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游学
 页 | 末页
1
杏林游学发表于 2015-9-10 07:14:30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l、桂枝汤证: R& e2 H) X. p. \/ k1 e8 _
(1)时发热自汗出案. Y+ Z& f9 h% Q! X7 M) e3 ]

/ J, ^7 J. r9 w. q/ ^ l0 R 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枝炙甘草6克 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2 @ j3 h) x% T. w% F N6 T
4 {- N$ F; _4 R' @0 t3 t. d & w# t. R3 K4 o) l( Z5 {

! h) k j: r8 E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9 T' W% j# \" k& }' Y

T7 B, U/ U: i1 M6 Q2 ^ (2)风疹案+ F5 j. [* O& ~, \- w+ M

7 S$ L# {. G {5 o1 q 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三剂 ; U5 F$ P3 n" ]5 o: S6 \9 B' y
* h( J$ Z; F2 n6 w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 N6 b! s, T4 `% u; c( `$ T* L G9 B, L2 C5 _7 u; S6 e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 @+ d$ O0 B% T) S- b+ m \4 c) ?1 B3 @' c8 m3 k, O) Q D; i
(3)汗出偏沮案
6 y% z4 _" K4 z& x) ?/ o3 n
+ @5 X/ b4 ?0 E0 ?' `) z
9 Y2 U/ S5 S, p: e! ^) g% T( p
; B( g2 e! O- B, s/ H5 J 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桂枝9克 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 甘草6克 三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9 G ]8 A" ^* R6 [! U

5 B- K& ?9 }4 C0 ? 【解说】凡汗出偏于肢体一侧,或左或右,浸润不止者,都是由于营卫气血有所偏伤,阴阳失于和调所引起。这种“汗出偏沮”,如果不及时的治疗,久而久之,卫气不能固护于外,营气不能守护于内,就有可能导致半身不遂的“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本病往往由于外感风邪而引起,所以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以祛风邪,调营卫,和气血以顾正气,乃是一种正治的方法。不然的话,风邪凝滞营卫,汗出损伤气血,经脉不通,筋骨失养,那么,“偏枯证就随时可能发生。
2 O4 y7 v `2 p; T# Y9 ?
4 f- J4 r( z4 U$ Z7 ^+ o$ ^2、桂枝加葛根汤证
3 }: o, f; W7 w* ?' d( i9 Y- X- l( I& B6 X0 x) c% x1 G
口眼歪斜案
) e0 N% j' F6 B: I7 f+ @" O
! t% K- d3 n5 q% ^* i( ?, Q! y
% [8 \+ L/ \1 E& w K- M& f- l! d1 ]# V& \4 e# h- @
刘渡舟医案:张××,女,26岁。在乘长途汽车回家途中,靠窗倚睡而受风,回家后,突然感到左侧面部肌肉拘紧,口眼向左侧歪斜。脉浮,舌苔白润。风邪客于阳明经络,治疗当以祛风通络为主。 1 I4 r X8 ]* e/ z) x' X* O1 K4 k+ h

; B5 F, Q; E/ z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葛根15克 白附子6克 全蝎6克。服药二剂,汗出邪去而愈。
: h1 E- t6 H7 \1 n7 [8 ^* J* [: r3 E2 H6 C3 E0 L+ t
0 m3 d4 n$ k7 f, M% b- F O

+ s1 o% ?! x9 F6 U R3 c; n 【解说】阳明经脉行于面部,经脉受邪,所以,面肌拘紧,口眼歪斜。歪斜见于左侧,是风邪客于右侧,而被左侧正气所引。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所指出的: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一方面可以解肌祛风,另一方面疏经通络。解除经脉气血的凝滞,同时,葛根还能升达阳明津液,滋津润燥,以缓解经脉的拘急。临床上还常用本方来治疗冠心病的腰背疼痛,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后脑部疼痛等证。# L1 l: s2 Z- d2 `7 p4 W3 E3 S7 p

