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z508831769
 页 | 末页
1
lyz508831769发表于 2023-12-19 10:09:10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亦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0

痛风的诊断


应用较广泛的是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痛风分类标准:满足下述第1条、第2条或第3条中任意一条即可诊断为痛风

(1)关节液中有特异性尿酸盐结晶;

(2)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痛风石中含尿酸盐结晶;

(3)符合下述标准中的6条或6条以上:

①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

②炎症反应在1d内达高峰;

③单关节炎发作;

④可见关节发红;

⑤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⑥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受累;

⑦单侧跗骨关节受累;

⑧可疑痛风石;

⑨高尿酸血症;

⑩不对称关节内肿胀(X线片证实);

⑪无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证实);

⑫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0

痛风的治疗方案及原则



物治疗

痛风非药物治疗的总体原则是生活方式的管理,首先是饮食控制、减少饮酒、运动、肥胖者减轻体重等;其次是控制痛风相关伴发病及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吸烟。

饮食方面需限制高嘌呤的动物性食品,如动物内脏、贝壳和沙丁鱼等,减少中等量嘌呤食品的摄入。除了酒类,含有高果糖浆的饮料亦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应限制饮用。无论疾病活动与否,不推荐痛风患者补充维生素C制剂,并且需强调的是,饮食控制不能代替降尿酸药物治疗。


(二)降尿酸药物治疗


1、降尿酸治疗的指征:

1痛风性关节炎发作≥2次

2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且同时合并下述任意一项:年龄<40岁、血尿酸>480 μmol/L、有痛风石或关节腔尿酸盐沉积证据、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eGFR<90 ml/min)、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应立即开始降尿酸治疗。


2、降尿酸治疗的时机:

因血尿酸波动可导致痛风急性发作,既往大多数痛风指南均不建议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开始时使用降尿酸药物,须在抗炎、镇痛治疗2周后再酌情使用

亦有部分痛风指南提出,在足量抗炎、镇痛药应用下,允许在痛风急性期进行降尿酸治疗,但该建议的依据来自小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推荐级别弱,尚未被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如果在稳定的降尿酸治疗过程中出现痛风急性发作,则无须停用降尿酸药物,可同时进行抗炎、镇痛治疗。


3降尿酸治疗的目标和疗程: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60 μmol/L,并长期维持;若患者已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00 μmol/L,直至痛风石完全溶解且关节炎频繁发作症状改善,可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360 μmol/L,并长期维持。

因人体中正常的尿酸水平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血尿酸过低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建议,降尿酸治疗时血尿酸不低于180 μmol/L。


4、降尿酸治疗:

降尿酸药物的选择需个体化。目前国内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别嘌醇和非布司他)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隆)两类。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均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合成,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而苯溴马隆则通过抑制肾小管尿酸转运蛋白-1,抑制肾小管尿酸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

(1)别嘌醇(一线):

成人初始剂量50~100 mg/d,每4周左右监测血尿酸水平1次,未达标者每次可递增50~100 mg,最大剂量600 mg/d,分3次口服。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别嘌醇这个用法和药品说明书有出入。

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起始剂量每日不超过1.5 mg/eGFR,缓慢增加剂量,严密监测皮肤改变及肾功能。eGFR为15~45 ml/min者推荐剂量为50~100 mg/d;eGFR<15 ml/min者禁用

由于HLA-B*5801基因阳性是应用别嘌醇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建议如条件允许,治疗前行HLA-B*5801基因检测。

(2)非布司他:

初始剂量20~40 mg/d,每4周左右评估血尿酸水平,不达标者可逐渐递增剂量,最大剂量80 mg/d。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eGFR≥30 ml/min)者无须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eGFR<30 ml/min)者慎用

基于非布司他和别嘌醇用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痛风患者中的心血管安全性(CARES)研究,非布司他可增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痛风患者的死亡风险,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但对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或新发心血管疾病者,需谨慎使用并随访监测,警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苯溴马隆:

成人起始剂量25~50 mg/d,每4周左右监测血尿酸水平,若不达标,则缓慢递增剂量至75~100 mg/d。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苯溴马隆这个用法和药品说明书有出入。

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异常或肾移植患者,eGFR为 20~60 ml/min者推荐剂量不超过50 mg/d;eGFR<20 ml/min或尿酸性肾石症患者禁用

③对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是否需要碱化尿液仍有争议,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管理指南不建议碱化尿液治疗。国内专家建议视个体情况而定,若患者合并尿酸性肾结石,和/或尿pH值小于5,依然建议给予适当碱化尿液治疗,并且需要监测尿pH值。

(4)其他降尿酸药物:

