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l0701
 页 | 末页
1
lrl0701发表于 2021-3-12 11:12:19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刚才准备写贴子,切换一个高级模式,好多字没有了,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刚才的话也就不赘述了。

我学中医这么多年,现在小有成果,成功的医案(能不能叫医案呢?)越来越高,这段时间有时间就抄写一次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真的很棒,一边抄一边悟,我参考的是教材,两千年来各大医家无不对伤寒杂病论详加研究,真的。千金要方,医宗金鉴,无不整篇抄录。何其妙哉。

今天抄到妙处,喜不自胜,发个贴子分享一下。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来自 6楼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21-3-13 10:06:52 | 只看该作者

经过学习,醍醐灌顶,一点也不为过,好多方剂历历在目,真的像电影一样过来过去。中医最核心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个理,所谓的理法方药,理排第一,那理我们怎么来学呢,要悟,要想,要思考,这是最根本的核心。

也就是说对一种病,我们是怎么认识的,它从何来,将向何去。你只有心中有数,才能临危不乱。如阳长有余,阴长不足,这就是一种理论,一种理。我们是怎么认识它的。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的是心阳常有余,肝阳常有余,肺阳常有余,反过来,心常阴不足,肝常阴不足,肺常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一般阳常有余,也可以阳不足。

这个东西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很重要的哦。

其实我想说的是,其实阳不是常有余,阴不是常不足,而是阳不足,而阴长有余。

这样下去,就会形成什么补阳啦,补阴啦等等。其实,它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只不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而已。

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所以那点阳还是要有的,没果没阳气的话,和死人有什么分别。如小孩来说,更显的阳长有余一些,小孩身体稚嫩,脏无杂病,生命机能旺盛,这就显得阳长有余了,看看六味地黄丸的来源,是来源于儿科的。只不过现在多数人认为是男科的要药,其实等到人长大了,就不是阳长有余,而是阳长不足了。

如肿瘤,感冒,胸痹,脾胃病,痰饮病,伤寒,等等等等吧,细细想一样,哪个不是因为阳之不足而造成的呢。不都是气血痰湿,运行不畅,滞留体内,年积日久而形成的吗。

怪病痰做祟,细品,你细品,真的是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吗,不是这样的呀。

这个东西只有认真的学习中医经典理论,才能得到的。

所以说儿科病好看,它没有杂邪(也就是气血痰湿),只不过是稍稍有一些积滞或不畅通,我们稍稍加一些疏导的药就可以了。切不过用大寒大热之药来用的。

再比如妇科之产后身体大虚之下,我们的用药方针不也就有了吗,不能大热大寒,只能稍稍滋阴补阳(这里的阳是指阳气,而为是阳火哦)。想想当归四逆汤,想想茯苓四逆汤,想想四物汤,没什么大寒大热这药吧,俗话说有形之阴不可速成,但无形之气可以速至,以达到以气摄阴的程度的。想想黄芪建中汤,想想黄芪桂枝五物汤,等等,不都是这样的吗。

在治疗偏瘫的名方中有一个补阳还五汤,看看其中黄芪的用量有多大,和方后医林改错作者

王清任的叮嘱,这个方子服用有效果之后,切不可断服,以防什么呀,大家想想,

在抄写伤寒金匮的时候,好多的方子就在眼前过来过去,我写出来的不及想的百分之一,伤寒真的方书之祖呀,大家都知道,方药之秘在于量,而伤寒论里我们真的是看到了,什么是秘密,充分能感受到用药不疑,疑药不用的特点,真的是太深刻了,很多方药一样,因为剂量不一样而方名就不一样,我们不应该细细体会吗,其煎药服药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生怕后人不知道,一再交待注意事项。

我举个小小的例子,一般服药都是三服,温服一升,日三服,中药里面有一个很严格的标准,那就是服药的后果是什么,核心是什么,那就是以知为度,这四个字是核心哦,以知为度,用药从小剂量慢慢加大,不知再服,以知为度。根据病情,可以是顿服,可以是两次,一般是三次,再或者是日三夜一服,或是不知更服。都在说明这四个字,要以知为度。

大乌头煎方后明确一点: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大家可以查看一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十七条方后的几个小字。

我深切能体会到医圣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至少这是我目前为止发现的第一个违返我的想法的例子。

教材上每条后都有引其它书上条文进行校勘,如千金方,如外台,如肘后方,如本事方等等,医宗金鉴,千金,外台,等等更是一字不落的抄录伤寒杂病论,我们不应该抄写吗,我们不应该细细体会医圣想告诉我们的书后真像吗?

