迟主寒。喘,谭氏以上焦阳虚,水气上逆释义。王老没说上焦阳虚,就说是肾阳虚,水气停聚,上射于肺,肺失肃降,气逆而喘,大意相似。 王老从“正”字释义,肾主水,肾为胃之关;肾阳虚气不化水,关门不利,水停而聚,导致了水气病,水气病主要病机责之于肾,所以叫“正”水。因为后面紧接石水有“腹满不喘”,王老讲这是省文法的“互文见义”,把腹满症补充进来,也标志着浮肿肿甚。 这样,正水有脉沉迟,腹满,肿甚,喘,四个指征。 ---仲景多用“自”字,不甚明了。脉自沉,王老说,较之脉沉迟更深重。因为少腹肿满,坚硬如石状,名为“石水”。不喘是距离上焦肺较远。 脉沉,(少)腹(硬)满(如石),不喘。 黄汗不学,到最后再简略整理一下。
《谭注》:总的说来,。
。 谭氏认为,论述风水与隐疹腹水黄汗在脉证上的区别。何氏认为,是讲风水脉证的辩证和与黄汗的辨别。《语译》,把风气相搏的“气”,释义为水气,似乎容易贯通全文。 《语译》:脉象浮而洪,脉浮表示有风邪,脉洪说明是水气盛,风邪和水气相搏结,如风邪强于水气,那么身上可能发隐疹而全身发痒,这叫做“泄风”,日子久了,有的就会变成痂癞;如果水气甚于风邪,那就是水气病,因身体浮肿,有时弯腰抬头,俯仰屈伸都感到不方便。风邪和水气都比较强的,就会周身水肿,这时用发汗法为主,可望治愈;如果病人怕风,说明卫气虚,这是风水;如果不怕风,小便又是通畅的,口中涎沫多,这是上焦有寒,为黄汗症。
。
---风水,第1条是脉浮,第2条是脉浮洪,本条是脉沉滑?王老以风邪的特点释义,善行而数变,风水发展变化迅速,伴随着浮肿的迅速由头面发展到四肢,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谭注》:首条是说风水的本脉,次条说的是风水的兼脉,本条是说风水的变脉。大抵风水初起,外有表证的,其脉多浮;风水久病,外无表证的,其脉多沉;又肿势不甚的多见浮脉,肿势加重的,多见沉脉;若风水久病,外无表证,肿势严重,反见浮脉,则为水病脉出,预后不良。要知一种病可见多种脉,一种脉可主多种病,临床时总宜脉证合参,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 ---王老:这个“中”,说明风水已经从体表开始蔓延到肌肤了。 ---“目裹”,当作“目窠ke”,眼窝。“微臃”,微肿的意思。“蚕”公认是多出来的一个字,直接读作“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状”。 这里补充了风水浮肿的特点是先见于面目,最早见到的是眼泡微肿,好像刚睡醒时的样子。王老的解释,是“因为水湿留滞于胸颈以上,卫气被郁,所以,头面先肿”。我觉得直接用风从上受,先伤头面解释更为简捷。补充的第二点是,有热。第1条有脉浮、恶风、身痛,风邪犯表的见证,有热好理解。 ---这两个症状首见于内经。王老说:“颈脉,---人迎脉的情况,肿甚的话,其搏动会相对来说就掩饰一下,所以能看见颈脉动,西医也注意看颈静脉---”。王老没有说清楚是指颈动脉还是颈静脉。颈静脉怒张见于右心衰,可见水肿,但不会有明显可见的搏动?时时咳,王老说,“是水渍于肺,肺失宣发”。指出:“在临床上所见,咳嗽的症倒不一定出现”。王老是以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症状说的。即使肾小球肾炎一病,高度浮肿、高血压、少尿,如果发展到右心衰,颈静脉怒张的程度,肺淤血咳嗽是可见症状。 ---先是眼泡微肿,面目肿大,到这里的手足凹陷性水肿。提示水肿先见于头面,也提示迅速蔓延全身。王老据此认为这是“风”邪致病发展迅速的风水特点。
