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z508831769
 页 | 末页
1
lyz508831769发表于 2020-9-8 09:42:19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口腔溃疡

俗称“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凹,周围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发疼痛,一般一至两个星期可以自愈。口腔溃疡成周期性反复发生,医学上称“复发性口腔溃疡”。可一年发病数次,也可以一个月发病几次,甚至新旧病变交替出现。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脾胃积热,虚火上炎所为,当以清泻脾胃,养阴清热为治,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脾胃积热型  


主要表现为口腔有多处溃疡,疮周色红而肿,口渴饮冷、小便色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沉实或洪滑。当以清泻脾胃为治,方用清中汤加减,药取山栀子、半夏、茯苓、白豆蔻、陈皮、银花、蒲公英、大腹皮各10克,黄连、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葛根芩连片,或黄芩片,或黄连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三仁合剂,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心经热盛型  


主要表现为口疮,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尿黄灼热或尿痛尿血、舌质红、脉数。当以清心导赤为治,方用八正散加减,药取大黄、车前子、瞿麦、栀子、滑石、萹蓄、鱼腥草、金银花、连翘、生地各10克,竹叶、甘草、木通各5克。


中成药可选用八正合剂,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三金片,或鱼腥草片,或蒲公英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复方金银花冲剂,或清淋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脾胃气虚型  


主要表现为口疮不红不肿、疼痛轻微、久而不愈,精神不振、四肢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虚弱。当以补气健脾为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取黄芪、白术、党参、柴胡、陈皮、当归各10克,升麻、炙甘草各5克。


中成药可选用黄芪精颗粒,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温开水冲饮;补中益气口服液,或黄芪精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脾胃阴虚型  


主要表现为口疮伴心烦口干、精神倦怠、不饥不食、口渴饮少、汗出短气、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当以养胃生津为治,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药取沙参、麦门冬、天门冬、天花粉、玉竹、桑叶、甘草、扁豆、山楂、白及、远志、明党参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生脉饮,或生脉糖浆,或麦味地黄口服液,或活力源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参麦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阴虚火旺型  


主要表现为口疮时愈时发、此起彼伏、久久不愈,心烦不安、失眠多梦、舌尖红、苔少或无、脉细数。当以滋阴清火为治,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药取知母、黄柏、山药、熟地黄、枣皮、茯苓、泽泻、牡丹皮、黄精、女贞子、地骨皮、桑白皮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百合固金口服液,或知柏地黄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二母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


  脾肾阳虚型  


主要表现为口疮色淡,腹冷而胀、时或疼痛、大便稀溏、食少乏味、腰脊冷痛、阳痿滑精,舌苔白脉沉弱。当以补肾温阳为治,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药取附片、肉桂、熟地、山药、枣皮、茯苓、泽泻、牡丹皮、党参、黄芪、三七花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龟鹿补肾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参鹿补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鹿角胶颗粒,或仙灵脾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中药外治方:


1、黄连素:每次漱口后,将无味黄连素药膜放在溃疡面上,每日3~4次,疗程不超过4日;或取黄连素3克,冰片1克,共研细末,与猪胆汁调匀外搽患处,早、晚各1次。可清热解毒。


2、二黄海蛸散:黄连、大黄、海螵蛸各等量,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用棉签蘸药粉外涂患处,每日2~3次。可清热解毒,收敛生肌。


3、大黄山栀糊:大黄、山栀子各5克,研为细末,米醋调为稀糊状,外敷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清热解毒。


4、吴萸糊:吴茱萸,米醋各适量。将吴萸研为细末,每取3克,米醋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伤湿解痛膏固定,24小时后取下,或昼贴晨取,每日1次。可引热下行。


基层医界  胡献国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