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osphere
atmosphere发表于 2017-3-30 17: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 引言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为响应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大学生“走下网
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的号召,开展了多项“三走”主题体育活动。截止
至 2014 年 9 月,全国已有 1200 多所高校积极开展活动 41,000 余场,吸引了 1600 余万人次学生积极参
加体育锻炼[1]。然而引发的运动损伤也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
心健康和学习[2]。对各类运动损伤正确的急救处理直接关系到损伤的恢复。如果现场能够实施有效基本
的自救,可以有效降低伤残率,加快损伤痊愈,将损伤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降低[3]。医学生多数是未
来走上临床岗位的群体,他们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对提高大学生自救互救水平有重要意义[4]。本
调查旨在了解广州市医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及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了解现状,为运动损伤急救
知识的普及提供科学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对象
选择广州市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部学生,用便利抽样法,向在户外上体育课的大一、大二的医学生发
放问卷,因体育课的学生由不同医学专业不同班别的人群组成,样本有随机性,现场填完并当场回收。
因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同学无体育课并开始见习,则在见习接送校车内发放问卷,现场填完并回收。从 4000
多名医学生中共抽取样本 380 名,回收有效问卷 366 份,其中大一 66 人、大二 114 人、大三 73 人、大
四 113 人。
2.2. 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参考相关文献[5] [6],基于《运动损伤临床指南》[7]自行设计而成。内容包括运动情况、
损伤情况、常见的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等和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等。其中,运动损伤急救知识 19 道题,答
对 12 题及以上为合格,16 题及以上为优秀。采用匿名答卷方式,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当场发放
医学生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调查
31
并回收。共发放问卷 380 份,回收有效问卷 366 份,有效回收率为 96.3%。
2.3. 统计方法
所有问卷均由 epidata3.0 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 SPSS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答对
题目数、答对率用均数 ± 标准差( x s ± )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不同性别的答对率比较采
用独立样本 t 检验;不同年级的答对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性别、年级的合格率、优良率比
较采用 Pearson χ
2 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一共 366 人;其中男 121 人,占 33%,女 245 人,占 67%;一年级学生 66 人,占 18%,
二年级学生 114 人,占 31%,三年级学生 73 人占 20%,四年级学生 113 人,占 31%。
3.2. 运动损伤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医学生在校期间发生运动损伤的共有 260 人,运动损伤发生率为 71.0%。运动损伤
主要为皮肤擦伤(64.6%)、肌肉拉伤(45.4%)、肌肉痉挛(43.5%)、韧带拉伤(16.9%)、鼻出血(7.7%)等轻度
急性损伤。在发生运动损伤的学生中自行简单处理及不处理者占多数,运动损伤恢复时间多为一周(33.5%)
或一个月(30%),知道学校开展相关急救培训课程的同学仅占 19.7%,运动损伤情况一览表见表 1。
3.3. 医学生运动损伤急救知识了解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熟悉掌握运动损伤急救“PRICE”原则仅有 17 人,占 4.6%;而表示完全没听过的医学
生有 226 人,占 61.7%。在调查者所答的 19 道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测试题中,平均答对(10.72 ± 3.06)题,
平均答对率(56.44 ± 16.09)%,标准差相对较大,答对 ≥ 12 题的 169 人,合格率 46.2%,答对 ≥ 16 题的
13 人,优良率 3.6%,答错率最高的 5 道题见表 2;男女之间的答对率、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而男性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四个年级的答对率、优良率、合格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3. 讨论与总结
3.1. 运动损伤情况
医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高,以皮肤擦伤、肌肉拉伤、肌肉痉挛、韧带拉伤、鼻出血等轻度急性损伤
为主,这与毛志强[2]的调查基本相符,超过半数学生采取自行处理或不处理的方式,损伤恢复周期多为
一周到一个月,一定程度上对学习生活造成影响。这些轻度的急性损伤都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冷热疗法、
压迫及清创处理达到镇痛、限制出血目的,以减少血肿形成加快恢复时间[7]。而调查中损伤恢复时间多
为一个月或者为不清楚,可见学生们对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的不恰当以及知识的匮乏。若学生们发生运
动损伤时能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便能加快损伤恢复的时间,从而减少不良影响。因此在医学
生中开展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普及,提高其运动损伤急救能力显得异常必要。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