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无奈
 页 | 末页
1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3-6-26 22:20:51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3-7-21 14:58 编辑

已选用1 http://www.jcys120.com/thread-369114-1-1.html

探讨——古籍经方剂量之我见
作者:真人无奈

纵观祖国医学几千年,门派繁多,远至伤寒论,金元四大家,温病等,各个门派都具有一套学说,时至今日,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正是由于各个门派的特殊性,组成了现代中医的整体性(一般性)。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的看问题。
中药方剂剂量和用法的不同也反映出这种特殊性与整体性的不同。这种特殊性也同时展示在基网论坛。中医版块关于应用古剂经方的经典病例,反复出现以超大剂量治疗疑难杂症的报道层出不穷。使同行不仅为古人的伟大创举而赞叹,而且对后来实践者的成功应用而仰慕,更有人提出“现代中医已经被彻底赶出了急症重症的舞台,沦为慢郎中和调理郎中,是中医界的悲哀!要想学好中医,就必须学好经典,学好经方,而学好经方,剂量非常关键,......只有让经方返朴归真,才能体现中医药的伟大特色”。关于古剂经方的剂量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样给本来就是深奥的古剂经方。又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各个门派的特殊性,以伤寒论为例;我们把仲景尊为医圣,是由于它开辟了理、法、方、药整体辨证的六经辨证体系,以药简量大又为其特点。不难看出这种药简量大的用法的特殊性与伤寒论理、法、方、药整体性又是分不开的,能否在其他理论体系中应用,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果你是专攻伤寒论或者汉方学师徒门第,你对伤寒论理、法、方、药了如指掌,应用得心应手,那么别人就无可厚非。反之,如果你用其他门派的理论体系生搬硬套于伤寒论六经辨证中,那更是错上加错,用药更是如此。
再从现代中医【中医学教材】来讲,他汇集了几千年古人留下的各家学说,但由于内容繁多,某些方面也不尽全貌,譬如古方剂量问题,就造成了现在的困惑,特别是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工作者看了更是无所适从,那么到底是谁错了!原则上应该有一个标准的说法,就个人而言,更多倾向于教课书上的剂量,如果有一天我对伤寒论研究透了,或者师出名门,同样,我也会改变现在的看法。而你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一起探索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积分 +1 收起 理由
78013 + 1 四期辛苦了,加晚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亦痴顽
2
亦痴顽发表于 2013-6-27 07:22: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3-7-21 14:59 编辑

已选用2 http://www.jcys120.com/forum.php ... 6324&fromuid=164581
汗证刍言
作者: 为民痛心

临床所见汗证,有自汗、盗汗或自汗盗汗并发等多种,需灵活辨证。对小儿汗出,李东垣认为小儿血气未足,盗汗是常事,不必治疗。可张景岳不以为然,说:“汗之太多者,终属气分之虚……培补之功,必不可少。”主张及时治疗。笔者1996年9月曾治沈姓患儿,寐中出汗已年余,近三个月较甚,曾照胸部x线片、查肝功能、血常规、血沉、结核菌素试验,均未发现异常。夜寐不熟,躁扰不宁,遍身汗出,形体消瘦,毛发不荣,面色少华,纳食不佳,大便溏薄。易感冒,舌苔薄白,脉细弱。
辨为盗汗证,脾胃气虚,卫阳失职,
治以补气健脾为主,七味白术散加味,
处以:炒白术20g,党参10g,茯芩15g,甘草5g,葛根15g,藿香5g,广木香5g,黄芪20g,防风10g,小炒白芍10g,五味子5g,芡实10g,黄芩5g,黄连3g,5剂。药后明显好转,连服30剂,盗汗止,饮食增加,大便成形,面色转佳。
本例盗汗即属脾胃气虚所致。“胃者主纳受,脾胃虚弱,百病蜂起”(《内科发挥·卷一》)。因脾胃虚弱,无力运化水谷之精微上布于肺,肺失所养,腠理皮毛不密,卫外不固,津液外泄。且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气机升降不利,开合失司,也会汗出,何况入睡后,卫气虚于表。方选钱乙七味白术散加黄芪、防风,健脾益气,使阳气外固;加白芍,五味子、芡实敛汗;之所以稍加黄芩、黄连,考虑脾胃气虚则化津者少,极易聚湿生热,稍加苦寒,燥湿清热宁神,使夜寐安泰,又有健胃之功。

  自汗或盗汗皆有阴阳虚实在表在里之不同,不必拘于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论。也不能见患者苦于汗出就投止汗药。喻嘉言说:“先议病后用药”、“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用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曾治但某某,男,35岁,农民。盗汗始于1年前的夏季,当时未介意。近来盗汗日重,一个月来每夜汗湿内衣。曾服谷维素、ATP、安定、多种维生素及中药当归六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治疗2周,略有好转。舌苔黄腻,脉濡滑。是时,刚好在读清代梁玉瑜《匡学答问》,书中几句话印象特深:“舌色显分寒热,皆可对病立方,应手而愈。辨舌胜于辨脉,余家行之五六世,确有把握。”又想到《内经》中一再强调的天地人相应的整体现,从患者舌脉看,显系湿热为患。
遂处方:藿香10g,佩兰10g,小桑叶20g,苡仁30g,苍术15g,厚朴10g,法半夏10g,茯苓20g,泽泻10g,滑石10g,秦艽10g,丝瓜络10g,川黄连5g。5剂汗减,
10剂汗止,腻苔已化,脉转缓和而愈。农田劳作之人,处于天之热下降,地之湿上蒸的环境,湿热相兼,最易侵犯人体而得病,叶天士有言“湿邪害人最广”,证之临床,此言不虚。是时湿热为本,汗出为标,不去湿势,一味固阳守阴则难以取效。上方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分解湿热且引之从膀胱出,故不止汗而汗自止。

  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发现新产妇人多汗出,究其原因,《女科经纶》说得透彻:“产后去血过多,则阴不维阳,阴虚而阳无所附,周身汗出不止。”初起汗出不多,人无所苦,多不介意。继续下去,或大汗出,或兼他症,或奶水减少,便急了,可又担心服药影响母婴,一般多觅求单验方。诸法不效方求治于中医。鉴于阴阳互根之理,阴虚及阳,腠理难密,津自妄泄,治疗多从大补气血阴阳,佐以固津敛汗着手,但终难一剂知,二剂已。2001年1月治产妇严某某,27岁。产前曾多次感冒、咳嗽,以中药解表宣肺治愈。2000年12月分娩入院,足月顺产一男。产后汗出涔涔,衣一湿即觉身凉畏风,伴头昏,气短,脉虚,舌淡苔白。证属表虚不固,治以益气固表,佐以敛汗。处方:玉屏风散180g,每次20g,每日3次。又以凤凰衣5g,炒白芍15g,枣仁15g,芡实15g,煎汤送服。3剂即汗止,后未复发。玉屏风散为《世医得效方》,原方黄芪六两,白术、防风各二两;明代王肯堂改散为汤,易名“白术黄芪汤”,份量变更为白术二钱,黄芪三钱,防风钱半。笔者学习蒲辅周先生经验,处方时白术量超过黄芪量,疗效确好。白术为后天资生之要药,健胃顾中,壮卫充气,真担当得起依如屏、珍如玉之名。其他四药养阴敛汗,与玉屏风散合和,气血同治,疗效较速。

