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zhm
141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11 21:0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qzhm 于 2010-12-11 21:11 编辑



  (二)生理特性
  肾的主要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肾的藏精、主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都是肾主蛰藏生理特性的具体体现。故明·李梴《医学入门·脏腑》说:“肾有二枚……纳气,收血,化精,为封藏之本。”清·何梦瑶《医碥·杂症·气》提出人体五脏职责不同,其中“肾以闭藏为职”。
  肾气封藏则精气盈满,人体生机旺盛,若肾气封藏失职,则会出现滑精、喘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多汗、大便滑脱不禁及女子带下、崩漏、滑胎等。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五脏所主》云:“肾主虚,无实也”,充分体现了肾主封藏生理特性的临床意义。
  守位,是指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君火,即心之阳气,心之生理之火,又称心火;相对于心火,其他脏腑之火皆称为相火,生理状态下是各脏腑的阳气,又称“少火”,病理状态下是各脏腑的亢盛之火,又称“壮火”。相火以其所在脏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肝之相火称为“雷火”,肾之相火称为“龙火”。君火与相火的关系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问·天元纪大论》)。即君火在心,主发神明,以明著为要;相火在肝肾,禀命行令,以潜藏守位为要,即所谓“龙潜海底,雷寄泽中”(肝之相火寓于肝阴中,肾之相火藏于肾阴中)。心神清明,机体的生命活动有序稳定,相火自然潜藏守位以发挥其温煦、推动功能;肾阴充足,涵养相火,相火则潜藏于肾中而不上僭。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42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11 21:11:53 | 只看该作者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痿论》说:“肾主身之骨髓。”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精及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具体体现。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称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其充在骨”。只有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养,才能坚固有力;若肾精不足,骨髓生化无源,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
  髓分骨髓、脊髓和脑髓,皆由肾精化生。肾精的盛衰,不仅影响骨骼的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及脑髓的充盈。脊髓上通于脑,脑由髓聚而成,故《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说:“诸髓者,皆属于脑。”因此,肾精充足,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则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反之,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则见“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可见,脑的功能虽然总统于心,但与肾亦有密切关系。脑的病变,尤其是虚性病变,常采用补肾填精法治疗。
  齿与骨同出一源,亦由肾精充养,故称“齿为骨之余”。牙齿松动、脱落及小儿齿迟等,多与肾精不足有关。温热病中望齿的润燥和有无光泽,又是判断肾精及津液盛衰的重要标志。
  发的生长,赖血以养,故称“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粗壮而润泽,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其华在发。”《素问·五藏生成》说:“肾……其荣,发也。”由于发为肾之外候,所以发之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常能反映肾精的盛衰。青壮年精血旺盛,发长而润泽;老年人精血衰少,发白而脱落,皆属常理。但临床所见的未老先衰,年少而头发枯萎,早脱早白等,则与肾精不足有关,应考虑从肾论治。
  2.在窍为耳及二阴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故《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因此,只有肾精及肾气充盈,髓海得养,才能听觉灵敏,分辨力高;反之,若肾精及肾气虚衰,则髓海失养,出现听力减退,或见耳鸣,甚则耳聋。人到老年,由于肾精及肾气衰少,则多表现为听力减退。临床常以耳的听觉变化,作为判断肾精及肾气盛衰的重要标志,故说肾开窍于耳。
  二阴,指前阴和后阴。前阴是指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指排泄粪便的通道。二阴主司二便。尿液的贮藏和排泄虽在膀胱,但尿液的生成及排泄必须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协调。肾气之蒸化及固摄作用失常,则可见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等小便异常的病证。粪便的排泄,本属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亦与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有关。若肾气不足,则推动无力而致气虚便秘,或固摄无权而致大便失禁,久泄滑脱。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肾……开窍于二阴。”
  前阴是人体的外生殖器,其生殖功能与肾精、肾气的关系密切,故前阴性器官又有“外肾”之称。前阴,在男子是精窍与溺窍合而为一的阴茎,在女子则有阴户、阴道之分,以主房事和生殖。肾精充足,肾气充盛,则精液及时溢泻,男女阴阳合而有子。肾精、肾气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可导致人体性器官的发育不良和生殖能力减退,从而导致男子阳痿、早泄、少精、滑精、遗精、精瘀及不育等,女子则见梦交、月经异常及不孕等。
  3.在志为恐
  恐,是一种恐惧、害怕的情志活动,与肾的关系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肾……在志为恐。”由于肾藏精而位居下焦,肾精化生的肾气,必须通过中上二焦,才能布散全身。恐使精气却而不上行,反而令气下走,使肾气不得正常地布散,所以说“恐伤肾”,“恐则气下”。
  恐与惊相似,都是指处于一种惧怕的心理状态。但两者又有区别:恐为自知而胆怯,乃内生之恐惧;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慌乱,乃是外来之惊惧。恐和惊,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人人皆有。过度的惊恐,则损伤脏腑精气,导致脏腑气机逆乱。《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4.在液为唾
  唾,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多出于舌下,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功能。唾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故《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化液……肾为唾。”由于唾源于肾精,若咽而不吐,则能回滋肾精;若多唾久唾,则能耗伤肾精。故古代养生家主张“吞唾”以养肾精。
  唾与涎,虽然都是口腔分泌的液体,但是二者有一定区别。涎为脾精所化,出自两颊,质地较清稀,可自口角流出;唾为肾精所生,出自舌下,质地较稠厚,多从口中唾出。故临床治疗口角流涎多从脾治,唾多频出多从肾治。
  5.与冬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肾主冬。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一派霜雪严凝,冰凌凛冽之象。自然界的物类,则静谧闭藏以度冬时。人体中肾为水脏,有润下之性,藏精而为封藏之本。同气相求,故以肾应冬。《素问· 诊要经终论》说:“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冬季养生,当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食用补阴潜阳的膳食,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冬季气候寒冷,水气当旺,若素体阳虚,或久病阳虚,多在阴盛之冬季发病,即所谓“能夏不能冬”;若患阳虚性慢性疾病如肺病、心脏病、胃肠病、骨关节病等,则易在冬季寒冷时复发。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43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11 21:12:14 | 只看该作者

