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777zq
 页 | 末页
1
777777zq发表于 2020-4-10 08:38:52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典型案例

患者,女,40岁,因“脘腹疼痛一年,加剧一周”住我院内科。患者一年来反复发生胃脘部疼痛,食后尤甚,移时稍舒,时泛酸,嗳气。经胃镜检查为“胃溃疡”,HP(+)。迭经中西医治疗,症状时起时伏。此次因恼怒致使胃脘部疼痛又作,经解痉止痛等治疗,疼痛仍作,邀余会诊。察患者疼痛较剧,面色苍白,汗出,呻吟连声,痛不可耐。舌红,苔薄白,脉弦。


诊断:胃脘痛


病机:肝气犯胃,气机阻滞


治则:疏肝行气,通络止痛。


处方:取双足心涌泉穴,局部常规消毒后,取银针立即刺入0.5寸,捻转强刺激,留针五分钟。


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疼痛消失。后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中药调理月余,患者病情稳定,复查胃镜溃疡消失,HP(-)而出院。


【诊疗体会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其主要部位在胃脘近心窝处,痛时可牵连胁背或兼见恶心、呕吐、吐酸、嘈杂,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症。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本例患者素有胃痛,复因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而诱发。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胃失和,胃气阻滞,发为胃痛。急则治标,故急施针刺以止痛以救急,复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而收功。


研究发现,针刺后首先局部产生疼痛,同时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消耗了疼痛介质,提高疼痛阈值,对疼痛产生耐受性。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本穴属木,木应肝。因而针刺涌泉穴可疏泄肝气,和胃止痛,故可有效治疗胃痛。


临床观察发现,针刺涌泉穴,进针深度0.5寸,捻转刺激后疼痛立止。可根据疼痛情况留针观察。此法可使疼痛马上缓解,减少复发,尤其对疼痛剧烈,用解痉药及镇痛药无效者效果更佳,可做为胃脘痛之首选穴位与方法。


本病例中针刺疗法,即针灸疗法,针即针刺,灸即艾灸,合称针灸,为常见的中医外治法,为中医适宜技术之一。


【疗法评析】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用各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于二者都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常配合使用,所以合称为针灸。


针  刺


针刺,包括银针针刺疗法、梅花针疗法等,是祖国医学传统疗法之一。针刺是被国际医学界所称誉的神奇的外治疗法,是世界民族医学的瑰宝。针刺方法是通过腧穴的作用,促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针刺方法,包括针刺手法和针刺疗法两方面。


1.针刺手法:是指在针刺过程中,进针后至出针前对针具和所刺腧穴施行的操作方法。主要由医生两手操作,故称手法。针刺手法可促使针感的获得,并维持和加强针感,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补虚泻实等作用。针刺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和补泻手法三类。


2.针刺疗法:是指用各种不同的针具并施以针刺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或病变部位,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针刺疗法实际上是一种以针刺为主的治疗手段,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火针、挑刺、芒针,现代发展起来的耳针、头针、腕踝针、鼻针、足针、面针以及使用现代针灸器械的电针、水针、穴位埋线、激光针等。


艾  灸


艾灸,又称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驱邪、行气活血、驱寒逐湿、消肿散结等作用,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也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艾灸有镇痛作用,能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血氧饱和度提高。施灸时及灸后,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可出现明显的充血,从而使这些部位的营养加强,血液循环加速,从而加快了组织修复。


艾灸对血行有促进作用。艾灸可使血行旺盛,新陈代谢加快,既可全面增进健康程度,又可对由于血行障碍而产生的炎症、肿胀起到较好的疗效。


艾灸可使组织的吸收能力旺盛,加快炎症物质消散与吸收。艾灸能加强机体自然治愈能力,使全身的生理机能好转,促进疾病的恢复。


总之,灸法施于人体,不会使患者感觉疼痛,又不受晕针、折针,或因针具消毒不严引致其他感染的威胁。


常用灸疗方法有:


1.艾条灸: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的腹部、腰骶部、小腿内侧、或疼痛外等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每次每穴艾条灸2~3分钟,每日1次


2.附子饼灸:将附子研细,制为饼状,放置于患者疼痛部位,如腹部、腰骶部等,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附子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每日1次。


3.隔盐灸: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或疼痛部位,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食盐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每日1次。


4.隔姜灸:将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脐、关元穴、或疼痛部位,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每日1次。


5.隔盐隔姜灸: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或疼痛部位,而后将姜片放置于食盐上,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每日1次。


6.隔药灸:取红花、蒲黄、川芎、延胡索各等量研为细末,加黄酒少许制成药饼,放置于肚脐、关元穴、或疼痛部位,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附子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每日1次。


7.中成药药酊灸:取云南白药酊,或麝香风湿油,或正红花油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或关元穴、肚脐处,而后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每次约10~30分钟,每日1次。


8.中成药药液灸:取复方丹参液,或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等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或关元穴、肚脐处,而后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每次约10~30分钟,每日1次。


《扁鹊心书》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由此可知:艾灸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还能够延年益寿。


针灸注意事项


1.针灸时因充分暴露体表,要注意保暖防寒,预防感冒,同时还要注意室内空气流动,及时通风换气。


2.针灸时要集中精力,尤其是艾灸时要避免艾条灼伤皮肤。


3.针灸时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要舒适、自然,穴位要准确,以保证针灸的效果。


4.空腹及饭后不宜针灸,失眠症宜临睡前针灸。


5.要循序渐进,掌握好刺激量,初时先少量、小剂量,如艾灸时先用小艾炷、短时间、少壮数、少穴位,以后逐渐增加。


6.注意施灸时的温度,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小儿、老年人,要时用手指置于施灸部位,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7.若灸后局部出现水泡,水泡不大时不要擦破,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消毒药水,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


8.针灸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酒、鱼腥、易敏及刺激性食物。


9.皮肤溃破、感染时,不宜针灸。若溃破继发感染,应及时对症处理。


10.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等患者针灸时,要注意观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胡献国)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