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l0701
 页 | 末页
1
lrl0701发表于 2013-7-25 22:38:21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3-7-25 22:38 编辑


今天开始我的第一篇吧,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算是抛砖引玉吗,为中医的的普及做点力量吧。
参考书目:伤寒论讲义,1985版,1991年印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李培生,副主编,刘渡舟。
有这本书的同仁,可以一块看看,共同学习,加以提高。
伤寒论写的太精简了,真的太好了,中医的中流砥砫呀,内经为中医的奠基石。
伤寒论的沿革等就不多说了吧。
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说一下第一条的重要性,它是太阳病的提纲,是太阳病的核心,看过伤寒的人肯定都记住了,想学中医的人,一定要把这条记住,字字珠玑,一点都不假,想学中医辨证的人也一定要记住这一条。
就是说,归类为太阳病的特点是什么呢,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一定是脉浮,但脉浮却不一定是太阳病哦,头项强痛,是一种体表症状,恶寒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是病人的自我感受,恶不恶寒是加以定为太阳病的最重要发一个条件。后世有一个说法,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是很有道理的。
下面再说一下,太阳表证的两个基本架构。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是太阳病的本证,是太阳病的两条基本病证,太阳主一身体表,卫外吗,相当于国家的边防部队,怎么就得了太阳病了呢,中医上有这一句话,邪气所湊,其气必需,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侵人也。所以说,太阳病是得了风寒,也就是说体表阳气虚,不足以卫外,使风寒邪气所侵入罢了。为什么说是风寒呢,因为寒爱和风相随,寒一般不能独伤人,寒伤人也就不是这现象了,一般都是风寒相随的。
中风和现在通常所说的中风不是一回事,现在的中风是面瘫,偏瘫之类的,但这里的中风是感冒的一种意思。伤寒也是感冒的意思。只不过伤寒和中风一个轻,一个重而已。
感冒是现代的一个词,感冒是什么呢,我认为感冒是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眼睛憋的难受,浑身难受,无力,发热(也就是体温升高)为基础的一种病,后续还会有其它的症状。
感冒这里说的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身体强壮的人,一个是身体不强壮的人,两个人受到同样的风寒,其病症是不一样的。
伤寒是身体强壮的人,而中风是身体不强壮的人,怎么理解呢。就像国家的边防部队一样,如果敌人进攻,那我们的边境就会有摩擦,明显的体温升高,脉阴阳俱紧;如果敌人打入间谍,那我们知道了一定很难受,得想办法找到间谍,中间一定有找错的,还不能大举攻击间谍,这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这里和寒可通用)脉缓,然后把它赶出去的过程中有时会伤自己人,这就是汗出。你要攻击敌人,也要有所付出呀。
发热,我想说的是这个病不是一开始就发热的,体内开始反击的时候才会发热,并且发热不会太高的,什么意思呢,成人发热一般不会超过38度吧,但小孩可不一样哦,小孩的情况学的多了就知道了,这里不多说了。
感冒就是刚开始头痛,浑身难受,鼻塞,流鼻涕,然后才会发热这么一个情况。
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一个辨别点就是汗出不出,所以后世说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
我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懂了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意思了吗。我是很想说清楚的。
中间有几条就不说了,自己看,一时说不明白的,慢慢来。
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这条说什么呢,现在感冒有的人抗抗不也就过去了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强的人,没什么事,使其病不传经,则七天就自然好了。
第九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条说的是感冒好的时间段,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太阳阳气最旺,所以容易克服病邪。就像体内有巡逻兵一样,到了你那儿,就会帮你打退敌人一样。
第十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这条不说了,慢慢自己体会。
行了,这次就到这儿吧,感觉头有点大了,这部经典太经典了,不好弄呀。给点鼓励吧。

评分

参与人数 5得票 +5 收起 理由
医林仁心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爱好中医 + 1 感谢参与!
心态平衡 + 1 感谢分享!请继续
飞舞0808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宝命堂主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王云峰
推荐
王云峰发表于 2019-3-31 09:06:01 | 只看该作者

