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hcssxyj
 页 | 末页
1
lphcssxyj发表于 2016-11-8 14:16:52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疾病,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的重要危险因素。
一、历代医学大家对高血压的认识概说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
最早阐释眩晕病因病机的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曰“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曰:“……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曰:“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等等。这些论述认为,眩晕之病因主要有上虚或髓海不足、体虚感受外邪、肝风等方面,病位在“肝”,且发病与时令有关,这些理论为后世医家对眩晕的理论认识与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
汉代张仲景在论治内伤杂病出现以眩晕为主的症候时,创新以“痰饮”立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金元时期,中医学理论发展迅速,呈现百家争鸣之态,多位医学大家对眩晕病因病机的理论阐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刘完素对此提出了“风火论”学说,其《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曰;“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张子和对此则提出了“实痰”学说,其《儒门事亲》曰:“凡眩晕多年不已,胸膈痰涎壅塞,气血颇实,吐之甚效”。李东垣对此则偏重于虚与痰的理论发挥阐释,其《兰室秘藏·头痛》曰:“恶心呕吐,不食,痰涎稠黏,眼黑头眩,目不能开,如在风云中……即是脾胃气虚,浊痰上逆之眩晕”。朱丹溪对此则提出了“无痰不作眩”的学说,其《丹溪心法·头眩》曰:“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
明清时期,眩晕的病因病机理论体系日趋成熟。张景岳反驳张子和、朱丹溪之“痰”因学说而发扬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对此提出了“无虚不作眩”的学说,其《景岳全书·眩晕》曰:“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其认为痰饮眩晕也是脾虚所致,乃余中之不足,“虚”为病机之根本,而兼痰与兼火仅为其标,科学地阐释了眩晕病机之根本。陈修园博览医经采众家之长,对眩晕病因病机高度概括为“风、火、痰、虚”四个方面,其《医学从众录·眩晕》曰:“厥阴气逆则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夹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其言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陈论不偏不倚,言简意赅,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黄帝内经》将头痛之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曰:“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如此众多的论述,为后世头痛辨证论治奠定了最典范的理论基础。
汉代张仲景首先提出了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均有头痛之证,阐释其病机为邪气循经上逆,客于诸经,发为头痛。
金元时期,李东垣对《黄帝内经》将头痛之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的理论思想加以了继承和发扬,并在张仲景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四头痛理论体系基础上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构建了独树一帜的头痛病因病机与治疗大法的理论体系。朱丹溪对此提出了“痰与火”学说,其《丹溪心法·头风》曰:“属痰者多,有热,有风,有血虚”, 《丹溪心法·头痛》曰:“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如肥人头痛是湿痰。”
明清时期,众医家吸取前人之见,对头痛病因病机加以了补充充实,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张景岳将头痛分为外感和脏腑虚实两类。叶天士对此则提出了“肝经风火上逆头痛”的学说,其《临证指南医案·头痛》曰:“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踞,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故头痛一症,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王清任则发前人之未发,对此创新提出“瘀血”致头痛的学说,其《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曰:“头痛有外感、恶寒之表症,发散可愈;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虚,必似痛不痛,用参芪可愈。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二、现代中医学对高血压的基本总结
