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许风雨
 页 | 末页
1
几许风雨发表于 2011-7-14 14:38:20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发这篇贴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自己复习,二是供大家参考。以后会根椐我的学习进度继续。
如何学习伤寒论
1、学什么  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2、怎样学  训问释句,弄通本义;
       分析病机,加深理解;
       上考《内》《难》,旁考《金》《本》;
       归纳总结,鉴别对比;
       学以致用,验于临证;
       阅读诸注,深入研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述
一、(太阳病)成因:1、风寒外袭
          2、少阴病寒盛伤阳,阳气恢复,祛邪达表(这个表是指太阳,太阳经和少阴经相表里)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临床少见)。
二、(太阳病)病位:足太阳膀胱经、腑;(还涉及到肺)
三、太阳(经、腑)的生理:1、经:起于头面,行至足,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莲(太阳阳气得督脉和肾阳相资),经别散布于心。
             2、腑:(膀胱)司气化 a、化生阳气 b、除废水 c、化生津液输布上承
             3、阳气 a、量 三阳 b、生成和布达 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宣发于上焦(肺的作用)

太阳病提纲
原文(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基本病机:风寒邪气袭表(太阳经)
a、脉浮:主邪在表 病机:风寒邪气袭表,正邪相争于表。
b、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表明邪在太阳经 病机 经气运行不利(不明白的请参考足太阳经途径)
c、恶寒:病机 风寒邪气伤阳气 阳气温煦失司
只有a、b、c三个结合起来才能定为太阳表证(太阳病)缺一不可。以后看到”太阳病“就包括上述三个症状。

太阳病分类提纲 

太阳中风
原文(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基本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a、发热 病机:风为阳邪,风阳伤卫阳,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亢奋,所以必发热而且最早出现。(这叫卫强)
b、汗出 病机:一个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而汗。另一个是风性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这叫营弱,是汗出所致)
c、恶风寒 病机:风邪伤人表阳,表阳被伤,温煦失司所造成
d、脉浮缓 浮,指邪在表,正邪相争于表(卫强);缓,不是指脉搏的节律快慢,而是指脉搏的形态松弛柔软(营弱)。这里的脉缓是相对于太阳伤寒的浮紧脉来说,一个说明没寒气(或寒气少),另一个说明汗出伤营。

太阳伤寒
原文(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a、发热 (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定,但迟早会出现) 病机:寒邪闭郁阳气,阳气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表现为发热。
b、恶寒 (寒为阴邪,最先伤人阳气。)病机:寒邪伤表阳,温煦失司,所以恶寒必最先出现而且也最重。
c、体痛 特征性症状,提示了寒邪伤表 病机:寒邪伤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另外使肌肤,骨节的筋脉拘挛。
d、呕逆 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病机:不是寒邪伤胃,而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固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所致。(食欲不振、呕逆、下利、不大便等都有可能出现)
e、脉阴阳俱紧 指的是三部脉都浮紧 浮主邪在表 紧:寒性收引。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红牛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农村小医生
2
农村小医生发表于 2011-7-14 14:45:1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俺也在学,不过最近搬家,有点忙,没有学完。顶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乡村中医
3
乡村中医发表于 2011-7-17 11:54: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的好资料,顶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天佑
4
天佑发表于 2011-7-17 19:26:01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呀,俺们学西医,算是门外汉,也在学习呀!