有幸拜读版主大作,感受颇深。有亲人跟这个症状相似,到医院做了好多治疗,不见效。  想咨询一下有关这个描述    这里的气上冲胸可与奔豚病症症状一块参考,这里的气上冲胸较奔豚病较轻。气上冲和恶寒,恶风等我觉得都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从临床表现上来说,病人会感觉会有一股气从中焦往上冲,也许从体外能感觉到,就像肠鸣音一样能体会到吧。我在临床上没有见过这样的病人,但我见过一直唉气的病人,我一朋友男性四五十,时不时的就是胃里往外唉气的那种但不是打隔,就是吃饱了打饱食的那种,拖了好多年,有七八年了吧。他也不相信我吗,但我注意观察就是了。  我的邮箱w-yunfeng@126.com

  • 投票 1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3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7-25 22:55:49 | 只看该作者
在这里在说一下脉这个东西,一般都是指左右手腕挠骨处的动脉,不要说有的不在那儿哦,也有反关脉,我见过,能体会到意思就行了,近手的为寸,远离手的为尺,中间为关,一般都说是寸关尺,后面要说到阳脉浮,阴脉弱,这个意思,怎么体会呢,寸就像树梢,尺就像树根,这就好理解了,脉一般都在皮肉和筋骨之间,浮就是浮起来了,沉就是沉下去了。
写的我是满头大汗呐,不太好说,呵呵。
因为人的体质不一样,胖瘦不一样,这个很难说的哦,得医者用心去体会才行的。
我摸脉不是太在行,心中了了然,指下难明,意思是知道的。有时候网友说,你不说脉像我怎么知道是什么病,但我要说的是,我把脉都摸出来的,还用给你说吗,浮脉沉脉,我都定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是吗。
脉上中下,分:浮、沉、迟、数、滑、涩、洪、细、弦、牢等等。
脉前中后也就是寸关尺摸表、里。
行了,这次先写到这吧,让我休息一会。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78013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北极雪
4
★北极雪发表于 2013-7-26 07:38:54 | 只看该作者
嗯,值得表扬,值得感谢,我最近就在跟老中医拜师学艺呢,中医很深奥的,伤寒,金贵看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啊,谢谢楼主给大家讲课,希望再接再厉哦,鼓掌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医林仁心 + 1 我很赞同
lrl0701 + 1 恭喜您获得第一分,晋升为医生一级!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78013
5
78013发表于 2013-7-26 10:18:0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楼主辛苦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四海翻腾云水怒
6
四海翻腾云水怒发表于 2013-7-26 10:35:59 | 只看该作者
我帮你继续一下缓:缓如杨柳拂春风,而太阳中风曰脉浮缓,也就是说,病人中的是杨柳春风,不太要紧,所以不是中寒的浮紧,和下营调下胃,趁热呷碗粥就好了,别小看粥,古时粮食干贵,一碗粥可是大大的享受啊,我也出汗了,被粥香熏出来的,还是楼主继续,要不场冷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飞舞0808
7
飞舞0808发表于 2013-7-26 10:36:3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期待楼主的精彩,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6_305:}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雨后阳光
8
雨后阳光发表于 2013-7-26 11:36:5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看到楼主这贴子太好了。我这两天正好刚开始学伤寒,看完书再看这贴子正好再温习一遍,伤寒太经典了只能慢慢领会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心态平衡
9
心态平衡发表于 2013-7-26 17:06:47 | 只看该作者
看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继续精彩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10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7-26 21:20:28 | 只看该作者
写下这个题目感觉头就大了,压力也很大,我只是一个中医爱好者,但我愿为中医用尽我这一生,为中医的普及奉献一切,中医真的太好了,西医也就也百八十年,论坛里有人(社会上也有人)说中医怕不行了,我觉得没人,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医,中医和中国人是一体的,只不过现在看中医理论的少了,研究中医理论的也少了,不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
中医太博大了,太精深了。
下面说一下脉学。
前面说了几种脉像,但只有知道了正常的脉像才能知道病时的脉像呀。