编辑:亦痴顽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积分 +1 收起 理由
真人无奈 + 1 第四期电子书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宝命堂主
3
宝命堂主发表于 2013-6-27 08:43: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命堂主 于 2013-7-24 21:43 编辑

已选用3 疑难病症案例
http://www.jcys120.com/forum.php ... 2377&fromuid=189606

经方麻杏石甘汤治愈小儿高热咳喘一例
作者:心态平衡

今天心情比较好,因为患者家属报了个喜讯,我为她孙子治好了多年的疑难病症,恰逢今天业务少的,拿出来让大家分享一下,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导。。。
一小男孩,6岁,体虚胖,衣多好动,动则气喘,咳嗽无痰,经常感冒,腹痛腰凉,尿多夜甚,五天一大病,3天一小病,经常转诊县医院住院治疗,口服药几乎天天在服,什么高档消炎药,退热药,一大堆,或者家属四处求医,见效甚微,这几天刚好我卫生室搬迁到她村,知道我也懂中医,要我看看,说只要治好我孙子的咳喘尿多,一定重谢。
当时刻诊,高热不退,咳嗽气喘,少量汗出,畏寒腹痛,咽干思饮,口吐白痰,纳可,大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脉浮数,我说要分步治疗,今天只能治疗你孙子的感冒咳喘。
麻黄8g杏仁 8g灸甘草6 g生石膏45g 折贝 8 g苏子6g葶苈子6g黄芩5g桔梗5g冬花6 g 紫苑6g
本证是太阳阳明合病,证属外寒里热,治以解表清里麻杏石膏汤加减,三付水煎服。
小男孩服药后热退,咳喘好转, ,效不更方,再进三副,以后根据体征,腹痛加了芍药甘草汤,虚寒纳差附子汤,这段时间从未感冒发热咳喘,小孩家属非常高兴,说是碰到了救星,就是还有尿多,特别是晚上还遗尿。
刻诊:面白,尿频,遗尿,淋漓不尽,口干思饮,腰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纳差,大便正常,小便失禁,小便多。近几年半夜都有遗尿,求治多人不效。
处方;
茯苓15g干姜10g炙甘草5g苍术15g生地12g山茱萸12g麻黄10g山药10g丹皮9g泽泻12g桂枝3g附子6g六剂水煎服日三次。
一周后复诊,痊愈,全家甚为高兴。
按:此案证属寒湿下注,气化不利,治以温化寒湿用的是肾着汤合八味丸加麻黄,用肾着汤治疗遗尿是从胡希恕老中医处学的。麻黄这味药,是很关键的,现代药理分析指出,具有兴奋神经,专治小儿遗尿。
【参考资料】
□ 作者: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麻黄重剂应用探讨
●麻黄辛、苦、温,非大热。临床使用麻黄,应注意鉴别患者的体质,一般来说,患者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粗糙,肌肉松浮,具浮肿倾向;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舌体较胖,苔白较润,脉浮较为有力。
  ●麻黄毕竟有泻无补,温燥发散,一般而言应中病即止,不宜长服久服。外感时病用麻黄,得汗即须停用;哮喘、痹证等内伤病用麻黄,须较长时期使用者,一般不宜大量,而宜得效后减量,同时须注意调整配伍
  谈“麻”色变之由来

  麻黄为发汗解表之要药,然而有人视麻黄为虎狼之药,不用或少用,甚则谈“麻”色变,原因何在?
金、元时期,刘完素为纠正辛温发汗的片面性,遵《内经》之旨,阐发火热病机,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用桂枝、麻黄发表之法,成为反对张仲景用辛温发汗的翘楚。明末清初,叶香岩、王孟英、吴鞠通等温病大家相继出现,辛凉派占了上风,罢黜辛温麻桂,独崇辛凉银翘,惯用辛凉之银翘、桑菊等方。江西的万有生教授说:“不少人以为流感是热性病,用凉药治疗。初时还以辛凉为主,银翘、桑菊广为运用,后来渐至苦咸大寒(如板蓝根)等。至今国内感冒药市场为寒凉药占领,结果是大量的可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一两剂治愈的风寒感冒患者,却随意用寒凉药,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酿成久咳不已,或低热不退、或咽喉不利等后果,而医者、患者竟不知反省。”

  有人以为麻黄辛热开泄,性温力猛,易于化热助火,亡阳劫液,殊不知善用麻黄者大有人在。近代温阳派大家徐小圃,善用麻黄宣肺治儿科,有“徐麻黄”之称。他指出,药不论寒温,要在审证明确,用之得当,不然,即桑菊荆防亦足偾事。有是病用是药,根据病情缓急选择药物剂量,同时掌握其配伍方法,临床使用麻黄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应用广泛
1
  麻黄辛、苦、温,非大热,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麻黄,已大大超越《神农本草经》所述的治疗范围。例如麻黄汤中配伍桂枝,发汗解表,治伤寒表实证;伍杏仁宣肺平喘;麻杏甘石汤中配伍石膏,清宣肺热,治疗肺热喘汗证;麻黄升麻汤中配伍升麻,发散寒邪、升举阳气,治疗上热下寒的阳郁证;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配伍附子,温经扶阳、补散兼施,治疗少阴肾阳虚感寒证;麻黄加术汤中配伍白术,行表里之湿,治因湿而身体骨节烦痛;越婢汤中配伍生姜,宣散水湿,治疗水气在表的风水证;甘草麻黄汤中配伍甘草,宣散缓中、缓脾散水,治疗水气病里无热的里水证等。