。 《谭注》:周痹:病名,痹病的一种,其证周身上下游走作痛。“脾胀”:诸注多作“肺胀”,是;惟程、魏注仍作脾胀。 本条论述风水、皮水、黄汗和肺胀的辩证和治法。 太阳病脉浮而紧,若为伤寒,则当骨节疼痛;今反不痛,身体但重而痠,则非伤寒而为风水侵淫肌体可知。风水在表,津气未伤,故其人不渴,汗出即愈。若恶寒者,此因发汗不当,卫阳虚极所致。若渴而不恶寒者,则非风水而为皮水;水在皮肤,阳气不能外达,故身肿而冷。若痛在骨节,状如周痹,则非皮水而为黄汗,湿气阻滞,故胸满聚痛不能食,阳为湿郁,故入暮烦躁不得眠。脾胀的脾字,当系肺字之误,若咳而上气,喘而不渴者,则非黄汗而为肺胀;水气侵肺,肺合皮毛,故其形如肿;发汗则水气随汗而出,故愈。然此诸病,,这是临床时应该注意的。 本篇首条说风水外证骨节疼痛,本条说骨节不疼,身体反重而痠,似乎前后不合。究之风水为病,其流注于关节者,则骨节疼痛,其侵淫与肌体者,则身体痠重,由于所伤的部位不同,故表现的症状不一。又首条说皮水不渴,本条说渴,似亦前后不合。其实皮水并不是始终不渴,大抵邪尚在表则不渴,邪已入里,则亦有口渴者,病情有变,症状亦随之而变,这是临床上常可见到的情况。
(方见中风)。 本条,几家释义不同,焦点有三。一是里水,是否皮水?二是黄肿,是否洪肿?三是越婢加术汤,是在末尾,还是在“故令病水”句之后?谭氏与王老释义相近,取之。 《谭注》:本条论述水在皮里的脉证和治疗。 里水,《脉经》细注:一云皮水;即水之在皮里肌腠者。黄肿,当依《脉经》作洪肿。水在皮里,故一身面目洪肿,里水肿甚则脉道被压,故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越婢加术汤主之”一句,当在“故令病水”句下,水在皮里,当发其汗,故用越婢加术汤以发汗散水;脾主肌肉,故加白术以培土制水。若小便自利而渴,此亡津液,则非越婢加术汤所宜。 本篇首条说皮水其脉亦浮,本条说里水其脉沉,似与皮水不合;其实里水即水之在皮里肌腠者,为皮水的进一步发展,里水肿甚,故其脉沉;病情有轻重,肿势有微甚,所以脉象也有浮沉之别。 王老:“洪肿”,水势像洪水那样迅速蔓延,这形容的不是正水、石水那种里水,而讲的是皮里之水。 “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它既不能从皮毛外泄,又不能从小便通利而排泄,因此聚水、聚湿而肿,这证明,它的症状应该加上小便不利症。病机涉及脾肺,脾失健运,肺失通调,不能够下输膀胱,通调水道所致。 越婢加术汤,是麻黄配石膏,发越水气,因为有石膏半斤,因此它一定得有发热情况,就是兼有郁热。 越婢加术汤是汗法,如果小便通利了,得汗了,出现了口渴,就证明津液有被伤的倾向。这是告诫,不要等到口渴还连续用药,要把越婢加术汤停下,不能再用了。
本条:一是里水就是皮水,皮里之水。二是皮水可见全身浮肿,脉沉。三是本方证有小便不利,兼有郁热。四是在小便通利、得汗后,若见口渴,是津液被伤的指征,禁用汗法。 本篇所及有汗、利、下三法,所以口渴应该引申为汗、利、下三法的一个效应指征,。并且要与水饮病本身的口渴鉴别,一是水停引起的病理性口渴,一是津伤所致的药理性口渴,需要四诊结合方药综合判断。这只是学到本条的感想,以往临床上没有注意过。
[b]6,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7,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b]。 《谭注》:此两条论述趺阳脉诊分别水气病的寒热虚实。《何注》:上两条是讲水病原有宿疾的脉证辨别。 。 《谭注》:本条文义不属,不便强解。 [b]9,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10,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b]。 《谭注》:此两条论述水病的形成与肺肾的关系。 寸口肺脉,肺主通调水道,弦则卫气不行,紧即恶寒;水不沾流,当是水沾不流之误,寒邪外束,卫气不行,则水气沾滞而不流通,于是水走肠间,外不得为汗,内不得为溺,因而形成水肿。 少阴肾脉,肾为至阴,主水,紧则为寒、为痛;沉则为里、为水。肾阳不足,寒水不化,则水气不得渗于膀胱,小便困难,聚水成病,因而形成水肿。 此两条是根据《素问-水热穴论》:“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的理论,说明水病的形成与肺肾的关系。
