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西
卡卡西发表于 2019-10-18 13: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近日,《半月谈》官微推送的评论文章《要让编外人员“有奔头”》让笔者有些感触,特别是其中的几个关键词,让人容易产生共鸣,这几个关键词是“主力”“苦力”“编外”。

从文章可以看出,这至少是《半月谈》关于“辅警”系列报道的第三篇文章(下面有截图为证)。

QQ截图20191016081710.png

▲《要让编外人员有“奔头”》截图
 
抛开文章所说“辅警”的职业问题,凡是与“主力”“苦力”“编外”几个词沾边的工作或职业,自然是属于基层,这些工作无不是干着又苦又累的活,拿着少得可怜的工资,但偏偏这些工作却很重要,社会根本离不开。
回过头来,为何“主力”“苦力”“编外”几个词会引起格外关注?因为在笔者的印象中,有那么一个职业就有着这几个“标签”,而这个职业就是“基层医生。职业使然,笔者工作经常与基层医生打交道,对于基层医生的工作状态可以说是相对了解多一些,而“主力”“苦力”“编外”几个词用在基层医生身上,应该说是非常的“贴切”,完全不输《半月谈》报道的“辅警”。

健康服务的“主力”

基层医生是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的健康守门人,不管是早期的赤脚医生,还是后来的村医生,乃至当下的基层医生,他们不断变换的只是“名称”,而他们对我国医疗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他们的地位是始终不能动摇的。
“看病难”是近些年来一直困扰着党和政府的一大难题,“强基层”“加强基层医生队伍建设”推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是医改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解决“看病难”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核心要素,就是“基层医生”。
除了解决“看病难”问题,要完成“基层首诊”任务外,国家近些年先后推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扶贫、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而这些工作实施,基层医生都是当仁不让的执行者,是其中的主力军。 

医生群体中的“苦力”

说完“主力”,接着来说“苦力”。从词面意思来说,“苦力”是指出卖体力、干重活的工作者,这似乎与“医生”的职业没有太大关系,医生都是靠技术和脑力吃饭的职业。但现实中,基层医生,主要是乡村医生还偏偏就是一个“苦力”。
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无休。忙公卫、做签约,上山下乡、走街串巷,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基本都有基层医生的身影。哪怕山上只有一户村民,也要走上几个小时,跋山涉水几十里路,为村民送上健康。对于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曾跟随一名河南村医去大山里为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看病,爬山过河,来回四个多小时。
在农村地区,每一名基层医生都是一所流动的医院,不管山有多高,水有多深,也不管是白天烈日炎炎,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只要百姓有需要,一个电话就随叫随到。
对于普通职场人士而言,工作苦累一些,有时也会加班加点,但他们有双休日、节假日,还可以调休。而对基层医生来说,这些双休日、节假日却与他们无缘,反而要借助这些日子给返乡或在家休息的人做一些公卫和家医签约相关的工作,是上门服务最佳的时间窗口。
可以说,基层医生就是医生群体中的“苦力”。

老无所养的“编外”

基层医生也是医生,但他们却没有编制,也就是今天要说的第三个关键词“编外”。在当下的中国而言,“编制”就意味着有收入保障,意味着有养老保障。“编制”应该说是基层医生当前最大的诉求。
“编制”在当前来讲,说是吃“皇粮”一点也不为过。虽说干的都是革命工作,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但是收入待遇却是“内”“外”有别。就如《半月谈》报道中的辅警所说,他们的工资待遇和民警差得比较多:“一个民警的警力可以说相当于1.5个辅警,但一个民警的待遇差不多相当于3个辅警。”如果把“辅警”的角色换成“基层医生”,而“民警”的角色换成“公立医院医生”,这个收入差距应该也差不多吧。这就是编制的魅力所在。
干着最重的活,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到老还“老无所依、老无所养”,这就是身处“编外”基层医生的现状。

DSC_0223.JPG

来源:红杏e生
  
综上所言,“要让编外人员有‘奔头’”,《半月谈》已经连续为“辅警”发声,同为基层“苦力”的编外人员,谁能为基层医生发声,许他们一个“奔头”?笔者希望通过媒体的发声,基层各行各业都能引起更多社会关注,特别是负责组织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在基层工作的组织落实中能举一反三,许基层医生一个未来,一个“奔头”。
(红杏e生  韩明)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