  附:命门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系指眼睛而言。如《灵枢·根结》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则始于《难经》。明清以来,对命门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才出现了各种不同见解,命门的重要性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归纳种种见解,其分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命门的形态
  从形态言,分有形与无形之论。《难经》以肾为命门,是为有形。如《难经·三十九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明·张介宾认为命门为子宫,为精室,亦为有形。他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中说:“子宫之下有一门,其在女者,可以手探而得,俗人名为产门;其在男者,于精泻之时,自有关阑知觉。请问此为何物?客曰:得非此即命门耶?曰:然也。请为再悉其解。夫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会之际,男之施由此而出,女之摄由此门而入,及胎元既足复由此出,其出其入,皆由此门,谓非先天立命之门户乎?”他在《质疑录》中又进一步指出:“命门居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即妇人子宫之门户也。子宫者,肾脏藏精之府也。”
  2.关于命门的部位
  从部位言,有右肾与两肾及两肾之间的区别。
  (1)右肾为命门说:《难经》首先提出右肾为命门说。自《难经》之后,晋·王叔和、明·李梴等人均认为右肾为命门。其中,李梴《医学入门·命门赋》对命门的部位和生理功能论述得较为详尽:“命门下寄肾右,而丝系曲透膀胱之间,上为心包,隔膜横连脂漫之外,配左肾以藏真精,男女阴阳攸分,相君火以系元气,疾病生死是赖。”
  (2)两肾总号为命门说:元·滑寿首倡此说,认为“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一耳。”明·虞抟明确提出“两肾总号为命门”,其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说:“夫两肾固为真原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有水脏,而实有相火寓乎其中,象水中之龙火,因其动而发也。寓意当以两肾总号为命门,其命门穴正象门中之杖闑,司开阖之象也。”虞氏否定了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认为“若独指乎右肾为相火,以三焦之配,尚恐立言之未精也。”张介宾《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也说:“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命门。”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此说首推明·赵献可。他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启示下,认为十二官之外,还有一个人身之主,即是命门。“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内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名曰命门,是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而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也”(《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赵氏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医家陈士铎、陈修园、林珮琴等皆认为命门部位在两肾之间。
  3.关于命门的功能
  从功能而言,有主火、水火共主、非水非火为肾间动气之不同。如明·赵献可认为命门即是真火,主持一身阳气。他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余有一譬焉,譬之元宵之鳌山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唯是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夫既曰立命之门,火乃人身之至宝。”清·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也认为:“命门者,先天之火也。”明·张介宾则强调了命门之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从而发挥对全身的滋养、激发作用。他在《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中提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明·孙一奎则认为命门在两肾中间,非水非火,只是存在着的一种元气发动之机,是一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机枢而已,即《难经·八难》所谓的“肾间动气”。他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指出:“越人亦曰:‘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命门之意,盖本于此。……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
  综观以上各种认识,虽对命门的形态、部位有不同见解,但在命门的生理功能与肾息息相通的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命门与肾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明代命门学说的兴起进一步为“重肾”理论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认为: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肾阴、肾阳,即是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古代医家之所以称之“命门”,无非是强调肾气及肾阴肾阳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命门”亦即“生命之门”。正如孙一奎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所说:“追越人两呼命门为精神之舍,元气之系,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者,岂漫语哉!是极归重于肾为言,谓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44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11 21:13:33 | 只看该作者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abc39985073
145
abc39985073发表于 2010-12-12 19:21:27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命门