  《神农本草经》谓麻黄还能“破癥坚积聚”,五官科名家干祖望喜用麻黄,其推荐的七星剑汤(明代陈实功方),主治外科中阳中之阳的疔疮。其中就有麻黄,要求为“服后出汗”,干祖望称此为“网开一面,赶毒出去”、“扫地出门”,远胜“关门打虎”清解法,“开门”功劳全在麻黄。清代名医王洪绪,悟出三昧真谛,深知逐邪(表法)比解毒(清解)更为实用,以麻黄作君药的阳和汤更是百用百效的千古奇方。盖阳中之阳的疔疮,大毒当依靠发汗来把它排出体外,而阴中之阴的阴疽也恃其解肌作用来畅开大门,之后再祛邪外出。清代名医尤怡称“麻黄开腠理,使阳气申泄”,干祖望补充“畅玄府,利毒邪外出”,笔者续貂一句:盖皮痹也,病位在皮表,汗而发之。对于周围神经病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因属中医“皮痹”范畴,笔者以发汗活络外洗方治之,基本组成是:生麻黄、川桂枝、透骨草、生艾叶、川芎各用30克,外加葱白两根。
  用药指征-
  麻黄是治疗风寒感冒的代表药物,主治风寒湿郁闭于肌表的病证。其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浮肿、脉浮紧有力。麻黄还是治疗多种实证气喘的主药,其所治之喘也可与恶寒无汗、浮肿同时出现,可同时伴有鼻塞、流清涕。

  著名中医何绍奇先生体会,许多医生一见久咳,便套用西医“消炎”的概念,见“炎”用凉,见咳止咳。其实川贝、枇杷叶、桑白皮都是凉药,不利于风寒咳嗽,更不消说清热解毒泻火药了,不当用凉药而屡用之,则往往冰伏其邪,而致咳嗽不止。轻者用止嗽散有效,重则非搬动麻黄不可。他的辨证经验是:“无热便是寒。”无热,指舌不红,口不渴 (即口干也喜热饮),脉不数,痰清稀。这样便可以用麻黄剂温而散之。

  临床使用麻黄,应注意鉴别患者的体质,一般来说,适宜用麻黄的患者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肌肉松浮,具浮肿倾向;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舌体较胖,苔白较润,脉浮较为有力。

  麻黄主治无汗而肿,首先是肿。临床所见浮肿的程度不一,有一身悉肿者,有仅虚浮身重者,也有面色黄暗,肌肉松浮,有浮肿倾向者。其次为无汗。《伤寒论》甘草麻黄汤条下“不汗再服”的解释,可见患者本应有“无汗”,而服药效果的标准就是出汗。大青龙汤中麻黄用量最大,为6两,由于该方的发汗作用强烈,所以,张仲景特意说明其禁忌证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急性传染病初期发热,常常无汗,不可误为麻黄证。麻黄所治疗的无汗,不仅仅指患者就诊时没有明显的发汗,而是指患者不容易出汗,或恶寒无汗,或精神倦怠而皮肤干燥。换句话说,无汗而肿,不仅仅是即时的、一过性的症状,而且还包括了体质因素在内。

  麻黄发汗作用的强弱,可用石膏来调节。越婢汤主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汗出而肿,故用石膏,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量大于麻黄,则麻黄就没有发汗作用,而仅取其退肿的效果。大青龙汤主治“不汗出而烦躁”,烦躁需用石膏,但又需要用麻黄发汗,如何配比?大青龙汤中麻黄与石膏的比例为6:4,则其发汗作用依然十分强烈。可见石膏有制约麻黄发汗的效果,在需要发汗时,石膏的量不宜超过麻黄。

  使用剂量
  麻黄用于咳喘的剂量,需因时、因地、因人、因证而异。古有用不过钱之说,但张仲景用量多为1~4两,古法每药3服,每服最少亦3克,最多者18克。近代名医张锡纯说:“……其人之肌肤强厚……又当严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钱始能汗,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斟酌,以胜病为主,不能拘于成见。”
  何绍奇用麻黄,一般用6~9克,儿童酌减。中医学家米伯让在治疗急性肾炎中,均以麻黄为君药,用量多在14~28克以上,小儿也用至17.5克。江苏的邱祖萍先生用麻黄、石膏,十分讲究量比关系,通常将麻黄用量提高到12~15克,石膏控制在20~40克,意在重用麻黄为主,辅以石膏,这样既达到攻逐表里之水邪,又能缓和麻黄峻汗之性,力图做到既给水邪出路,又使邪祛而正不伤。吉林的梁兴才先生在治疗外感风寒咳嗽及寒湿痹痛等症,使用蜜炙麻黄30克左右,多至45克(一日量,水煎服),生者用15~18克,疗效满意,未见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草经疏》曰:“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疮疱热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靥;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麻黄毕竟有泻无补,温燥发散,一般而言应中病即止,不宜长服久服。外感时病用麻黄,得汗即须停用;哮喘、痹证等内伤病用麻黄,须较长时期使用者,一般不宜大量,而宜得效后减量,同时还须注意调整配伍。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北地严寒干燥,各令却最多伏热伏燥,故用小青龙汤,不管有没有里热烦躁,都可以加石膏;用小青龙汤得效后,病未全愈,或愈而复者,又可用从龙汤(龙骨、牡蛎、白芍、清半夏、苏子、牛蒡子)。同样道理,在外感病用麻黄汤时,张锡纯主张,凡阴分不足、内有蕴热者,宜加知母,是为麻黄加知母汤;气虚者则可酌加益气药。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足资临证用药参考。
延伸阅读
医案精选
恽铁樵之四公子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遍请诸医家,真所疏方,仍不外乎历次所用之豆豉、山栀、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象贝等味。服药后,热势依然,喘益加剧。先生乃终夜不寝,绕室踌躇。迨天微明,乃毅然曰:此非《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之病而何?乃援笔书: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持方与夫人曰:吾三儿皆死于是,今四儿病,医家又谢不敏。与其坐而待毙,曷若含药而亡!夫人默然。嗣以计无他出,乃即配药煎服。先生则仍至商务印书馆服务。及归,见病儿喘较平,肌肤有润意,乃更续予药,竟得汗出喘平而愈。
  时医遇风热轻证,能以桑菊栀翘愈之,一遇伤寒重恙,遂不能用麻黄主方。罹其殃者,夫岂惟恽氏三儿而已哉?(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痰喘——麻杏甘石汤加昧(夏宏杰医案)
  麻黄五钱,杏仁七钱,甘草五钱,石膏一两五钱,桔梗五钱,寸冬八钱,水煎服。
次日复诊,诸症好转,唯喘促加剧,此肺之痰热郁结,一时难解。仍以原方加前胡四钱,大贝四钱,煎服一剂。继之喘息大减,再服一剂诸症均消。
麻杏甘石汤专治外有表寒、内有郁热证,此患者虽热势明显,但不是一派纯热之象,根据发病时间,可判断此患者仍是先感受寒邪,然后寒邪入阳明化热,热壅气分,故用麻杏甘石汤加桔梗、寸冬,后经加味而愈。

