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l0701
 页 | 末页
1
lrl0701发表于 2016-6-27 23:09:45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6-6-28 00:15 编辑

学了伤寒和金匮有好些时间,今天把有关桂枝我能想到的一些方子,我列出来,大家看看,晕不晕在你,我是有点不晕,还有点晕。

如果是我写的这些方子,肯定有人说我是神经病。

但我想说,这些方子,哪个都是大名顶顶,一千八百多年来,谁敢对这些方子说三道四呢,谁敢改动其中的药量呢,没人敢动,没人敢说。

要想学伤寒先从这些方子入手。看看,我从简单到难的列,不写方名。完后再补。


1、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
2、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葛根三两。
3、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
4、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附子一枚。
5、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
6、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附子一枚。
7、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生姜四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人参三两。



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前七个相对简单一点,按我的排列顺序(和原文方药顺序不一样,这样为了好记),应该很容易就出说方名来。

8、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个,黄芪三两。
9、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黄芪二两。


这两个有点难哦。(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黄芪汤

10、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
11、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胶饴一升。
12、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
13、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大黄二两。


这四个怎么样,难点了吧。(桂枝加桂汤,小建中汤(为什么不说桂枝加芍药胶饴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应该是桂枝加芍药大黄汤))。

14、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15、桂枝一两,炙甘草二两,龙骨二两,牡蛎二两。
16、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蜀漆三两,龙骨四两,牡蛎五两。
17、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蜀漆三两,龙骨四两,牡蛎五两。
18、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


这五个是不是相当难呀。有人说我16和17是一样的。我有我的道理。
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伤寒论上的名字),桂枝救逆汤(金匮要略的名字),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从16和17的方子我们可以看出医圣他写的方子,不是随便瞎写的,或随便加减药量而成,方子对医圣来说,都是胸有成竹的,一味不多,一味不少,用药相当抠门。

19、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
20、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生姜一两半,炙甘草一两,大枣六个
21、桂枝四两,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炙甘草二两。

从前两个方子,可以看到什么影子,桂枝汤的影子呀。

再看还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减半用量的区别,第二个方子是第一个方子用药量的一半的。

不由的又想起了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还有桂二越婢一汤

**1、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 生姜一两, 炙甘草一两, 大枣四枚,麻黄一两, 杏仁二十四枚。
**2、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生姜一两六铢,炙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麻黄十六铢,杏仁十六个。
**3、桂枝十八铢, 芍药十八铢, 生姜一两二铢,炙甘草十八铢, 大枣四枚,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婢一汤
**号是第二次修改时加的。写到这里石膏为什么不写成是一两呢???因为二十四铢就是一两呀。
看这三个方子用药,有这么苛刻吗,桂枝差一铢也不行吗,杏仁差几个也不行吗,是不是感觉有苛刻的有点过了呀。


这是不是更难了。(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原文是在桂枝附子汤后说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甘草附子汤。)

一定要注意桂枝附子汤和桂枝加附子汤不是一回事

绕口的开始了:

22、茯苓半斤(八两),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个。
23、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炙甘草二两。
24、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茯苓三两,白术三两。
25、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干姜三两。


苓桂甘枣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人参汤

26、茯苓四两,桂枝四两,五味子半升,炙甘草三两。
27、茯苓四两,炙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
28、茯苓四两,五味子半升,炙甘草二两,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半夏半升。
29、茯苓四两,炙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
30、茯苓四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

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桂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原书为桂苓五味甘草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夏杏大黄汤

这五个是不是能把人绕死。你们晕不晕,我是晕了。所有方名和原方稍有出入,我那是为了好记而为之。

这是学到金匮要略的血痹虚劳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有所感悟,而把我所知道的方子列出来看看。关于黄芪桂枝五物汤,书后有说应该加人参,我前面列了三十个方子。就我感觉来说,不应该有人参,为啥?因为医圣用药扣门,方名既然说了五物汤,当然就是五个药,不应该有人参的。


有人说中医难学。难学吗,是难学。但上面所列三十个方子,医圣所列病脉证治均有不同。我们不应该细细想想,为什么吗?

