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西
卡卡西发表于 2018-3-16 13: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央视网消息: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掀起医联体模式的大讨论。医联体通常由一家三级医院与多家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虽然“医联体”与“分级诊疗”字面上分别侧重“联”与“分”,但最终目标有共性,促进资源共享、医生上下流动、患者双向转诊,构建有序就诊秩序。

笔者认为,构建医联体需要抓住四个关键环节:一是解决大医院“舍得放”的问题,实现病人分流。做好医联体,大医院必须配合,把病人放到社区去,才能有效分流病人。二是做好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基础建设,提升基层社区整体医疗水平,确保“接得住”。三是提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取得患者信赖和认可。四是解决好医保等政策配套服务的问题。医联体不是简单的联合在一起,要确保医保政策落实到位,并出台相关人、财、物配套政策。

目前,医联体已经在上海初步推行,上海专科医联体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例如:上海市东、南、西、北、中五大“儿科医联体”,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牵头组建的复旦大学妇产科联合体,龙华医院与徐汇区组建中医联合体。此外,还有肿瘤防治一体化医联体,康复联合体,全专组合、医防融合的联合体,血液病医联体等,这些专科医联体的发展进展比较快,且已日渐成熟。但综合型医联体还没有成熟的案例,需要加强。纵观上海医联体建设,主要特点是松散型、横向联合发展为主,同步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和家庭医生分级诊疗。其中,松散型的联合体通过医疗协作和医疗托管两种模式开展,两者联系并不紧密,而专科联合体主要采用纵向联合向横向联合发展。推进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开展人员培训和专家下沉实现分流目标。另外,结合“1+1+1”的签约模式,采用“1+1+1”形式进行签约(三级医院1家、二级医院1家、一级医院1家),与家庭医生签约,落实分级诊疗。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都需要财政制度和人事制度的配套支持,关键是解决好医保资金分配、资产所有权及内部利益分配等关系。以上海医联体建设为例,我们发现,仅仅停留于喊喊口号,并不能实现预期效果。上海医联体实施的影响、效果、积极性还远远低于预期。对于紧密型医联体,与财政制度和人事任命与使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关联着医保资金分配和资产所有权以及医联体内部的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好,医联体建设很难持续下去。因此,医联体要真正成为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管理的共同体,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构建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具体来说,“服务共同体”主要是形成整合型的医疗服务。特别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易患多种疾病,不是一个科的医生能解决的,必须要整合,横向、纵向整合,医院内部各个科室整合,提供整合性的服务,才能满足老龄化的要求。因此,医联体建设要从提升单个医疗机构的效率,转向整个医疗服务系统的整体效率,构建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医疗服务,完善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

其次,把医患关系转变成长期、连续、责任制的关系。患者与社区家庭医生签约,将医患关系转变成为一个长期、连续、有责任制的关系。从预防到治疗、康复、护理,一次打包,建立全面的健康管理责任,建设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签约服务。

再次,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正向激励和分配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正向激励和分配机制。

最后,建立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实现医联体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共享,追求规模效率,提高整个医联体的共同规模效益、管理效益、增值效益。

建设以上四方面共同体,还需建立关键的配套支持政策。一要着力解决医联体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缺失问题。目前医联体都是自发性和政府口号性鼓励为主。医联体内部缺少完善的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不利于医联体的规范性建设和发展。二要解决医保支持不足的问题。医保支付的改革是确保医联体能长久实施的关键,否则,医联体建设将成为空谈。三要解决政体制过多约束和制约问题。医联体的建设要受到行政体制的约束和制约,为医联体建设关系到卫生行政部门,需要相关行政部门将权力下放给医疗机构。如果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思路不转变,这个问题不能够有效解决,医联体建设很难推行下去。

总之,医联体的建设是一项牵涉多个部门,关系到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统筹规划,消除瓶颈,打通机制,因地制宜,共同为我国医联体建设发展作出努力。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