编辑点评:作者辨证准确,对经方之旨体会深刻,运用得当疗效自佳。

编辑:宝命堂主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积分 +1 收起 理由
真人无奈 + 1 第四期电子书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宝命堂主
4
宝命堂主发表于 2013-6-28 08:1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3-7-21 15:01 编辑

已选用5 经方实战
http://www.jcys120.com/forum.php ... 5123&fromuid=189606
麻附细辛汤治阳虚感冒一例
作者:济北小虫
患者男25岁,务工,2012年8月26日就诊
诉鼻塞头痛头晕但欲寐10余天,患者于10天前出现腹泻,日4-5次稀水样便,后有外感,在当地诊所输液5天未见好转前来就诊,现症见;头疼头晕,两侧头疼,两侧头有嗡嗡音,有耳鸣,但欲寐,无发热,活动后稍有汗出,少许怕冷,鼻腔内部发红充血,咳嗽少许有咳白痰或黄痰。口中和饮食欠佳,日便两次,便不成形,时干时稀,服冷饮后变稀。小便正常,睡眠欠佳,易做梦,舌苔薄白,舌尖少许点刺,脉沉滑。
给予;麻黄20附子20细辛20甘草20人参15干姜15白术15
三幅,水煎服,日三次服。
第四天来诊,诉诸证已无,是否继续服药,嘱不必服药平时注意不要贪凉即可。
分析;头疼头晕但欲寐为少阴,
头疼,鼻塞怕冷为太阳,
日便两次,便不成形,时干时稀,服冷饮后变稀有脾胃虚寒属太阴,
综合为,太少两感,太阴病,给予麻附辛和麻附辛甘,附子理中丸加减。临床用经方治病只要辩证准确疗效经常出乎意料

编辑点评:经方药简效宏,作者辨证精确有是证即用是方,药证相符效如桴鼓。

编辑:宝命堂主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宝命堂主
5
宝命堂主发表于 2013-6-28 10:1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3-7-21 15:02 编辑

已选用4 一例全身酸痛5年,左上肢麻木4年的患者请你来会诊
http://www.jcys120.com/forum.php ... 8159&fromuid=189606

中医病例讨论:全身酸痛5年,左上肢麻木4年
作者:大海20 参加 讨论者:医林仁心

患者,女,56岁,农民,2013年4月2日首诊。
主诉:全身酸痛5年,左上肢麻木4年,加重1月。
病史:患者5年前因受寒湿致全身酸痛,时走窜性痛,天冷恶寒时疼痛加重,曾四处求医未果。4年前患者渐现颈项强痛,左上肢麻木,因多年服药无效未就医。2年前患者又现阵发心悸气促,未曾服药。1月前患者突现周身酸痛加重,服药无效,于今日来诊,现症见周身酸痛加重,左后背及双下肢膝关节尤其明显,触按不冷,无红肿热痛(天气变化时明显加重);颈项强痛偶发,左上肢麻木明显加重,触按无冰凉感;阵发心悸气促,休息后缓解,活动后尤其明显,口干口苦,夜间汗出,尿黄,口唇青紫,查血压80/50MMHG,舌红苔黄水滑。脉右细滑数,左偏弱。(这里仅作中医治疗讨论,就没附西医检查结果了,请谅解。)
请同行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将随时关注病情变化,病人复诊时,发表我的治疗思路。
【医林仁心】:
根据上述病症个人认为很类似属于中医痹痛的病因范筹.
一病例分析;
1.因为痹痛证多属风寒湿三气合杂,尤以风邪为最,风邪至病多善行而数变游走不定故患者时有窜性疼痛.
2.湿气偏胜则着痹,气血受湿则濡滞不通湿邪重着趋下易犯及机体下部证见肌肤麻木木不仁,双下肢关节 疼痛尤甚,如伤湿兼风寒则身沉乏力.汗出夜间尤甚.湿重则郁故遇阴寒天气变化加重.
4.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阴阳聚集可见形瘦多内因血虚,形肥者多生痰饮。血虚气滞痰湿相交则易诱发心悸,气促,苔水,脉细,血压偏低,唇乌不荣之证.
5.痹证迁延日久风寒湿邪所客,脾胃湿滞不化,经络受阻气血不通继之寒邪化热津液亏乏可见口干,口苦,苔黄,苔腻,尿黄脉滑数的痰火之痹。
6.至于颈项强痛不舒,左上肢麻木,虽暂不能排除颈椎病,但就算有颈椎病,病因我认为也与多年痹证的经络受阻气血瘀滞密切相关。所以我可做为本病的兼证处理。
二.治疗原则方面的分析;
1. 患者右脉细,左脉弱心悸气促,苔红血压低足以显示邪气所凑,气血津液已虚,按(医中必读)论痹之说;"在外者祛之尤易,入脏者攻之实难,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正为先”。
2.治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大抵用以补血之剂,祛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也。治痛以散为主,散风燥湿似不可缺。
3.大抵用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解其寒凝之害。治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实不可少。
4.大抵以补脾气之剂,土可胜湿化痰,气足而自无顽麻也。
三.拟方;对于本病的治疗多属病程长疗效差,继之出现贫血,心悸,气短,汗出并已提示气血俱虚的五脏痹痛之证治宜补气血,温五脏,扶正祛邪,利湿化痰,祛瘀之法论治并建议以黄芪桂枝五物汤,附子八珍汤,四君,四物汤加减。
四.方药;党参15.黄芪15.当归12.川芎10.熟地12.白术12.伏灵10.白芍9.秦久12.羌活12.独活12.附子10边桂10.苍术9细辛3白芷9
赤芍9没药10乳香10半夏9南星9川乌草乌各5牛膝10黄芩9黄柏9葛根10地龙9全虫5姜虫5甘草5.单位(克)
本案均属个建议只供参考.

大海20 :
辨证分析:患者因受邪致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失畅,故有患者5年前因受寒湿致全身酸痛,时走窜性痛,天冷恶寒时疼痛加重;经络长期由邪气阻滞,日久经脉失养,侵袭颈项故有4年前患者渐现颈项强痛,左上肢麻木 ;痹症日久,深入心脏,气血耗损,血不养心,故有2年前患者又现阵发心悸气促;痹症日久,积而成瘀,摄湿成痰,郁久化热,又复感外邪故有现症见周身酸痛加重,左后背及双下肢膝关节尤其明显,触按不冷,无红肿热痛(天气变化时明显加重);颈项强痛偶发,左上肢麻木明显加重,触按无冰凉感;阵发心悸气促,休息后缓解,活动后尤其明显,口干口苦,夜间汗出,尿黄,口唇青紫,查血压80/50MMHG,舌红苔黄水滑。脉右细滑数,左偏弱。
诊断:痹症——痰瘀痹阻,久痹正虚
治则:祛痰化瘀,搜风通络,益气扶正
黄芪30,附片12,桃仁10,红花10,当归10在,生地8,熟地8,白芍15,赤芍15,乌蛇10,姜黄10,桂枝10,葛根10,鸡血藤30,细辛5,黄芩10,川芎10,羌活10,白芷10,地龙10,通草10,党参20,川牛膝20,木瓜10,以上剂量为克,3付。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附子先煎1小时。
调护:外避风寒,内养阳气。忌食生冷油腻酸腐食物。
二诊 4月8日,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心悸,颈项强痛等症状基本解除,周身酸痛已明显缓解,仍后背偶有酸痛,凉感,膝时左时右酸痛,口干,睡眠差,易梦,时有心烦,查舌淡红苔薄黄水滑,脉细滑数,原方减桂枝,鸡血藤, 细辛, 通草,熟地,加胆星10,黄连5,全虫5,竹茹10,枳壳15,生姜2大片,3付。