春弦、夏洪、秋毛、冬实。
春天的脉是弦脉,为什么呢,结合天人合一理论,春天是生发的季节,阳气从里往外,所以它有如按琴弦的感觉,所以春天不是弦脉的倒不是太正常了,那就是阴不足。
夏天是洪脉,为什么呢,再结合一下,看看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就知道了,春雨贵如油,而夏天的雨则是倾盆大雨,再看看树木,春天是含苞欲放,它就有一种弦像,而夏天则是树叶茂盛,一片旺盛的景象,这样是不是就好理解一点夏天为什么是洪脉了吧,它就像洪水一样,滔滔不绝。
秋天的脉为什么是秋毛呢,到了秋天以后,是个收获和季节,再之后就是万物凋零的时候,落叶归根吗,阳气开始回收、内敛,这个过程人是个被动的过程,它不想回收又不得不回收,所以就会是一种毛的感觉,其实秋毛和春弦是有相似之处的,只不过两个是个相反的过程,一个是往外生发,一个是往回收敛,就像日出和日落一样,如果再不理解多看看日出和日落体会一下这种感觉,一个代表的生机,一个代表的是落日。
再说一下冬实,到了冬天以后,万物沉寂,基本没有生机,所有的人和动物都回到家里,蛇也冬眠了,呵呵,这个时候的脉像不再是浮脉了,它也沉寂下去了,沉到离骨很近的地方了。它在蓄势待发,等着来年春天的到来,会再一次生机蓬勃的向外生长。这个冬天如果蓄势不到,来年春天的生发就不会有力量。再举个例子,比如蹲下升起蹦高高,只有蹲的越下,才能蹦得越高,就是这么个意思,如果势不蓄起来,来年就不会生发的很好,就会出现后面要说的阳脉浮,阴脉弱的现象,怎么理解呢,就是上面浮动底气不足,阳脉浮,阴脉弱是太阳中风的表现,相同情况下,这类人的体质比太阳伤寒的体质要差一些,这类人如一些脑力工作者等,体质好的如一些体力力工作者等。
不知道大家明白这个正常脉的意思了吗。
下面再说一下,摸脉的几个地方,
头部,脚部,手部。共有三个地方,但一般现在都用手部的寸口脉像来代表了。在伤寒论里就有一条用的是趺阳脉我忘了是哪一条了,以后学习到的时候再说,可以细细体会一下,通过摸脉,你体内的东西它都能摸出来,这也就是中医的见微知著的思想,现在不是有脚浴,扎针的有头针,耳针,还有一些其它的东西,都是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看面像也会知道你身体哪个部位怎么样,这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理论,所有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不要以为发病没有前兆什么之类的,只不过你没有注意而已。
所以学中医,一定要心细,细到不能再细的程度,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任何的细小现象都要加以分析,也许一个不起眼的细小现象就会使你豁然开朗。对病人的病会有一个重新的思路。可以看一下(六一散)是怎么来的,(网上有),等等。
下面再说一下寸关尺脉一般指的位置,这个可以这样理解,离心脏近的为根,为下;离心脏远的为叶,为上。这样寸候上焦,关候中焦,尺候下焦。左寸候心,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在你自己的手上画一下,是不是很清楚了呢,心肺在上焦,肝胆脾胃在中焦,肾在下焦。这样身体里的东西不就都候出来了吗,至于为什么左候心、肝胆和肾,右却候肺、脾胃和肾呢,没想出原因来,但能分析到这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一般说脉有没有根就是有没有底气,尺部弱不弱,我的体会阳脉浮,阴脉弱,就是这个意思,底气不足。
再说一下脉的浮沉数迟的理解。
浮沉是想反的,数迟是相反的,一个代表体位,一个代表速度,所以可以有浮数,浮迟(浮缓),沉数,沉迟。中国这个字很好呀,字差一点点意思就不太一样了,迟比缓更慢更重,所以一般浮的时候用浮缓,沉的时候用沉迟没听说过用沉缓的。
中医上说,一息四至为常脉,一息三至为缓脉,一息五至为数脉,一息六至为疾脉。你看疾字,那得多快呀,疾速前进,所以疾就比数更快一点了。一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分种人能呼吸多少次,一般是20次左右吧。古时候没有秒表,它就用呼吸来卡时间,多好,世事洞明学味,人情炼达即文章
中医真的很好,万物都有联系。让我们沉下来,用心来聆听世界好吗,现在有点太浮了,真的。