学中医的连一个桂枝汤都学不下样子,还谈什么呢。

什么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思求经旨。什么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什么是病脉证治,审证求因。什么是理法方药,八纲辩证。什么是汤丸散膏,不可拘泥

我想说,学中医,不学伤寒是白学。真的。就背个汤头歌吗,就背个方药二百味或四百味吗,那样学出来只会头痛医痛,脚痛医脚,什么什么经的要药,什么什么科的要药,有头痛加白芷,一般疼痛加元胡,等等。大家会认真的想想吗。

为什么后世一直强调有是证用是方,有是方用是药呢。那是因为医圣分析的太深入了。有时候感觉他不是人,是神,是圣。但细想回来,他还是人的。有好多这样的人或神。如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如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如茶经的作者陆羽,如酒圣杜康,如地动仪的发明者张衡,如九章算术,如发现圆周率的祖冲之,如梦溪笔谈的沈括,如天文大家郭守敬,如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等等等等吧。

细细想想他们都是人,他们都有七情六欲,他们都得吃喝拉撒,为生计而奔波,为理想而奋斗。

记得看过个贴子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辈子写了一本书,无数辈的人用一辈子来研究红楼梦,还有吃有喝的,起名叫红学会。

医圣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呢。
成书有一千八百年有余,多少代人,多少辈人,在用一辈子来学伤寒杂病论,和研究伤寒杂病论呢。

能熟练运用其中一二的就是一代名医,能熟练运用大半的就能成为一代大家。稍有所悟的就可成为一派宗师,开门立派的人物。

书中有错字的不敢改;有想不通的,强行看如何能解说的通,如何能贴近医圣的原意,如何能自圆其说。

如老师说的这些大家:柯韵伯,秦伯未,曹颖甫,陈修圆,尤在径,唐容川,等等这些人,都是学中医或学伤寒论了,才知道这些人学得很出色,但对不了解中医的人来说,这些人还不是不知其名,不闻其事吗。

这其中好多人,学了一辈子,都想写本书,谁的书名敢和医圣的书叫板,谁起的方名敢和医圣的方名叫板,他们的书名无非就是什么释义呀,什么什么浅谈呀,有的也一辈子终了,这本书还没写完。

而医圣呢,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他活了219-150=69岁,按最大的来算。他这69年都经历了些什么。三国的战乱,有纸吗,有笔吗,在竹板上写字。吃饭吗,穿衣吗,会不会衣食无忧呢,会不会家底丰厚呢。会不会为了衣食而奔波呢,会不会有房贷呢,不会有电脑,不会有明亮的电灯,不会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他写书打底稿吗,会修稿吗,这些会占他生命中的多少时间;他每天的病人是多少或说门诊量大吗?他怎么能见到那么多的不同病例,还能总结的如此完整,如此根深蒂固。

一本书之所以是一本书,它关键在于,
它全:所列病脉证治,很全,基本包含了好多方面。
它系统:有章可循,条理分明。
它精简干练。
最关键的是经得起考验。

历经一千八百多年,现在还是验之有效。非常精练。


有些方名不知何意,但老师一说,觉得好记多了,如桂枝芍药知母汤,这个方子没列到这里面,后来修改加的,也算哦。
老师说以甘草附子汤来记就好记多了。但其中方名的深意和要强调的内含就不如真武汤,青龙汤,等来的强烈。一般看到这个方名体会不到它有多强大的内含。

*1: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

桂枝芍药知母汤)。

*2:桂枝,茯苓,牡丹,芍药,桃仁,各等分。
*3: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


桂枝茯苓丸,桂枝生姜枳实汤)。
*4:阳旦汤
书上说阳旦汤就是桂枝汤。为什么一方两名呢。不知道,但按医圣的写作习惯,应该是桂枝汤在前,阳旦汤在后,因为在前面一直都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怎么怎么。如果阳旦汤方名在前的话,那就应该写阳旦加什么什么汤了。


