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l0701
61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10-24 23:05:08 | 只看该作者
2.3.5热症

2.3.5.1栀子豉汤类证
第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到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栀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生姜五两(切),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升(得吐者,止后服)


医案:
郑某,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恼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验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患,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徙多日,酿成挟食致虚,补之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恼欲吐二证,投以栀子生姜豉汤:生栀子三钱,生姜三钱,香豉五钱。分温作两服,服药尽剂后未发生呕吐,诸葛亮证均瘥,昨夜安危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
(伤寒论汇要分析)

第七十七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七十八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第七十九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升(得吐者,止后服)。


第八十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第八十一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2.3.5.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也就是我所说的麻杏石甘汤

第六十三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仲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一百六十二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书上把这两条弄一块是为了比较的。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医案:
1、袁某,男,50岁。1961年10月9日初诊。自诉:发热怕风,汗少胸闷,轻咳有痰,纳少,大便不畅。检查:体温38.5度,舌红,苔白腻,脉浮数。听诊:呼吸音粗糙。血象:白血球6800,中性60百分(这样写就是百分之六十,后同),淋巴32百分,嗜伊红2百分。胸透:右下肺肺炎。辨证:属风温袭肺,、、、、、、乃肺热之候,邪在卫气也,治当辛凉解表。处方:麻黄4.5(单位是克,后同),生石膏30,杏仁9,甘草3,桑叶9,葛根6,黄芩4.5,黄连3,服二贴。11日复诊:体温降至37.3度,诸恙均减。续服前方二贴。10月16日胸部X线透视:心肺正常。(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年第四期)

2、叶某某,女,28岁。1977年10月11日诊。患者因鼻炎引致过敏性哮喘已8年,秋冬季节发作频繁。近感风寒,身热,有汗,鼻寒多涕,咳嗽气喘,胸膈烦闷,口唇发绀,便秘,口苦而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症属风寒在表,肺有郁热,失其宣降。法当宣肺泄热,降气平喘。麻黄3,生甘草2,生石膏15,苦杏仁、桑白皮、瓜蒌皮、苏子各9,生化赭石30。服药三剂,气喘平,循法继续治疗,诸证皆得改善。以后复发,均用该方获效。(浙江中医药1979年第8期)



2.3.5.3白虎加人参汤证

第二十六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医案:
李某某,男,52岁,患糖尿病,口渴多饮,饮后复渴,似有水不解渴之感。尿糖阳性,血糖超出正常范围。其人渴而能饮,但食物并不为多,大便亦不秘结。问其小便则黄赤而利,然同饮入之水量比则少。脉来大软,舌红无苔。
辨证:为肺胃热盛,而气阴两伤之证。此病当属“上消”。治当清上、中之热而滋气阴之虚为宜。
处方:生石膏40,知母10,甘草6,粳米一大撮,人参10,花粉10
此方共服五剂,则口渴大减,转方用沙参12,玉竹12,麦冬30,花粉10,太子参15,甘草6,知母9。
此方服十数剂,病情明显好转,后以丸药巩固疗效。(伤寒论十四讲)


2.3.5.4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我叫葛根芩连汤

第三十四条: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医案
1、葛根芩连汤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40例临床分析:40例中,痢下赤白者,38例,里急后重者39例。40例均有腹痛。发热者34例。直肠镜检阳性者37例,粪培养阳性者26例。此外尚有起病急、恶寒发热、苔或黄或白,脉数等热痢下重,或兼表证等特点。方用葛根芩连汤:葛根三钱,黄连钱半,甘草钱半,黄芩钱半。每日一付。疗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12天。40例中36例临床证状完全消失,平均退热时数为27.76小时。急性症状控制平均3.44天。肉眼观脓血便消失,平均2.83天。26例粪培养阳性者,治疗后转阴者18例。有一例患者,中途改用合霉素(这里感觉当是青霉素吧,原书是不是印错了)治疗。(江苏中医1960年第5期)

2、葛根芩连汤为主治疗小儿中毒性肠炎。文中报告三个典型病例,均经西医小儿科诊断为中毒性肠炎,证候虽有轻重不同,但一般表现为腹泻稀水,或暴注下迫,色黄臭秽,腹胀而柔软,消瘦,烦躁口渴,尿黄,唇红而干,舌红苔白,指纹紫绀等热痢象征,三例均曾服西药无效,改用中药配合输液,分别于一到四天治愈。基本方为葛根、黄连、黄芩、甘草,热重者加银花,肺热咳嗽者加桑白皮,有积滞者加麦芽、莱服子。(福建中医药1966年第3期)



2.3.5.5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第一百七十二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液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

医案:
1、盛某某,男,26岁。夏季间患痢疾,痢下脓血,红多白少,腹部挛急而痛,肛门作坠。身热,脉弦数,舌苔黄。治以调气和血,清热澡湿。白芍9,甘草3,黄芩9,广木香6(后下)。连服三剂,下利止,腹痛除。(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2、欧阳某某,22岁,9月21日入院。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已二天。患者妊娠两个月。、、、、、、9月20日早晨起,忽腹痛频频,下痢红白粘液,红多白少,日二三十次,里急后重颇剧,并觉小腹坠胀,有如欲产情形而入院。诊察:形体消瘦神疲,按腹呻吟,有重病感。脉萌沉弱,每分种76至。舌质淡苔白。体温37.9度。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腹部有压痛。化验检查:、、、、、大便检出阿米巴原虫。诊断:阿米巴痢疾。方用黄芩汤加减:黄芩3,白芍9,甘草4.5,香连丸3克,服上药三剂后,腹痛,里急后重已除,下痢次数大减,日仅二三次,并带有黄色稀粪。体温正常,食欲渐启。原方再进一剂,下痢红白全除,大便正常。、、、、、、(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打原文好累。真的。为了学点东西,我容易吗?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62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10-26 16:49:50 | 只看该作者
61楼之详解
下面这些东西太好了,真的,不忍把它和太阳兼变热症等写到一块,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可以说是中医治病中的大纲吧。对其喜欢和拜服程度无以言表,下面慢慢来说一下吧。

2.3.1变证治则
第十六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一条说了变证的治则,感觉说这是多余的,是根本法则的问题。我在前面的贴子里说过,太阳病,或是伤寒病,有人说是外感病的统称,我觉得在伤寒论里,医圣用六经辩证的思路,把每个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愈后等等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就是说病从何来,将向何去,把这个过程详细的分门别类来分析。我以前举过个例子,就像温度计一样,其详细理论大家知道不?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零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摄氏零度,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定义为一百度,然后把这两个温度之间平分一百份,那每格温度就是一度了。我们医生常说的人体体温在36到37度之间,其意思或含意就是这么个意思。如果能平份二百份,那就能精确到0.5度了。在伤寒论里也是这样的,医圣把伤寒病的发生,发展及过程都详细的进行了分析,遇见什么症状,分析什么问题,该用什么药,那都是很精确的。就拿太阳病表症的汗法来说,其能用的发汗方就很多很多,桂枝汤桂二麻一汤桂麻各半汤麻黄汤,这几个方子只是单纯的发汗方,其发汗力量从小到大,在桂枝汤里面还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在麻黄汤的基础上还在三拗汤(这不是伤寒论里的方子),就麻黄,杏仁和炙甘草三味药,也能发汗平喘。
太阳病再兼别的症状的就用另外的方子了,如葛根汤,表实兼项背强几几;葛根加半夏汤,表实兼项背强几几再兼中焦有水饮,因用半夏以化湿止呕;大青龙汤,其方名很重要,医圣不会没事干撑的,瞎起方名的,其重在龙升雨降,伤寒表实兼里化热,并且热势很厉害的;小青龙汤,其方名和大青龙就一字只差,可方药差别却很大,麻桂芍细草干姜,各药皆是三两同,五味半夏各半升,八药组成小青龙,其意义真的是不一样的,小青龙重在解表化饮,外有表邪,内有水饮,因为古代龙升雨降,而龙在下面,如四海龙王一样,是可以治水的。所以这里医圣取其方名为小青龙,重在治水。在即有表症又兼郁热轻症的,又选用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还有桂二越婢一汤。在学习这些的过程中让我认识了越婢汤的功效,其药物相配和桂枝汤是一样样的,桂枝汤是: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而越婢汤是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其用药就差这么一点点,而方名大不一样,其功用也大不一样,可见医圣用药之谨慎,之精细到何程度。越婢汤治风水一身悉肿。而大青龙汤和越婢汤本就差不多,只是石膏用量是如鸡子大。我觉得这才是关键的地方。
上面说了这么多一点都没说本条文,其实上面这些是为本条文做铺垫的。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这几个字,充分的说明了什么是太阳病或太阳病的解法。其它太阳病的条文有六七日的,但这里只说了个太阳病三日,这个三日是个概括词,说是医生认为是太阳病,用了汗,吐,下等法,还加了温针,但没有效果,仍不解者,此为坏病。太阳病属表,用汗法;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用下法。吐法后世也用,但相对来说较少。这里的此为坏病,说的就是医生认为是太阳病,其实本质就不是太阳病,此汗,吐,下,温针不效后,仍不解者,称为坏病。坏病就是不按套路出牌的病,不是按六经辨证思路发展的病,所以称之为坏病。
这个坏病就为后世医家开创温病学派埋下了伏笔。
后面医圣都说了,桂枝不中与之也。这里桂枝也当理解为发汗解表类的方药,或是伤寒论上的方子,后面这个意思太广了,或许意思不太合适,但大体上是这个意思,坏病不按六经套路出牌,那用六经之药就不太有效了。