。 《谭注》:本条论述水病一般的脉象和主死的脉象。 水为阴邪,沉为阴脉,故脉得诸沉,当责有水;但此就身体肿重的一般脉象而言,若身体不肿而脉得诸沉者,则不一定有水。又水病脉出,浮取则有,沉取则无,为无根之脉,表明真气已绝,故主死。 脉出与脉浮不同,脉出举之则有,按之则无,为真气已绝之象,故咽喉不良;脉浮,浮取有余,沉取不足,为表邪方盛之象,故风水、皮水见之无妨。 我们今天判断是否死证,自然是要参考西医诊断的。
。 这条描述的是一个严重的水肿病人。目下有卧蚕,是形容眼泡肿胀的程度,不是提示先见于眼泡微肿的风水。面目鲜泽,是由于水肿严重,皮肤绷紧光亮的病态,不是正常的面色鲜泽。脉伏,脉沉绝,是水肿严重脉道受压,并非真的脉绝,所以才说“可下之”。消渴,是津不上承的口渴症状,不是消渴病。有腹水的腹大,有小便不利。 王老:肿势严重,急则治标。“可下之”,就是《素问•汤液醪醴论》里面,所说的“去宛陈莝”。要把这种瘀滞打开,要通利水道,就得用不是一般的利小便法,而是攻逐水邪,峻下逐水之义。---如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方。
。 《谭注》:本条论述利后脾虚发肿的机转。 下利津伤,故渴欲饮水;水气不化,故小便不利;脾虚不能制水,故腹部胀满,因而发生水肿。若小便自利,则水从下出;汗出,则水从外泄,故当自愈。
[b]14,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15,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16,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17,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18,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b]。 王老:四水之外,又提到了五脏水。这可以说是张仲景在当时,对于一些医家对水气病,水在五脏脉证的一个总结,他兼收并蓄,放在本篇里面,可以帮助我们,便于在临床上,按照脏腑经络辨证,给予提示。 不管水是在哪一脏,它共有的症都是肿;如果水湿增加的话,就表现为腹水、小便不利,小便难。包括肝水中的“小便续通”,尽管肿势很厉害,但是它还可通利,只不过时少、时断,而不是一点儿都不通。 不要一一与西医病名对号,“心水”是不是心脏性水肿啊,“肝水”是不是肝性的腹水啊,---不能这样一一对号。但是,它可以启发你,脏腑经络辨证,在临床所见的一些表现。比方,“肾水者,---”,这都是按照肾经所循行的部位,包括了腰、脐,外阴,特别是“其足逆冷,面反瘦”,更是足少阴肾经所过之处,“手足逆冷”,是肾阳虚衰的表现,这仅作参考。(面反瘦,谭氏据《千金》作“大便反坚”,可见问题的复杂性。) 谭氏,对各条做了具体释义,认为本篇的五脏水是五脏病变导致水肿,与痰饮篇的水在五脏不同。何氏认为两者是一个意思。
。
水病治法,注家把第12条的“下之”称为“去宛陈莝”;把本条的发汗称为“开鬼门”,利小便称为“洁净府”。三个术语见于《内经-汤液醪醴论》。 《内经新识》:去宛陈莝:排除郁积的水液废物。宛同郁,莝音挫,斩也。鬼门:汗孔。净府:膀胱。---“去宛陈莝”是水肿病的治疗总则;“开鬼门,洁净府”是水肿病的具体治法,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谭注》:本条论述水气病的治疗大法。 水气病的治疗,凡腰以下肿者,病多在里,当利小便,使水气从下而出;腰以上肿者,当发其汗,使水气从汗而泄;这是治疗水气病的大法。 “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但这些治疗原则,只适用于阳证、实证,若阴证、虚证,则当采用培脾土,温肾阳等治法;临床时,总宜根据具体病情,分别寒热、表里、阴阳、虚实,灵活运用。 理论解释,以腰为界,是因为腰为肾之外府,突出水气病的病机以肾为主。腰以下,属下、属里、属阴,水邪居处离膀胱最近,因势利导,开邪出路,就其近处驱之,取“洁净府”的利小便法。腰以上,属上、属表、属阳,肺居上焦,肺合皮毛,对于体表的水邪,就起近处驱之,开其出路,用“开鬼门”的汗法。 