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xlong2008
 页 | 末页
1
hxlong2008发表于 2021-8-30 10:12:48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头痛,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所为,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其特点是周期性反复发作,阵发性加重,一般在间歇期无症状。


发作前可有幻视,眼前暗点,偏盲以及情绪异常等表现,发用时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变化,可迁延数年不愈。


基于此,临床上多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及扩张脑血管药物治疗而改善局限性脑缺血,达到预防和治疗偏头痛的作用。但疗效不甚明显。


【诊断标准】


按照《实用中医内科学》: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MRA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排除器质性疾病。


【中医治疗】


本病属中医“头痛”范围,“巅高之上,惟风可到”,多为风寒侵袭,上犯清空,阻遏络道,气血淤滞,或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府失养所为,当以散寒通络,活血止痛,养血益气,补益肝肾为治。


中医药可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调整血管舒缩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脑内血供,调节神经,解除血管痉挛,阻断血管扩张,从而起到止痛作用。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肝阳上亢型: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鸣,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当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为治,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取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益母草、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夏枯草各10克,水煎服,余药渣可水煎取汁泡脚,每日1~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下同)。


2.痰浊内阻型: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当以燥湿化痰,降逆止痛为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取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天麻、大枣、橘红 各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


3.瘀血阻络型: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当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药取桃仁、川芎、生地、当归、羌活、独活、防风、泽泻、薏苡仁各1克,鸡血藤、白芍、白芷各30克,细辛、红花各5克。


4.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当以补气养血,缓急止痛为治,方用八珍汤加减,药取药取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当归、熟地黄、川芎、赤芍、炙黄芪、桑椹、鸡血藤各10克。


5.肝肾亏虚型: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当以滋养肝肾,育阴潜阳为治,方用大补元煎加减,药取熟地、枣皮、山药、枸杞子、人参(另煎)、当归、杜仲各10克,甘草5克。


常规治疗时配合下列外治方,可提高止痛效果。


1.紫金锭(中成药):将薄荷叶用白酒适量捣烂,而后取本品适量共捣为稀糊状,敷于两侧太阳穴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6天。可清热解毒,祛风止痛。


2.辛香止痛吸入剂(中成药):清洁鼻腔后,取本品拔去套管,把带孔端插入鼻孔一侧内,用手指将另一侧鼻孔轻轻按住,深吸气并改用口呼吸,吸入20分钟,每日1~2次。每支药可用1~3次。一般用药3~5分钟后,疼痛可止。可芳香行气,活络止痛。 


3.白芷芎辛酊:白芷30克,川芎、细辛各15克,红花、血竭、薄荷冰各5克,共研细末,而后加入75%酒精或上好白酒100毫升浸泡,3日后待药液呈红黄色,气味辛凉芳香时即可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次3~10分钟,每日3~5次,15天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可通窍醒脑,驱风散寒,活血行气,化瘀止痛。


4.纳鼻辛芷丸:细辛、苍耳、羌活、川芎、白芷各6克,共研细末,水和丸如绿豆大塞鼻孔内,左痛塞右鼻孔,右痛塞左鼻孔,见汗即愈。可疏风散寒,活血止痛。


5.细辛虫药糊:细辛、地龙、全虫、蜈蚣各等份,研为细未,装瓶备用。每取适量,药酒调为稀糊状,外敷疼痛侧太阳穴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5~7天。可活血通络止痛。


(基层医界  胡献国)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