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zhm
21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3 15:28:1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因此,各个脏腑形体官窍,实际上是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各个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实际上是整体功能的一部分。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表0-1)。
  表0-1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系 统 五脏 六腑 五体 官窍 经 脉
心系统 心 小肠 脉 舌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肝系统 肝 胆 筋 目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脾系统 脾 胃 肉 口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肺系统 肺 大肠 皮 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肾系统 肾 膀胱 骨 耳及二阴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在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每个生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22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3 15:28:47 | 只看该作者
  结构的完整为机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微物质。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并使它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同时,脏腑的功能活动又促进和维持了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从而充实了形体,支持了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五脏一体观”。
  根据五脏一体观,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依靠脏腑间,即五个生理系统间的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协调平衡。
  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因此,人体又是一个以心为主导,各脏腑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
  心因其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神能驭气,气有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作用,故心神能够控制和调节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诸如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以行血,肝气疏泄以调畅气机、舒畅情志,肺气宣降以行呼吸和水液,脾气运化水谷和统摄血液,肾气主生殖、司水液代谢和纳气等,都有赖于心神的统一主导。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人体的生命活动正常与否,除心为主导外,还取决于五脏之间的功能是否协调。在完成整体机能方面,五脏之间是密切配合,协调统一的。如血液的循行,虽由心所主,还需要肺、肝、脾等脏的协助。心脏的搏动推动血液运行全身;肺主气而辅助心运血;肝主疏泄而促进血液的运行;肝主藏血,又能调节循环血量;脾主运化,既为血液生化之源,又能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此四脏紧密配合,才能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五脏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是维持人体复杂机能的保证。
  由于人体外在的形体官窍,分别归属于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而这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存在着协调统一的关系,因而这些外在形体官窍的功能,不仅与其内在相应的脏腑密切相关,而且与其他脏腑的功能也有联系。如筋的作用是联缀关节而主司运动,主要依赖于肝之精气或肝血的滋养,故称肝主筋。但筋的功能还依靠全身气血津液的濡养。因某种原因致使气血津液耗伤过多,也往往出现筋脉拘挛、抽搐等病变。这说明筋不但与肝有关,而且与心、脾等脏也有密切的关系。又如目是主司视觉的,而目之所以能视万物,主要依靠肝血或肝之精气的濡养。肝血或肝之精气亏虚而不能养目时,就会出现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现象。但《灵枢·大惑论》又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之论。故目之视觉功能,不但与肝之精气盈亏有关,而且与其他脏腑的精气是否充足亦有关。由此可见,人体外在的形体官窍与内在脏腑密切联系,它们的功能实际上是整体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充分体现了人体内外的整体统一性。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23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3 15:29:33 | 只看该作者
 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它们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络通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代谢,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精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而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又受神和气的控制和调节。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气也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质,气充则神旺,而气的运行,又赖神的控制和调节,即所谓“神能驭气”。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
  由于精与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又是以五脏为中心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精神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由五脏精气产生,由五脏共同主持,但总由心来统领。五脏精气充盛,功能协调,则精神充沛,思维快捷,反应灵敏,言语流利,情志活动处于正常范围,既无亢奋,也无抑郁。若五脏精气不充,功能失调,则会出现精神情志方面的异常变化。另一方面,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也可影响五脏的功能,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常易影响五脏气机,引起五脏精气的相应病变。
  (2)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
  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在分析形体官窍疾病的病理机制时,应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般地说,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如目的病变,既可能是肝之精气的生理功能失调的反映,也可能是五脏精气功能失常的表现。因而对目病之病理机制,不能单从目之局部去分析,而应从五脏的整体联系去认识。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如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时,不仅肝脏本身出现病变,而且常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腹痛腹泻等症,也可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而见喘咳,还可影响心神而见烦躁不安或抑郁不乐,影响心血的运行而见胸部疼痛。因此,五脏之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在分析某一脏病的病机时,既要考虑到本脏病变对他脏的影响,也要注意到他脏病变对本脏的影响。
  由于人体又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形体的病变,包括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情志的失常,也能损伤形体而出现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3)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如《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验舌诊病是一种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由于舌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六腑相通,因而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可反映于舌。验舌不但可知脏腑精气的虚实,而且还可推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和逆顺转归。面部色泽是内在脏腑精气的外荣,故诊察面部色泽可知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病邪之所在。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学也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使之恢复常态。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以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确立的治疗原则。
  局部病变常是整体病理变化在局部的反映,故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对口舌生疮的治疗,由于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口舌生疮多由心与小肠火盛所致,故可用清心火的方法治疗。处方遣药时,酌加利水之品,以让火热随小便而出。心火与小肠火得泻,口舌生疮自愈。再如久泻不愈,若属肾阳虚衰,其病虽发于下,但可以艾灸巅顶之百会穴以调之,督脉阳气得温,肾阳得充,泄泻自愈,即所谓“下病上取”;眩晕欲仆,若为水不涵木,其病虽发于上,但可以针灸足心之涌泉穴以调之,肾水得充,涵养肝阳,眩晕自减,即所谓“上病下取”。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24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3 15:3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qzhm 于 2010-11-23 15:37 编辑