三诊患者症状已明显平复,后背酸痛,膝关节时左时右酸痛等症状已很轻微;口干,睡眠差,易梦,时有心烦,等症状消除,改用小活络片,野木瓜片,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巩固治疗。

编辑点评:病例没有相关辅助检查,作者没有受困于还原论的局限,而是从中医理论整体把握患者的病机本质,辩证精准,疗效颇佳。中医整体调理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编辑:宝命堂主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宝命堂主
6
宝命堂主发表于 2013-6-28 17:12: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3-7-24 21:49 编辑

已选用6 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分享
http://www.jcys120.com/forum.php ... 7189&fromuid=189606
作者:小心为妙

陈某,男,32岁。
初诊:2009年6月26日。病史:几个月前脸部浮肿两次,均未治疗而自行消退。今年2月3日,眼睑、头部出现水肿,渐蔓延至全身而住院,西医诊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经用激素、利尿药与五苓散、五皮饮等治疗,水肿在 1 周内消退,而后隔日服强的松 80 毫克共 50 余天,其中加服环磷酰胺半个多月,但蛋白尿持续,逐渐出现激素副作用,全身毛细血管扩张而发红,脸上长痤疮,两颞有搏动性头痛,服安眠药始能入睡但易惊醒,易兴奋激惹;头发脱落。.

诊查:现尿蛋白(+++)或(++++),眠差易惊,头发脱落,食欲一般,大便正常,小便稍少,色淡黄。口微苦,不渴。舌边尖略红,有齿印,苔灰黄浊腻。脉弦滑,左关尤甚,重按无力。
处方:黄芪15克,玉米须30克,淮山药30克,茯苓皮15克,生苡仁30克。
每日1剂,水煎,连续服用。

服上方药1周后,小便蛋白(++);2周后,小便蛋白(+);3周后,小便蛋白(±);第4周末,小便蛋白(-)。以后连续服药3周,小便蛋白都是阴性。嘱其以后仍服此方药,酌加龟板,以图巩固(治疗期间仍隔天服强的松 80 毫克。曾因预防感冒注射过丙种球蛋白 1 支)。

〔按语:本病从辨证审察,其蛋白尿与脾肾两脏关系最大。脾气散精,肾主藏精。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而布运全身,水谷精微反与湿浊混杂,从小便而泄。肾气不固,气化蒸腾作用减弱,亦致精气下泄而为蛋白尿。故治此病,常以补脾益肾涩精,恢复脾肾功能而收效。
本案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临床症状控制后,蛋白尿持续不退。就诊时虽出现一派阴虚阳亢症状,但这是激素的副作用所致,掩盖了原有病症。中医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虽有补肾阳之作用,但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极易耗损阴液而出现阳亢症状。根据患者舌有齿印,苔灰黄浊腻,脉重按无力,并且服用激素后蛋白尿不消退等,认为脾气虚弱,失于升发,水谷精微与湿浊混杂下注是主要矛盾。论治时应舍弃用西药所出现的假象,抓住主要矛盾加以解决,方可奏效。故以黄芪、玉米须为主药,益气升脾,降泄浊阴;佐以茯苓皮、生苡仁利水而健脾;淮山药益脾阴而固肾涩精,利水道而不伤阴,并能抑制激素的副作用,起到补阴配阳的作用。药虽少而力专宏,故能收效。
编辑点评:作者辩证精准,用药准确,桴鼓相应。肾炎蛋白尿本是当今顽症,能够取效这与作者深厚的基本功是分不开的。

编辑:宝命堂主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亦痴顽
7
亦痴顽发表于 2013-7-4 22:46: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3-7-21 15:05 编辑

已选用7 脱发二例治验。

http://www.jcys120.com/forum.php ... 7503&fromuid=164581

松林晚风ZSRHB

案一:张某,男,16岁,学生。03年5月初诊。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头上出现3处直径约5cm的圆形脱发,头皮光亮。西药无效而求中医诊治。饮食,睡眠,二便无异常。学习较紧张。舌红,苔薄白,脉略数。
案二:苏某,男,24岁,职员。12年10月初诊。自述3个多月前,洗发时发现头发易脱落。平时头发易油腻。现见前头部头发稀疏而少略黄。身体略胖。在公司应酬较多,因此常喝酒。舌淡红略胖,尺脉沉略弱。

就此二例辩证治疗说一下。
首先中医关于头发的生理阐明:中医认为肾之华在发,发为血之余。
案一:诊断:油风。由于学习紧张,难免阴血暗耗,此之所谓“劳心思虑过耗真”,头皮光亮亦是血虚失养之象。再者患者于一月前无意发现三处头发呈圆形脱落,可谓发病之速。中医认为风邪数动而善变,致病迅速,又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因此可以发现此病与风邪有关。再舌红,脉略数乃血中有热之象。“外科正宗”云:血虚、、风热乘虚攻注而然。综上所述,可以完全辩证为:精血(精血互化)不足,受风夹热,发失所养。
治则:益精养血,兼疏风凉血。
方药:神应养真丹加减: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羌活,天麻,菟丝子,枸杞,制首乌,旱莲草。方中羌活用量宜轻。轻清上浮。
此患病程较长,大约用了40多付才长出黑发。另辅以外用药:桂枝,红花,侧柏叶泡酒外擦。
案二:该患者应酬喝酒较多,酒生湿热,湿热上冲,浸淫头发则头发油腻,发失所养则头发稀疏而少略黄,易脱落,尺脉沉略弱,肾精不足之象。
证型:肾虚血弱,湿热浸淫。
治则:补肾养血,祛除湿热-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鸡血藤,当归,白芍,萆薢,苍术,生苡仁,枸杞,制首乌。此方药之妙在于祛湿选用甘淡,而不用苦燥,苦寒之品。
此患者用了20多剂而愈。
综上所述:脱发一般病程较长,需坚持用药。在治疗中始终坚持:肾之华在发,发为血之余的理论并灵活辩证才能达到效果。