最后医圣说出了流传千年的医生高手的评分标准。振奋着所有医生的心脏。使天下所有知道伤寒的医生为之奋斗不已,把它定为最高目标。那就是: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说的太经典了,总结的太完美了,不能不这样说,完美到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这十二个字。其对应的还有十二个字,那就是:
勤求古训,思求经旨,博采众方
这二十四个字就是我诊所的对联,它会指引着我向这最高的水平前进。人呀,不能没个爱好,不能没个追求。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故事:那就是有一个海边的孩子和一个内地的一个孩子在聊天,海边的孩子说他父亲是在大海上死的,他爷爷也是在大海上死的,他的祖祖辈辈都是在大海上或生或死;而内地的孩子则说他父亲是在炕上死的,他的爷爷也是在炕上死的,他的祖祖辈辈都是在炕上死的。其意义就不多说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虽说明白了阴阳轮回,世代更替,但咱也是人,也是被注定了的。人从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有死的那一天,既然知道有死的那一天,是不是就无所做为,什么也别干了,坐着等死呢。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一个人要证明你曾经来过这个世界,那就奋斗吧,为你的理想,为你所谓的事业,去奋斗吧,人生在世也就短短几十年,时间是很短的。真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白驹过隙呀。珍惜时间吧。咱的人生已经快过半了。
感情有点激动哦,上面的还没说完呢,医圣前面列了那么多的方子,其意思就是随证治之。看到了什么阶段,就用什么药,因为坏病已经不按套路出牌了。咱就随机着来,你出什么招,我就接什么招。其实这也是最高境界的另一个说法。爱看武侠小说的都知道,无招胜有招,但你本身也得有功底呀,没有功底,何谈无招胜有招呢。这里还想引另一个例子,那就是张三丰教张无忌学太极剑的那个例子。太极本就是阴阳鱼,和中医也是有源渊的。张无忌学第一遍,还记个差不多,学第二遍居然忘的差不多了,学第三遍竟全忘了。这就是无招胜有招呀。但有一个问题大家也许没注意,那就是张无忌本身就有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的,重要的是九阳神功为其根底,所以学起来也就相当快了。别忘了九阳神功这个重点。
那我想说伤寒杂病论就是我们中医的九阳神功,当一个医生把伤寒研究透了以后,那再研究其它医学还不是无招胜有招吗。你说基础都不会,还谈什么用药治病呢。那不是扯淡吗。

上面这条谈的有点多,还带了点情绪。不要介意哦。


2.3.2辨虚证实证
第七十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这一条是辨虚实的问题,反过头来想想前面的方子,意思和这是一样的。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表虚呀,太阳病就是表虚受风寒邪气所伤而成的。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所以后世就有一句话,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而不恶寒,但热者,就是里实了,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这里调胃承气汤也是个概说,不可理解就用调胃随气汤就行,他是让后学者理解这个意思,微微下之,以中气和则愈吗。这里万不可把恶寒兼发热拿来做比较哦。如果非要说恶寒兼发热的虚实情况那就是虚实交错,有虚有实了。


2.3.3
辨寒热真假
第十一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条再次说明如何辩病人的真实体质的问题,也就是在敌人的千军万马之中如何找到敌人的主力部队,不要被敌人的假象所迷惑。这里病人基本就是危重病情况的时候了,一旦用药错误或相反,不但治不了病,还会送了命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药,一般都要用间谍的,那就是正药反用,或是弄几个间谍把大部队带到敌人内部去收拾他们。比如病人大寒,要用大热之药来治,可以把大热之药熬好以后放凉了再服,一次服一点,多服,这样,就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再如病人大热,要用大寒药来治,那在大寒药里加一两味热性的药,以做间谍,攻入敌人内部。
真寒假热之病人,病情多症状危险,但相对来说要好一点。
真热假寒之病人,病情多症状不危险,但相对来说要难点,或是不好一点。
这两个相比较而言是这样的。


第一百二十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从前现这几个字来说,和前面说的坏病有点像,但它不是坏病,而是医吐之所致,再看关上脉细数者,关上脉细数,这几个字当细细理解,一般脉像,说是寸关尺,寸候上焦,关候中焦,尺候下焦,上焦为心肺,中焦为脾胃,下焦为肝肾。再左右分之。那这里关上脉细数,当可知是中焦脾胃的问题了,细,说明底气不足,真阴不足,数为真阳浮动为数,医圣说关上脉细数者,是因为医生用了吐法而形成的。后面的吐了一两天了,腹中饮,口不能食,是情况的说明,三四日吐之者,中焦虚寒所以想吃冷食,还有朝食暮吐,那是因为中焦虚寒,无力运化所致。后面说这是小逆。就是错误的治疗方法,但也是小错,就我感觉错的还是比较厉害的。
观看医圣的前文,有用逆的,这里用小逆,当加以分析区别,大方向错了,那就是大逆,小方向错了那就是小逆,还有回转的的余地的。


第一百二十二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为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这条说的还是上面那条说的关上脉数的后果,说数为热,当消谷善饥,而这里反吐者的意思就是医生用发汗的方法,使病人中焦虚寒,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几个没什么再分析的了吧。


2.3.4辨汗下先后
第九十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也


这条就说的明白了,原则的问题不能错,一错就是大错,也就是我说的治疗方向不能错,用药不同的可以理解,但方向是不能错的,你说伤寒表证学了伤寒的用桂枝,麻黄,而其它的医生用荆芥,防风,等药也是不错的。能达到发汗的目的就行,就像现在咱用西药发汗药也行,真的。前面看到红牛理事长说的清开灵的那个贴子一样,好多人不知道,管他什么感冒呢,来了先输两天清开灵再说,不想有的好的快,有的却迟迟不愈,所以风寒,风热要搞清,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药,那就快到随证治之的程度了呀。其马不这个意思了的。这个时候医圣就说是此为逆也。语气很重,后果很严重的哦。
后面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也,是一个意思。
说到这里,医圣怎么就没把后面这句略了呢,让后来之人想想就明白了呀。哈哈。



第九十一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这条和上面的意思差不多,病人本得伤寒,这里当属表证,应以汗法解表,而医生屡下之,造成中焦虚寒,下利清谷不止,这里的清谷当理解为完谷不化,就是病人吃的什么还拉的什么,身体已经不能消化食物了,这就严重了,急当救里,回阳救逆。治用四逆汤之辈哦,这里也不要就一定是四逆汤。医生屡下之后的另一种情况就是浑身疼痛,清便自调,这个意思就是浑身难受,但大小便还算正常的情况下,急当救表,宜用桂枝汤类的方药,外不解不能治里的。说到这里我想说两个问题,一是医圣在这里用了字,可见情况危重,刻不容缓的。二是想说中焦的正气到底有多厉害,我举个例子就能说明了,半斤牛肉放锅里煮一天还是牛肉,但人吃到肚子里,第二天就排出体外了,所以下利清谷是很严重的哦。


第九十二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这条说的病人发热,头痛,脉反沉,注意,脉沉不是一个好现象,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用四逆汤之类的回阳救里的。


行了,这节就说到这里,从上午九点,断断续续写到下午五点了。有点累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蚂蚁骅骊
63
蚂蚁骅骊发表于 2013-10-27 22:25:10 | 只看该作者
基层医生网有你更精彩!分析讲解很到位噢!
感谢你的分享!
辛苦了楼主!期待后文哈!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64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10-28 09:12:36 | 只看该作者

我会努力把它写完的,计划三到五年,一个算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这对自己的提高那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第二个,有相同爱好者,共同探讨学习,咱毕竟孤陋寡闻,高手太多,以便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未悟道 + 1 你用三五年,可惜我不敢;少壮你努力,老大.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65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11-6 01:44:03 | 只看该作者
61楼详解一、(这段时间更新的很慢,心里很是着急。白天占不上电脑,睡了一觉,晚上来写吧)


栀子豉汤类证
第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这条是说不管用了什么方法造成的虚烦不得眠,是汗吐下之后造成的,还是其它原因造成的,只要是虚烦不得眠,适合这条的情况都能用栀子豉类的方剂的。
虚烦不得眠的情况就是体内阳气鼓动而成,用栀子苦寒之性来清烦热,用淡豆豉发生发之性来升发阳气。这两个配合的不错,以伤寒论里,医圣用桂枝来调合营卫,用麻黄来发散表之寒邪,用葛根来疏筋解肌,用石膏来清里热也就是阳明之热,而这里是用栀子的苦寒之性来清心中的烦热,可见,栀子比石膏作用来又一样又不太一样的。石膏所清之热比栀子所清之热不同,石膏所清之热程度和栀子是不一样的,细细体会一下就能知道,我好像言语不能表达它们的细微之处,但心里能感觉到的,像胃热弥漫,像面红耳赤等之热要用石膏来清,像虚烦不眠,心中烦躁要用栀子来清,这里要注意的一个词是躁烦,在伤寒论里,这两个字的意思那是不一样的,躁有阳明胃实之像,而烦没有实之像,而是虚像。不知道看到这里的人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吗。
栀子豉汤组方严谨,思路很好,简简单单两个药却变化无穷呀,我记得郝万山的伤寒论里有一个病案: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首都五一还是七一要组织游行,郊区的村民天不亮就出发,走到广场就快中午了吧,也饿了包喝了,加上人多,就自己带的干粮,吃了,随便在边上接点凉的自来水大口的喝了,当时不觉得,后来回家后,感觉胸部就不舒服,还咳嗽,以后每年从五一开始咳嗽,一直咳嗽到十一左右,才好转,经过多方治疗没有太大的疗效,一次找到郝万山所在的东直门医院,还是其它的医院,我忘了,好像是刘渡舟还是谁,给开的方子就是栀子豉汤原方,那个病人不相信似的,说在别在大夫那开药都是大包小包的,这里开的药就一点点,和茶叶包似的,老先生木纳的说试试吧,试试吧,喝了一两个月,说是症状减轻了,后来又来过一两次,又过了几年来了是看别的病,郝万山才想起问了原来的病,那病人说就是他们给看好的。这才有了结果。
他还问过老先生,老先生说,他这个病就是凉东西搁在胸隔了,大夏天的,吃了点凉的喝了点凉的,就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其用药,也不能用猛烈之药,就用栀子豉汤,一个升发,一个清其胸隔之郁热,慢慢就好了,这里我们还应该能体会到,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那种感觉的。