评分

参与人数 3专业积分 +1 红币 +1 得票 +2 收起 理由
医林仁心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宝命堂主 + 1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真人无奈 + 1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11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7-27 21:52: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3-7-27 22:07 编辑

2.2太阳病本证
2.2.1中风表虚证
2.2.1.1桂枝汤证
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格(掰)
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原文不是这个字,下面是水字,打不出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医案:
1、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伤寒九十论)
2、马亨道庚戌春病,发热,头痛,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宛然桂枝证也,时贼马破仪真三日矣,市无芍药,自指圃园,采芍药以利剂。一医曰,此赤芍药耳,安可用也?予曰,此正当用,再啜而微汗解。(伤寒九十论)
第十三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医案:
骆某,男,50岁,玉田公社干部,1971年8月初诊。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云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平素纳食少,乏力倦怠,尚无其它症状。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五剂。五天后又来诊,已不晴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嘱再服三剂。约半个月后带另一病人来,,,,,,是时已着单衣裤,并且说已不畏风,也不自汗。(中级医刊,1979年第一期)
第九十五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些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第二十四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第四十二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汗解,宜桂枝汤。

医案:
李某,48岁,男,门诊号5931,昨天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白薄,脉浮略数重按无力。
处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炙草二钱,大枣四枚,法夏三钱,给药一剂。复诊:热退,自觉头晕,不思食。处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炙草二钱,大枣四枚,麦芽三钱,一剂愈。(广东医学,1961年第5期)
第四十四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第五十六条:伤寒不太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尤在泾说:(宜桂枝汤)四字,疑在(当须发汗)句也。(我觉得也应该是这样的)
医案:
李士材治一人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脉之,洪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甚力,以谵语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矣,遂违众用之。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续名医类案)
第十五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第五十三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第五十四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这家伙打字太累了,有些字还打不出来,难道没人喜欢这吗,怎么不见有人看呀,我是真心想做好这件事的,没人鼓励我吗?
有看懂的,再温习一次,看不懂的,大家说说不都知道了吗。这些经典,字字珠玑呀,真的。看一次会加深一次的。

评分

参与人数 6红币 +1 得票 +6 收起 理由
医林仁心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爱好中医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宝命堂主 + 1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心常平 + 1 感谢分享!期待更多精彩
蜀大黄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老钟医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12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7-28 21:52:07 | 只看该作者
我写的这贴子怎么没人看呀,难道没人喜欢中医,没人喜欢中医经内吗,还是我老发在这一个贴子里看的人少呢。版主给个意见。不然我每天都发新贴行不。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fanzed
13
fanzed发表于 2013-7-28 22:07:48 | 只看该作者
lrl0701 发表于 2013-7-28 21:52
我写的这贴子怎么没人看呀,难道没人喜欢中医,没人喜欢中医经内吗,还是我老发在这一个贴子里看的人少呢。 ...

楼主的帖子得到了各位版主的加分和投票,还有电子杂志编委们,这些都是我们基层医生网的中医方面的专家,楼主不要灰心,你的努力,大家是看到的!加油!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14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7-28 22:1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3-7-28 22:21 编辑
jcys120 发表于 2013-7-28 22:07
楼主的帖子得到了各位版主的加分和投票,还有电子杂志编委们,这些都是我们基层医生网的中医方面的专家, ...