  • 投票
  • 收藏 收藏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几许风雨
5
 楼主| 几许风雨发表于 2011-7-17 23:13:35 | 只看该作者
温病和风温提纲
原文(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温热邪气与风寒邪气是不同性质的邪气。温热邪气最容易伤人阴液,所以温热邪气伤人的开始,就出现了阴液不足的口渴。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a、发热 病机:阳邪伤表,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的亢奋,所以发热最先出现(这个发热的病机和太阳中风发热的病机基本一样)
b、渴:是温热邪气伤阴的表现。
c、不恶寒:恶寒是寒邪伤阳,人体阳气被伤,温煦失司的表现。对于温热邪气伤人体表,阴液被伤来说,一般不存在阳气被伤的问题,所以不恶寒。当然温热邪气常伴有风邪,初起阶段如夹有风邪,可表现轻度的恶风。
  以上为温病的特征性症状。(发热而渴,不恶寒)
风温:
a、脉阴阳俱浮:这里的浮和中风,伤寒的浮不一样。轻按浮,重按滑数,主热;是热盛鼓动气血,气血壅盛,血管扩张,但重按滑数有力。
b、自汗出 里热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现。
c、身重  里热壅滞气机。
d、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是热扰心神,热盛神昏的主要表现。
e、小便不利 因为误下以后,下焦阴伤,化源不足;津液不足,化源不足所至尿少(不是指尿道涩痛,而指尿少)
f、直视 两眼睛呆滞凝视无神。病机是下焦肝肾阴伤,目睛失养的表现。
g、失溲(小便失禁)  病机是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h、微发黄色 “微指轻微”轻微的发黄。 病机是热伤营血,营气不布。
i、如惊痫,时痸瘲 惊是惊风,痫是癫痫,痸是肢体的收引,瘲是肢体的伸展,痸瘲就是抽风。病机是热盛动风。
第h和i体现了温热邪气伤人容易发黄,容易动风的特征。
  这一条原文,在风温病的一系列错误治疗的基础上,出现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问题。出现了温热邪气容易下伤肝肾之阴的问题。出现了温热病容易发黄,容易动风的问题。为后世温病学家来研究探计温病学的发热规律,温病学的传变规律的时候,给予了很多的启示。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温病,风温都有发热(以发热有主要特征)。太阳中风,发热、恶风,脉浮缓;太阳伤寒,发热、恶寒、身痛、脉浮紧、呕逆、无汗;这两个是属风寒外感。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风温,高热、汗出而热不退;这两个是属温热外感。
  以上内容讲了太阳病提纲和太阳病的分类提纲。太阳病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列了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术意义。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得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恶寒,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内阳虚的表现。因此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就是提纲证的义意)

  

  • 投票
  • 收藏 收藏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几许风雨
6
 楼主| 几许风雨发表于 2011-7-18 20:52:05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条文是有关"时间与人的关系"
原文(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前半段讲病发于阴、发于阳的问题。这里的“阴”和“阳”,注家的认知如下
a、阳是指病发于三阳经属阳证,阴是指病发于三阴经属阴证。
b、阳是指太阳,阴是指少阴。
c、阳是指中风,阴是指伤寒。
就对于“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来说
a这种解释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发热和恶寒是外感病最常见的两种证候,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的是阴证。把握了辨证后的阴和阳,就把握了辨证的大方向。这个认识有指导临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和后面“七日愈,六日愈”结合,与临床不符。
b这种解释也符合临床实际,但是和后面“七日愈,六日愈”结合,与临床不符。
c这种解释也符合临床实际,也基本符合后面“七日愈,六日愈”的说法,比较符合原文意思。
  什么叫阳数七,阴数六的问题。
  先得说说“五行”,“行”字的古义是“人之步趋也”是运动、运行的意思。所以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不是指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五材”,它是指“气”的五种运动特征,五种运动方式。(汉 《白虎能》“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五行为什么用“行”字,这就是为了区别“五行”与“五材”,指的是大自然气的运动特征。
  伤寒论序里有“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这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敷布了五行之气(气的运动),才有了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人体禀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才化生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经络系统。这是伤寒论对五行的认识。
  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数也。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士,于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焉,故谓成数。
  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著为二,木形定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
  《黄帝内经》“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水和火最能够代表阴阴的特性。因此伤寒论就以水的成数六来代表阴数,火的成数七来代表阳数。这就是“阳数七,阴数六”的来源。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是古人对外感病自然病程(6、7天)自愈的一个理论的认识。

原文(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欲愈。”
  行其经尽:自然病程结束。
  欲作再经:病邪将进入第二个自然阶段(可传其他经,也可不传,不一定传阳明经。)
  针足阳明:都可以针剌足阳明(足三里)
  针足阳明对截断病程有普遍性的意义,并不局限于邪入阳明经。针足阳明,今天人认为是针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一个很好的强壮穴,它有很好的提高免疫机能的效果。

原文(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六经病都有“欲解时”,所谓“欲解时”就是这一经的病,如果要在这一天好的话,那么什么时间容易好。
  太阳病“欲解时”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阳明病“欲解时”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少阳病“欲解时”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少阳病“欲解时”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五点;厥阴病“欲解时”凌晨一点到早上七点。
  六经病“欲解时”实际上和六经病加重的时间是一致的,道理是说,在这个时间这个经的阳气(正气)旺盛,正邪斗争激烈。病要不好的时候,那么症状就加重,病要好的时候,当这一经的阳气(正气)旺盛的时侯,就为它驱邪外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六经病““欲解时”的作用是指导临床的治疗。(用药在“欲解时”前一点的时间,一般前一到两小时)