对难治性痛风、其他药物疗效不佳或存在禁忌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放化疗所致的急性血尿酸显著升高,可考虑使用尿酸酶,包括拉布立酶(rasburicase)和普瑞凯希(pegloticase),目前国内均未上市,不建议将其作为一线用药。

新型降尿酸药物RDEA594(lesinurad,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翻译为雷西那德),通过抑制肾小管尿酸转运蛋白-1和有机酸转运子发挥作用,用于单一足量使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治疗仍不能达标的痛风患者,可与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联合使用。目前该药尚未在国内上市。


03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原则是快速控制关节炎症和疼痛。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最好在发作24h内开始应用控制急性炎症的药物。一线治疗药物有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当存在治疗禁忌或治疗效果不佳时,亦可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上述药物联合治疗。对上述药物不耐受或有禁忌时,国外亦有使用IL-1受体拮抗剂作为二线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目前无证据支持弱阿片类、阿片类止痛药物对痛风急性发作有效


(1秋水仙碱:

建议应用低剂量秋水仙碱,首剂1 mg,1h后增加0.5 mg,12h后按照0.5 mg,1~3次/d。最宜在痛风急性发作12h内开始用药,超过36h效果明显下降。

当eGFR为30~60 ml/min时,秋水仙碱最大剂量0.5 mg/d;eGFR为15~30 ml/min时,秋水仙碱最大剂量每两天0.5 mg;eGFR<15 ml/min者或透析患者禁用

秋水仙碱可能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同时可能出现肝、肾损害及骨髓抑制,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

使用强效P-糖蛋白和/或CYP3A4抑制剂(如环孢素A或克拉霉素)的患者禁用秋水仙碱。


(2)非甾体抗炎药:

①痛风急性发作应尽早应用足量非甾体抗炎药的速效剂型,主要包括非特异性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如双氯芬酸、醋氯芬酸、布洛芬、吲哚美辛、酮洛芬、萘普生、洛索洛芬、美洛昔康、吡罗昔康)和特异性COX-2抑制剂(如依托考昔、艾瑞昔布、塞来昔布)。

非特异性COX抑制剂需注意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胃肠道风险;特异性COX-2抑制剂的胃肠道风险较非特异性COX抑制剂降低50%左右,但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穿孔仍是用药禁忌。此外,非甾体抗炎药亦可出现肾损害,注意监测肾功能;肾功能异常者应充分水化,并监测肾功能,eGFR<30 ml/min且未行透析者不宜使用。特异性COX-2抑制剂亦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风险人群应用须谨慎。


(3糖皮质激素:

主要用于急性痛风发作伴全身症状、或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无效或使用禁忌、或肾功能不全者

一般推荐泼尼松0.5 mg/kg/d连续用药5~10 d停药,或用药2~5 d后逐渐减量,总疗程7~10 d,不宜长期使用。

若痛风急性发作累及大关节时,或口服治疗效果差,可给予关节腔内或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复方倍他米松和曲安奈德,但需排除关节感染,并避免短期内反复注射。

应用糖皮质激素注意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水钠潴留、感染、胃肠道出血、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04

痛风急性发作预防治疗


降尿酸治疗期间易导致反复出现急性发作症状,可给予预防治疗。在初始降尿酸治疗的3~6个月,口服小剂量秋水仙碱0.5 mg,1~2次/d。当秋水仙碱无效或存在用药禁忌时,考虑低剂量非甾体抗炎药作为预防性治疗。上述两药使用存在禁忌或疗效不佳时,亦可应用小剂量泼尼松(5~10 mg/d)预防发作,但应注意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的副作用。

目前有研究认为,采用小剂量起始、缓慢滴定的药物降尿酸方案,明显减少痛风发作,可代替药物预防治疗。


05

其他治疗


1、慢性尿酸盐肾病:

一旦确诊即开始非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者根据尿酸水平及合并症开始药物治疗。出现肾功能损害(G2期及以上)、尿酸性肾石症患者,血尿酸>480 μmol/L即开始降尿酸治疗,血尿酸治疗目标值<360 μmol/L。注意避免使用有可能损害肾脏的药物。


2、尿酸性肾结石:

直径小于0.5~1.0 cm,且未导致尿路梗阻、感染或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可考虑一般疗法,增加液体摄入、限制高嘌呤饮食及适当运动,同时可给予碱化尿液治疗,维持尿pH值6.2~6.9;若>1.0 cm和/或出现尿路梗阻、感染或疼痛等症状,可酌情采用排石疗法、体外冲击波碎石和/或手术治疗。


3、痛风石:

经积极治疗,血尿酸降至300 μmol/L以下维持6个月以上,部分痛风石可逐渐溶解、缩小。对痛风石较大,压迫神经或皮肤表面破溃,久治不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患者术后仍须接受规范化综合治疗。


临床用药评价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