现代中医学总结认为,高血压病程长久,病情缠绵,致病因素多为情志剌激,五志过极,恼怒忧思,持续精神紧张,或饮食失节,嗜好烟酒辛辣,肥甘厚腻,或房劳精伤及先天不足遗传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而发生本病。其舌、脉、症常表现为寒热相兼,虚实同见,错综复杂。根据大量临床资料统计,本病多发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脾气亏虚,痰湿壅盛之体。辨证,以虚实为主,实者多责之于肝,虚者多责之于脾肾,早期多实,中期多虚中挟实,后期多虚证。偏于实者,多由素体阳盛,肝气偏激,或七情所伤,忧郁恼怒过度,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肝失疏泄,阳热亢盛,或化火、生风,或伤阴、耗血,或气郁、致瘀,或酿痰、生湿,形成以肝火内炽、肝阳上亢为主,兼挟风、火、痰、气、瘀等以实为主的证型。偏于虚者,多因年高体衰,脾气不足,肾精亏虚,虚阳失潜,或阴虚及阳,以致阴阳失衡,水火不济,形成以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为主,兼挟痰浊上逆、阳虚水泛等以虚为主的证型。在临床上,以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多见。
三、现代西医学对H型高血压的阐释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心脑血管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之一,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中国高血压患者中约75%伴有Hcy升高,其中女性达60%,男性达91%。伴有血浆 Hcy 水平升高的高血压被定义为H 型高血压,这是一种极易误诊和西医治疗疗效不佳(几乎无效,停服降压药即血压迅速升高)的顽固疾病。
四、辨证论治大法及临床心得
1、清肝泻热法
症状:头晕头痛,面目红赤烘热,咽干口苦,胸胁胀满,溲赤便秘,急躁易怒,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差较大,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而数。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初起,火为阳邪,火性炎上,肝火炽盛,上扰清窍。
处方:龙胆草、黄芩、菊花、柴胡、生栀子各10克、钩藤(后下)、白芍、夏枯草、车前子各15克、草决明20克、川牛膝、生地、当归各12克、磁石30克。
加减:体型肥胖者加泽泻12克;睡眠不佳者加茯神2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7克。
用法:将药材入砂锅,清水浸泡30分钟(气温高于20℃浸泡10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煎20分钟,沥出药汁,待砂锅冷却至常温后加入适量清水再剪,连续煎药三次,将三次沥出的药汁混合,分三次温服。每日一剂,十日一个疗程,视病情连续用药三至五个疗程,疗程之间停药三日。注:除标明特殊用法外,本文处方均按此服用。
2、平肝潜阳法
症状:眩晕重,头痛头胀,头重脚轻,心烦耳鸣,失眠多梦,面红目赤,急躁易怒,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与头痛加剧,甚或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语言不利,颈背强,面部肢体麻木颤抖,步履不稳,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长有力或浮弦。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初中期,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风阳升动,风火相扇,气阴亏虚,气血上逆,甚或肝风内动。肝为风木之脏,肝阳偏亢生风,上扰清窍,头部络脉绌急,则头晕目眩、耳鸣颈背强,风性动摇故面部与肢体麻木、筋惕肉瞤;相火不藏上扰心神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处方:天麻、川牛膝、杜仲各12克、钩藤(后下)、夏枯草各15克、生栀子、黄芩、菊花各10克、桑寄生、生龟板、生牡蛎(先煎一小时)、生石决明(先煎一小时)、磁石、茯神各30克,夜交藤20克。
加减:体型肥胖者加泽泻12克;肝风内动者加水牛角、地龙各15克;仅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7克;大便秘结并腹胀者,加虎杖、炒莱菔子各10克。
3、镇肝息风法