也许大家不知道桂枝芍药知母汤,但它是相当经典的一张方子的。百度一下尫痹颗粒和丸等的成份就是。
桂枝茯苓丸,大概全中 国的女人都应该知道的吧。

带*号的这四个方子是修改时加上的。

我虽然对伤寒杂病论算是入了点点门,或是站在门口往里看,每天学习时间不固定,老为生活琐事所分心。要工作,要挣钱,要上班,要顾家,要照顾孩子,要照顾老人,要人情礼往,这些都得占用时间的,还得学习伤寒论。因为其文字精简,理论精深。三天看一点,还觉得什么都记不住。学了十年有余,还就这点出息。

我就不时的想医圣他毕竟是人,他是如何做到的。真的。




前面还少说了几个方子,偶然想起的:

31、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栝楼二两。

本方名为栝楼桂枝汤,按前面的意思,为什么不称为桂枝加栝楼汤,应该有深意的。


32、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生甘草哦),生地二斤。
33、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生甘草哦)。
34、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生),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


这三个方名为:(防己地黄汤,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

35、猪苓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6、猪苓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滑石一两,阿胶一两。


这两个分别方名为:(五苓散,猪苓汤)。
这里说个常识:一两为二十四铢,十六两为一斤,半两为十二铢。

用药有这么苛刻吗?如上面34的后面,黄芪用一两一分,多一分为咋样啊。十钱为一两,十分也为一两吗?

我上面列这36个方子,再加上带*号的四个方子和**号的三个方子就43个了。或多或少都与桂枝有点关系。

不敢再修改了,一修改就多几个方子。唉。就这吧。



这个贴子就写到这里吧,仅仅列了些与桂枝有关的方子,还有好多类似的方子,如茯苓的变化用药,如干姜附子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逆汤,又能扯到四逆散,等等。


如果不细细回味或想通,根本体会不到中的深意的。


还想说最重要一点,有些东西一定要花时间来学习的。如果不花时间,就想一蹴而就,那是不可能的。



补充内容 (2016-6-28 06:53):
本来计划写30个左右,谁知道越拉越多,到二楼补充一下,已经48个方子了。当然还有很多,这些只是我能想到的。

补充内容 (2016-6-28 07:24):
里面的十钱为一两,十分应该为一钱吧,里面写成了十钱为一两,十分也为一两吗,是错的,不能改了,只能补充。

补充内容 (2016-6-30 22:19):
小建中汤的区别伤寒里炙甘草为二两金匮里炙甘草为三两。刚发现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未悟道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至爱无言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6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来自 2楼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6-6-28 06:4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6-6-28 07:20 编辑

还有***1、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麻黄芍细草干姜,六药皆是三两同,五味半夏各半升,八药组成小青龙之小青龙汤)。
***2、麻黄六两,桂枝二两,杏仁四十个,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个,石膏如鸡子大。
(这是大青龙汤)。

本意是想到了小青龙,继而想到了大青龙。前面有小建中,又想到了,大建中(大建中没有桂枝)。
从大青龙汤又能想到
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个,甘草二两。恶风者,加附子一枚,风水加术四两。

大青龙汤就是麻黄汤加越婢汤吧,为什么起名为大青龙而不说麻黄加越婢汤呢,我估计他觉得这个方子也相当重要,大青龙,麻黄汤,越婢汤,这三个方子都很重要,轻了谁都不好使。看大青龙的药量,说麻黄和越婢的加减稍有不合适。细细的自己想想吧。


从大青龙又想到了麻黄汤。这就又多多了。

***3、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
***4、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葛根四两,麻黄三两。
***5、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半夏半升。

麻黄汤,葛根汤(当注意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的区别),葛根加半夏汤
提到葛根加半夏汤,在金匮里有:大半夏汤和小半夏汤


说到大小立方就应该想到有:大、小承气汤;大、小陷胸汤;大、小柴胡汤;大、小建中汤;大、小半夏汤;大、小青龙汤;等等。

医圣的立方也有好多种,如桂枝汤变方的,麻黄汤变方的,柴胡汤变方的,四逆汤变方的,栀子豉汤变方的,茯苓为君药变方的(如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四逆汤等等),有以半夏为君药变方的。有黄连汤,有黄芩汤,什么抵当汤和抵当丸,以泻心汤变方的(至少有五个: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等等,真是数不胜数,还有好多好多。

大早上起来,又补了五个方子,加上前面的43个,就是48个方子了。

还有个问题就是:医圣他抽烟吗?喝酒吗?熬夜吗?

