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化石
雨化石发表于 2010-11-28 08: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在每天的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能不能每天发一味中药,包括图片,药性、别名等等,可能就更加锦上添花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8 19: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可称为“制约太过。”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即通常所说的“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可称为“制约不及”。
  (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等等。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中医学把阴阳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如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在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从而化生出万物。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万物才得以成长。在人类,男女媾精,新的生命个体诞生,人类得以繁衍。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自然界。可见,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阴中寓阳,因而阴依阳而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若阳中无阴,阴中无阳,就变成“孤阴”、“独阳”,其相互依存关系也就被破坏,而“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与阳之间也就失去了相互资生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阴阳消长
  
  1.阴阳互为消长 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前者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过程,但从一年的总体来说,阴阳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的。
  2.阴阳皆消皆长 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后者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如上述的四季气候变化中,随着春夏气温的逐渐升高而降雨量逐渐增多,随着秋冬气候的转凉而降雨量逐渐减少,即是阴阳皆长与皆消的消长变化。人体生理活动中,饥饿时出现的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导致阳的不足,属阳随阴消的阴阳皆消的消长变化;而补充营养物质(阴),产生能量,增加了气力,则属阳随阴长的阴阳皆长的消长变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在自然界可表征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征生命过程的协调有序。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在人体则表明疾病的发生。前述的“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而“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则属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异常的阴阳皆消。
  (五)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例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属阳的夏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冬天,属阴的冬天又可以转化成属阳的夏天。人体的病证,属阳的热证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属阴的寒证又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的概念,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贵和”思想。《淮南子·★氾论训》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阴阳相接,乃能成和。”意思是说阴阳二气的协调就是“和”,阴阳二气相接化物才能达到“和”的要求。“和”是宇宙的最基本的原则。

  所谓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8 19: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1-2 阴阳互藏示意图

本帖最后由 cqzhm 于 2010-11-28 19:45 编辑

  


20080707125803540.jpg


 如图所示:大圆圈表示太极。其中黑色部分表示阴,阴从右降;白色部分表示阳,阳从左升。黑色部分中的小白圆圈为阴中之阳;白色部分中的小黑圆圈为阳中之阴。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之道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悟。如以上下而言,上为阳,下为阴,但上中有下,下中寓上,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再以水火言,水暗为阴,火明为阳,但水中内明,火中内暗,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按照“气一元论”的观点,气为宇宙之本原,气别阴阳,以成天地。但在“积阳为天”之时,地阴之气已寓其中;在“积阴为地”之际,天阳之气已涵其内。因此,天为阳,但内寓地阴之气;地为阴,但内涵天阳之气。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万物由天地阴阳交感合和而生,故皆寓涵阴阳两种不同属性的成分。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金秋 + 1 老师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8 20: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复习题

1;什么是阴阳学说?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那几点?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8 20: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棒棒糖
棒棒糖发表于 2010-11-28 21: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4# cqzhm

1. 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

评分

参与人数 3得票 +3 收起 理由
cqzhm + 1 有收获呵呵
l1s2f3 + 1 恭喜老乡的进步
梁生 + 1 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杏林一枝
杏林一枝发表于 2010-11-28 22: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我也想系统的学习中医知识,只是那么多的理论死记硬背记不完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棒棒糖
棒棒糖发表于 2010-11-29 12: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2# cqzhm


有一个问题在我心里一直没有理解开,也就是五脏的阴阳属性,五脏分阴阳脾的阴阳属性是?五脏分阴阳肾的阴阳属性是? 我的理解是脾是阴中之阴,肾是阴中之衰。可书上的答案脾是阴中之至阴,肾是阴中之衰。为什么?请老师指点 谢谢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xinminABC
xinminABC发表于 2010-11-29 12: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 俺也来学习啦{:6_280:}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棒棒糖
棒棒糖发表于 2010-11-29 13: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发帖时来了病人我把我的理解说错了,我的理解是脾是阴中之阴,肾是阴中之至阴。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9 15: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0# 棒棒糖 别着急等我把阴阳学说全部上传完,你在从头看到尾之后都还没理解,那么我们在探讨好吗?那样你的收获很大的。谢谢你的坚持!!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9 15: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7# 杏林一枝 中医学为什麽难学,就是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记不住就学不到。想真的学中医一定要牢记恒心,毅力,方成。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9 15: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脏腑形体分阴阳: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体表组织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再如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属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经络系统分阴阳:其中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一阳分为三阳,因行于上肢与下肢的不同而分称为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一阴化为三阴,分称为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跷、阴维;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阳跷、阳维。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络脉中分布于体表及身体上部的称为阳络;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的称为阴络。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也是由精所化之气来推动和调控的。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正是由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同时又是由于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消长转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各种生理功能才能得到稳定发挥。若人体内的阴阳二气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abc39985073
abc39985073发表于 2010-11-29 18: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教学,视频,示意图,图文并茂呀,精彩。我一定坚持学习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cqzhm + 1 坚持就有收获,呵呵!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29 20: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复习和记忆点:昨天和今天发了好几个关于阴阳的分别论述,其主要的记忆点如下,才是我们在临床上的会一直应用的知识点:

 1:脏腑形体分阴阳: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2: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体表组织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再如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属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3:经络系统分阴阳:其中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一阳分为三阳,因行于上肢与下肢的不同而分称为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一阴化为三阴,分称为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跷、阴维;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阳跷、阳维。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络脉中分布于体表及身体上部的称为阳络;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的称为阴络。
综上所述怎样去认识和确认是阴还是阳记住必须要有一个和它相对应的上下里外作为参照物。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清美素
清美素发表于 2010-11-30 13: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提供这样的一个从头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的平台。能让大家共同快乐学习中医,支持!!!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棒棒糖
棒棒糖发表于 2010-11-30 15: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您好,学生愚钝,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关于脾肾的阴阳属性,如果让死记硬背的话那是记在心了,理解上还是不透彻。并且又多了一层疑问。您上传的资料上说是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而2008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上面说五脏分阴阳肾的阴阳属性是?答案上显示肾是阴中之衰。我的理解是脾在下属土,位居中所以是阴中之阴,肾位在下属水,水为阴之征兆所以肾为阴中之至阴。让您费心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30 16: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7# 棒棒糖 1.

脏腑阴阳属性之划分

在《内经》中,关于脏腑阴阳属性的论述颇多,其文亦多有所别。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今本《内经》中有关脏腑阴阳属性的论述之所以前后不一,乃是因为传写致误的缘故。林亿在《素问•六节藏象论》有三条校正:“按太阴《甲乙经》并《太素》作少阴,当作少阴,肺在十二经虽为太阴,然在阳分之中当为少阴也。”;“由于人体之气源自于胃,而气为阳,属于天,故与胃在形态上相似的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皆象天而为阳;胃之“清气”不仅仅“上注于肺”,亦能“散于肝”、“通于心”、“濡于脾”、“下于肾”(《素问•平人气象论》,并且这些“实性”器官之所以具有固定的形状,乃是因为“气生形”(《素问•阴阳应相大论》)的缘故。

那么脾为单一脏器,为何亦属阴呢?关于脾为至阴,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解为阴之极,一释为达阴。第一种观点似与“肾属至阴”相悖,且在五脏之中同时有两个“阴之极”亦欠妥当,第二种解释虽与脾为土脏,应于长夏,承阳启阴的特性相合,但于理似难通。
而形为阴,属于地,故而心、肝、脾、肺、肾均象地而为阴;又因“阴静阳躁”、“阳杀阴藏”,故而才有“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这一千古不易之明训。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30 16: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你所讲的“2008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上面说五脏分阴阳肾的阴阳属性是?答案上显示肾是阴中之衰。”这个我不能去否认答案的正确与否,因为我上传的知识点是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学第七版教材为准。所以难免有差错与分歧,不过你能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你很珍惜我的劳动成果,在此表示谢谢!!!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1-30 16: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由于阳气的特性是热,故说“阳胜则热”。如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阳胜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气,致使津液减少,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滋润而干燥的表现,即所谓“阳胜则阴病”。故外感温热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等“阳胜伤阴”之症。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阴气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由于阴气的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如寒邪直中太阴,可出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阴胜则寒”的寒证。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气亢盛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则阳病”。仍以寒邪直中内脏为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缩、脉迟伏或微细欲绝等“阴胜伤阳”或“阴胜阳衰”之症。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虚则寒: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阳虚则寒”的虚寒证。
  阴虚则热:人体之阴气虚衰,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虚,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3)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同样,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都导致“阴阳两虚”。这种阴阳两虚并不是阴阳双方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同样存在着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不同。如由精虚无以化气而导致气虚的阴损及阳,属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由气虚无力生血而致血虚的阳损及阴,属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总上所述,阴阳偏胜偏衰主要用来概括说明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而出现的寒热性病理变化。“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