症状:头痛剧烈,头目均胀,耳鸣面赤,急躁易怒,不寐多梦,肢体麻木,甚或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强语謇,舌尖边红或如常,脉弦有力。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重症,肝阳上亢迫使“血苑于上”,头部络脉壅滞,暴张绌急,故头痛剧烈,头目胀,耳鸣面红,肢体麻木,甚或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脑络壅塞,舌窍不利,则口眼㖞斜,舌强语謇。“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肝阳上亢多呈急躁易怒之症;肝阳上亢则血不归肝,故卧则不寐多梦。
处方:石决明(先煎一小时)30克、白芍12克、玄参、龟板胶、生龙齿(先煎一小时)、生牡蛎(先煎一小时)、生地、制首乌、赭石各15克、杜仲、川牛膝、白蒺藜、菊花、黄芩、生知母、黄柏各10克。
加减:体型肥胖者加泽泻12克;肝风内动者加水牛角、地龙各15克;仅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7克;大便秘结并腹胀者,加虎杖、炒莱菔子各10克。
提示:本法适用于H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重症患者,注意与平肝潜阳法详细鉴别运用。
4、祛风化痰法
症状:头痛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心悸或恶心,纳呆食少,呕吐痰涎,形体肥胖,倦怠乏力多梦,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持续升高,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濡滑。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初中期,脾虚湿盛,风痰上扰。
处方:法夏、陈皮、胆南星个10克、天麻、瓜蒌、枳实、竹茹、杜仲、川牛膝各12克、党参、白术各15克、泽泻、草决明各20克、茯神30克、生甘草5克。
加减:恶心甚者加代赭石30克;尿少肢肿加车前子12克,益母草20克;便秘,口干苦,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者加黄连6克、黄芩10克。
5、化痰祛湿法
症状:患者多体型肥胖,主症为眩晕,头痛如裹,胸闷,咳吐或呕吐大量痰涎,次症为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初中期,脾虚湿盛,痰湿壅盛。
处方:法半夏、天麻、生姜、佩兰、大枣各10克、白术、茯苓各15克、陈皮、生甘草各5克。
加减:白痰多舌苔白腻者加白前、紫菀各10克;黄痰多舌苔黄腻者者去生姜、大枣,加前胡、苦杏仁、桑白皮各10克;脓性痰者加鱼腥草12克、桔梗10克;泡沫痰多者,加荆芥、防风各10克;咽痒者,加马勃、山豆根各10克;舌尖红甚者加黄连5克;舌系有瘀斑者加丹皮、赤芍各10克。
提示:本法适宜以H型高血压病痰湿壅盛患者,注意与祛风化痰法详细鉴别运用。
6、滋补肝肾法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眼干涩,口燥咽干,健忘,精神萎靡,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腰膝酸软或酸痛,头重脚轻,足跟痛,夜尿频,遗精阳痿(女性则性冷淡),血压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脉压差较小,舌淡或红,苔白或少苔,脉弦细数或细沉。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中后期,肝肾阴虚,虚阳上亢。
处方1:熟地黄25克、茯神20克、山药、山茱萸、川牛膝、桑叶、菟丝子、白芍、旱莲草各12克、丹皮、泽泻、菊花、天麻、鹿角胶各10克、枸杞、龟板胶各15克。
加减:五心烦热明显者加知母、黄柏各10克。
处方2:柴胡、当归、白芍、生栀子、丹皮、泽泻各10克、山茱萸6克、白茯苓、生地各15克、山药20克、川芎5克。
处方2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而成,具有滋阴养血、疏肝清热之良效,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而致肝阳上亢或肝郁化火H型高血压并伴有神经官能症、男子不育症、男女更年期综合征,特效。
7、育阴助阳法
症状:头眩头晕,耳鸣耳聋,机体消瘦,神疲乏力,心悸健忘,少寐多梦,腰酸腿软,舌淡红嫩,苔白或少苔,脉细弱。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中后期,阴虚及阳,阴阳两虚。
处方:熟地黄25克、山药、山茱萸、杜仲、川牛膝各12克、黄精20克、桑寄生30克、枸杞15克、天麻10克。
加减:偏阳虚者,见形寒肢冷明显,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沉迟,加淫羊藿、仙茅各10克、锁阳12克;偏阴虚者,见手足心热,面色潮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加女贞子、桑葚子、龟板胶各15克。
8、益气养阴法
症状:眩晕,心悸气短,心烦多梦,肢麻足冷,尿频,舌质淡胖或淡红,少苔,脉细弦或细沉。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中后期,气阴两虚。
处方:黄芪、生地、丹参、桑寄生各20克、生龙骨(先煎一小时)、生牡蛎(先煎一小时)各30克、白芍、珍珠母、酸枣仁、女贞子各15克、菟丝子、覆盆子、益智仁、泽泻各10克。
加减:颈背强痛加葛根、桂枝各10克。
9、补益气血法