抽烟不一定有,如果抽肯定和现在的烟不一样;如果不抽,写书不累吗,看看现代那些作家,男士的,一般多抽烟。如(平凡的世界)作者,那几个作家(如陈忠实,前段时间刚没了的那位,还有贾平凹等)都是大烟囱。

喝酒吗,应该也喝点吧,男人吗,不过这不能肯定,有的男人是不喝酒的。

熬夜呢。我觉得这个是肯定的。不熬夜,怎么能写出这么传世的巨著呢,不熬夜,白天的时间肯定不够的,白天还要看病,还要做饭,还要奔跑,别被抓去当壮丁,当了炮灰。想想在油灯下,在一片片竹简上写书立说。累不累,苦不苦,废不废精力。还要有相当好的文学工底,不然怎么能写的如此形象,如此精简,什么大学毕业,北大,清华,还是什么国立大学,什么三国时期的哪个大学有如此的水平能教出如此出色的学生。

这些东西想想就行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真人无奈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6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603502355
推荐
603502355发表于 2016-7-1 23:02:00 | 只看该作者
未悟道 发表于 2016-7-1 21:48
《村医也疯狂》
是出版了,还是可以在网上搜到?

在咱们医改话题板块我的帖子-----http://bbs.jcys.com/forum.php?mo ... 9922&extra=page%3D1你把它复制到地址栏就能看到全部内容了!

  • 投票 1
  • 收藏 收藏6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603502355
3
603502355发表于 2016-6-28 18:02:27 | 只看该作者
看楼主写的,总觉得,感觉很好,楼主都说有些晕,作为中医前辈都晕,何况我们这些不懂的门外汉呢?不过还是想问问,伤寒论里的方都是绝好的方,那么它们对什么样的病症,效果比较好呢(我不懂辩证,我想大多数的人对中医的精髓也不容易懂……)?也许我问的不对,出于好奇,我想看病,关键是会用药,会调理……既然是好方子,应该在用对人,用对病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总觉得,很是值得学习,耐人寻味!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6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4
未悟道发表于 2016-6-29 22:28:05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说过的,写帖子,我俩不同有二:
你主要靠记忆,我主要靠查书。你十分注意药量比例,我是几乎记不住任何一个方子的剂量。不过,我也有个习惯,就是敢于当着病人的面查书。尤其是村子里的老病号,常常在我忙碌的时候,让我诊脉,望舌,问诊记录下病历后,对我说:不急,等你闲下来时,好好查书研究一番再开方子吧。你看,这也是我的一个特色吧。例如,我一天也就开一、二个处方,一般先抽烟。有病人问我,你是医生,不让我们吸烟,你怎么还吸烟?我说:我已经六十多岁啦,我不怕死,所以抽烟,你要不怕死你也抽!好医生,开个方子,提笔就来,我的水平不行,只好吸烟,还常常写好方子,又勾勾画画,这是因为我水平不行的缘故。
我想,这样说的医生,只怕不会多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6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5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6-6-30 23:14: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6-7-1 00:21 编辑
未悟道 发表于 2016-6-29 22:28
我曾经说过的,写帖子,我俩不同有二:
你主要靠记忆,我主要靠查书。你十分注意药量比例,我是几乎记不住 ...