刚刚我们的总理在也谈到年青人,要注重基础,注重根基,树高千尺,其养来源于根部,只有根其越发达越深,才能树高千尺呀,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良好的基基础,是不行的哦。

那我们中医的根基是什么呢,就是伤寒杂病论,就是内经等等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伤寒杂病论。

从中我们能悟到什么呢,我们能悟到病多何来,向何而去,我们道理先分析清楚,再选方,组药,所以是理法方药。

法,后世总结有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都是从伤寒里总结出的,想想大黄庶(下面还有个虫字底)虫丸,想想薯預(有个草字头)丸。

如果仅觉得背会药性赋,或用西医的头痛用头痛药,脚痛用脚痛药,我觉得那样是真的走不远的。

我们要知常达变,什么是常,什么是变,伤寒杂病就是常,病人就是变,不是有说医者易也吗。易就是变化的意思。病情它是一样变化的过程,只不过在某个时段表现的和书上的一样,可以用某个方子,之后呢,随着病情的变化,变了,和书上不一样了,然后我们就不会用药了。那还是因为不知常的过。没有细细的体会伤寒杂病论,没有细细体会病情的从头到尾的常。难怪有了人学了医学却不会看病,那是因为要么不知常,要么知了常不能变而已。

我再举个例子:实际中我遇到的。村里一般家里都有烟筒,大家都知道烟筒越高越利,抽劲越大,这个道理没错,有次,我去一邻居家里,他烟筒很高,却不出烟,他还上去往下冲水,这样可以清除里的灰尘,可是还是不出烟,最终我发现里面有好几块砖头堵了,水能下来,但烟基本不出,最后取出砖块,出烟就利了吗,这样烟筒很低也很利的哦。

这里面什么是常,什么是变,常就是烟筒只要通就利,不通就不利,只不过在通的基础上,烟筒越高抽劲越大,结果光知道加高烟筒,却不知道里面已经不通,堵了,怎么还能利呢。

这和我们身体不是一样一样的吗,如果血脉运行通畅,就不会有疾病的发生,如果不管血脉运行通畅不通畅,抱着某个方子可以通吃天下,结果发现不行,那到底是谁错了呢,是方子错了吗,不是的,是不会知常达变罢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常,这是不变的。

怎么才能正气存内呢,体内的阴阳平衡就行吗,不是的,它没错,但不全面。因为人是一个活体,阴阳就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要阴化阳,阳化阴,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正气存内的哦。所以呀我们要保持体内的阴阳转化才行,现在好多人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或是好的多吃点,不好不吃,总之违反规律的事情都是不好的。

虽说我们年表人有压力,要生活,要工作,要养家,但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些道理,在拼命挣钱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保护我们的身体才好。


唉,谁抄谁知道,不是光用笔抄过去,是要我们一条一条,一字一字的去悟它后面的道理才是真的哦。


今天就分享以这里吧。

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2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21-3-12 11:13:55 | 只看该作者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3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21-3-12 11:17:19 | 只看该作者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4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21-3-12 11:20:56 | 只看该作者

我相信这些书,大家或许都有,网上也能很容易的找到,但大家真的用心看了吗,真的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了吗?

我是慢慢的体会到了一点点。

我们一定要看到书后面去,书上写的仅仅是表达了一部分,我很激动,可能言不达意。但中医真的要背,要抄,要细细的体会其中的妙处才行,不能说拿一个方子通吃天下,那是不行的。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浪子回头
5
浪子回头发表于 2021-3-12 20:29:29 | 只看该作者
给你点赞,现在能像你这样坚持的已经不多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i-li1123
7
li-li1123发表于 2021-3-22 21:13:32 | 只看该作者
[赞]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