再说三个方子的不同症吧。
栀子豉汤是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就是心中急躁人的那种感觉。
栀子甘草豉汤是在上面的情况下还有少气者,这里则是中气不足的情况,而医圣只用炙甘草二两而已,又没用其它和小建中汤中的桂枝和芍药等,可见用药相当扣门的,能不用就不用。
栀子生姜豉汤则是在上面这些情况下,再兼呕的情况出现,这里生姜用到了五两,在桂枝汤里生姜是三两,而这里生姜用到五两可见医圣不是瞎用药的,现在生姜汁不是常用来和胃止呕吗,生姜辛辣,在中医上对药的性味有辛开苦降的说法,现在饭桌上如果有油泼辣椒的话,一般人都吃的比较多的。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到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栀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生姜五两(切),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升(得吐者,止后服


方子就不多说了,看起来很是好记的,栀子十四个,淡豆豉四合,三个方子都是这样的,栀子甘草豉汤就是加炙甘草二两,而栀子生姜豉汤,是加生姜五两,这里当注意,我们用生姜是来和胃止呕的,不是给病人炒菜做饭的,生姜量当大一点。
得吐者止后服这几个字很难说,后世医家也争论的厉害,我觉得那是病人胸中郁热过甚而至吐,止后服就是先停药再观察用药。还有一个说法说是吐在这里理解为服药之后胸中之郁热吐出体外的意思,理解为病邪好转的意思。
这几个字医圣也不是瞎写的,当细细体会才行。

医案:
郑某,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恼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验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患,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徙多日,酿成挟食致虚,补之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恼欲吐二证,投以栀子生姜豉汤:生栀子三钱,生姜三钱,香豉五钱。分温作两服,服药尽剂后未发生呕吐,诸证均瘥,昨夜安危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伤寒论汇要分析


这个医案说的就是病人迁延数日,下之不行,补之还不行,看舌黄腻,别的医生多用桂附香砂之类,却起不到想要的效果,桂枝和附子还有砂仁等都一般用于治疗胃寒之药,现在不是有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之类的药吗,但却达不到医生想要的效果,这里栀子生姜豉汤却建奇功,不能不说,该用什么药,就得用什么药,一定要分析清楚才是的。



第七十七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这条说的和前面差不多,胸中窒者和虚烦还有心中懊恼意思相近,胸中感觉憋的那种感觉就是了,总体就是胸中阳气被郁用栀子苦寒之性来清其热,主要用淡豆豉来升发胸中阳气。说到这里,我很想知道,单用豆豉一味药能不能行呢,有同仁看到这里的说说。或是不行,胸中郁热时间长了就成邪热了,当用栀子来清的。

第七十八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这条原为伤寒感冒之类的,大下之后,身热不去,这里身热当理解为里热,前面的的恶寒发热是指表热,而里热表热是不一样的,胸中结痛者,意思还是胸中阳气被郁的不同症状罢了,在伤寒后面还会有痞症和结胸的条方,那种情况和这郁热又有不同的。


第七十九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这条说的是大下之后,心烦兼腹满,卧起不安者,说明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意思,这里医圣只用了栀子而没有用豆豉,意义还是能不用的药,一点也不多用。栀子苦寒清里郁热,豆豉升发在这里作用不明显或是不足以用,相对其它几个药来说,令病人胃气和则愈。其方药用栀子十四个,厚朴四两,枳实四枚炙黄。这又不得不说组方很扣门的。
在后面的阳明病里史上最出名在大承气汤就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四味药,这四个药的方名到现在都是如雷灌耳呀。根据不同的搭配又有了小承气汤谓胃承气汤,后世还有什么增液承气汤之类的,在这里栀子厚朴汤和承气汤的意思就差用大黄了。这里腹满,卧起不安,说明有腹实的情况,而这里医圣却没有用大黄,其意义还是很明确,药该用就用,不多用一味药,用厚朴宽胸理气,枳实破坚攻结,用栀子清胸中郁热,可见组方之美呀。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升(得吐者,止后服
)。

加不加豆豉我觉得作用不是太大,加上也没啥坏处,看到这里的同仁说说。

第八十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这条我觉得重点在微烦二字上,这里微不能理解为小烦的意思,而应是脉微的意思,医对病人大力开下之后,身热不去,脉微而心烦者,用栀子干姜汤主之。因为看的多了,就能以方测证,或以证测方,这里医圣用干姜,当能体会是脉微的意思。通过前面的学习,一般脉微的病人不可更汗,更吐,更下也,这里医圣用干姜当有四逆的意思在里面的。四逆汤不就是附子,干姜和炙甘草吗。这里栀子和干姜两药合用还有交泰的意思在里面的。栀子甘寒清郁热,干姜温其阳,这里有的人怕理解不了,说有热不就是阳盛吗,怎么还要温阳呀,这里心烦之热是郁热,而其体内本身真阳是衰微的,两者意思是不一样的哦,所以用栀子清热,干姜温阳,两者配合效果那是很明显的。这里为什么医圣用干姜而没有用附子来没阳呢,有看到这里的同仁再说说,呵呵。
因为后世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方剂那就是交泰丸,用来治疗心肾不交所造成的失眠多梦等情况的,交泰丸就是黄连和肉桂组方而成的,我记得秦伯未的中医入门后面就写了黄连和附子或是肉桂相配称为交泰丸的。寒热两药相配的经典方子了。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第八十一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这条说的是栀子豉汤的禁忌证,病人平素大便溏泄,说明脾胃虚寒,再用栀子苦寒之药怕更伤本内正气或是阳气,所以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医圣伤寒论共三百九十七条,还专用一条来说明这个情况,可见细心呀,时时不忘提醒后世学生,要注意用药点到为止,不可攻伐人体正气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78013 + 1 要注意身体哦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66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11-14 22:52:02 | 只看该作者
62楼之二解

2.3.5.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也就是我所说的麻杏石甘汤)

第六十三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一百六十二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书上把这两条弄一块是为了比较的。

这两条放到一块说吧,首先,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应该接到无大热者之后。当为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这个与一百六十二条是一样的,这里医圣是倒装写法,观看前文,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这里我觉得有两个问题要说出来,第一个问题,不管是发汗后,还是下后,这里还强以引伸出汗,吐,下之后在这种情况下都不能用桂枝汤。第二个问题就是桂枝汤在这里是一个虚词,它是代表发汗方的统称的,不可只理解是单纯的桂枝汤,还以为能用麻黄汤之类的那就错了。这两条原文的意思当是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管是汗后,还是下后或是吐后,都不可再用发汗的方了,因为这个时候病人体内已经不是该用发汗的方法了。
这里有两个辩证要点,一个是汗出而喘,一个是无大热。汗出而喘说明表阳还是虚的,喘说明肺气不利而致喘,我们在前面麻黄汤里就知道,但那时是无汗而喘,那时是表实,这里就是表虚了,表虚按说应该用桂枝汤来发汗而解的,但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无大热者,这里当理解为是内热,或是体表也有热,但热势很轻,我感觉在37度左右,都不到38度的。这里当再加一句话,表热和里热在临床上也是不一样的,表热只是体表发热,而不是那种从里到外的发热,这个医生当细细体会才能知道的。这里的无大热我感觉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表无大热,二就是里无大热,里热在伤寒里很明显一点辩证点就是口渴不渴,或心烦等情况的出现。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总的说来就是就是肺有热而致喘。麻黄汤里的喘那是表实而喘,但肺没有热像,这里肺有热像,而致的喘,当用麻杏石甘汤来治疗。

下面我们看一下麻杏石甘汤的组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医圣用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这就是麻杏石甘汤的方药组成。多简单呀。我们反过来再想一下麻黄汤的组方吧,三二七十一,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而这里的麻杏石甘汤的组成是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重点在石膏半斤上哦。这里医圣重用麻黄到四两,比麻黄汤多一两,而杏仁五十个,比麻黄汤少二十个,炙甘草到二两,这个组方是很严谨的,真的,也很有思路可寻的。重用麻黄以解表,重用石膏以清热。这里对石膏要再来说一下,在大青龙汤里,麻黄是六两,石膏如鸡子大,(麻黄六两,桂枝二两,杏仁四十个,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个,石膏如鸡子大),而越婢汤的组方是: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个,这几个方子可以看我前面发的贴子都有。
在这里就想体会体会什么情况下用大青龙,什么情况下用越婢汤,什么情况下用麻杏石甘汤,我是说这几个方药的比例问题。
大青龙当是表实兼有内热,越婢汤是发散风水,也可理解为表实,热也甚;这里麻杏石甘汤,就是肺热的咳嗽就可用的。

所以本人平素对咳嗽的病人或是小孩吧,我对儿科感觉比较好治一点,用麻杏止咳片感觉很是顺手的,真的,你只要知道的药的适应情况,就很好应用的。用麻黄以解表,杏仁以利肺气,甘草以和中,石膏以清热,就这么简单。所以医圣的方药真是好呀。两千年来,麻杏石甘汤在咳嗽方面那真是效果纲纲的。现在看一下手边治疗咳嗽的中成药,有大半以上都是以麻杏石甘汤为底方的。我用的最顺手的还有就是一个止嗽立效丸,我用它就是因为它里面有罂粟壳,属于收涩药,这在肺气不足的那种咳嗽,气上不来的情况下还是效果很好的。我一般在咳嗽到深部以后,一咳下去气上不来的情况下用这药,效果那是很好的。它用于收敛肺气不错。
对于咳嗽我现在很少用甘草片,还有其它什么枇杷止咳糖浆什么的都很少用的,还有一个秋梨膏还行,因为梨是润肺的,对于肺热,阴不足的那种干咳嗽,还是不错的。