关于脱发二例用药量及说明。
案一神应养真丹加减:生地10g,当归10g,白芍g,川芎5g,羌活3g,天麻8g,菟丝子10g,枸杞10g,制首乌10g,旱莲草10g.水煎服。
方中:生地,当归,川芎,白芍,枸杞,制首乌,旱莲草补肾益精,养血活血,其中生地,旱莲草尚具凉血之功,川羌,天麻祛风,川羌辛温燥烈,量大恐燥伤阴血。
案二: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15g,山药10g,山萸肉10g,丹皮8g,茯苓10g,泽泻10g,鸡血藤20g,当归10g,白芍10g,萆薢10g,苍术8g,生苡仁20g,枸杞10g,制首乌10g。水煎服。
方中:六味地黄,首乌,枸杞补肾益精,归,芍,鸡血藤养血活血,萆薢,苍术,苡仁,泽泻,茯苓清热祛湿而不伤正。诸药共奏补肾养血,清热祛湿之功。
总之。脱发应不忘: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的理论。精血互生,益精可生血,补血可养精,精血足则发得养。.

任梦飞点评:第一例比较易治,药证合拍,40余付长黑发当属正常,第二例西医诊断属脂溢性脱发,相当难治,辩证当属肝肾阴虚,湿热蕴脾,痰瘀滞塞发络,发失所养,用熟地山萸肉当归白芍枸杞制首乌补益肝肾,滋养肝血,苍术燥湿健脾,鸡血藤养血活血以祛瘀,薏米健脾祛湿利水,清热排脓,萆薢分清辩浊,通利经脉,能去百脉之湿,此三者合用有痰瘀同治之功效,泽泻利湿通利小便给痰瘀湿邪以出路,全方补益肝肾,滋养肝血,健脾利湿,痰瘀同治,痰瘀去,肝肾足,脾健运,发得濡养,自然功到垂成!只是该病缠绵难愈,二十余剂便告痊愈本人表示怀疑!望楼主明示!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8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3-7-5 11:3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3-7-21 15:05 编辑

已选用8 http://www.jcys120.com/thread-426409-1-1.html
我对失眠治疗的一点体会
作者:hj0969
患者李某,男,45岁,以失眠十天为主诉来诊。
患者一向体健,睡眠情况尚可,不过一年中也偶发失眠一两次,但历时都较短,一般无须处理两三天即可恢复,且程度也不重。这次失眠从开始到现在已历时十天,仍丝毫没有缓解的趋势。曾去市里找医生看过,医生处以中药(具体不详)、配以谷维素、七叶神安片等,服用后分毫无效,一切如初,医生无耐之下给其佳静安定服用也未见效果。患者因思我前曾为其妻治愈过妊娠恶阻,故前来就诊-。
现症见:睡眠极差,每晚大约能入眠三个小时左右,且程度很浅,稍有惊动即醒。患者每晚都是十点半左右开始入睡,在床上辗转反侧后再回到客厅沙发上坐一会儿,到两点多有点睡意了再到床上才能稍睡一会儿。白天虽然头也有些昏蒙,但精神尚可。由于睡的差,情绪有些烦躁,易发脾气。二便尚可,脉数而无力。考虑患者虚热内盛、心肝被热内扰,症状虽重但症情较为简单,处以白庭芳老师的冶疗失眠验方“镇神安眠汤”,三剂,配以“双松片”(每晚一片),笑着对其说,三日后不用来诊了。孰料三日后患者又来诊,告曰除头蒙稍有改善外其它方面仍如上诊,心中一骇,此病人失眠为何如此顽固?于是静下心来对此病人进行了再次详细诊治。经细问得知患者有喝茶叶水的习惯,失眠情况发生后虽减量但并不停饮,时觉心烦,观其舌苔白厚,中后部黄腻,再细究其脉,虽数而无力但偏濡,得知矣,患者为痰热内扰心神所致,我上次不经细查便以镇肝清热熄风养神为治属误治,故未取效。考虑后以黄连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加减为治,处方具体如下:
半夏12克 陈皮10克 茯苓15克 甘草6克 竹茹10克 枳实8克
黄连6克 炒枣仁20克 知母10克 栀子6克 淡豆豉10克 丹参15
患者第二天便打电话告此药有效,服用后当晚10点左右就有点睡意,晚上睡有5个多小时,告其有效便无需改动,继续服药
体会:
一、失眠是临床非常常见而又比较难治的一种疾病,特别是有些顽固性失眠,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困扰。中医辨症后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以归脾汤、温胆汤、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等,由于这些方剂都是临床经常用到的,这里就不展开多讲了。而西医治疗失眠常会给以调节植物神经、营养神经、镇静安眠类药物,这些药物对大多数病人还是有效的。但副作用也非常明显,且不说其易发生依赖性和耐药性,临床也常可见到个别病人对服用安定类无效,这时西医就感到非常棘手。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中药就一定比西药好,只是说中医的辨证论治对一些比较顽固性的失眠特别是对西药无效时优势更大一些。
二、前面我们说过中医最讲究辨证论治,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特别是对于有些“无证可辨”的病人根本不知如何下手。我治疗的这一例失眠病人,可供辨症的东西虽然不多,但认真的排查的话其实还是有些价值的资料可供参考的。第一次诊治时一是没有细查(如舌诊由于晚上就没查),二是想当然的按经验治疗,惭愧!惭愧!
三、医生应对四诊所得的资料认真的细辨真伪,对相似症状细究其异同。此例病人一诊是我得知其头昏蒙,认为是肝阳上亢而处以磁石、龙骨重镇安神药,后来细想失眠病人就是不肝阳上亢,连续几天头也会昏蒙;一诊时患者告心烦易怒,我诊为心火旺盛,但心烦未必就是心火,就说是心火也有不同的治法,如用黄连、如用栀子、如用麦冬等,此例病人我就是用以栀子豉汤加上酸枣仁汤去其虚烦。中医的辨证是门大学问,我至今尚不能得其要领,仍需努力学习,今不拙浅陋暴出不足,也是希望能为初学者提一个醒。
以上见解很是肤浅,仅供大家参考。

编辑:老钟医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老钟医
9
老钟医发表于 2013-7-5 15:01: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3-7-21 15:06 编辑