王老指出:这些原则,临床实践指导性价值很大,但它并不能代替水肿病的具体治法。因为人体的脏腑经络,内外上下都是密切联系的,同时,患水肿病的脏腑,也常常互相影响,因此,对于发汗法和利小便法,往往不能截然分开。这个治疗原则,只能适合于水气病的实证,而且临证的时候要具体分析,可以汗、利两法并用,但必须是属于实证,或者是病初,才可用。 比方说,五脏水,分阴阳属性,我(王老)认为,心、肺居于上,在上、在表、属阳,肝、脾、肾就为阴了,肺水和心水就可以汗法吗?不可能,还得是具体病证具体分析,这就是一般的阴阳属性,咱们就这么讲的。再说脏腑辨证离何而近,肝、脾、肾属阴,完全利小便吗?那也得看辨证,比方说,12条提出来的就是逐水法,若真是深重到石水、正水的程度,属于肝水、脾水、肾水这些情况,发汗、利小便也不行。这里说实证用,久病必虚,要是标急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应用逐水法。
。
---这里的寸口与趺阳、少阳、少阴并举,是指寸口六部脉,不单指寸部。寸口属肺经,也就是肺脉。沉则为水,迟则为寒,是说肺气虚寒不能通调水道。“寒水相搏,则反侮其土”,所以发生了水气病。 ---趺阳脉,诊在足跗上,脾胃脉。脉伏,沉伏之象,“主脾胃气虚,土不制水”,所以发生了水气病。 脾气衰,水谷不化,故大便鹜溏(水粪杂下如鸭粪),也是目前临床辩证依据之一,好理解。胃气衰则身肿,如何解释?谭氏解为,土不制水---水气外溢,故身体浮肿。王老解释,“肾者,胃之关也”,是胃气衰,肾阳不足,---还是落实到关门不利造成的水肿病。《心典》:“---胃阳不行---脾气主里,故衰则鹜溏;胃气主表,故衰则身肿”。 如果是说“肾气衰”则身肿,好理解,可是前头冠以趺阳脉伏,显然这是胃气衰无疑。我还是联系到伤寒论中极少提及脏腑名词,而独胃气一词频频可见,这个“胃气”与现代的胃气概念有广狭之别。在《内科学》里,水肿病有脾阳虚、肾阳虚的辩证类型,没有提及胃气问题。三家的解释,都不能尽如人意,就记住仲景说过“胃气衰则身肿”吧。 ---《谭注》:关于少阳脉位的问题,注家意见不一,有的认为是左关胆脉,有的认为是右尺三焦,------本条所说的少阳脉位,是在耳前陷中。 卑即沉弱之象,主三焦决渎无权,水道不通;少阴脉诊在内踝后跟,细即沉弱之象,主肾阳衰弱,寒水不化,故男子得之则小便不利,妇女得之则经水不通,血行不利,引起水肿,故名血分。 ---王老:本条集中显示了用脉象来论述,(水气病)和肺、脾、肾、三焦、膀胱之间的关系,把整个水气病的病因病机概括出来了。而且又讲到了“血不利则为水”,这个血分的概念(详见22条)。 。 本条在有的金匮版本里没有。《谭注》:本条论述血分病形成的机制和脉象。---前条的血分病是一种虚寒证;本条的血分病是一种虚中夹实证。
。 《谭注》:本条论述血分病与水气病的鉴别和预后。 经水先断,后病水肿,这是因经闭引起的水肿,病在血分;血结难通,水气不行,故为难治。先病水肿,后断经水,这是因水肿病引起的经闭,病属水分;去其水则经自通,故为易治。
(大意): :经典的语言,在于说 “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 (第20条),这是《水气病》篇一个很重要的立论,现在关于痰、瘀相关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就源于“血不利则为水”,水血互患,这在研究上很有启发意义。 :联系20条原文“少阴脉细”,有血少的问题(少阴心),有肾阳不足的问题。肾阳不足而血少,血少而经闭,也有的注家认为血少、血寒而凝,两个意思都有。经闭之后出现水肿,是因为瘀血阻滞了水道,造成瘀血阻滞水道的原因是肾的阳气不足,血寒而凝,“血不利则为水”。一定得是伴发着水肿,由月经闭止而导致的水肿,叫血分病。 治疗上,必须得解决瘀血阻滞的问题,使小便通利,水肿才能解决。活血化瘀不象利水那么容易,因此,“此病难治”,是指治疗需要一段过程,什么方?没提。 临床常见这种病证,月经不调,出现水肿,特别有经前紧张症表现的人。她首先,月经前乳房胀、疼,心烦,眼睑浮肿,非常明显的,也有的表现为大便溏,或者是不爽,兼有湿证,所以,这属于肝脾不调的性质,肝脾不调,血分不通。 