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
 页 | 末页
1
竹子发表于 2011-11-20 17:23:43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竹子 于 2011-11-21 14:45 编辑

胃病之用药
饮食后脘腹胀满,绵滞不解,辨证属寒,投消导、温中之剂,初效而终不效者,多为火不生土,应温运中州兼以温暖下焦,用小茴香、瑶桂等,此法尤适用于先天不足患者及老年患者。
  脘腹胀满之属实者,可用温阳、理气、消导之方药,然而因湿重致胀者,用前法未必见效。湿重致胀有似因寒致胀,常见便溏。所不同者,湿重致胀,多见小便不利,治须利湿,用五苓或四苓加大腹皮、草果之属;如湿邪化热,可选《温病条辨》半苓汤,方中黄连可与厚朴等量。
  胃痛多由肝胃不和所致,故医家习用辛香理气之品,然此等药品久用易伤胃阴。为纠偏计,我常于方中掺入一味麦冬,甘寒毓阴。虚寒胃痛,长期服黄芪建中汤等温补方药,也可掺入此品。黄芪建中汤温补力峻,有少数不耐温药者服后反觉脘腹胀满,可改用异功散。服黄芪建中汤舌质鲜红,脘热口干者可用四君子汤略加黄连,白芍仍需重用。待上述不良反应消除,可将黄芪建中与四君间服,亦可开始即用此法。
  瘀血胃痛之用药,虚证选赤芍、当归,实证用手拈散或地鳖虫,寒证用降香、乳香,热证用丹参、生蒲黄。其他刺猬皮、延胡索二药缓痛作用明显,各型均可选入。
  “六腑以通为用”,“胃以通为补”,这是先贤治胃病的经验之谈。因为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乡,发病后每多实证,这一点不仅体现于“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杂病,即时病亦有“实则阳明”之说,所以治胃时辄“以通为补”。即便为虚证胃痛,其病机固属以“不荣则痛”为主,但同时也夹有“不通则痛”的病机,因而在采用“虚则补之”的手法时,也宜通补而忌填补,所以叶天士云“阳明胃腑,通补为宜”。运用通补法,在选方用药时,要求所选药物的性能要有走有守,动静结合;功效上要有补有通,邪正兼顾,最终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的目的。若一味填补,往往见效未几,又生痞满腹胀,继之胃痛再作。治中阳不振的黄芪建中汤,以有流通性能的桂枝、生姜,与具有滋补功效的黄芪、白芍、甘草、饴糖配伍,就很有代表性。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1s2f3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此岸彼岸
2
此岸彼岸发表于 2011-11-20 18:30:24 | 只看该作者
中药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博大精深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竹子
3
 楼主| 竹子发表于 2011-11-21 14:47:21 | 只看该作者
细说咳嗽
“咳嗽咳嗽,医家对头。”这一俗语,说明咳嗽这个证候不好治。原因是“肺为娇脏”,既不耐寒,也不耐热。根据此一特性,对肺有寒者,用药不宜过温;肺有热者,用药不宜过凉。
  咳嗽须分外感内伤。外感咳嗽,由于邪从外来,通过口鼻或皮毛袭入,使肺失宣肃之职,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嗽。此乃实证,治法贵在祛邪,用药宜动忌静。动则邪气外出,静则邪气内伏而不得散;内伤咳嗽,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法当扶正或标本兼顾,用药宜静忌动,静则气还阴生,动则辛散而耗气伤阴。其或虚实并见者,可酌情采用动静结合,标本兼顾的治法,务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
  程钟龄止咳散中,既有桔梗之升,又有白前之降;既有荆芥之辛散,又有紫苑、百部之润收。本方适应范围有二:风寒已解而咳嗽未除;久咳未止,新感后咳增。
  肺痨咳嗽的常用治法有三:其一,肺居上焦,五脏中其位最高,一般应根据“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法则,采用清轻上浮之品,如款冬花、紫菀茸之属;其二,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木火刑金,木叩金鸣而咳嗽者,宜用地黄、天冬等以滋水涵木,使木火得敛而不再刑金,从而达到治咳的目的;其三,迭进肃肺、润肺、祛痰,甚至敛肺等治疗常法而不效者,可据《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以及《理虚元鉴》“理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的观点,以治脾胃为主。此举亦寓“培土生金”之意。可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为代表方。此法对于晚期的肺痨患者,有减轻咳嗽的近期疗效。由于咳嗽减轻,相应地因咳剧而失血的咳血见症也将随之少发。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用微笑掩饰一切
4
用微笑掩饰一切发表于 2011-11-21 17:09:16 | 只看该作者
{:9_664:}谢谢分享,学习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竹子
5
 楼主| 竹子发表于 2011-11-22 15:04:18 | 只看该作者
治肝心悟
肝经实火,须用泻肝法,首选龙胆草为主药,可收苦寒直折之效。由于肝火为患有部位上的不同,因而还需适当地选择配伍药物。在上,发生目赤、耳疳、聍耳等疾病时,可与性升的柴胡同用;在下,出现囊痈、梦遗等症时,又应与性降的黄柏配合。总之,选择有不同升降性能的药物为伍,目的在于能恰到好处地发挥药效。