症状:眩晕,头痛不甚,隐痛缠绵不休,时发时止,遇劳或劳心太过则加剧,项背强,面色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腰膝酸软,肢体麻木,手足心热,目涩耳鸣,视物昏花或视力减退,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妇女可能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等症状,舒张压高而不降,舌淡嫩或淡黯,苔薄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各期均可能出现此型,素体亏虚,气虚清阳不展,清窍失养,血虚(尤其是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脑络失濡,血虚重者则不能濡养全身脏腑经络。
处方:黄芪50克、当归、白术、龙眼肉、枸杞子、龟板胶各12克、生地黄15克、女贞子、桑寄生各25克、钩藤(后下)20克、生牡蛎(先煎一小时)、酸枣仁各30克,木香、川牛膝各10克,泽泻、炙甘草5克。
加减:颈项痛者加葛根20克;伴有肾炎浮肿者加防己10克;伴有糖尿病者,加山药25克;兼冠心病者,加丹参12克、川芎7克。
此方对口服各种西药后收缩压能控制在正常值内,但舒张压始终在100毫米汞柱以上不降的H型高血压患者,效果尤为显著。
10、疏肝理气法
症状:头痛头晕,心烦急躁,失眠多梦,胸闷,常因烦劳恼怒而加重,舌红,苔薄白,脉弦。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中期,情志失节,肝气郁结。多见于长期精神紧张,情志不舒,久郁恼怒之人。
处方:柴胡、当归、郁金各10克、白芍、枳壳、香附、川芎、地龙各12克、丹参20克。
加减:肝郁化火者,则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加夏枯草15克、生栀子、黄芩各10克;肝气横逆犯脾者,则脘腹胀满,纳呆少食,大便溏薄,加焦白术12克、茯苓15克、薄荷(后下)6克、生姜10克。
11、舒肝调气法
症状:精神紧张,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头晕胀痛,舌苔滑腻,脉沉弦紧。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中期重症,脏腑气机郁滞,尤其是肝主疏泄功能失常。
处方:丹皮、焦栀子、当归、白术各10克、柴胡、白芍各15克、白茯苓、钩藤(后下)各12克、石决明(先煎一小时)18克、夜交藤、生龙骨(先煎一小时)、生牡蛎(先煎一小时)各30克、生姜、天麻各9克、薄荷(后下)、炙甘草各6克。
提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主要与肝主疏泄有关。肝主疏泄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晕胀痛等。本方适宜于肝气不舒H型高血压重症患者,尤其是H型高血压重症并伴有男女更年期综合征、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抑郁症、焦虑症等患者特别适宜,注意与调肝理气法详细鉴别运用。
12、活血通窍法
症状:眩晕头痛,心悸怔忡,耳鸣耳聋,胸闷胸痛,舌暗,舌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中后期,血脉瘀阻,而尚无脏腑虚损之症。
处方: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郁金、石菖蒲各12克、丹参15克、老葱头、黄酒各10克。
加减:纳呆少食大便溏薄者加焦白术12克、茯苓15克;肥胖体质者或肥胖体质并便秘者加香附、泽泻各10克、车前子12克;瘦弱体质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7克、黄柏10克、柏子仁15克。
13、益气活血法
症状:头痛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神疲乏力,短气不足以息,动则尤甚,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自汗盗汗,胸膈满闷,面唇青暗,舌暗紫,舌底脉络紫暗迂曲,脉细弱或细涩。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晚期,心脾两虚,血脉瘀阻。
处方:党参20克、黄芪30克、丹参15克、赤芍、川芎、地龙各12克、当归、桃仁、红花各10克。
加减:动则气促神昏乏力等气虚重者加山药15克、白术、白茯苓各12克;失眠健忘重者加远志5克、酸枣仁、柏子仁各15克;自汗盗汗重者加五倍子7克、菟丝子10克。
14、温补阳气法
症状:头眩头晕,面白少华,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呕恶痰多,食后不运,大便不实,腰酸腿软,肢清足冷,夜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宫冷,月经不调,舌质淡而胖,脉沉细。
病因病机分析:H型高血压病后期,脾肾阳虚,累及心脏,出现心力衰竭者,其血压虽高,但全身症状却是一派阳虚征象。
处方:党参20克、茯苓、白术各12克,制附片(先煎一小时)淫羊藿、仙茅各10克、肉桂6克。
加减:如阳虚重,出现饮停,畏寒心悸,下肢浮肿者,加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黄芪30克、防已12克。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马后炮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