我是继续在这一个贴子里发呢,还是不停的发贴子呢,真的,中医很好的,有些东西西医说起来费劲,中医很好理解吗。现在看到好多人不理解发热和感冒的关系,真想把这些都告诉大家,真的,我是真心的。
感冒,先是恶寒,后是发热,如果发热来的快,时间很短就转为里热,刚就不是感冒的,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恶寒是辨别表证的一个关键。但发热不一定都是感冒,阳明也有发热,其它的也有发热,但热和热是不一样的,它那个发热过程,和发热的高度都不一样的,是可以辨别出来的,感冒一般发恶寒,后发热,但热的不高,一般不会到39度以上,小孩除外,因为小孩变的太快,阳明病,日晡所发潮热,浑身发热,但没有恶寒的自觉证状,则就不是感冒,另当别论的。唉,真是急死我了。
我这昨天写了那么一大段,觉得没人看,还觉得都是高手,都熟悉了,但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的,我再一条一条,一个字一个字的分析吧。给个建议。我要这么分析完,咋的不得五年呀。

评分

参与人数 5红币 +10 得票 +5 收起 理由
医林仁心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爱好中医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78013 + 10 + 1 加金币鼓励
宝命堂主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蜀大黄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请您一条一字分析。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宝命堂主
15
宝命堂主发表于 2013-7-28 22:33:32 | 只看该作者
lrl0701 发表于 2013-7-28 22:16
我是继续在这一个贴子里发呢,还是不停的发贴子呢,真的,中医很好的,有些东西西医说起来费劲,中医很 ...

继续啊,期待精彩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fanzed
16
fanzed发表于 2013-7-29 08:21:36 | 只看该作者
lrl0701 发表于 2013-7-28 22:16
我是继续在这一个贴子里发呢,还是不停的发贴子呢,真的,中医很好的,有些东西西医说起来费劲,中医很 ...

根据楼主你自己的思路来,要么一个帖子一个主题,要么在此贴内跟帖都可以,我们全力支持,有什么困难随时提出来!期待更多精彩!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17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7-29 23:17:09 | 只看该作者
以后我就一条一条的分析伤寒论,我是怎么学的,怎么理解的,说出来,大家就好懂了。