我解说一下我的思路的原因。

第一个、我写贴子主要靠记忆,当然也查书。

因为书是别人写的,不是自己想通的,或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理解了,才能记忆深刻,临床应用有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有所悟道,大开大阖,平凡之中见奇功。查书的目的还是为了记忆。

第二个、我为什么注重药量的比例。

既然伤寒和金匮被称为方书之祖,后世基本所有的方药基本都能见到伤寒杂病论上的用药影子,那它的药量比例上肯定有不一般的秘密。都说中医难学,或中药之秘在于量。既然医圣的书中把药量都列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注重药量的比例组合呢。况且,他好多药方,药味一样,而药量不一样,则方名不一样,那又是为什么呢。

还有他对方子的起名方面,我觉得也是要非常重视的。方名之大气,无人可及。所以还得从方药的用药及量上来扣。还有他用药的扣门程度,那也是第一个的。这不还得从药量上或药味上来扣吗。

第三个,我的理想:如果能把伤寒杂病论能倒着来写出来,那就算是通了。

伤寒杂病论的写作体例是,什么什么病脉证治。也就是什么什么情况,什么什么方之,什么什么方。其用字之肯定也是从古到今,从来没有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把方子列出来,能把原文病脉证治写出来,那就通了。

我上面列这些方子的意义在于,这些方子是他一个人写的,既然是一个人写的,那就有机可循,有章法在里面,有规律在里面。他的用药习惯,写作习惯等,都应该能看出规律的。

我上面的那些方子那样写出来,看着不是很顺眼吗,用啥了,没用啥,为啥,咱到书里找答案去。

你应该也知道化学里面的元素周期表。在这个表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大家也不知道规律呀。这个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当时他好像就是把这些东西做成卡片,像扑克牌一样,玩来玩去,终于发现规律,一旦发现这个规律以后,一切都会变的条理很多,可以归类已知的,也可以推论未知的。

我记得前几年有个电视剧:走西口,你大概也看过。记得里面他们后来做熟牛皮的生意,结果把药方弄到了,却没有药量,他们不是试了好多次吗,我这是凭记忆写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的目标很明确,先从证到方,升华阶段就是从方到证。从列出的这些方子,我能写出是什么什么病证。

  • 投票
  • 收藏 收藏6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6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6-7-1 00:12: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6-7-1 00:17 编辑
603502355 发表于 2016-6-28 18:02
看楼主写的,总觉得,感觉很好,楼主都说有些晕,作为中医前辈都晕,何况我们这些不懂的门外汉呢?不过还是 ...


首先强调我不是中医前辈,我只是中医爱好者。

我说一下,你想知道这些方子在哪些情况下或是调理,或是应用。

一般见到的中成药,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大都来源于伤寒杂病论。因为这本书被称为方书之祖

就我记得最深的一些方药例子来说。

治疗咳嗽常用的麻杏止咳片,来源于伤寒。
补中益气丸来源于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刚学到的)
桂枝茯苓丸就是原方名,妇科用药,恶漏不尽等。
小青龙汤被称为中医的康泰克,这是论坛里的人提出来的吧,用于感冒有痰饮的情况效果很好,方义是外解表寒,内化水饮。
小柴胡汤对妇女月经期感冒效果也不错。还有原文提到的:往来寒热,胸胁苦闷,口苦咽干,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这些情况不必都见,只要有一条,都可用小柴胡汤。
三黄片是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黄片应该是常用药,这都来源于伤寒论。
六味地黄丸,也是根源于伤寒论,治疗肾阴虚,潮热,盗汗,腰膝不舒等等。
炙甘草汤治疗心脏病,其脉结代,通俗说就是心率不齐等。
五苓散治疗水逆之证或水逆之发热。这个我本人用过,效果非常不错。
还有生姜泻心汤用来治疗干嗳食嗅,雷鸣下利,用俗话不足以表达清楚,还得用原文好使。就是上面打饱食,可难闻的那种(就是食物腐熟的那种气味),兼有下利每天好多次,且下利如注,就是一泻千里的那种。这个我本人也用过。
治疗癌证的大黄蛰虫丸(zhe字不对打不出来),也是伤寒论原方。
还有治疗下利的黄芩汤,被称为治利祖方。虚寒下利,也就是完谷不化的,用桂枝人参汤,湿热下利的用黄芩汤,葛根芩连汤等等
还有四神散治疗五更泄的效果也不错,其原意也是来源于伤寒论的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论就等于是把方药和病人之间拉了个等号,并且用之有效。所以历经一千八百余年,一直被尊为中医最高方书。
中医的四大支柱就是:皇帝内经:是理论指导;伤寒论金匮要略(基本是一本书)是说方药和病人的关系的;还有一个就是温病条辩,算是补充,或是开拓。