5 ^' K/ B1 b% x+ b, i 又附:项背强痛案
8 _ I, \* X s, t2 N' g! D. Z! M# ]- `4 \5 I
9 w% r: }% ^% k
/ I6 k7 V I$ G
刘渡舟医案:张××,男,5l岁。有冠心病史;平时胸闷,头晕而沉。近一月来出现头项强痛,甚至及于后背。伴汗出,恶风,纳呆,肢体乏力。舌体胖大而嫩,苔白腻,脉弦大无力。辨为饮气内据,外及太阳经脉。治疗用桂枝加葛根汤,又加茯苓30克,白术6克,服药六剂后,一汗出恶风及头项背强痛皆止。其它症状亦有明显改善。
1 ^3 U" ]5 M" H2 |( d" h" {. c% ~3 A4 i! F0 P
3、桂枝加附子汤证6 _; ]4 t u" c# t
7 _# f# A" ]! o$ `- W
房后伤风案- `9 l+ M( F, t9 w P/ h
& \! F- r0 _# O+ ~/ B7 ]! ]

* J- G0 N7 B4 S& @1 X+ ~
4 W" j6 R" R% b0 O. I5 }) Z 刘渡舟医案:王xx,男,25岁。患者身材高大,体魄雄伟。夏季某日与妻子同房后,因觉燥热而置两腿于窗户之上,迎风取爽。几天后,左腿疼痛,左小腿拘挛而屈伸不利。针、药屡治不效。脉弦迟,舌苔水滑。
! j4 y; u) `- a; F$ w/ }* J* h- A' L- e
桂枝18克 附子12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枣7枚 木瓜9克 独活6克。服药二剂后,痛止腿伸而愈。
6 P) j* O& k# z& E3 Q" b: n& j! J' e) R5 H, b7 K

' s! h5 D- `0 W- F
. K, R& W) ]9 }1 q6 k( _7 I 【解说】房事之后,精泄而内虚,不知慎护,但图凉爽,使风邪乘虚而入。《素问·风论》说: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脉弦迟而舌苔水滑,则阳气内虚。外来之风邪,必须从外解而去;阳气内虚,则必幕顾正虚。选用桂枝加附子汤外解风邪,内壮阳气。再加木瓜以利筋骨,加独活以散风气。此外,本方还常用来治疗老年人因阳气不足而感受寒邪,见证以脉沉而汗出恶风为主,可以起到温经扶阳,正邪兼顾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桂枝加附子汤原本是治疗“漏汗”的,《伤寒论》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届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可见,漏汗的产生是由于发汗太过,阳气不能固摄津液,导致津液外泄。桂枝加附子汤,不仅能够温补阳气,而且还能通过补阳而达到摄阴止汗的目的。临床上用来治疗顽固性的自汗证也每奏奇效。; `5 m9 H# N/ B, N: t
5 q0 O' W% P. B5 ?
又附:漏汗案
: U9 p/ q0 ]! \0 D+ K% R8 A2 N4 F) I! S

/ G% N' C$ }7 H" P" S& m
/ W4 j& c6 V( _. s- }" n+ ~ 刘渡舟医案:崔x x,女,51岁。患自汗证十多年,屡经中西医治疗而不愈。患者每日自汗出不止,浸湿内衣,每日换衣3---4次,一年四季皆如此。上半身汗出多于下半身,左半身汗出甚于右半身,稍有劳作更甚。伴有恶风,肢体屈伸不利。其人体态肥胖,但终日感觉体疲乏力。舌质淡嫩,苔自而脉缓,辨为阳虚漏汗证,用桂枝加附子汤,服前三剂时有奇特的反应,每次服药后约一时左右,自觉全身皮里肉外有一种如雪溶化般的感觉。服第四剂药后,周身皮肤进而出现针刺般的疼痛感觉.2小时后,疼感消失,顿觉舒适无比。三剂药服尽,而十年之自汗已止.用桂枝汤加黄芪、白术各lO克善后全愈。
1 M# P) c* O5 G) a M- N- g) J6 j. G. k- A. ]
4、桂枝去芍药汤证 ' A Q" k7 `7 y( g3 u# z' o. G+ D. r
/ Y' I) o/ \/ l+ Z. I& o' F
' b1 b; g( S$ ~: H1 q0 D

