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13
 页 | 末页
1
78013发表于 2013-3-6 18:39:38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前几天在家休病假,心里一直惦记一个孕妇,觉得她应该来产检,而我因病不能出诊,不知道她的产检结果如何。上班后就立即问助手关于这个孕妇的情况。助手看着我吞吞吐吐说:“她的孩子胎死宫内了!”。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射性的问:“什么时候?”
“昨天,听说还进了ICU(重症抢救室)”。
“什么原因?”我问。
“不清楚”。
我听了,倒吸了口寒气,知道肯定是出了大问题。于是,我奔向ICU。。。。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孕妇,曾经怀孕过染色体异常的孩子,这次怀孕从一开始就一直流血,卧床保胎、住院保胎,用了无数的保胎药物也不能止血。后来,到了我们这里发现是子宫畸形,所以,我们让她停用保胎药,流血也不用担心。话虽然这样说,她还是很怕。早孕期几乎每周都来检查(正常是4周一次检查)。可能是用了大量保胎药的缘故,早孕期筛查又发现唐氏高风险(NT正常,但血液检查异常!),考虑她用了接近2个月的保胎药,又一直阴道流血,如果做绒毛穿刺,她会更担心。于是我建议她不用担心高风险问题,等孕中期检查完再看。16周检查时还是高风险(还是抽血检查异常),无奈,我给她做了羊水穿刺,结果是正常的。她的阴道流血也停止了。接下来是她比较快乐的日子,孩子开始踢她,向她问候。我也分享着她的喜悦。6个月做糖尿病筛查也是正常的,就在我等待她下一次产检时,听到了这个噩耗。
在ICU和产科我都没有找到她,在产后病区发现了她,瘦弱的她看见我,开始无声的流泪。我走过去把她拥在怀里,她哭得更伤心。过了一会,开始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事的前2天,她开始手脚发软,出冷汗,逐渐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到不能进食。可她固执的坚持着不去医院,希望等到产检再看。直到开始出现虚脱,急诊送到医院后,发现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同时也发现孩子已经走了。
这个病例是一个典型的糖尿病导致胎死宫内的案例。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好转越来越高,尤其是孕妇怀孕后,盲目的增加营养,导致发病率更高。而很多孕妇对此并不以为然,拒绝检查或者忽视检查,甚至发现糖尿病后拒绝治疗,这些做法实在是拿胎儿的生命开玩笑。尽管是认真产检的孕妇(如本案例),血糖也可能突然发生变化,如不及时就诊,也会导致悲惨的结局!



关于妊娠糖尿病,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如果家庭中有糖尿病病人,孕妇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以引起重视并尽早和经常做血糖检查。我们的案例中孕妇妈妈和姐姐都是糖尿病患者,但没有告知医生糖尿病家族史,导致没有引起重视去做经常性血糖检测。尽管按期做了一次血糖检测,可惜没有发现糖尿病而导致监护上的忽视。
2、孕妇不应盲目增加太多营养,现在大部分孕妇不是营养不足而是营养过剩,导致体重增加过快,糖代谢负担过重!应坚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量的饮食。尤其是早孕期,很多孕妇以为妊娠反应会影响胎儿生长,所以一旦停止呕吐就开始填鸭,其实,早孕期,孕妇的饮食对胚胎发育没有影响,孕中期才开始。早孕期应坚持正常饮食,孕中期开始调整饮食结构和量。否则,糖尿病的危险大大增加。
3、发现糖代谢异常,并不一定就一定会发展为糖尿病,医学上称为”糖耐量异常“。这种情况多数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来缓解。我产检的孕妇,很多有这种情况,我会首先让孕妇一边“学吃饭”一边测血糖,学会”吃饭“,很多孕妇血糖就会恢复正常。
4、很多孕妇诊断糖尿病后,不愿意使用胰岛素,这是错误的想法。胰岛素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也不会“成瘾”,只要血糖控制好,随时可以停用。所以,一旦通过饮食调整无法控制血糖,就应该理智的配合医生接受胰岛素。这样才能避免不好的妊娠结局。
5、妊娠30周,尤其是32周后,糖尿病孕妇应该更应该注意饮食,不能饮食不定时定量,导致血糖不稳定,而且不能偷吃。否则很容易出现血糖的忽高忽低,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导致胎儿死亡。

希望孕妈妈能够理智的增加营养!真的不希望这样的案例再次发生!

评分

参与人数 1红币 +10 得票 +1 收起 理由
NIANG + 10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NIANG
2
NIANG发表于 2013-3-6 21:32:1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至爱无言
3
至爱无言发表于 2013-3-6 22:08: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看了为那患者惋惜,为什么不早来医院呢?哎!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玻璃箱
4
玻璃箱发表于 2013-3-7 10:56:1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希望以后这样的错误 别出现自己身上就行了,和病号讲清楚了,我相信也就避免了类似事件的发生。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