在《妇人三篇》里,,用于妊娠肝脾不和的腹痛。这个方的组成,有归、芎、芍齐调肝血,肝藏血,女子以肝为主,三个入血分的药都具备了。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可以概括为三个入水分的药。因此,这六味药组成的当归芍药散,它就有调和肝脾的作用;因为有气血瘀滞的问题,所以,本方也有化瘀利水的作用。 张仲景提出化瘀利水法的代表方剂,特别是通过调和肝脾来化瘀利水,对于妇人经前紧张症,伴有眼脸浮肿、乳房胀,心烦、易怒这样的一系列症有效。有的女患,还出现脸上痤疮经前期加重,这些都属于肝脾不调所致,有肝郁而血滞,脾虚而湿盛这种情况。要调和肝脾,用什么方?当归芍药散,化瘀利水法的代表方剂,它就是通过调畅血分,使瘀血阻滞的问题得到缓解,月经就随之而来。说难治,不是不治,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月经调整,有的时候需要看三个月的周期情况,有的可能一方而愈,这就根据她瘀血阻滞水道的程度来说。 更加常用的方是逍遥散,也有调和肝脾的作用。活血化瘀的作用不够,,即坤草,单味作用就是化瘀利水,既能够行血,又能够利水。叫做“坤草”,不是说男子不能用,是说对女子的这种血分病有特效,能达到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的作用。 :它的病因病机,是由水病而影响到血分,水液阻滞血道,当通利水道以后,月经自下。比方,五苓散,其中桂枝既能化气,又能解表,也能够通阳、通血分,所以用五苓散,先通利水道,然后月经随之而下。这就是特指月经病出现的水肿,也包括象经前紧张症,或者不明原因的水肿,有的时候你通过调经,也可以达到消肿的目的。,或者四苓汤均可用于此病。如果这种浮肿,尤其是临床表现,不仅是眼睑肿,下肢也肿,而且月经前表现明显的患者,你甚至可以给她加一点,消肿作用很好。 用,应该对症,不管是经水前断后病水的血分,还是先病水后经水断的水分,效果均好,当然在底方上有区别,“水分”以五苓散打底儿,其中桂枝有通阳、通血道的作用,加益母草,或者再加上大腹皮,有利于水道的通利,而且达到调经的作用。 本篇所论血分与水分病症未必限于王老举例,但是王老的举例确实简明实用。
。
本条王老不讲。我觉得,像这样一个比较详细的病案举例,仲景书中难得一见。谭、何、尤三家释义大同小异。 《谭注》: 【注释】苦水:苦,痛苦之意;水即水气病。 状如炙肉:炙肉,即烤熟的肉;是形容咽喉噎塞,如有炙肉梗阻的样子。 关元:关元穴在脐下三寸,这里是泛指下焦而言。 浮咳喘逆:是水气上浮迫肺,咳而喘逆。 【浅述】本条论述水气病引起肾气上冲的误治经过和救逆法则。 病者得了水气病,身面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这是寒水不化,水气外溢的本证;但医生诊病时,病者不提水肿,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梗阻,常微咳喘,这是肾气上冲,寒水侵肺的现象,因与痰饮咳嗽病,气从小腹上冲胸咽的证状相似,师故设为问答,说明本病的脉象,形成的机制,误治的经过,和救逆的法则,以示后学。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有水,紧则为寒,沉紧相搏,则寒水结于脐下关元,这是本病的癥结所在。溯其始病之时,病邪尚微,由于病在年壮力强,故不自觉,及至阳衰以后,荣卫失调,阳损阴盛,于是结寒稍动,肾气即冲,因为咽喉塞噎,胁下急痛;医者误以为饮留胁下,而用十枣汤之类大下之,结寒不去,正气反伤,故其病不除。病者又疑为痰阻膈上,而用瓜蒂散之类重吐之,不但伤其胃阳,并已伤其胃阴,所以发生虚烦咽燥,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等证。