对于麻杏石甘汤,我只想说,我觉得它不真是止咳的祖方呢,以前不知道它的好处。真当加以细细体会的。
后面还会有好多祖方的。让我们来慢慢学习和体会经典的妙处吧。


医案:
1、袁某,男,50岁。1961年10月9日初诊。自诉:发热怕风,汗少胸闷,轻咳有痰,纳少,大便不畅。检查:体温38.5度,舌红,苔白腻,脉浮数。听诊:呼吸音粗糙。血象:白血球6800,中性60百分(这样写就是百分之六十,后同),淋巴32百分,嗜伊红2百分。胸透:右下肺肺炎。辨证:属风温袭肺,、、、、、、乃肺热之候,邪在卫气也,治当辛凉解表。处方:麻黄4.5(单位是克,后同),生石膏30,杏仁9,甘草3,桑叶9,葛根6,黄芩4.5,黄连3,服二贴。11日复诊:体温降至37.3度,诸恙均减。续服前方二贴。10月16日胸部X线透视:心肺正常。(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年第四期


这个医案说明我前面说的有一点不对哦,我觉得麻杏石甘汤的发热在37度左右,这里到了38.5度,所以我说的不够准确的,但当体会无大热的情况哦。看看后面的辩证就知道了,脉浮数,呼吸音粗糙,白血球6800,胸透,右下肺肺炎,肺热之候是主要矛盾的,重用石膏以清里热,效果真是好的。

2、叶某某,女,28岁。1977年10月11日诊。患者因鼻炎引致过敏性哮喘已8年,秋冬季节发作频繁。近感风寒,身热,有汗,鼻寒多涕,咳嗽气喘,胸膈烦闷,口唇发绀,便秘,口苦而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症属风寒在表,肺有郁热,失其宣降。法当宣肺泄热,降气平喘。麻黄3,生甘草2,生石膏15,苦杏仁、桑白皮、瓜蒌皮、苏子各9,生化赭石30。服药三剂,气喘平,循法继续治疗,诸证皆得改善。以后复发,均用该方获效。(浙江中医药1979年第8期

这个医案咳嗽就不多说了,很适合麻杏石甘汤,主要辩证是肺热就行,因其嘴唇发绀,里面加桑白皮,为滋阴的,瓜蒌皮,其实和天花粉等差不多是一回事,生津止渴的。我想说的是以后复发,均用该方有效,但这个时间长了,其它的病变就不属这个分析的范围了,但临床上麻杏止咳片应用好的话,效果还是很好的。

真的,我只能说麻杏石甘汤很好。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呵呵。


2.3.5.3白虎加人参汤证

第二十六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说的是里热很甚,就没有表证了,没有喘或恶寒恶风之类的,单就是大烦渴不解,这是表像,里像就是脉洪大者,这两个要点,就说明只有里热甚,脉受热势鼓动而洪大,这里医圣用的是白虎加人参汤。在这里我想再说一下白虎汤。
原文在
一百七十六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白虎汤的一百七十六条在这里不多说,但里面的以表有热,里有寒,说法当有一点问题,我看书上也是这么说的,因为总的看来不是里有寒,而是里有热。到时候再说吧。

这里再重点提出来,这里石膏用到了一斤,这是个很特别要注意的。量很大的,大青龙汤里石膏如鸡子大,麻杏石甘汤里,石膏是半斤,越婢汤里的石膏也是半斤,而这里白虎汤的石膏用量是一斤,我在没分析到这里以前,还以为越婢汤里的石膏量是最大的,现在才知道白虎汤的石膏比它还大。
这里充分说明了一点里热的严重性,产生了烦的病症,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医圣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用人参的目的就在怕气阴两伤,所以加人参。
知母六两,苦寒,石膏一斤,清热,甘草和中,粳米六合,这里后世说大米之类的,我的体会是否个方子重点在知母量大,石膏量也大,粳米不知道要不要效果会怎么样。很值得试试的。

这里我还想说这里的知母和石膏相配来清里热弥漫,和栀子豉汤的栀子当有不同的,栀子豉汤也是郁热,但和这里的热那是不一样的。石膏用来清气分热更明显一些。

现在夏天的大西瓜有被称为天然白虎汤的说法。西瓜能清热止渴,和这是一回事的。但吃西瓜吃的多了,也会生热的,大家也许没注意到,我在看郝万山的视频里面说到过这个事,当时不能理解,后来慢慢想想也就理解发,西瓜本身是利尿的,吃的多了,利尿厉害了,也会生热的,那就是虚热了。视频上说的是一个人在大夏天不愿意做饭,天天吃大西瓜,过了几天,结果口舌生疮了还是什么的。总之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好治了。
农村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冬吃萝卜夏吃姜,其实这是很对的,在大夏天,大家都爱喝冷饮,吃凉的东西,这容易形成中焦凉,偶尔多吃一点生姜或是吃一点调化饭(我们这里的土话,就是汤面,咸的,酸的都行)以暖暖胃还是很不错的。
到了大冬天,一般人都爱吃大热性的东西,如羊汤,羊肉之类的,高热性的东西,容易引起内热的,这时适当的吃点萝卜顺顺气,还是很好的,在郝万山的视频里说在东北,到了东西说是冰糕很是畅销的,外面下着大雪,家里人围着火炉吃冰糕那还真是好心情哦,有东北的朋友说说,是不是真的。


医案:
李某某,男,52岁,患糖尿病,口渴多饮,饮后复渴,似有水不解渴之感。尿糖阳性,血糖超出正常范围。其人渴而能饮,但食物并不为多,大便亦不秘结。问其小便则黄赤而利,然同饮入之水量比则少。脉来大软,舌红无苔。
辨证:为肺胃热盛,而气阴两伤之证。此病当属“上消”。治当清上、中之热而滋气阴之虚为宜。
处方:生石膏40,知母10,甘草6,粳米一大撮,人参10,花粉10
此方共服五剂,则口渴大减,转方用沙参12,玉竹12,麦冬30,花粉10,太子参15,甘草6,知母9。
此方服十数剂,病情明显好转,后以丸药巩固疗效。(伤寒论十四讲


这里辩证明确为肺胃这热甚的话就可用白虎加人参汤,这个医案说的是对糖尿病治疗的。
说到糖尿病呀,和这个高血压一样,现在的人就认为这两个是个一辈子的病一样,就是一旦得上这个病的话就得一辈子要吃药了。但是在中医上不是这样看法的,慢慢都会好起来的,不需要一辈子来药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好像看到过本论坛里堂主前辈好像写过这方面的贴子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蚂蚁骅骊 + 1 楼主辛苦了!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67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11-22 11:47:55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更新的是越来越慢了,也不知道是我忙还是什么,感觉更新就是越来越慢了。
现在就是考验我的时候到了。
我觉得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得有三心:信心,决心,恒心。
信心:是相信自己能干好。
决心:是从现在开始干,不要老说不练,那不行。
恒心:是要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现在我就到了坚持的阶段了。这个阶段很重要。

2.3.5.4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我叫葛根芩连汤

第三十四条: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这条说的是太阳桂枝症,也就是恶风恶寒,表有热或无热,脉浮缓等情况的,这时应该发汗解表,以达祛邪的目的,而有的医生不知道反而用下法,造成表邪更郁,郁而化热,形成内有热,就是脉促的成因。而医生用了下法以后,更伤体内阳气,引起阳气内陷,形成下利,注意这个时候下利为协热下利,也就是下利臭秽,这是主要的情况,还应该有身热,这时的身热和里热或是阳明热症很像,但还是不一样的。它的程度没有里热的那么厉害,或说阳明的那种里热为实热,这时的里热相对较轻,它是因为表邪被郁而成的里热,这点当区别开来,表症我感觉在这里很不明显的,或有恶风恶寒,或没有恶风恶寒,虽说表像不明显,但这里的热确实是表邪被郁形成的热,这个热和里热还是不一样的。
医反下之后,形成利遂不止,这里的里就是协热利,当属热像的。
下利有两种情况(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说不到的是还不知道或是没分析透的过)一种是寒利,一种是热利,寒利和这个情况是不一样的,完谷不化,食物消化不好,从色上当是发白,清淡一类的;热利则不同,它呈热像,那就是臭秽,会有屁眼灼热的感觉,其它的词我也不太会说,这两种利是两个极端的,一个为热,一个为寒。用药那是截然不同的哦。
脉促者,说的就是本应发汗解表,而医下之,造成阳气被郁,形成脉促,而表未解也。这里的表像不是太明显的。
我在贴中一直强调,要明白病人病情的从何而来,将向何而去,这是很关键的。明白了这个变化以后,我们可以随时的截止病情,也就能达到随心所欲的目的了。虽说葛根芩连汤的适应症是这样的情况,只要病人的病情和这个情况相合就可用这个方子,或是病人的情况在目前是相合的也可用这个方子的,不必非要强调从桂枝症而来,有时桂枝症不明显,也就是说刚开始病人都没觉得感冒之类的,过了几天就到这个地步,我们还是要用这个方子的。
中医上讲有是病用是药,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喘而汗出者,喘就是肺气不利,表邪被郁吗,汗出就是表阳不固,和桂枝的出汗有大意是一样的。卫阳不固形成汗出。
这个方子的适应证就是协热利是主症,兼胸烦等情况这是阳气被郁的结果,还是自汗出的现象。
综合这几个适应症的情况,协热利为主要的,胸烦为次要的,表邪或有或无,不太明显,这在临床上要细细体会的。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方子的药物组成是葛根半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炙甘草二两。医圣重用葛根是以解表为用,因为虽说表像不明显,但这个病情是由表症而来,表像尤在,所以重用葛根疏筋解肌,这里医圣都不用桂枝之类的,只要把表层经络打开,症状自然而解,因为这时里热被郁,不要用桂枝了,当然如果加一点桂枝我认为也不为过的。只要理解了药物的作用就好办了,但这里医圣没有加桂枝,可见用药真扣门。也说明他用药很精准的。
就我知道的三黄作用,黄芩清上焦肺热,黄连清中焦心火,黄柏清下焦湿热,这是我的认为。
还说这个方子的适应症是即有协热利,又有汗出而喘,在中医经络学说上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下接手阳明大肠经,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用黄芩以清肺热,以解大肠之热,用黄连以清中焦之伏火。再加炙甘草以和中。
这个方子真是好,但我感觉黄芩当为君药,葛根和黄连为臣药,和书上说的不太一样。
但不管怎么认为,这个方子在治疗协热利的病情中,效果那真是刚刚的。