  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形病可引起神病,神病亦可致形病,故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形神共调以康复治疗疾病。在养生方面,既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加强身体锻炼以养其形,使形健而神旺,又要恬惔虚无,怡畅情志以养神,使神清而形健。在康复治疗疾病时,若因躯体病变引致精神情志病变时,当以治疗躯体疾病(治形)为先;若为精神情志的伤害引致躯体疾病,则当先调理精神情志的失调(治神)。但由于“神乃形之主”,躯体疾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精神损害,而这些精神损害又常阻碍躯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故重视调理精神情志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强调首先“治神”。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25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3 15:35:2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复习题
1: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分别指的是什么?

2:形,神,精,气各自的含义?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棒棒糖 + 1 受教了 一定坚持下去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JkZS
26
JkZS发表于 2010-11-23 17:51:19 | 只看该作者
感激不尽!我一定会坚持到底,不枉费老师的一片心血!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梁生
27
梁生发表于 2010-11-23 18:39:09 | 只看该作者
五脏 心、肝、脾、肺、肾、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形体 筋、脉、肉、皮、骨、
官窍 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

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它们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络通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代谢,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精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而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又受神和气的控制和调节。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棒棒糖 + 1 学习了
cqzhm + 1 谢谢你的支持!等待指教和商讨!!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28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3 20:08:59 | 只看该作者
刚开始学中医有点一头雾水,似懂非懂,不及仅仅是开始,只要坚持一步一步就会理出个头绪来!!!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indriy
29
lindriy发表于 2010-11-23 20:40: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无私奉献,感谢你,算我一个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hyl1206
30
hyl1206发表于 2010-11-23 21:08: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31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4 14:29:5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趣闻两则

1:何元长医德可嘉

【原文】何元长为人状貌修伟,赤髭须,两目闪闪如电,而性和易近人。病者自远方来诊,其脉即危不治,必婉言以慰之,俟其出,则和告其从者而反其币,曰:“彼自远来,生死视我一言,质言之,是趣之死也。”。

篓人来诊,辄施药以助之,恐其贫不能自给也。事多类此。
(选自清·吴德旋①《初月楼闻见录》)

【释义】何元长医生,身材高大魁伟,颔部长满红色的胡须,两目炯炯有神,光如电闪,但他天性和蔼,平易近人。病人从远方来求医的,如果脉见绝象,不能治愈,必用婉转的话安慰病人。等病人走后,就暗地告诉给伴随的来人,并且退回诊费,说:“他们从远方来求诊,生死全听我一句话,如果对病人实说病情,必然给病人以精神压力,那就会促使病人死亡!”

贫寒人来诊病,何元长唯恐患者无钱支付药费,总是奉送药品,以救济贫穷病人,象这样的治疗事例还多得很。

【按语】不少病人,临床得到医生的精神安慰,而促使病情好转。再配以适当药物治疗,往往很快就会取得效果。传统的祖国医学历来是最讲究这一道德观念的。


2:范子谦不失中医本色


【原文】范于谦名大捷,鄞诸生,性仁孝……好周人之急,唯恐不及,兼精于医……后遂以医名郡中。其出疗人疾,尝先往部族及贫家,而后及舟车之迎者。

里中有贫妇,将娩,忽患痘甚危,子谦自携药,日六七往,曰;“此妇若死,是殒二命也。”后得母子俱全。

居常训子弟:“以修德行善,不可有所觊而为之。”……人以为知言
(选自清·吴德旋《初月楼闻见录》)

【释义】范大捷,字子谦,是鄞县的一位读书人。天性仁慈孝顺,喜欢周济别人的困苦危急,还怕做的不够,又专心学医……后来医术超众,名扬全县。他为人治病,总是先往邻居亲族和贫家出诊,然后再去用车或船前来迎请的大户人家。

同乡有一贫家妇女,将要生孩子时,突然发生天花,病情十分严重,子谦听说后,便自带药品,每天去看六、七次。他说:“这个妇女如果死亡,就是伤亡两条性命啊!”经范子谦精心治疗,贫妇母子得以保全。

平日在家,范子谦经常教训孩子们说:“为人处事,要讲仁义道德,多做好事,决不能抱有非分的想法和企图。”人们认为这是很有见识的话。

【按语】中医在传统的道德观念方面,有其独具一格特色,如舍药于乡里,济贫于疾危的事例。翻开中医史册,则历历在目,睹不胜睹。历代名医德治学之道,大多如此,对于后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32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4 14:38:08 | 只看该作者