  肝胃不和患者,常表现为“肝强胃弱”,“强”乃肝气有余。对这一类型的病例,如其见证为胸痞、少纳、苔白腻时,应采取“疏肝不忘和胃”的针对性措施,方药除疏肝外,还应在玫瑰花、淮山药、砂仁壳、橘白等药中选择一、二味以和胃。如在上述症状的同时,又有易怒、舌红等火热见证者,则应用疏肝药加丹皮、山栀之属以凉肝,不必治胃,一俟肝气条达,肝火得平,则不治胃而胃自和。
  对肝气化火生风,横窜经络的治疗,除疏理肝气、清火熄风外,尤要采用“治风先治血”的法则。因为血得行则阻滞之邪难以继续留着,即所谓“血行风自灭”。另一方面,这类证型往往表现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肝经阴血亏虚,其标为阳气独亢,化风窜络,可见此风乃由气所化。血虽随气行,然气必丽于血,血亏则气难依附而致气滞、气逆、气乱等,此时治血养血,乃安气之宅,使有所归。即《内经》所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治则。
  下虚上盛的肝风眩晕,伴有自汗、神情倦怠、四肢乏力等气虚症状的患者,用气阴两顾法施治,论理固无可非议,但药物应加以选择。实例证明,阴虚肝风上扰的眩晕,虽有气虚见证,也只宜用党参而不宜用黄芪。盖黄芪升补,有升阳之能,阴虚者用此,将因阳升之故而眩晕益甚。这样的事例,临床并非罕见。此外,血崩后因阴血耗伤过多,采取“终用补血以复其旧”的治法,用当归补血汤时,方中黄芪不能按原方用量而宜小其制,如一日量用10g左右,可免发生眩晕。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竹子
6
 楼主| 竹子发表于 2011-11-23 12:36:08 | 只看该作者
调经琐谈
凡月经期前及经期前后或经行期出现呕吐、便泻等,其病位在中州,病机为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治宜安抚中土,予六君或香砂六君,加苦降辛开之黄连、半夏,于经前3~5日始服药,务使清升浊降,则吐泻可愈。
  月经来潮期间,除有热象经行量多外,其一般用药宜温而不宜凉,以免血得寒则凝,导致行经不畅,易成痛经或月经后期等疾患。
  月经“先期属热”,“后期属寒”的说法,有其普遍意义。但也有因重病、久病、劳倦过度、思虑太过等因素,损耗脾气,致使气不摄血、脾不统血而致月经先期,应从虚寒论治,可用归脾之属以温补之。又如因肝气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瘀阻胞宫而致月经后期者,丹溪有“气有余,便是火”的认识,就不能视为“后期属寒”了。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二七”月经初潮,几为常规。目前城市女孩青春发育期已逐渐提前,十二、三岁行经的已不乏其人,其中有一部分女孩,每次经潮量多若崩,自述无所苦,无证可辨,投归脾之类疗效不佳。根据刘河间关于“少年时期,肾气未充,冲任未盛”的立论,治疗上当以补肾为第一要务。在辨证的前提下,方用左归、右归、知柏地黄、二至、龟鹿二仙胶、大黄等,常能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关于大黄的运用,在经行如涌时可炒炭用,若经量中等或月经后期量虽减而淋漓不断时则生用。
  痛经属实者多而属虚者少。虚证痛经的诊断难于实证痛经,尤其在经潮时用以辨证的期、量、色、质等方面并不典型时更难判断。面临着这样的病例,应询问其初潮时的年龄。凡首次月经较之常人推迟4~8年,到18周岁成年以后始来潮者多属虚证,此其一。其二,有较长时期的中虚病史,并常出现脾胃病的症状。具备上述情况者,虽腹痛不分经期经后,以及喜按与否,均应从虚或虚中夹实论治.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竹子
7
 楼主| 竹子发表于 2011-11-24 21:48:34 | 只看该作者
说说产后病
  新产后血虚程度如何,除综合全身症状外,还可以根据其有汗与否而定。如每餐时额上小汗出者,标志着气略虚,血稍损,为新产后应有现象。若产前体弱,产后进餐时无汗.象征着阴血大虚,盖“汗为心之液”,“心主血”,“夺血者无汗”。医者应予重视,一方面要做到认真观察,另一方面予以补血益气之剂。
  妇女产后一般是多虚多瘀。《金匮•妇人产后病》篇中指出:“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三者病证虽各别,但“亡血”、“亡津液”的情况则是相同的。此外,分娩时出血所产生的败血或恶露不行而形成的瘀阻,加之女子常因肝气郁滞,肝体失柔而用独亢,因此,血虚、伤津、血瘀、气滞四者是妇女产后的病理机制的特点。由于新产后气血大伤,各种致病因素每易乘虚而入,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产后病多表现为正虚邪实,不能与平昔病情等同视之!妇女产后亡血多虚,而血为气母,气附于血,血亏于先,则气无所附而随之亦虚。所以《丹溪心法•产后》篇云:“产后无得令虚,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杂证,以末治之。”因为扶正即所以祛邪,正胜邪自却。即或邪盛正实,如因寒凝、风冷、气滞、血瘀等而引起的产后诸症,需要“急则治其标”时,于邪去证情稳定后,仍应养血益气以扶正。可用当归补血汤(黄芪宜生用),此方有补养气血、实表固卫、敛汗防邪内袭之功。
  至于紫河车一类的血肉有情之品亦宜选用。产后常因血虚气弱,气血运行不畅,因虚而致瘀。兼之产程中离经败血,若不及时排出,亦可致瘀,导致腹痛、痛经,甚至干血痨等。对此应消补兼施,寓消于补,使补不留邪而消不伤正。总之,产后多虚与多瘀,交织成产后特定的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诸症,治疗时根据标本缓急,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消补兼施,随证化裁,灵活运用,不可拘泥。
  新产作会阴切开术后,尤其是旧法接生,或因产程太快而来不及赴医院生产,以致会阴呈Ⅱ~Ⅲ度裂伤,因愈合不好,形成瘢痕后疼痛者,用桃红四物汤加牛膝、香附等活血化瘀之剂颇验。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