本帖最后由 abc39985073 于 2010-12-12 19:24 编辑

(转贴)命门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命门 英文名称:vital gate;mìngmén;GV4;DU4 定义1:人体气化的本源,生命的根本。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脏象(三级学科) 定义2:督脉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命门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46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12 19:27:4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六 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别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四脏,布散于全身;其浊者(糟粕)下传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脏腑代谢产生的浊液,则经三焦注入肾和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生成尿液,排出体外。饮食物在其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难经》称为“七冲门”。如《难经·四十四难》说:“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因而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如《素问·五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一、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与肝由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胆汁生成后,进入胆腑,由胆腑浓缩并贮藏。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受纳腐熟和运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等症状。相对于肝气升发,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2.主决断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胆气豪壮之人,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较小,且恢复也较快;胆气虚怯之人,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出现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异常的病变。
  (二)胆为奇恒之腑
  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内盛胆汁。古人认为胆汁是精纯、清净的精微物质,称为“精汁”,故胆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称。胆的形态结构与其他五腑相同,皆属中空有腔的管状或囊状器官,故为六腑之一;但因其内盛精汁,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特点相似,且与饮食水谷不直接接触,只是排泄胆汁入肠道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故又为奇恒之腑。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47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12 19:2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qzhm 于 2010-12-12 19:30 编辑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48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13 17:31:32 | 只看该作者

