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医云
青川医云发表于 2018-12-27 08: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慢性胃病(炎)有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中焦湿热、胃阴亏虚等证型。若失治误治则会导致气机阻滞、气郁化火、气滞血瘀、病久入络等证。临床治疗时应明确寒热虚实、气血阴阳,辨证用药。

  慢性胃病治疗方法

  脾胃虚寒证:治疗选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若有寒邪犯胃常用香附丸,药用木香、香附、枳壳、乌药,寒重加高良姜、荜茇。

  肝胃不和证:治疗选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加减。若有肝郁化火或肝郁胃热,可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脾胃气滞兼见中焦虚寒证:治疗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若有呃逆加公丁香,沉香。若有胃虚气逆、痰浊内阻证,症见心下痞鞭、嗳气反胃、口吐涎沫、苔白腻、脉弦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脾虚胃热证:多因脾胃虚寒伤冷,阳气郁遏于脾土化火而致,临证表现为口干口黏、口苦异味、脘腹痞满,舌红少津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证。治疗应健脾滋阴、调肝、清肝,方选益胃汤、化肝煎、滋水清肝饮加减,可酌加丹皮、栀子、薄荷泻肝经郁热。

  慢性胃病治疗注意事项

  有患者经常有口疮、口臭、灼心、齿痛龈肿、舌质暗红、齿痕,苔黄白腻,脉沉数或沉伏有力系肝、脾、胃郁火。此类患者往往有郁热、虚寒,且不受补,治疗棘手,应采取火郁发之之法,用药宜辛开苦降、温补寒凉并用,慎单用栀子、黄连、石膏等寒凉降泻药,以防抑遏脾阳。余常在应用参、芪、术、草、姜健脾化湿的同时,注意气机调节并配伍黄连、栀子、黄芩泻火。若为脾胃虚寒患者,使用黄连时可配伍吴茱萸、干姜、肉桂、升麻,使用芦根清肺、胃热时配伍藿香、防风,可袪湿、悦脾、理气、和中、宣散郁热。

  慢性胃病起病多为实热,病久常现虚寒或虚实、寒热夹杂证。余治疗慢性胃病用药辛开苦降、调和营卫、注重温补。若见心下痞满、呃逆、恶心欲吐、肠鸣等寒热互结、虚实夹杂、脾胃升降失常证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的半夏泻心汤。若有脾胃虚弱、水饮停滞、心下痞硬、胃气上逆、干噫食臭等证选用生姜泻心汤。若有脘腹胀满、口淡乏味、口黏、头重、便溏黏腻不爽等脾虚夹湿证,治疗以理气为先,健脾袪湿同时佐以芳香化浊之品。余临证常于方中辨证加1~2味宣降肺气、醒脾化浊、畅通三焦药,如藿香(梗)、荷梗、苏梗、佩兰、枳壳、白蔻仁、杏仁、菖蒲等。治疗湿证时,用药需注意补而防壅、滋而勿腻、寒而防凝。临证小量(3克)大黄与杏仁、藿梗宣降肺与大肠之气,同时重用炒白术(30克)。对口干而不思饮,苔白腻、脉沉弦或滑,湿阻中焦,脾胃同病者常用鸡内金、枳壳、陈皮、砂仁开胃,配伍藿香、佩兰、云苓、苡仁、厚朴行气。

  慢性胃病临证经验

  对脾虚者忌单纯温补,要注意调畅气机、袪邪扶正。若邪气除,则胃气自然畅达。①“攻击性药,病重则病受,病轻则胃受之而伤矣。”投纯寒之剂若胃败必病情恶化。故在病邪尚未入里、无里热者不可轻予苦寒清泄剂。故用苦寒攻伐药要中病即止。②邪在阳明无大实满者不可予大承气汤,可用小承气汤,以防伤阳耗阴。对脾胃气弱者需用轻剂,缓图。③对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者用参、芪、桂、附、姜温补时,袪邪扶正药用量宜轻。对肝脾气滞、胸胁脘腹痞满或痛者常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

  通畅气机切记勿劫胃津,勿伤脾阳。余常以参、芪、术、草配升麻、柴胡、藿梗、荷梗、木香、香附、枳壳、防风、葛根健脾益气、升脾阳、行气;用杏仁、苏梗、石斛宣肺,清养胃阴;用藿香升清降浊和中化湿并用内金、砂仁、姜半夏行气降逆、燥湿消食或配少量大黄通腑气、降胃气。

  慢性胃病,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证伴胃气失和、呃逆者可予丁香肺蒂散。余对中焦虚寒或兼肾阳虚证呃逆者治疗时常用公丁香或沉香粉行气化滞、降逆止呕;对脾胃虚寒伴肝郁,胃脘两胁隐痛者用当归、白芍配甘草柔肝养阴止痛;对胃寒气滞者加高良姜、香附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治疗慢性胃病时,掌握主症和准确的舌诊、脉象十分重要。胁痛、左脉关沉弦细弱、舌质淡、苔薄白者多用当归、白芍柔肝健脾养血、敛阴止痛。肝郁需重用理气药勿过用破气药以防散气、伤阴,可用柴胡或元胡、佛手、陈皮舒肝解郁止痛。脾胃虚弱、胃脘胀满,右脉弱或沉弦、沉涩、舌青、有瘀斑脾虚血瘀者在用参、芪、四君子汤等补益剂中辨证使用木香、厚朴、枳壳、丹参、丹皮、桂枝等药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温经通络。脾胃虚生湿,舌淡胖嫩、齿痕、苔白腻,脉滑者多用党参、桂枝、炙草、藿香、半夏、厚朴、砂仁等行气、健脾、化湿药。脾虚或肝郁脾虚导致胃脘胀满,苔白或腻,气滞食积者在疏肝理气、健脾温中情况下加内金、莱菔子消食磨积、下气导滞。胃脘灼痛、嘈杂不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火旺者用沙参、玉竹、石斛、麦冬益胃养阴,辨证配伍生地、柴胡、黄芩、黄连、升麻、丹皮、栀子等清热泻火。

  (本文为首届燕赵高峰论坛上全国名中医姚希贤的报告内容)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中国中医药网)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