6 S' Q9 R! B6 g) U$ z 胸闷案
1 ?0 V7 ~# i4 n' u9 K
; |. v" Z: a* }+ p2 t 刘渡舟医案:李×x,女,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桂技1O克 生姜10克 大枣12枝 炙甘草6克.服药二剂后证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三剂后,证状消除。
+ n7 ^3 N# v# Z$ |+ `9 k3 J- D: b. J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1 ` W* v- ~$ H, a! K2 V
0 a4 P2 \9 w' j# s
$ c [- A$ `" r, C- V
( H A; l4 [, \8 V+ g( i- T( U 胸痛案
r u& X5 ~9 ~4 J$ N# N4 _- O3 u9 @! _; m) n7 Y1 C
刘渡舟医案:王×x,男,46岁。多年来胸中发满,或疼痛,往往因气候变冷而加剧。伴有咳嗽、短气。手足发凉,小便清长等证。舌质淡嫩,苔白略滑,脉沉弦而缓。此乃胸阳不振,阳不胜阴,阴气窃踞胸中,气血运行不利。治疗当以温补心阳,以散阴寒为主。
4 ~2 u |- J. e5 q% ?
$ v% |& d) C0 S9 t; ~ 桂枝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附子10克。连服六剂,证情逐渐减轻,多年的胸中闷痛,从此得以解除。
& y5 D m/ V8 ^3 w- ~, a0 s" J: _3 r l! S: Y

2 D( ^4 g* |% F# k O+ U" ]' x x. |0 f" `! c; x' t
【解说】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都是桂枝汤的加减方。这二个方子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有振奋胸阳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都是通过桂枝汤去芍药而得以实现的。因为桂枝场的组方特点是阳中有阴,若去掉芍药酸寒阴柔之性,就变为辛温扶阳之剂。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辛温气雄的附子,使其补阳的作用就更为突出。
* i& t8 D. }& t' _6 E) D4 R# k. O, X+ d; a
胸阔或胸痛,是“胸痹”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产生的主要病机是在于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所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畅。所以,胸痹的怖床表现,轻者胸中满闷,重者就以疼痛为主。$ X& N' f+ \4 h/ M

8 t9 m9 X# `+ o6 p* m' P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7 F3 d# X( _- S& e; J' h0 _; ^3 o# ^' c& f! \ s
产后身痛
$ r! Y) F: r* G# \0 i/ _3 T/ M) W0 r6 r7 I: Z' q4 z3 |
刘渡舟医案:樊×,女。产后半月许,忽然身体疼痛,脉来沉迟无感冒可言。右学员辨为气血两虚,用十全大补汤治疗,虽有小效但不彻底。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备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桂枝9克 白芍I2克 生姜12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党参12克服药三剂后,疼痛消除。) D$ P5 s. P" j. y: g$ @
* I/ [1 Y7 R. h8 M2 O6 z7 }

9 Y5 C. @! }. [& S3 n. K2 M' M: z& @- I A* h; t
【解说】本方用发汗后。或妇女产后,或流产后,或行经后,血虚而营气不足,不能充养肢体而出现的身体疼痛,脉沉涩而无力。方中用桂枝汤调补营卫;加重白芍剂量以养营血;另加人参以补卫虚。本方最妙之处在于加重生姜的剂量,借其辛散之力而走于外,使全方的益气养血作用达于体表,补而不滞,专治营卫气血不足所引起的身体疼痛。《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也重用了生姜,与本方之义同。
0 Y- u5 A# ^0 o1 B& a8 S6 M; ?' L# J/ X8 e5 N! Z' L7 W7 H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