原文(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指容易患太阳中风证的人,这类人大多平素表阳就比较虚,所以容易患中风。
  ”不了了“(《方言》”南楚疾愈,或谓之‘差’,或谓之‘了’“)不完全好,身上还觉得不舒服,不爽快。因为一个虚人外感,七天病邪退了,正气还没完全恢复。正气恢复得五天(7+5=12)
  以上第7、8、9、10条,讲的问题就是一个太阳病(不管中风还是伤寒)它的自然病程就是6天到7天,病要好的一天,它的“欲解时”是在中午前后,而对于体质比较弱的人,得了太阳病以后,它的自然病程应当是十二天,七天表邪解除,还要五天正气恢复。

  • 投票
  • 收藏 收藏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几许风雨
7
 楼主| 几许风雨发表于 2011-7-31 22:27:47 | 只看该作者
由于出游的原因,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没更新了,下面继续
  太阳病如果不能自愈,可能邪气就要传经。邪气传经,辨传与不传的依据是什么?在第4、5条谈的就是这个问题。
原文(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a、“伤寒一日”这伤寒是广义伤寒,指外感病的第一天。
b、“太阳受之”指太阳感受了邪气。
c、“脉静”指脉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中风见浮缓脉,伤寒见浮紧脉。
d、“颇欲吐”是很想吐的意思。它标志着邪传少阳。颇字在古代有相反的两个意思,一个是“很、甚”;一个是“少、轻微”。
e、“若躁烦”指的是阳明病,里热、里实,上扰心神的烦躁。
f、“脉数急”是和前面的脉静相对而言的,指脉象变快了,又数又快,提示脉象已经发生了变化。
  因此d、e、f提示了临床症状、临床脉证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邪气要传经。原文4、5条提示了辨传经与不传经的依据,不在于病程的天数多少,而在于临床脉证是不是有所变化。有伤寒一日而传的,也有伤寒二三日不传的。

  • 投票
  • 收藏 收藏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几许风雨
8
 楼主| 几许风雨发表于 2011-7-31 23:02:26 | 只看该作者
  太阳本证的第一个证候“太阳中风表虚证”
  桂枝汤证
  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指太阳病,中风证。太阳病是辨病,中风是辨证。
”阳浮而阴弱“既说的是脉象,也说的是病机。从脉象的角度来说:阳就是轻取见浮象;阴是沉取见脉弱,也就是重按松弛柔软。这也是浮缓脉另一种讲法。从病机角度来讲: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病理性亢奋,所以”阳浮者,热自发“。而”阴弱者,汗自出“不是说由于阴弱而汗出,是由于汗出而导致了阴弱。病机:卫阳被风邪所伤,卫外失司,加上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汗为营血所化,汗出伤营。所以出现了”阴弱“。
”啬啬、淅淅、翕翕“为连绵词,连绵词无定词,取其声不取其义。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指微恶风寒。病机:风阳伤卫阳,温煦失司。
”翕翕发热“指热势表浅。病机: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于表,卫阳病理性亢奋。
  上述这些症状的结论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鼻鸣干呕“这两症状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鼻为肺窍,肺主皮毛。太阳主表,当太阳的表阳被风寒邪气所伤后,常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主要是风邪上壅,使肺窍不利。鼻鸣指鼻塞、呼吸不畅、打喷嚏、鼻流清涕等。干呕,不是风邪犯胃,而是体表有邪,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导致里气升降失调的一生种表现。
证:风邪伤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法:祛风解肌,调和营卫             法随证出
方:桂枝汤                   法以方传
  桂枝汤由五种药物组成,里面包含两组药: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桂、姜、甘、枣);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芍、甘、枣)。辛甘化阳,有助卫阳的作用,姜桂又是辛温解表的药,有祛风散寒的效果。酸甘化阴,有养营阴,敛汗液的作用。整方具有可以助卫阳散风寒,养营阴敛汗液,发汗祛邪而不伤下,敛汗养营而不留邪,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桂枝汤开胃气、和胃气的作用,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是营卫化生之源,因此桂枝汤适当的加减,它就有通过调和中州、调和脾胃,进一步达到调和阴阳、调和气血、调和营卫的作用。所以它不是单纯的简单的解肌祛风,调和卫营的方药,它是通过调和脾胃来进一步达到:a、调和气血,如”芍药加倍,再加饴糖(加强酸甘化阴)就是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调和气血、和里缓急。b、调和阴阳,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投票
  • 收藏 收藏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