所以后世把黄芩汤或是这个方子被尊称为治痢祖方。我觉得主要是黄芩的作用的。


医案:
1、葛根芩连汤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40例临床分析:40例中,痢下赤白者,38例,里急后重者39例。40例均有腹痛。发热者34例。直肠镜检阳性者37例,粪培养阳性者26例。此外尚有起病急、恶寒发热、苔或黄或白,脉数等热痢下重,或兼表证等特点。方用葛根芩连汤:葛根三钱,黄连钱半,甘草钱半,黄芩钱半。每日一付。疗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12天。40例中36例临床证状完全消失,平均退热时数为27.76小时。急性症状控制平均3.44天。肉眼观脓血便消失,平均2.83天。26例粪培养阳性者,治疗后转阴者18例。有一例患者,中途改用合霉素(这里感觉当是青霉素吧,原书是不是印错了)治疗。(江苏中医1960年第5期


2、葛根芩连汤为主治疗小儿中毒性肠炎。文中报告三个典型病例,均经西医小儿科诊断为中毒性肠炎,证候虽有轻重不同,但一般表现为腹泻稀水,或暴注下迫,色黄臭秽,腹胀而柔软,消瘦,烦躁口渴,尿黄,唇红而干,舌红苔白,指纹紫绀等热痢象征,三例均曾服西药无效,改用中药配合输液,分别于一到四天治愈。基本方为葛根、黄连、黄芩、甘草,热重者加银花,肺热咳嗽者加桑白皮,有积滞者加麦芽、莱服子。(福建中医药1966年第3期

这两个医案就不多说了,它们主要是说本方子在治疗大肠热利病的具体运用。所以主症当有热利,其它兼证或有发热,或有其它情况,但只要抓住主症,病情就会好转的。



2.3.5.5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第一百七十二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这一条说个名词,合病:书上说合病的意思是两经同时发病;并病的意思是一经病症未罢,而另一经病情又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知道了黄芩汤的主要症状了,这里医圣说的是太阳与少阳合病,因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往来寒热,胸协苦闷等情况。这里医圣说是太阳与少阳合病而形成自下利者。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下利不是寒利,而是热利的。在这里其它情况或是兼证都不明显,所以医圣只用黄芩为君了,那上面葛根芩连汤就是葛根为君药了。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发现医圣对于呕的治疗最爱用半夏和生姜了。半夏和生姜辛温,以和胃止呕。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液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


我们看一个黄芩汤的组方:黄芩三两和葛根芩连汤的黄芩用量是一样的,外加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汤不就是这样的吗,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再看看这个方子,医圣用药那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才以前面说桂二麻一汤和桂麻各半汤不是医圣写的,因为用药剂量不一样,没有规律,所以我才会那样认为的。
单就黄芩汤来说,只是协热利,其它兼症不明显或是没有,适合用黄芩汤的。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组方是: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我们就可以知道医圣的用药是多么有规律的,半夏用半升,生姜一两半(另一方是三两切)因为医圣对生姜的用量爱用三两,所以其它的书或有用三两的,但我觉得都不太影响药效的,看病情随症加减,这个是可以的。
我们再分析一下半夏和生姜的运用,在小青龙汤里:麻桂芍细草干姜,六药皆是三两同,五味半夏各半升,八药组成小青龙。半夏和生姜是辛温的,兼有治疗内饮的作用,饮为凉性的,加点半夏和生姜当是好的。
我本人应用生姜治疗打隔有一个例子:打隔本身是胃吸入凉气造成隔肌受凉所致,到了冬天尤其好发,热身子出去一受风寒,就有可能受病,因为鼻子通于肺也通于胃,吸入的冷气当进肺,如果进了胃就有可能形成打隔。不信的话,现在在到了冬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看会不会打隔了。所以我有次家人吃饭后不停的打隔,我就用生姜片两大片让他嚼服了,就好了,就是这么简单,我这个大概算不上医案,但道理是相同的。

所以黄芩汤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就不难理解了,葛根芩连汤也就迎刃而解了吧。


医案:
1、盛某某,男,26岁。夏季间患痢疾,痢下脓血,红多白少,腹部挛急而痛,肛门作坠。身热,脉弦数,舌苔黄。治以调气和血,清热澡湿。白芍9,甘草3,黄芩9,广木香6(后下)。连服三剂,下利止,腹痛除。(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知道了药物的作用就很好治疗了,它这个方子里没有加大枣而是换成木香,可见哪个才是要药了吧。其实明白了道理,怎么用药那就随心所欲了点了。连服三剂,下利止,腹痛除,这里主要是黄芩以清热,白芍以缓急止痛,这两个才是要药呢。量稍大点都行的。

2、欧阳某某,22岁,9月21日入院。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已二天。患者妊娠两个月。、、、、、、9月20日早晨起,忽腹痛频频,下痢红白粘液,红多白少,日二三十次,里急后重颇剧,并觉小腹坠胀,有如欲产情形而入院。诊察:形体消瘦神疲,按腹呻吟,有重病感。脉萌沉弱,每分种76至。舌质淡苔白。体温37.9度。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腹部有压痛。化验检查:、、、、、大便检出阿米巴原虫。诊断:阿米巴痢疾。方用黄芩汤加减:黄芩3,白芍9,甘草4.5,香连丸3克,服上药三剂后,腹痛,里急后重已除,下痢次数大减,日仅二三次,并带有黄色稀粪。体温正常,食欲渐启。原方再进一剂,下痢红白全除,大便正常。、、、、、、(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就这个医案而言,一个产孕妇,当特别注意,现在看病,对这类病人都相当慎重的。但用中药,分析对症了效果那也是很好的。二是我感觉黄芩量有点小,黄芩量再大点用到9克或是黄芩和白芍量再大点,病人的病情会好的更快一点。



不知从哪个贴子开始我的研究伤寒用药方面不注重汤药的服药次数了,呵呵 ,算是一小点漏洞了吧。我感觉只要分析的精确了,那个服药次数,或每个方子的几次治疗量,相对来说次要了一点。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LIUJUAN + 1 感谢分享!
蚂蚁骅骊 + 1 辛苦了,谢谢分享!再忙还得保重身体噢!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IUJUAN
68
LIUJUAN发表于 2013-11-25 21:17:40 | 只看该作者
lrl0701 发表于 2013-10-24 19:39
这段时间学习进度有点慢了,心里真的很焦急的。
前面把太阳本证分析了一下,后面要说的是太阳病兼变证。这 ...

谢谢老师的精辟注解!好似乎又回到了读书时代的晚自习时间!连续阅读了三个多小时真的是受益匪浅!谢谢您的坚持与奉献!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陆小凤
69
陆小凤发表于 2013-11-26 08:34:3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楼主的精彩,期待继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70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11-28 22:54:06 | 只看该作者
前面的方子一共17个方子了。

太阳病兼变热症的10个方子作一个小结吧。

一、栀子豉汤:
1、栀子豉汤,
a、栀子豉汤,b、栀子甘草豉汤,c、栀子生姜豉汤
2、栀子厚朴汤,
3、栀子干姜汤,
二、麻杏石甘汤
三、白虎加人参汤
四、葛根芩连汤
五、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共10个方子。

这里共五大类,都是太阳兼变而里化有热证的方子,但各方药又轻重不一样。
a、栀子豉汤
先说栀子豉汤的成份:栀子十四个,香豉四合。(就这么简单)
栀子苦寒清中焦郁热,香豉也叫淡豆豉,是用豆子好像算是发酵后的一种东西吧,(没有百度哦,百度上会更详细的),其性温,有升发之效。这两药,一寒一热合用就有宣发胸中郁热的功效。不管这个郁热是怎么来的,是太阳病来的,还是其它原因引起的,只要辨为胸中郁热,这里的热相对别的来说是很轻的。位置在上焦。应该和肺热不是一回事。因为肺热有麻杏石甘汤和其它的方子的。根据里有郁热再兼其它一些情况的,医圣又化裁出栀子甘草汤和栀子生姜豉汤。
b 、栀子甘草汤的组成:栀子十四个,香豉四合,炙甘草二两。(简单的组方呀)
c、栀子生姜豉汤组成:栀子十四个,香豉四合,生姜五两。(我先默写的是生姜三两,因为医圣爱用生姜三两,后又看了一下,才知道是五两,想起这是给病人看病,而不是给他做饭,加深记忆,呵呵)
这三个方子组方真是简单呀,医圣却把三个方子都写出来,足以证明医圣的心细和这三个方子的不同的地方。

书上这小节里的原文是:
第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第七十七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七十八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原文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2、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汤的组成:栀子十四个(掰),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上面栀子豉汤各方没写药物的炮制)

通过看药物的组成,方义和上面的几个方子差不多,但方向不同了,这里用了厚朴四两,枳实四枚,厚朴宽胸理气,枳实是破结开气的吧,这是我理解的,没查书哦,有不对或不合适的大家说出来,以加深记忆。厚朴和枳实在伤寒论里有个非常有名的方子,那就是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芒硝三合,枳实五枚。这里枳实用到四枚。
可以看出病人郁热的很厉害,不一定是胸中了,都造成气机不畅的程度,用厚朴和枳实来破气行气。

书上这小节的原文是:
第七十九条:伤寒下后,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这时再看原文好像意尤未尽的感觉,看这个条文,倒像是承气汤的证型哦,其关键在卧起不安,说明郁热的很厉害,腹满是里实的情况,但这里医圣没用承气汤,而只用栀子厚朴汤,可见不用大黄,也能达到开下的目的,可见其用药分辨的精细,这个方子怕后世不多用,因为承气汤太有名了。这个方子较几个承气汤的热轻。

3、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汤的组成:栀子十四个,干姜二两。
看方子大体就能感到,寒热并用的两个药,我感觉干姜和附子是同类的,只不过干姜好像没附子更厉害一些,但干姜也是相当厉害的,温阳救逆,附子是回阳救逆吧,以未区别。