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是和太阳伤寒相对的,太阳中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感冒,太阳伤寒也是感冒,但两者情况却不一样,太阳中风比太阳伤寒轻一点(我是这么认为的)。
阳浮而阴弱是从脉像上来说的,寸关迟三部脉,寸为树叶,迟为树根。这个好理解吧。阳浮就是体表在打仗,一打仗当然就摩擦生热了,阴弱就是根基不稳,就是打仗的时候后备力量不足。所以说是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边防在打仗,就是发热了,但是你可以再往深的体会一下,这个时候的边防摩擦不会是大规模的,所以热是不会太高的。
阴弱者,汗自出,意思就是后备力量不足的,送上一点东西到前方就打出去了,有时候我把这个太阳中风比成是边防有间谍进来,人体里知道有敌人,但敌人情况不明朗,这就是很难受的,边境也摩擦,但间谍很难找到,有时候把自己人给伤了,这就是汗自出的意思。意思有点牵强吧,但能理会大意就行。
这个时候边境上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人身体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就是这么个情况。恶寒不是太厉害,恶风也不是太厉害,发热也不是太厉害,这里你还应该能理解到这个发热体温是不会很高的,所以我说伤寒中风感冒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不说小孩哦情况不一样),还有鼻塞流鼻涕,浑身难受等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桂枝汤去治疗。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格(掰)
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原文不是这个字,下面是水字,打不出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方太重要了,任何一个学中医的一定要把它背烂到脑子里去。桂芍姜甘枣,三个三,二一二,我是这么去记它的,为什么要记得这么细呢,因为伤寒论里的方子太经典了,经典到它的用药比例基本都是恰到好处的,你把任何药的剂量改的的话,效果都会不一样了。清代陈修园是个高手,也是学伤寒的大家,他写的医学三字经大家可以在网上找一下,他就把伤寒论的方子全这样写成诗了,有人说这样不太好记,我觉得还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来记吧,只要记住就行了,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你们。也有的人光写药物组成,但剂量不写,我觉得不太好,像清代汪昂写的汤头歌药方贵在药物剂量和比例,大家以前看过走西口的电视剧吧,里面说到有一张用来熟牛皮的方子,最后没有比例怎么也弄不成,对吧。如果张仲景把伤寒论里的方药剂量没有的话,我怕他这本书也会埋没在中医的历史里了,真的,一个医生一定要细心,这是一部活人书也。
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上面五个药,把桂枝、芍药、生姜切片,用七升的水,用小火煮去四升,剩下三升(三次的治疗量),去掉渣滓,适寒温,服一升。说的多细呀,用七升的水煮去四升经多长时间,可以想像一下,医圣肯定也这么做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服了一升的药以后,等上一会,或许十分钟,或许半个小时,不要时间太长了,太长了就不是须臾了,再喝一碗稀粥,也就是稀米汤,现在一般都是多喝热开水,感冒了多喝水现在人都知道,它是让体内液体足一点好发汗。
遍身絷絷(原文不是这个字,下面是水字,打不出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发汗发到什么程度呢,发到遍身絷絷(原文不是这个字,下面是水字,打不出来),古人用的词也真是好,全身都要出汗,微微出汗就行,浑身潮潮的就行,所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使病人大汗淋离,出汗过多,病必不除,因为你部队力量太大了,全冲出去了,间谍反而没找到,要地毯式的全面推进,才能把间谍赶出去。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医圣说的多好,一服汗出病好了,停止后服,不必尽剂。发汗发到位了,就不要再发汗了,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要时时顾护阴液,阴阳平衡,以阴为本(这是我的思想)吗,这在伤寒论里,都是这样的例子,如承气汤之类的,都是开下为止。不要用药过量。如果不汗,慢慢服剩下的药,半日的功夫三服药喝完。如果病再重的话,一天一夜的服,周时观之(这几个字很重要,不是让病人不停的服药大夫就不管了,是要不时的观察病人的变化。一剂药是三服的量,一剂药喝完了病证还在的话,再作一剂服,还不发汗的话,服到二三剂都行,二三剂就是九次的治疗量了。
医圣写的多好,多详细,认对方向的话,可以不用改药,可以时时的服,直到地毯式搜索把间谍找到赶出去,但赶间谍也要伤害自己的本体呀。俗话说的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就是这个道理。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服药后的禁口也说的很详细。这我就不多说了吧。
桂枝汤的方义我就说的粗一点。
桂、芍、姜、甘、枣这五个药,都挺好,桂枝为君,温阳,芍药滋阴,为臣,生姜助桂发汗,为佐,甘草大枣顾本为使。
大家能体会到中药上这个君臣佐使的这个意思吗,其实和现实生活中的东西都是相关的。有人事管理经验的都能体会到,每个人他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比如好学,好斗,心思沉稳,有的人争强好盛等等,但把不同的人放在一起打成班子,就能抑制他每个人的一个方面,而展现出他的另一个方面。比如我在医生论坛里和大家说的都是一些医疗上的东西,和单位里的人在一块就说的是单位职业上的东西。再一有句俗话说的好,男女打配,干活不累。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现在对中药的配伍是很相信的。
医案:
1、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伤寒九十论)