已选用9 http://www.jcys120.com/thread-428563-1-1.html
[原创] 说说:"藏寒生满病"
作者  宝命堂主

  藏寒生满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亦为内经之理。这些经典理论对中医临床的指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其本意是说,寒邪入于内脏,或机体寒邪内生,便产生脘腹胀满的疾病。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轴,故胀满之病以中焦脾胃为多见。经典理论源于临床,对我们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有验可证,试述如下。
  此例为年前一验案。患者,女,69岁。本县人。自述胃脘部发作性张满伴呃逆十余年,多处治疗无效,各种西药已用尽。因朋友介绍来余处求治。现症:每逢冬季发作,白天无症状,晚饭后半夜(夜间12点)而发,发作时胃脘胀满,呃逆频频 ,睡眠不安,直到天明。胃脘无压痛·,食欲尚可,喜热食,体型瘦弱,面色晦暗,精神尚佳。舌暗红,舌苔薄白水滑,脉沉弦 。
辩证分析:综合各方面整体分析,病机为年老体衰,阳气自弱,阴寒内生,脾阳不足,湿邪自蕴,寒湿阻滞中焦,升降失常,纳运失司,而成本病。证侯:脾胃虚寒,湿阻中焦(寒湿困脾证)。
治法:温补中焦,燥湿行气。
  方剂:桂附理中丸加减。
  处方:附子15肉桂15干姜15白术15陈皮15炙甘草10木香10枳实10党参20厚朴15砂仁10草果10单位克 3剂。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分二次服。附子先煎一小时,砂仁后下。
调护:日常注意保暖,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2013.1.22(二诊)
  患者自述服药后特别舒服,呃逆已无,胀满大减,睡眠已安(自述几年来从未如此舒服睡过),唯脘腹部仍恶寒用暖水袋 ,食尚可,体力不佳。药证旳对,效不更方,稍作加味为其书方如下:
附子15肉桂15干姜15白术15陈皮15炙甘草10木香10枳实10党参20厚朴15砂仁10草果10红豆蔻6单位克。7剂。
用法及调护同一诊。
  2013.1.29(三诊)
自述胀满已无,睡眠佳,饮食可,体力渐复,晚间亦不用暖水袋。病趋康康复,继用前方,以固疗效。
处方同二诊10剂。
  2013.2.10(四诊)
患者已无症状,睡眠佳饮食可体力恢复,面色荣润,脉相沉缓。给予补益中气之剂以善后调理。
处方:党参20炙黄芪30白术15陈皮10当归10云苓10砂仁10干姜3木香6炙甘草6单位克。10剂。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忌食油腻。
  临床体会:胃脘痞满胀之病,虽有寒热虚实之分,但以寒湿证最为多见,多为虚寒而生内湿之邪。内经有“藏寒生满病。”及“阳道实,阴道虚"之论。大腹部位为脾经所主,故多寒湿之证。阳道实者,阳明大肠多实热也。阴道虚者,太阴脾经多虚寒也。加之此例与内经天人相应观点有一定关系,冬季半夜子时病情最重,因天地自然阴寒之气至,加于虚寒之人体而使阳气更虚,故在阴寒之季节与时日而发,阴寒之时而有阴寒之证也。综上所述足见千年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致性。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积分 +1 收起 理由
真人无奈 + 1 第四期电子书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10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3-7-6 21:39: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3-8-25 21:46 编辑

第五期选用1 http://www.jcys120.com/thread-368355-1-1.html
家传冻疮验方,治愈数百例
作者:fmx1985611

不管多严重的冻疮,都能快速见效。
冻疮发生的原因:冻疮发生于寒冷的时候,它是冬天常常在户外玩耍、或到户外没有注意做防寒防护的孩子容易发生的一种皮肤病。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手指、脚趾。
冻疮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常令患者痛苦难当。该病病程较长,冬季还会反复发作,难根治。对于一些年轻女士而言,不仅影响了双手的美观度,还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治疗方面,虽方法较多,但很少能根治,所以常令人感到棘手, 药店里的很多药品一般只是改善症状,很少能治愈,患者往往要一直忍受痛苦到第二年春季任其自行恢复!而且来年冬季还会复发!真是苦不堪言啊. 纯中药治疗疮药,无副作用!
这个方,我用治冻疮数百例,均收到满意效果,
内服方:当归20g,桂枝尖12g,鸡血藤20g,黄芪60g,赤芍12g,北细辛根6g,白通草10g,大枣12枚,炙甘草8g,
中医辨证:寒凝血涩肌肤。西医辨病:多由于长期寒冷与潮湿,导致血管收缩,久之扩张,静脉瘀血,大量血浆渗出.
外用:艾叶30g,干姜15g,制川乌30g,制草乌30g,川芎20g,煎水外洗,破溃者只熏不洗。

编辑——真人无奈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老钟医
11
老钟医发表于 2013-7-11 16:36: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3-7-21 15:07 编辑

已选用10 http://www.jcys120.com/thread-430274-1-1.html
手颤治验
作者 中医曾
  魏*廷,男,65岁,水电局退休干部。2006年7月初诊。
病人自称双手颤抖6年余,初始手低位时不会颤抖,手举位越高越明显;至今发展成不论什么体位一样颤抖。其称一直以来在当地人民医院,中医院中西医治疗,曾做血液检查50余次、做脑血流图20余次均无异常,诊为异常性颤抖.。曾使用安坦片,安定片,B1片等治疗无效!
刻诊:病人双手抖颤不止,端杯不稳,问:除手之外余无不适,唯口干口苦,夜难眠;测血压130/85mmhg,自言无高血压、高血糖史,患者体质壮实,有吸烟喝酒史30几年,戒烟戒酒5年;诊脉浮弦而数,舌质红干,黄薄苔,边见齿痕;辩证为肝阳上亢、肝阴不足,肝风内动。治宜平肝潜阳,滋肝阴,平息肝风!
处方:柴胡12g钩藤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熟地黄20g生地黄20g白芍20g旱莲草15g女贞子15g栀子10g鳖甲20g丹皮10g鸡血藤20g桑枝30g宽筋藤30g桂枝10g生甘草8g。水煎服。七剂一疗程!(记得当时为增加收入曾极力劝他配合输液治疗,打算给输点茵栀黄与舒血宁通经活血之类的;后他不愿输液只好作罢)!
服药7剂复诊时称手颤症状好转过半,口已不干口苦也有所好转、夜眠夜安。效不更方,再服一疗程!三诊时,症状基本消除,脉略弦不数,去栀子,生地又服7剂。后一年出诊到其村时访,知其自从服完那三疗程后颤抖已不再;常与村民打麻将!