书上这小节的原方是:
第八十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这条里的一个重点就是微烦字当做脉微来理解的。我看书上没这样写,但应该是这样的。
1、大下之后,2、身热不去,3、脉微,4、烦
这是本条的重点词或字,因为大下之后,自体正气被伤,这时的身热当是虚热,而不再是那种阳明实热了,脉微再次说明正气被伤,烦说明虚热不胜邪而不能达表,郁热成烦。
其实这个病证再往重的发展,和四逆汤就很像了。不多说了。
这个方药寒热并用就两味药。简单的都有点想说粗话了。真是太简单了哦。

下面再看麻杏石甘汤(书上说的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二、麻杏石甘汤的成分是: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这个方子在我前面的贴子说的很详细。和前面的方药相比分析,麻黄用量较大,石膏用量更大(比大青龙大,和越婢汤一样哦),所以我们应该能知道,这是体表被郁,肺胃之热较厉害的情况。用麻黄以开发体表,用石膏以清里热,也算是寒热并用的方子吧,并佐以杏仁五十个以下利肺气,炙甘草二两以和中焦。所以我认为这个方子重在麻黄和石膏两味药的。
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麻杏止咳片就有这成份的,所以我在前面的贴子里说这个方子是止咳祖方。其实也就是止咳祖方的,现在半数的止咳药都是以这个方子为底方的吧。

书上这小节的原文是:
第六十三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一百六十二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原文就不多说了,自己体会吧。

三、白虎加人参汤
其成份是:白虎汤加人参呗。白虎汤是: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再加人参三两就成白虎加人参汤了。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医圣这里用知母,而不用栀子,虽说这两药都是清热药,但这里不用栀子,为什么呢,我现在对各中药还没什么研究的。这是各药的药性及归经的问题喽。倒时现实中,可以两药互替一下,大方向是一样的。不过最好还是用知母吧。
知母和石膏用量都很大,真人版主告诉说他一年用上百公斤的石膏,可见其真是高手,当真是真人的。也可说明石膏用量相对较大的。
这个方子的热和栀子豉汤和麻杏石甘汤的热又有不同了。栀子豉汤之热中焦偏上,胸膈部位,麻杏石甘汤之热上焦偏肺热,而这里白虎汤或是白虎加人参汤是中焦之热偏胃。侧重点不一样,其用药也是不一样的哦。

四、下面再看葛根芩连汤(书上叫葛根黄芩黄连汤)
其成份是:葛根半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炙甘草二两
在前面我说过黄芩,黄连,黄柏的不同作用,这是我的认为。黄芩清上焦之热,偏肺;黄连清中焦心火,黄柏清下焦湿热。三黄虽说都是苦寒之药,但药性有所偏属,其所治也有不同了。
葛根这药,在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里已经分析过了,其所治在于太阳经气不舒所形成的项背强几几
通过以方测证,可以看到上中焦有热,兼太阳经气不舒的吗。
而这里是用来治协热利的。

先看一下原文再分析吧
第三十四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这里的利遂不止,是热利的,书上选的几个医案都是红白痢(急性细菌性痢疾和小儿中毒性肠炎),我觉得是胃肠道有热,影响所功能紊乱的那种利,我觉得是说这种下利的,这种下利和虚寒下利是不一样的哦。但这里的协热利就理解有点问题
一种是认为这个热是表证,再兼下利,二种是我认为就是里热的下利。有点绕口哦。在我那个治痢祖方的贴子里,未悟道先生说是协热里,说是表有热而兼里下利,当时时间关系,没机会详细说明。现在看来,这个下利肯定是热利,与虚寒下利本质不同,再说就是兼不兼表热的问题,就协热痢的字面意思来说,伴随着发热的下利就叫协热利吧。按说是有表热的。
但我认为是有表热,但不是主要问题,里有热兼下利才是主要矛盾所在。当然在这里的葛根芩连汤是兼有表热或太阳经气不舒的,而只要里热下利,也不是红白痢情况就能用黄芩汤下利本身就兼有里急后重的感觉的。
还有一点就是原文中脉促,说明里热鼓动才会脉促,医圣说表未解也,我觉得这才是重用葛根的原因所在。喘而汗出说明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这里医圣没说项背强几几,而说喘而汗出。当细细体会其深意的。


五、下面说黄芩汤和黄芩加生姜半夏汤

黄芩汤的组成: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组成: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
这两个方子通过和上面的葛根芩连汤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更简单,药效更专一一点吧。没有脉促,表未解,汗出而喘的情况出现的。单纯的清热止利。用半夏和生姜的目的可以知道有呕的情况出现的。这里的呕一般可以知道胃有寒或是水饮不化的情况的。在栀子生姜豉汤里的原文是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里面生姜用到五两。这里又是若呕者加生姜半夏汤主之,生姜用一两半,其后又说还有一方用三两,我觉得三两较妥点,但用量大小,根据情况而定吧。其要药为黄芩的。其它的根据情况可以变化的。

书上这小节的有关原文是:
第一百七十二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书上方义里有这样一段原话:
本方临床多用于治疗腹痛下重,大便粘液不爽的热痢。后世治疗痢疾的名方如黄芩芍药汤和芍药汤等,均从此方演化而来。汪昂在(医方集解)中称此方为(万世治痢之祖方)

可见医圣的这个黄芩汤有多重要了吧。就兼于此,我才觉得麻杏石甘汤也为治咳之祖方的。呵呵。

上面就把太阳病兼变热证的10个方子小结完了。

这里加上太阳中风表证的7个方子,葛根那个贴子的7个方子,再加桂麻各半汤的3个方子,总分析了27个方子了。


主要东西写完了,写一点随心感想吧
我写这个主贴子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有朝一日能分析完伤寒论。如果有喜欢伤寒的同道之人,共同研习,我参考的这本书,大家应该能找到,就是说我将要写什么,很明确的,只不过通过我自己的体会来写出来而已。认真分析一遍,受益是莫大的。真的。大家看书学到的和我学到的肯定不一样的。之所以参考教科书,那是原文太精简了。不好理解,不好归纳。教科书是名人大家总结出来的,咱好学一点,就和我爱用中成药也许是同出一辙吧。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71
未悟道发表于 2013-12-1 22:23:33 | 只看该作者
lrl0701 发表于 2013-10-28 09:12
我会努力把它写完的,计划三到五年,一个算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这对自己的提高那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

你用三五年,可惜我不敢;
少壮你努力,老大我悲伤!
每天六小时,只能用半年;
今冬潜心学,春节写文章。
欣喜多同道,交流学伤寒;
重朝医圣地,取得圣经还!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顺口溜写的不错哦,有才之人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72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12-1 22:35:53 | 只看该作者
未悟道 发表于 2013-12-1 22:23
你用三五年,可惜我不敢;
少壮你努力,老大我悲伤!
每天六小时,只能用半年;

呵呵 ,看到你的回贴,我很高兴。
我是想根据我的学习计划来的。
我自学中医有七八年了吧,都是断断续续,还是所知甚少的,自从在论坛上发这个主贴子,才算是给自己有点动力了。
任何人要干一件事,都得把自己给逼上绝路的,才会有生路的。
我今年三十五了,用上三五年能把这个主贴子写完,我就心满意了,如果时间再短,怕生活琐事分不开身,只是空头话而已。
能三五年学完,就算第一个目标达到了。
其实呀我写的这,水平还差多了,真的,如果到老了,感悟和这又不一样了。
我三五年写完这个,还有金匮要略呀,那时间就算的少一点,还不得三五年呀。之后还有温病呀。又不得三五年呀。我能在五六十的时候学个七七八八就很知足了。
说句不好听的话,咱也没想过能活多大岁数,有个七八十就知足了。如果咱能和药王孙思邈那样,活到一百二十岁的话,七八十才开始学也行。
所以我现在老是感觉时间不够,生活琐事占了多半时间,能专心来学习的时间其实算下来很少很少的。

另外话又说回来了,学的时间长点也有好处的。这样记的实在。有些东西如果时间没花到份上的话,是记不住的。

你也要注意身体哦,身体是最重要的,任何名利都没有身体重要。在身体好的基础上,再顾点其它的还行。

愿你早日出关。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蚂蚁骅骊 + 1 精神太值得学习了!佩服!加油!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73
未悟道发表于 2013-12-1 23:2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3-12-1 23:26 编辑
lrl0701 发表于 2013-12-1 22:35
呵呵 ,看到你的回贴,我很高兴。
我是想根据我的学习计划来的。
我自学中医有七八年了吧,都是断断续续 ...