这个医案里就是肉桂和桂枝的区别,虽说肉桂和桂枝都是桂树上的东西,但却因疗效不一样,而不能通用。当用桂枝就用桂枝,当用肉桂就不能用桂枝来代替。
2、马亨道庚戌春病,发热,头痛,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宛然桂枝证也,时贼马破仪真三日矣,市无芍药,自指圃园,采芍药以利剂。一医曰,此赤芍药耳,安可用也?予曰,此正当用,再啜而微汗解。(伤寒九十论)
体会了方意后,就可这样用药了。
3、本人,这两天大暑节已过,很热的,前天中午十二点左右热的就不行,浑身汗流的唰唰的,因对着电扇吹了一会头,到下午一点的时候就感觉右前额很难受,鼻子也有点不通的感觉,后来觉得没事,阳气回复后睡一晚上就好了,晚上没怎么注意,到了昨天早上,起床后,感觉还是不对劲,说话声音都有点变了,鼻子不太通,说话就不一样了发闷。但该出汗还在出汗哦,然后我就找了几包药,两袋小柴胡颗粒和两袋风寒感冒颗粒,把柴胡和风寒颗粒一样一袋化到一块,喝了,过了有十数分钟吧,把剩下的两袋又喝了,就到十点左右了吧。出去办事,回来什么也没事了。鼻也不塞了,头也不难受了。虽然用的不是桂枝汤,但把方意理解了,想怎么治就怎么治。你知道了这个病是怎么发展过来的,它将要发展到什么程度,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把它给截住,使它不传经,很快就治好了呀。我这次太阳中风,还没到发热的程度,就把它给截住了,不是很好吗。

这个人呀,小病不好好治,到了大病就真不好治了。看了论坛里的那些难治的病人,我心里真的很难受的。我觉得他们以前刚开始得病的时候都很好治的,当时却不上心,有的拖了好多年,病情真正复杂了,真的就不好治了,理论能治好是一回事,但治疗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呀。好的医生,病人还没有发病或刚开始发病就把它治好了,就不会看到难治的病了。

评分

参与人数 4红币 +4 得票 +3 收起 理由
爱好中医 + 1 感谢分享!
无证乡医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凤儿 + 1 通俗易懂,好好学
78013 + 4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吕氏春秋宗仲景
18
吕氏春秋宗仲景发表于 2013-7-30 07:33:30 | 只看该作者
讲伤寒当结合医案。不然听者昏昏。个人经验。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爱好中医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phyx
19
phyx发表于 2013-7-30 16:34:33 | 只看该作者
好内容,值得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恭喜您获得第一分,晋升为医生一级!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phyx
20
phyx发表于 2013-7-30 16:50: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6_277:}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21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8-1 14:55: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3-8-1 16:47 编辑

第十三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医案:
骆某,男,50岁,玉田公社干部,1971年8月初诊。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云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平素纳食少,乏力倦怠,尚无其它症状。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五剂。五天后又来诊,已不晴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嘱再服三剂。约半个月后带另一病人来,,,,,,是时已着单衣裤,并且说已不畏风,也不自汗。(中级医刊,1979年第一期)