(二)中医的辨证论治

本帖最后由 cqzhm 于 2010-11-24 14:41 编辑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矛盾斗争,亦即邪正斗争。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演变规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诊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因此,疾病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如麻疹、水痘、感冒、肺痈、肠痈、痢疾、消渴等,皆属疾病的概念。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由于病机的内涵中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故证候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证候的概念。
  证候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证候的时相性特征。如肺痈(肺脓疡)在不同的病变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出现不同的证候,当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证候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证候的空间性特征。如感冒病分为风寒、风热、风燥、暑湿等几种类型,它们都可出现在疾病的同一阶段,一般不表示病变发展的时相性。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证候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但因其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候的本质。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理机制不尽相同,因此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候。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候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 投票 1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33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4 14:45:08 | 只看该作者
复习题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2:试推理病、证、症三者有怎样的内在联系?(答案在明天的发帖中)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程玉华
34
程玉华发表于 2010-11-24 17:00:1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认真学习。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蓝月亮74850
35
蓝月亮74850发表于 2010-11-24 20:05:26 | 只看该作者
老师你好!我喜欢中医,可我是一门外汉,一直想学可是无从下手,现在你给了我们机会,我一定好好学习!非常 ...
雪飞 发表于 2010-11-22 20:25
同感,我特别喜欢中医,而且中医的针灸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很佩服。谢谢楼主提供这么一个机会。让我们来一起共同学习。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雪飞
36
雪飞发表于 2010-11-24 20:56:31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脑子有点乱了,不过一定得用心,努力。看来的那个本子记记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梁生
37
梁生发表于 2010-11-24 22:34:29 | 只看该作者
重申复习一下: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

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标准答案明天再看cqzhm 老师的解答.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38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5 14:0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qzhm 于 2010-11-25 14:11 编辑

复习题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和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
2:试推理病、证、症三者有怎样的内在联系?(答案在明天的发帖中)

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病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在疾病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阶段,而证揭示了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证又由症组成,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由于证比症更全面,更深刻,比病更具体,所以中医即辨病,更重视辨证论治。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梁生 + 1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39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5 14:18:41 | 只看该作者
我所整理的复习题也就是必须要牢记和掌握的中医重点,也就是我们每个学中医的技巧,希望对大家有用,谢谢大家给我的支持和鼓励,但我更希望论坛中的中医高手们的指点和建议!!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40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5 14:21: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qzhm 于 2010-11-25 14:38 编辑

 




接上中医中的病,证,症三者在临床上浅而易见的例子来进一步阐述如下:
例如:1:“舌麻”这一症状,有“血虚舌麻”、“肝风舌麻”、“痰阻舌麻”等证候,同一舌麻症状,但证候却不相同,证候不同的道理是由于证候产生的病因机不同;假使进一步对证候加以研究,则还会发现,其临床“兼症”也有不同特点。如:血虚舌麻特点是淡而麻,谦症有血白萎黄,心悸气短,脉细无力等,
肝风舌麻的特点是舌麻而强,兼证有语言不利,或卒仆,脉弦而细数等;
痰阻舌麻的特点是舌麻而苔厚腻,兼症有头眩、脉滑等。临床鉴别时,不同症候中出现的“兼证”往往是鉴别的着眼点,否则主症相同的不同证候就无法进行鉴别。因此,分析以该症状为主症的病因病机时,一定要结合与主症同时存在的“兼证”,共同综合进行考虑,不可孤立地分析症状和病机。因为没有兼证的存在,也就无从认识主症,如同事物与其周围特割断了关系,就无法进行比较一样,这就谈不上鉴别。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正是总结了同一主症在不同证候中出现的规律,揭示了它产生的病因和病机,特别是从外部表象(兼症)示人以要点,更便医生在临床中运用掌握。


2:例如:某病人的症状是:发热已经数天,虽然自动出汗而体温下降,由于食欲全无,自发病后一直未解大便,近日神志不清,时发谵语,舌苔黄燥而垢。面对这样的病人,若孤立地去单纯分析每一个症状,既无主次,又不围绕一个共同的、可能性最大的病机去连贯起来思考,则会感病候不易辩认,难以迅速作出诊断。与此相反,若按上述原则综合考察,根据便秘发热、汗出神昏,其热不为汗衰,谵语苔黄等里热实证的线索,进一步查明是否持续发热而日哺更盛,寸口脉是否按之有力,腹诊能否扪到燥结变硬之粪团,压之是否痛而拒按等。只要具有其中主要几项,便可得出热结阳明的诊断。至于神昏谵语时症状,乃是胃中浊热之气熏蒸于上,神明受扰所致;自汗出仍阳明病之本色,是热迫使然。这样抓住了热结阳明胃腑这一主要病机,便可以较自然的解释了上述全部症状,则有理由采取取釜底抽薪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所谓辩证,即系统地归纳,分析症、病、证三者内在联系的过程,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评分

参与人数 1红币 +10 得票 +1 收起 理由
大海20 + 10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