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日夜
 页 | 末页
1
365日夜发表于 2008-9-21 21:18:11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释义 . L3 n* k% G9 e4 _6 g4 A- |+ a
赤脚医生是文革中期开始后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东医术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 C$ k+ u4 S! Q% z- I- c
史话 7 T+ D* d% V. Q, @7 `
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随后《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合作医疗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6 l2 M# i0 X. I2 P) q' {) D' R

' U$ [; U" c8 q! ~ b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了。
8 d8 b& p+ R3 n( R. l8 T
# `* v6 \9 Z0 o当代评价 1 v, C) b7 M: Z. k* f, M
5 T7 y' d; l/ {/ ?5 y4 ^/ a2 N
广州日报1月16日刊登了《粤7位“赤脚医生”获卫生部表彰》一文后,一下子把很多读者的回忆拉回到了那个“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脚医生时代”。这种怀念甚至跨越了时空距离,延伸到了网络时代,网上开始出现怀念“赤脚医生”的风潮。许多网友都对小时候赤脚医生的救助之恩念念不忘。跟今天发达的医疗水平相比,当年农村的医疗条件可谓简陋之极,那人们为什么要怀念“赤脚医生”? & y1 m1 U) g) f9 U1 Z4 Y

7 ?! p. W# P" U/ c6 V无可回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们对医疗现状的无奈和不满。显然,跟过去相比,当下豪华的医疗模式不仅超出了农民或者贫民阶层的支付能力,也超出了普通人群常用病和多发病的治疗需要,形成了新的医疗资源浪费,而这种浪费却又是出于医疗机构的利益需要。过度治疗和重复治疗让患者苦不堪言,而“赤脚医生”最能满足当今贫民患者普遍的悬壶济世梦想。
5 R- u% b) w7 x1 Y1 M3 h }% G. |! b2 h+ }4 D- T
更重要的是,赤脚医生是真正为穷人服务的天使。行医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诚意,是真心!赤脚医生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当时农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反观当今的医疗机构,缺少的正是这种平民意识。病房越来越豪华,收费越来越天文,大而无当的医疗体系使得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早已淡出历史的“赤脚医生”又重回人们记忆也就不奇怪了。
" X7 b$ A* s" _5 L+ b# D' M4 C5 y, ~( S$ @0 S
“赤脚医生”模式即使在今天也还有其现实意义,洗去“赤脚医生”的历史印记和政治色彩,挖掘其价值内核,借鉴其普适性和组织模式,建立切合农民利益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赤脚医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也与有关ZF正致力于构建平价医院的想法不谋而和。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无为 + 1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悬壶济世
2
悬壶济世发表于 2008-9-21 21:39:33 | 只看该作者
好帖 让我学习了我们乡村医生的历史 谢谢!:lol :lol :lol :lol :lol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