第13条就不多说了吧,太阳病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本证的纲要,也说出了感冒的特点,我想说一下,这几个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时间的先后。
感冒:
汗出应该是持续前到后的,也就是说病人从发病前,到发病后,一直就有汗出的现象,说明病人体质不是很强壮,也就是伤寒里说的卫强营弱。
头痛和恶风不分前后的出现,就是说两种感觉是很短的,你身上难受了,也就感觉恶风了,其实恶风和恶寒是病人的一种自我感觉。体温还不一定升高。
发热是后来才出现的情况,正邪相争,则会发热,边防线上发生摩擦也是一种发热的现象,只要不发生大规模战争就不是高热。为什么发热不高呢,用原文来说就是,卫强营弱。从整条文字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情况的发热不会是高热的,体温决对在38度以下。我们医者从发热的高低,发热变化的快慢,也可以判断出病病的问题。伤寒的发热一般都要低一点,过程也长一点,也许一天,也许两天。但后世温病的发热,也就是传染病的那种发热是很快很高的,也许表证一闪而过,继而就是高热昏迷等危重症候,那种情况是很害怕的,处理不好,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里我还想说两个辨证对象。鼻涕和痰
鼻涕和痰都是身体的两种产物,但在感冒中间,两者是不同时出现的,会是一前一后,医者自己细细体会自己的感冒情况就能理解到。
鼻涕是头部的产物,头乃诸阳之会,阳气很强的,正常情况下,鼻子一般不流鼻涕吧,当头部受到风寒邪气所阻的时候,头部的气血通道受阻,才会有鼻涕分泌出来,这个时候,鼻塞,头部难受,眼睛憋的不行,也会流眼泪,病情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身体还不一定有变化,也就是咳嗽和痰还没有发生变化。体温一定还没有升高。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变化,才会引起呼吸的难受,继而咳嗽才有咳痰的情况。
这个时候还是感冒最开始的一个情况,鼻涕还都是清的,和水一样的,即使有痰,也是清的。
随着表郁的进一步加重,体温才开始升高,体表被寒邪闭郁,那体内的正气则要透透气呀,所以才会产生发热,有时候可以想一个例子,当一个人把你鼻子捏住的时候,你刚开始还不会有动作,到后面你想呼吸的时候,那时反抗是很明显的,动作会越来越大,这发那个发热的意思是一样的。看到这儿的同仁捏着自己的鼻子试一下,体会一下那种感觉。呵呵。真的,难道不像吗。
随着病情的再进一步发展,鼻涕才会发黄,发粘稠,痰才会发稠发黄。
鼻涕和痰是两个部位的产物,我们医者一定要加以辨别,一定要把鼻涕和痰分开对待。
鼻涕和痰不是一回事。
只要我们明白了病人的疾病从何而来,将向何而去,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都能把疾病截住,想让他什么时候好他就什么时候好。
对于太阳病汗解的理解。
就是说人体受了风寒了,体表有了寒邪了,要使寒邪祛除,我们身体得有所付出的,也就是俗话说的好:请神容易,送神难呀。
既然人家来了,又不想走,要使寒邪离去我们就得损失汗液来为代价的。俗话说的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呀。
太阳伤寒大部分是汗解,浑身匀匀的出汗;还有一种就是衄解,到了后面大家也许能体会到,中医上说,血汗同源,所以汗解,和衄解有时候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后面那个医案的体会;说明了医生的稳重,不会被表像所迷惑,看着是很严重的,盛夏时节,穿着棉衣,敢用桂枝汤来治疗,不得不说医生主见很清晰。
能看到这个贴子的医生反过来想一下,如果自己遇到这么个病人,如果这个病人来找你看病,你敢这么用药吗,你是不是会一大堆药,什么都有,祛风的,散寒的,活血的,等等。
现在医生一开药就是一大堆,反正中医上有,伤寒上也有这种例子,像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等等,就是说,寒热药共用,把你能想到的药都用上,这个不起作用,那个还起作用的吗,对不对,为医者不细细辨别病人的病情变化,细细体会用药的精准,而是胡子芝麻一把抓,反正我药都用上了肯定会有一样有效果的。我觉得那是一个医生有悲哀,你别说一辈子出不了名,成不了家,你十辈子也是一样的。
医圣之所以成为医圣,他的用药,他的处方,是多么的简精而明了,每个方子不嫌其烦的,写出药怎么用,水怎么用,先煮什么,再煮什么,用多少水,煮到什么量,他都说的是多么详细呀。
前面这说的有点宽了,有点离题了。
下面我说一下用药的感受和体会。
在对疾病辨证正确的情况下在用药正确的情况下,还是会有问题的,就是说在知道了太阳中风是用桂枝汤的情况下,药量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了,看到贴子的医生有这种体会吗,有时候你开出去的药,很是没有信心的,病人应该会汗出而解的,为什么越发发热而没有汗出而解呢,其它病症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个时候你就会思想动摇,是不是用药不对呢,或是辨证不对呢,医生思想一动摇,就不好办了。所以说医生对病人的情况一定要辨证清楚,在辨证清楚的情况下,在说用药量的问题。
我一般第一次的用药量都是正常用量的一到两倍,有时候三倍都敢上,但仅仅第一次哦,之后会保持正常用量,这个体会伤寒论里也说了,后面会说到的。
行了,这次就说到这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老钟医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