医者又以为水饮阻肺,而用葶苈丸下其水,标证稍减,故当时如小差;但因一误于吐,再误于下,脾胃大伤,故饮食稍为过量,水肿即复如前,寒结更逆,则胸胁苦痛;冲气续发,则状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病已至此,救逆之法,当先用桂苓五味甘草汤之类以治其冲气,使冲气止,再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治其咳,咳止其喘不治自愈。先治新病,病在其后,是指先治其冲气,后治其水气,也就是本书首篇,先治新病,乃治其痼疾的法则。 【按语】至于水气病的治疗方剂,曹颖甫认为防己茯苓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栝蒌瞿麦丸、---俱可随证酌用。似不如真武汤较为适合。
: ---脉沉紧,是当前病态时的临床脉象,也是王老常讲的以脉论病因病机。医生根据理论和临床经验来推断当前的这种病象,是由当初的寒水结在关元的病根发展而来。沉主水,紧主寒,寒水相结,形成一个病根,潜伏在关元部位。当时整体的阴阳失衡,营卫失调还很轻微,所以这样过了很多年,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异常感觉。随着年龄增大,先天真阳日耗,阳日损而阴日盛,阴阳失衡,营卫失调越来越明显,或者受外感和劳损诱发,这个潜伏的结寒病根,终于开始发动。前医不识病本,误用攻利峻吐,一误再误,终于导致下焦寒气上冲胸咽,水邪泛溢三焦全身。 关元,在神阙(肚脐)之下,不单指任脉穴位,在正对体表关元穴的深处,是先天元气之所,也是道家认为的中丹田所在。经过意守训练的人,可以感觉到一个范围所在,不仅仅是经穴概念,更不是解剖概念。关元,谭氏说泛指下焦,我觉得下焦概念有失宽泛。关元,或可以理解为“元”“关”,元气之关门,既然是“结在”、“当微”、“不觉”,就不应该范围广泛而应该局限在关元,肾间动气、元气之根、关门之地。 为什么结在关元而不是其它地方?以植物类比,一棵树,截去地上的干枝,在适合的条件下,又从土中长出幼苗来,再去除,又长出来,这就是根的问题。这棵树的种子,最初在适合的温湿度等条件下,先萌生胚芽,一部分向上,一部分向下,向两个相反方向生长。向上和向下的结合部,生长点,就是“关元”部位吧?人体身高的中点在耻骨联合,是不是从中医角度说,整个人体的中心点,先天元气的贮存点,生命的原始点,就相当于脐下的关元部位?这当然不是解剖概念。 对于冲气起自下焦,痰饮上泛、水邪上逆也起自下焦;王老认为水气病的根本病机在肾,我都没有看到明确的原文依据。而本段文字,仲景确实是以寒水“结在关元”,作为冲气、饮邪、水邪的元始动因的!这个冲气的“气”字,或许就与水气病的“气”字有关?所以先治其气,后治其水。也提示冲气、饮病、水病,三病的内在病机相关,本条就描述了三病相关的外在临床表现。 条文描述的各种症状,是临床可见之象,是病人的客观存在。而这个结在关元的“病根”,则是医学、医生的主观判断,是存在于医生头脑中的观念性的东西。是源于实践经验而高于实践经验的理论,是反映水气病临床诊治规律的理论模型,是中医学特有的理论。 理论方面,或者可以看做,是对某些类型水气病的潜在体质倾向、隐匿性原发病灶的理论表述。 临床方面,或者可以看做这种类型的水气病,根本病机在肾(关元),基本矛盾是阳损阴盛?一旦发动,则可以犯脾及胃、凌心射肺,出现三焦和全身的病象。急则治其标,随证治之,适可而止,莫伤根本;缓则治其本,或从脾治,或从肾治,殊途同归,但须知病根在肾,病本阳衰。还提示需要注意是否有冲气问题,气冲水逆者,治气在治水之先,治水先治气。
发布于 2015-03-09 21:56:28 IP 属地·中国|山西省|长治市
治小儿顽咳效方 3012评论
皮肤病图片大全(1000张之多) 2829评论
医生营生绝活---简方疗便秘 2647评论
新农合受益方排名 2604评论
小儿感冒咳嗽输液特棒的方子(我的临床经验常用方) 2379评论
2011年,新的一年,基层医生网每日红包继续!!! 2368评论
灌肠治愈儿童咳嗽的处方。 1704评论
孕妇牙疼怎么办? 1703评论
看看我治疗的小儿咳嗽处方. 1564评论
搽痔疮肿痛简效方 155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