多谢关心,不用担心我的健康。每天工作+学习=12小时,叫做雷打不动12小时。
我这样说,主要得益于中医的养生思路。当然是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的中医养生之道。说是道,其实我只能归纳出一个“张弛合度”。其它实在不敢说什么,因为其它都是小道,不是大道。铺天盖地的养生之道,我是不敢苟同的啦。
我曾经想出一个比喻:皮圈原理。每天,把皮圈拉到一个限度,不要拉断,也不要拉伤。夜晚,一定要松弛回来,尽量恢复到原来的位置、程度。而且在拉和松,张和弛,的转换点,有个适应过程。我把这比喻为电脑的开机和关机过程,急不得的!
我自己叫做:睡前驴打滚,醒后猫展腰。小时候,赶着驴去干活。回来时,进牲口棚,一定要先打滚。老人的理由是,干活时出了汗,进到阴凉的牲口棚里,牲口会受冷感冒。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认为,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在干活时使用的肢体,关节,肌肉,与很少活动到的部分,在打滚时有个调节,均衡的作用。还有刺激体表、“大表”、“腠理”、“边界”,促进机体进行整体调整的作用。就像电脑的关机过程。 猫是全身放松的典范,很少见其它动物的身体能松弛到猫的程度。晚上尽量放松,放松肌肉,神经,精神---。早上醒来,应该向猫学习,把很多部位展一下,类似“热身”活动。
还有个问题,就是腹式呼吸。学中医的起码应该有这个最为简单方便的意识。我小时候杂七杂八读了不少“气功”、“修炼”之类的书。可惜没有耐性,没有坚持下一个来。上面说的部分就是“保健按摩”的意思,只是懒办法而已。比方说,我常年极少洗澡,身上没有“漕”。睡得床单必须是很粗糙,可以磨擦皮肤的那一种。 腹式呼吸,是在睡前一直坚持下来的。最开始是因为改善“失眠”,后来就是一个类似于“练气”的懒办法啦。即,睡前自己默念,调身---调气---调神。至少白天张,晚上弛吧。
还有洗脸,擦脸是顺势按摩眼球,耳朵,之类。
我是相信这些东西对我的健康的作用的。当然因人而异,不一定值得别人模仿。保健是为了工作,干点儿事情。健康地活到一百岁,无所事事,何益之有!
我现在还没有资格来讲养生之道,今天随兴扯得太多了,只是想说,我对自己健康的自信就是来自于中医思想。打住!
学中医最大的价值是保健安全和健康是生活的基础,也是生活的终极目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要不然我说生活和中医是相通的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渭南大荔
74
渭南大荔发表于 2013-12-2 14:47:5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有郝万山老师的风范。期待精彩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75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12-3 00:04:27 | 只看该作者
2.3.6太阳病兼变证之虚寒证
2.3.6.1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第六十四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汤: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医案:
林某,男,39岁。1960年8月10日门诊。自诉:心悸而痛喜按,多天来服许多止痛药均罔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诊其六脉缓软,苔白滑。断为虚痛。用桂枝甘草汤(桂枝18克,甘草9克)顿服,服后痛即消失。(福建中医药1964年第5期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第一百一十八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3、桂枝去芍药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第一百一十二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4、桂枝加桂汤证

第一百一十七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了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医案:
1、崔某,女,50岁,其证颇奇,自觉有一股气流,先从两腿内开始,沿阴股往上滚动,至少腹则腹胀,至心胸则心悸不稳,头出冷汗,胸中憋气,精神极度紧张,有死的恐怖感。稍呆一会儿,气往下行,证状随之减轻,每日发作三四次。兼见腰痠,白带增多,患者面色青黄不泽,舌胖质嫩,苔白而润,脉弦数无力。辩证:此病为(奔豚气),气从内踝上冲(不从少腹)为仅见之症。凡犯上之气,必因上虚所致。今心阳则火不旺,肾之阴气得以上犯。夫阴来搏阳,虚阳被迫而与之争,故脉虽数而按则无力也。弦脉属阴,阴盛则上逆。舌质胖嫩,无非阳虚之象。阴来搏阳,凡阴气所过之处,则发胀、心憋、心悸不安等,亦
勿怪其然。治当助心阳伐阴降冲。方药:桂枝五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七枚。另服(黑锡丹)二钱。共服五贴,其病不发而愈。(伤寒论十四讲)

2、湖北张某,为书店邦伙,一日延诊,云近日得异疾,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暂冲痛至心,顷之止。已而复发,夜间尤甚,已一月有奇。审视舌苔白滑,脉沉迟,即与桂枝加桂汤,一剂知,二剂已。(遯园医案




太晚了,精神不能集中,这次就打这么多吧,有些字真难打。全是原文哦。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76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12-11 19:56: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3-12-11 19:57 编辑

2.6.3.2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第六十五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掰)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到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医案:

陈某某,女,52岁,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坚如羊屎,伴有口渴,但又不能饮。自觉有气上冲,头晕,心悸,胸满。每到夜晚随上冲之势加甚,而头目昏眩更甚。周身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虚浮,目下色青,舌胖质淡,苔则水滑。辨证:此证属心脾阳虚,水气上乘阳位,水气不化,津液不行,则大便秘结而小便不利。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故心悸,胸满眩晕。水邪流溢,则面目浮肿。治法:温通阳气,伐水降冲。处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服两剂头晕,心悸与气冲等证均减,这是水饮得以温化的反映。二诊乃于上方更加肉桂3克,助阳以消阴;泽泻12克,利水以行津。服两剂,口干止,大便自下,精神转佳,冲气又有进一步的减轻。三诊转方用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合方、、、、、、,服之三剂,诸证皆除,面色亦转红润,从此获愈。(伤寒论诠解)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掰)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医案:

陈慎吾先生曾治一发低热患者,而有翕翕发热,小便不利等证。陈辨为蓄水之发热,用本方仅两剂,便热退病愈。(伤寒论诠解)

2.3.6.3脾虚证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我习惯称为朴姜半甘人参汤)

第六十六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医案:

叶某某,男,39岁。1973年8月10日就诊。患者行胃次全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惟出院后逐渐感觉胃腹痞满,嗳气频作,大便不畅,虽少食多餐以流质软食为主,亦感痞满不饥,病情日见明显。脉象细弱,舌白润。病者虽属手术之后腹胀满,但与(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对照,病因虽不同,而病证相同,故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论治。党参12克,法半夏9克,枳壳6克,厚朴9克,炙甘草6克,佛手片9克,广木香6克,生姜片3克。5剂后,自觉气往下行,腹胀、嗳气大减。继服至20余剂,每隔一至二日服一剂,治疗二个多月一切正常。一年后腹胀未发作,消化良好,体略发胖。(新中医药杂志1977年第6期)

2、小建中汤证

第一百零二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3、桂枝人参汤证

第一百六十三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热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医案:

谭某某,男,36岁。患者素患胃痛,反复发作,经胃肠钡餐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月来胃脘隐隐作痛,以常发作,以饭后二、三小时及夜间尤痛。右上腹部有明显压痛及痞满感,口淡无味,时泛清水,胃纳欠佳,神疲乏力,大便正常,小便较多,脉迟弱,苔薄白。此为胃虚气寒。治按温中散寒,方用桂枝人参汤:党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桂枝12克(后下)三剂,每日一剂。二诊服上药后,胃痛已止,饮食如常。但停药后胃痛又复发,痞闷喜按,小便较多,脉迟细,舌淡,苔薄白。仍照上法治之,拟第一方减桂枝3克。服药3剂后止痛。以后按上方继续治疗,服到胃痛消失,不再复发。(老中医经验选)

2.3.6.4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第六十一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2、茯苓四逆汤证

第六十九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了了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医案:

段某某,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一年余,久治不愈。证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以头冲墙,高声呼烦。家属诉:初起微烦头痛,屡经诊治,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面色青黑,精神极疲惫,气喘不足以息,争汗如油而凉,四肢厥逆,脉沉细如绝。拟方如下:茯苓30克,高丽参30克,炮附子30克,炮干姜30克,甘草30克。急煎服之。服后烦躁自止,后减其量,继服十余剂而愈。(中医杂志1965年第4期)

3、真武汤证

第八十二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蚂蚁骅骊 + 1 看好您噢!基网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77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12-11 21:11:02 | 只看该作者
2.3.7阴阳两虚证

2.3.7.1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证

第二十九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1、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2、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浮。

医案:

刘某,男,30岁,患贵尿证甚至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其他鹿茸,紫河车之类 ,均曾尝试,有效有不效,久则依然无法治。吾见前服诸方于证尚无不合,何以投之罔效?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不咳唾涎,口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但补肾温脾之药,服之屡矣,所未能服者,肺经之药耳。复思消渴一证,肺为水之高源,水不从于气化,下注于肾,脾肾不能制约,则关门洞开,是以治肺为首要,而本证亦何独不然?景岳有说:“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于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本证病缘于肾,因知有温肺以化水之法。又甘草干姜汤证原有遗之源,更为借用有力之依据。遂给于甘草干姜汤。炙甘草24克,干姜(炮透)9克,日二贴。三日后,遗尿大减,涎沫亦稀。再服五日而诸证尽除。然以八日服药16贴,竟愈此难治之证,诚非始料所及。(赵守真医案)


2.3.7.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第六十八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皮)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2.3.7.3炙甘草汤证

第一百七十七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掰)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医案(现代研究资料)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脏期前收缩的初步观察。病例选择和方法:A、期前收缩和结代脉的诊断是根据心脏听诊,脉搏切诊及结合心电图而成立。B、无明显发生期前收缩之原因,或诱因的病例。C、经院外或门诊治疗无效,而住院用一般休息镇静疗法两周以上无效者(其中一例只住院一周)。D、治疗以炙甘草汤为主而随证加减,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同时停服有关西药。E、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继续在医院或门诊随访观察二周至三个月以上。本文共报导四例,其中3例临床治愈,分别随访二月,五月,半年未复发,一例病情减轻,兹选录如下。
1、男,30岁。期前收缩每分钟三至五次。有心悸,关节痠痛,心尖有二至三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结性期前收缩,室性逸搏,服炙甘草汤加减三副,期前收缩消失,九副心电图恢复正常,十五副痊愈,随访二月未复发。
2、女,27岁。期前收缩每分钟二至六次,受累心慌,关节痠痛,心尖有二至三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室性融合波。服炙甘草汤加减六副,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随访半年,除偶尔晨间发期前收缩外,一般尚佳。(中医杂志1964年第7期)


第一百七十八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后面的蓄水证和蓄血证放在下一段的时候再说,先把前面的这些分析总结完了再分析蓄水和蓄血证及之后的内容。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78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3-12-21 00:05:0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别发过贴子了,这里弄过来,好分析学习。

2.3.6.1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第六十四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汤: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这段时间更新慢了,主要原因是因为后面的方子是越来越难了。不好说,也感觉自已说的不好,有时候想得自己还头痛。这里插一段闲话。只有用心学了这个东西,才会发现其精妙之外的。才发现水平不够,学起来会头痛的。我想起天龙八部里虚竹的那几个女弟子在灵鹫宫的后殿里学武之后,全都倒地不起的感觉了。伤寒论我常喻为葵花宝典,这书在平常人看来一文不值,但在学中医的人员中那就是圣典呀。真的好东西。

(闲言不多说,话归正题)

这条说的是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有几个问题。发汗过多,好理解,无非就是汗出的太多了呗。
其人叉手自冒心,意思是双手交搓热后按在心口了。
心下悸,这是心下悸动不宁,或心下悸动不安的情况。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汤主之。