还有好多好多,基本都能找到影子的


你可以百度一下中医从古至今的十大名方,伤寒杂病论里的方子,占了六个,可想而知。

关于辩证的问题

你说你不懂,或说大部分人不懂,还想把药用好。我只能说,你可以用,但会出现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无效。当然会辩证的也会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无效,但两者意义不同。前者你后绪不知道如何处理或改进,而后者会找到解决的办法的。

你不学中医或不学辩证,你不会知道同样一种病,用不同的药来治疗。
举个例子吧,就拿发热来说。

一般发热都认为是感冒,在伤寒论里有严格的分析的,太阳中风,太阳伤寒。

但发热还会有好多兼证,如浑身难受,鼻寒,流涕,嗓子红肿等等。烧到三十八度左右,烧到三十九度或更高,或三十七度左右,你体会不到这些如何区分,体会不到年龄段不一样,发热也不一样,或病情进展速度也不一样。

西医感冒一般如何治疗,柴胡,安痛定,D迷,或伤风感冒胶囊等。看其方法,也都是汗法。一般一发汗,烧就退了,如果发汗了烧退了,一会又开始烧了呢,又该怎么治疗,不会了,还发汗吗,敢吗。所以不学辩证还真不行。

一般说的感冒,有发烧,有恶寒,就是感觉冷,这是表证。而里热证也有发烧。这个时候的热是壮热。

中医上怎么来区分呢,表热(感冒发热)是皮肤发热,而里热是肌肉发热,不太合适,但得体会到,就如皮笑肉不笑的感觉一样。而里热则不一样的。

里热也分的,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证,适用于夏天的的暑热,如果是里实热呢,就得用承气汤。有这点上估计好多人不理解,这种热一般就是汗出就退,药退又热,它得下法,用开下药,则就好了,有个成语叫釜底抽薪,应该能体会到这层意思吧。


我总结的这48个方子,我为什么说有些晕,又有些不晕呢。

不晕是因为,我按条理写出来的,写这个,就想到那个,它们是有关连的。
晕是因为,我还没有把它们完全的分裂开来。所以还是晕的,当我不晕的时候,就已经可以成一代大家了,呵呵。

中医的辩证其实就是在讲理,讲证据。

上面那些方子,我如果按标准答案来说的话,那就是把每个方子的前半句再放回去,那就是最佳答案了。

因为医圣总结的非常经典有效。所以后世才有:有是证用是方的概念

是证和是方就不解说了吧。

中医很好的。欢迎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蚂蚁骅骊 + 1 原创内容
未悟道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6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603502355
7
603502355发表于 2016-7-1 16:59:49 | 只看该作者
lrl0701 发表于 2016-7-1 00:12
首先强调我不是中医前辈,我只是中医爱好者。

我说一下,你想知道这些方子在哪些情况下或是调理,或 ...