xingshuye 的精彩回复
 
第一次听说异常性震颤,不是有个老年性震颤,属于特发性震颤中的一种么?手低位不会颤抖高位越举越高就越明显,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无静止震颤,即使有也不是很明显,但是有肢体和头的姿势性震颤或动作性震颤,没有帕金森的体征,服用安坦无效,这些都很符合特发性震颤的,喝酒三十余年,戒酒五年,如果还有少许喝酒可以做个实验性诊断,比如说震颤比较明显的时候,喝适量的酒试试,如果喝酒后症状减轻,说明乙醇可以控制症状,这个更符合特发性震颤,也就是临床说的饮酒实验,也可用心得安鉴别诊断。帕金森一般从一侧上肢到下肢,然后在发展到另一侧,特发性震颤主要在手部,下颌。躯干和下肢不容易受累。但是特发性症状一般都有家族阳性史,楼主是不是真正排除了家族史?当然医学是没有绝对的,不一定非得有家族史。如果真是特发性震颤,这个可不是单独的疾病,疗效要看远期,反正这是一个难治的病,如果真是被楼主三个疗程的中药治好,我想应该属于个例,但是还是由衷的赞许楼主这种对中医这种辨证论治的精准,以及对中医不变的信仰,这个很重要。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12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3-7-13 15:51: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3-7-21 15:08 编辑

已选用13 http://www.jcys120.com/thread-392671-1-1.html

鼻炎(三)
作者:至爱无言

患者,女,20岁,学生。主诉:头疼,鼻塞2年。
病史:2年前开始头疼鼻塞,西医诊断为“慢性鼻窦炎”,经中西医及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长期鼻塞,起初为脓涕,现在较清,手足凉,自汗,身乏无力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诊断:中医:鼻渊(肺脏虚损)
西医:慢性鼻窦炎。
治法:温补肺腑,益气通窍。
方药:党参30.g细辛5g.柯子10g.荆芥15.g羌活10.g苍耳子15.g石菖蒲15.g黄芪20.g防风15.g.茯苓15.g.甘草10.g 水煎服(温肺止流丹加减)
患者在服药半月后。复查,头疼鼻塞,自汗,手足冷已经部分好转。再服药1月后,基本症状已完全消失,精神健旺,自觉精力比以前大不相同,已能完全投入到学习.
体会:患者长达2年之久的鼻塞,头疼,可诊断为肺脏虚损之鼻渊。肺气虚弱,鼻窍失于温煦,邪侵滞窍则鼻塞,邪滞脉络则头疼,肺气虚则身乏无力,肺气虚,腠理不固则自汗,手足冷,舌脉均属肺气虚所致。用温肺止流丹加减使肺气得补,窍道通畅,才会使顽疾得以痊愈。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78013
13
78013发表于 2013-7-24 11:44:30 | 只看该作者
已选用11 肾阳亏虚型------腰间盘突出
中医特色专科
http://www.jcys120.com/forum.php ... &fromuid=164581


笔者独活寄生汤治疗腰间盘82例,经治疗2个疗程,总有效率达73%,同样服用两个疗程,比右归丸加味治愈率低16%。

一:独活寄生汤:独活15,桑寄生20g,秦艽15g,细辛5g,川芎15g,防风15g,狗脊25g,菟丝子25g,续断40g,黄芪25g,豨莶草20g,当归15g,红花10g,党参25g,怀牛膝15g,甘草10g。辩证加减10剂/疗程。

二:右归丸加减:熟地15g,山药15g,萸肉15g,当归15g,桃仁15g,红花10g,木瓜15g,牛膝15g,制狗脊15g,制首乌15g,桂枝10g,桑寄生30g,赤芍10g,羌活12g,千年健15g,甘草6g,丹参15g,枸杞15g,炒白术15g,生姜片6g,鸡血藤30g,炒杜仲15g,三七粉6g
辩证加减;1.气血虚加:黄芪,党参。
2.下肢寒凉怕冷加:巴戟或淫羊藿。
3. 腰椎滑脱加:骨碎补,续断,土元。
4. 向下放射性疼痛加:车前子,炒薏米,苍术,泽泻,茯苓。

一,分析:腰疼和肾虚有关系,腰椎间盘突出是器质性病变,属于西医理论,理论上说是没有关系的。中医讲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亏虚会导致筋脉失养,腰腿酸痛。
西医的角度,首先,疼痛是因为突出的髓核刺激到神经根,使得神经根发炎、水肿,从而导致局部组织痉挛、缩短,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就会表现出局部疼痛的症状。 酸胀,是因为突出物的持续刺激,导致各疼痛点持续的、继发的产生神经根和肌肉痉挛,导致细胞缺血,从而导致酸胀。 麻木,则单纯的就是因为突出物直接压迫到神经根,导致神经根正常的传导性和敏感性下降,神经末梢感觉不到神经指令。治疗主要修复破裂的椎间盘纤维环,消除局部炎症,使腰间盘压迫局部坐骨神经及马尾神经的疼痛症状迅速消除。

二,中医认为腰间盘和肾阳虚是有很大关系的,临床表现为腰腿痛缠绵不愈,劳累更甚,肢体麻木有冷感,肌肉萎缩。偏阳虚者面色苍白,手足不温或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淡苔白滑。治疗以温肾壮阳为主。方药以右归丸为主加减,中成药龙鳖胶囊口服,疗效颇佳!

三,1.患者应注意劳动保护。改变不良的劳动姿势,避免长久弯腰和过度负重,以免加速椎间盘的病变。2.多卧硬板床,保持同轴翻身(即腰背部成一条直线),避免扭曲,避免卧软床,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3.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和贪食生冷之物,加强腰背部的保护,佩戴护腰,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同时,如发现腰背部疼痛,四肢无力,行走困难,感觉麻木,立即治疗。

中医曾
肾阳亏虚型的怎么用上六味地黄汤了?


中医特色专科
六味地黄汤加味:淫羊藿,巴戟,制附子不都是温筋益阳吗,方子没有死的,六味地黄汤益阴补阳很好啊,简单举我自己常用列:一,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效果也很好啊。
二,乌鸡白凤丸是治疗妇科疾病的药物,人人都知道它是妇女吃的药。我用此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比西药还要好。也用它治疗神经性耳鸣和男性疾病效果都很好,按理说也是错误的,可我不也同样把病治好了嘛?


中医曾
那你的不能称之为六味地黄汤加味,就熟地黄,淮山,山茱萸 三味而已,我认为药方的君、臣、使、佐还是要分清楚的较好;对药是死的,人是活的,中医的精髓就在于变通,我也常用安胎丸治男人的肾阳虚的腰疼!


亦痴顽编辑点评:腰突还是属于中医的痹证,主病因还是风寒湿三气,在中医的三痹治疗基础上,从肾主骨,肝主筋入手加用强肝补肾之药,疗效为更好更突出,正如楼主的右归丸加减,疗效确切!


编辑 亦痴顽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积分 +1 收起 理由
真人无奈 + 1 第四期电子书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