  二、胃
  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胃与脾同居中焦,“以膜相连”,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胃与脾在五行中皆属土:胃为阳明燥土,属阳;脾为太阴湿土,属阴。
  胃位于腹腔上部,上连食道,下通小肠。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贲门上连食道,幽门下通小肠,是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润恶燥。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于其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机体精气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赖于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故胃又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胃气的受纳水谷功能,既是其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基础。因此,胃气的受纳功能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十分重要。胃气受纳水谷功能的强弱,可以通过食欲和饮食多少反映出来。
  2.主腐熟水谷
  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容纳于胃中的饮食物,经过胃气的磨化和腐熟作用后,精微物质被吸收,并由脾气转输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胃气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气的运化功能相互配合,纳运协调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进而化生精气血津液,供养全身。
  (二)生理特性
  1.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
  ①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
  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藏象学说以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主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症。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通降与脾气升举相互为用,胃失和降与脾气不升也可相互影响。胃失和降,不仅影响六腑的通降,还会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如《素问·逆调论》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论。
  2.喜润恶燥
  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损。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中津液。即使必用苦寒泻下之剂,也应中病即止,以祛除实热燥结为度,不可妄施,以免化燥伤阴。
  胃气,是中医学的一个涵义较广的概念。综观历代医家的有关认识,胃气的涵义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是指推动胃或胃肠道的运动以发挥受纳腐熟水谷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是一身之气分布到胃的部分,属脏腑之气之一。胃气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胃气的通降,保证了饮食水谷的初步消化和食糜的按时下传,为其进一步消化吸收奠定了基础。
  ②是脾气与胃气的合称,即推动和调控整个胃肠道的运动以使饮食物消化及精微物质吸收转输的两类不同运动趋向的精微物质,又可称为“中气”。此气的强弱影响到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营养来源。因而此气的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的强弱及生命的存亡。在临床治病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保护此脾胃之气,处方用药应切记“勿伤胃气”。否则,胃气衰败,则百药难施。
  ③是指水谷之气,即水谷之精化生的气,简称谷气。谷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气充足,五脏之气自然充实。故有“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之论,又有“胃为五脏之本”之说。谷气充盛,随脉运行,则脉反映出从容和缓之象,所谓脉有“胃气”。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节律一致为特点。脉中胃气的强弱有无,对推断病情的进退和生命的存亡有重要意义,故《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④指代一身之气或正气。在认识了谷气和脾胃二气的功能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某些古代医家如元·李杲、明·张介宾等将其升格为一身之气或正气。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49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13 17:32:21 | 只看该作者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梁生
150
梁生发表于 2010-12-13 19:0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生 于 2010-12-13 19:07 编辑

认真学习,重温一下中基理论. 辛苦楼主啦.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乡村中医
151
乡村中医发表于 2010-12-13 21:02:04 | 只看该作者
很高兴跟老师系统学习中医知识,谢谢了,谢谢赐教。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付雨
152
付雨发表于 2010-12-14 13:0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cqzhm 的帖子

非常支持,我很喜欢中医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大学生
153
大学生发表于 2010-12-14 13:09:41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中医爱好者,我也参加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qizengshou
154
qizengshou发表于 2010-12-14 13:52:52 | 只看该作者
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55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14 18:38:09 | 只看该作者

  三、小肠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下传其糟粕的重要脏器。小肠与心由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小肠位于腹中,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是一个比较长的、呈迂曲回环迭积之状的管状器官。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主受盛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二是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调,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主泌别清浊: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即所谓“中央土以灌四傍”;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与水谷精微融合为液态物质,由脾气转输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即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其中较清稀者上输于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和内在脏腑,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肾和膀胱,以成尿液生成之源。由于小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
  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就会导致水谷混杂而出现便溏泄泻等症。临床上治疗泄泻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就是“小肠主液”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56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14 18:39: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qzhm 于 2010-12-14 18:47 编辑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57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14 18:49:38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章节内容太多,学起来比第一章节稍难,看累了就听听《二泉映月》这首名曲舒缓一下。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林林u
158
林林u发表于 2010-12-14 20:39:2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你好!辛苦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乡村布衣
159
乡村布衣发表于 2010-12-14 20:52:03 | 只看该作者
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丑人俊,顺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穷家富,和气就好;谁对谁错,理解就好;人的一生,平安就好。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绿茵
160
绿茵发表于 2010-12-15 10:39: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给的这个机会,我要向您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cqzhm + 1 谢谢你的支持!抓住机会于时间你就会有收获.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