太感谢了,我一定会一个一个好好看看的……下面是我前些日子写的一点看法-----我们中医以治本为主,就拿我们熟知经典方,六味地黄丸来说吧,地黄,山药,丹皮,泽泻,这都是根茎类,丹皮是根的皮,也最具再生能力,地黄,山药,泽泻,不仅是根,还有蓄积养分的作用,还有两味,是,茯苓和山茱萸,茯苓是菌类,我们体内有益生菌,在我们体外同样有对我们有益的益生菌,比如,木耳,银耳,蘑菇,灵芝……它们对我们也是好处多多,最后山茱萸,是种子,也是很具再生能力的种子……所以,六味地黄丸的作用,补充了我们身体力缺乏的某种因素,所以起到了滋阴补肾,美容养颜抗衰老的作用……再看看白虎汤,石膏, 知母,甘草, 粳米 ,粳米要先煮熟,去米留汤,知母,甘草,有减轻症状,调节免疫力的作用,石膏主要含钙,最新的研究,发现,人体的钙离子具有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淋巴细胞而增加抵抗力的作用,去除粳米,也许是防止石膏里面的钙,与粳米里面的蛋白质作用而降低疗效吧,我喜欢中医,中医治本的作用,也许就是补充了,病人体内的所缺乏某些基因原料,维生素,或微量元素,从而起到了治本的作用,以前有一句行话很流行,西医让你明明白的死去,而中医则是让你稀里糊涂的活下去,我想说的是,希望有一天,能让中医理论和原理明白化,让更多病人尽快恢复健康,健康人更健康!

补充内容 (2016-5-22 22:12):
花生红外衣补血,蔬菜水果的皮对血小板有好处,还有普乐安片,它的成分就是油菜花花粉,花粉应该是植物的雄蕊吧,它对前列腺炎以及增生的前列腺有好处,这也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补充内容 (2016-6-2 21:
驴胶补血颗粒,国药准字号,疗效确切,主要成分是驴皮,以我的理解是,血液最末端的滋养部位是皮肤,熬制的驴胶,补充贫血患者造血原料的一些的不足,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希望大家也说说自己的看法……
越来越感叹我们的中医,在《急备千金方药》卷二:妇人方上,下乳第九,催乳剂里面,很多方剂就用到了石钟乳,或石膏,它的主要成分是钙剂,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催乳药例如催乳片,里面就含有乳酸钙;而对于哺乳期妇女补钙,就有很好的催乳作用……现在的耳聋左慈丸,我认为,它里面有段磁石和增加抵抗力的六味地黄丸,它应该对贫血引起的耳聋最有效,我的血色素只有9.2,例假刚过,耳鸣时有时无,服用耳聋左慈丸,还真管用,大家也可以看看贫血(乏力,苍白,耳聋,耳鸣等……)的症状,是不是属于肝肾阴虚的范畴……还有乳安片,乳癖消,里面都有昆布海藻,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抗肿瘤作用,再次提倡大家,多吃海藻,根茎类食物,希望大家健健康康的……
在中国古代,中医理论把食物分成五种味道,有五味生五脏之说……在日本,也有一种对食物的分类方法,他们把食物分成五种颜色,黑白黄红绿,以此来对人体进行均衡的饮食补充……而我现在的观点是,以人的生命进化史,以及食物的演变过程,来指导人们的健康饮食方式,说起来容易,付诸于实际,就不那么容易了,海藻类,根茎类,以及动,植物的皮……还有各种食物的实际作用都很重要!也就是药物归经的精确性,是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实现的!神农本草经,里面说过,欲疗病先察其原,先侯病机。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也提到过,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还有,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些观点,都体现了,治病治本,治病寻源的重要性!我们基层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常规的治疗,加上病因的追究,我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的!

补充内容 (2016-6-25 15:07):
现代营养学,就有一种说法,我们吃的食物,尽量选择,种属关系比较远的,这样对健康有好处,这也印证了,我的观点!比如,海藻类,根茎类,菌类,蛋奶肉类,果蔬类……这样分,就是种属比较远的选择……

补充内容 (2016-6-29 12:
今天来一常客---86岁的老太太,身板儿硬朗,她给我说去卖猪肉的那里讨肉皮的经历,她说的饮食特点和一些不健康人的饮食特点正好相反,而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对于她的健康,不会又是一种巧合吧?祝福大家健康常驻!--------以上是我《村医也疯狂》里面后面的部分内容,也不知你看没有看过,说出来希望对大家能有一些帮助!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耳聋左慈丸用过,不错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6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8
未悟道发表于 2016-7-1 21:48:37 | 只看该作者
《村医也疯狂》
是出版了,还是可以在网上搜到?

  • 投票
  • 收藏 收藏6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