这条被列为心阳虚证的条文。历来医家都说汗多亡阳。这里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出汗过多就亡阳呢。汗不是为阴吗,出汗多,应该是亡阴才是呀,怎么就成亡阳了呢。
这里我想了好长时间,每次看书到这里都改变不了我的想法,倒是觉得怎样理解的顺溜怎么来吧。有句话为汗为心之液,在体内津液说法里有清者为津,浊者为液,而清为阳,浊为阴,难道以这样的说法来定为出汗多为亡阳吗。或者是汗为阴,出汗过多,心阴不足,不以化阳,而使心阳不足吗。不知道怎么解释才是好的。
心下悸,我觉得这里的心下悸,和那心阴不足的,心慌,心乱的心悸当不是一回事的。这里的心下悸,当远远不如那真正的心悸的。心阳不足,才倒至心阳悸动不安。
其实我心里一直在想我的夫妻理论,我觉得中医和生活是相通的,夫妻就像一个人体一样。夫妻二人有变化和一个人的疾病也是相通的。这里的心阳虚,我的理解是夫妻二人的钱少的问题,这样感觉好理解一点。因为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男的挣钱少了,你说家里吵架吗。也就是家里的经济出了点问题,那就吵嘴不断,这样是不是和心下悸很像呢。我觉得差不多。在这里,我觉得钱为阳的。

其人叉手自冒心,就是家里商量不断或是心烦,欲得多多的钱而解决问题。用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估计从伤寒论以来,一直认为是交通心阳的首要药物吧。桂枝性平和,用温热寒凉四性来说,它是温性的。甘草以顾护心阴。用桂枝来交通心阳的。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方药及用量,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这个量是很特别的哦。
在后面的桂枝加枝汤治疗大奔豚病里,桂枝用到五两,而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里桂枝的用量才一两,其用服方法是三服的量。所以这里桂枝甘草汤里桂枝用到四两,再兼炙甘草二两,用桂枝重量以交通心阳,甘草以护心阴。
用桂枝甘草汤以治心阳虚证,后世医家好多用的很好,后面这个医案就是例子了。这里咱也就理解为心阳虚吧。


医案:
林某,男,39岁。1960年8月10日门诊。自诉:心悸而痛喜按,多天来服许多止痛药均罔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诊其六脉缓软,苔白滑。断为虚痛。用桂枝甘草汤(桂枝18克,甘草9克)顿服,服后痛即消失。(福建中医药1964年第5期)


对这个医案,我想说,为什么这些病人用这么简单的中药就好了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显示伤寒的方子吗,有这方面原因,但我觉得也有理的重要性。中医的理法方药,这四个里面,理是争执最多的,但一旦理明朗了的话,用药那也是立杆见影的。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深研医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切中要害的。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第一百一十八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这一条说了三个问题,一个是火逆,一个是下之,一个是烧针,烧针和火逆很像。但这里分开来说的。
书上说这是从伤寒或中风等表证被误用上三法而误治至此的。这里有两个问题很重要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表症一定要是汗解,而不能用其它方法解的。这点很重要。如炎逆或烧针等迫伤汗液外出,那是不合适的。汗法,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从内而外的,不能用外热来迫伤汗液外越,这样病人会越来越糟的。

这里误用三法,而至的烦燥当然也是心阳虚的表现了。比上面的桂枝甘草汤更重一点了。上面桂枝甘草汤的症状还只是病人想用手按在心口,而这里已经成烦燥了,按都不管用了。这就是虚阳外越,好像外越不合适,说是虚阳鼓动而至烦燥吧。重用牡蛎和龙骨以重镇安神,重镇安神药很多,如朱砂,磁石之类的,但这里只用牡蛎和龙骨,其实这两比朱砂之类的轻一点吧,朱砂和磁石之类的更重一点罢了。用桂枝才一两,可见医圣对桂枝用的是相当熟悉的了。重轻有度。

这里说到烦躁者,前面我好像没有分清躁和燥的区别,其实燥和躁是有区别的。这里我马上说不清,但是有区别的,实则为躁,虚则为燥吧
在前面的方子分析里有一个栀子豉汤也有烦的情况,说的是发汗吐下后,心中烦,原文是下面
第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这里当区分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栀子豉汤的区别。
我觉得栀子豉汤的烦是胸中阳气被郁,而这里的烦则是心阳虚而至烦的。这两个的区别点就在这里吧。一个是郁而至烦,一个是虚而至烦。不知对不对,想着对的。
分析的头都有点大了。所以后面的会越来越难的。这条分析到这里吧。


3、桂枝去芍药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第一百一十二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这条的大意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伤寒,脉浮,本条又充分的说明了伤寒表证应该用汗法而解的,不能用外热来引起汗液外越的。这样不好,反而加重的。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感冒的时候洗澡会怎么样。我的感觉洗的时候水很热,很舒服,但洗完之后,感冒还是那样,或是加重。和这里的意思是一样的。表症只能用体内阴阳合之后,继而出汗,才能得解,不能以外阳来迫伤体内汗液外越的哦。
本来是表症,用汗法,可这里医生用火迫劫之,使汗液出的多了,这是亡阳的,亡的是心阳,必惊狂。这里的惊狂和后面阳明病篇的那种实热惊狂也是有本质区别的哦。按说是怎么体会呢。我这里想说一下人的阴阳情况,好像前面的贴子里有谈到,但这里再说一次:

正常人是阴平阳秘。阴阳相等。如果外阴盛,则阳不胜邪,这里说法是阴盛,而不是阳虚。说不下样子了,阴虚阳盛那是虚阳外越,而不是真的阳盛的。不知道大家能体会到这点吗。如果理解不了,再慢慢讨论吧。这两者不是一回事的。我也是好久才想通这个道理的。

这里亡阳,惊狂,卧起不安者,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有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方名,前面的方子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而这里是加牡蛎龙骨汤,注意药名的顺序。我感觉叫龙骨牡蛎合适一些,龙骨在前牡蛎在后。而这里医圣是这样写的,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况且是写书,习惯不合适,不过这也不是大问题的。

第二个是蜀漆这个药我没用过,只是在伤寒里知道的。好像和常山是一回事。药用辛散吧。

第三个是这个情况和前面说的栀子厚朴汤很相似。原文如下:
第七十九条:伤寒下后,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的组成:栀子十四个(掰),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这两条都有卧起不安,但一个是栀子厚朴汤,一个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辨别越来越难了哦。

第一个是腹满,后者是惊狂,卧起不安。后面还会有实证的卧起不安。在临床上都要分析辨别的。

栀子厚朴汤是阳气被郁,气滞的腹满卧起不安。而本方是心阳损伤厉害,亡阳以至卧起不安。还有一点能分析到,那就是本证的卧起不安只是临时的症状,再往下发展,就是病人有四逆之像了,这里医圣定为救逆汤,那是心阳被亡的多厉害了。至于后面的四逆汤:附子,干姜,和甘草,则是肾阳被亡的厉害的吧。

我是分析的越来越头大了。到后面还会更大的,真能体会到点走火入魔的感觉了。什么都像,什么又都不像。真不知道医圣他老人家是如何弄出来的。


4、桂枝加桂汤证

第一百一十七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了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这个方子在后世太有名了,桂枝加桂治奔豚,方子和病名都很响亮的。

桂枝汤原方加桂枝到五两,就治奔豚病了,越来越服医圣了。本条说的是火针迫病人出汗,针孔受寒,起核,核起赤者,必发奔豚。再兼后面的条方,我还有问题的。

第一个,核起而赤者,炙其核上各一壮,按说核起而赤,一般会认为是热性的东西,应该用凉药去治的吗,怎么却灸一壮呢。这个很不好理解。但知道原文的话,那是针孔受寒而至,身体之阳欲外达而成赤,所以用热药灸一壮,以散寒气。这就是热因热用吗。看着是赤的,却用灸一壮来治疗,不是热因热用吗。

再说奔豚病因:书上说的是心阳虚,下焦水寒之气上冲,而至奔豚。这里不得不说心和肾的关系了。心为火,上炎之势,肾为水,下趋之势,但体内上下交互,水火济及(四个字还不知道对不对,音是这样的),心火靠下焦之肾水来制约,肾水则受上焦心火之温化。这就是阴阳,这就是平衡。后面还有一个甘草干姜汤证。那是治肺和肾的关系的,上焦为心肺,中焦为脾胃,下焦为肝肾。上焦之阳无以制约下焦之阴水,则阴气上冲以作奔豚。这里医圣只是增加桂枝的用量来温通心阳,以制肾水。疗效还真是好的哦。

后面还会有一个苓桂甘草汤证,那是心阳虚,肾水欲动,已动则为奔豚,欲动为脐下悸。方义为温阳利水,和本方很像,但又有不同。

医案:
1、崔某,女,50岁,其证颇奇,自觉有一股气流,先从两腿内开始,沿阴股往上滚动,至少腹则腹胀,至心胸则心悸不稳,头出冷汗,胸中憋气,精神极度紧张,有死的恐怖感。稍呆一会儿,气往下行,证状随之减轻,每日发作三四次。兼见腰痠,白带增多,患者面色青黄不泽,舌胖质嫩,苔白而润,脉弦数无力。辩证:此病为(奔豚气),气从内踝上冲(不从少腹)为仅见之症。凡犯上之气,必因上虚所致。今心阳则火不旺,肾之阴气得以上犯。夫阴来搏阳,虚阳被迫而与之争,故脉虽数而按则无力也。弦脉属阴,阴盛则上逆。舌质胖嫩,无非阳虚之象。阴来搏阳,凡阴气所过之处,则发胀、心憋、心悸不安等,亦
勿怪其然。治当助心阳伐阴降冲。方药:桂枝五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七枚。另服(黑锡丹)二钱。共服五贴,其病不发而愈。(伤寒论十四讲)


这里我想说,医圣这里着重加桂枝的用量的,知道药方的用义以后,临床才能用药如神,才能和医生的想法是一样的。桂枝这里当可用到八钱十钱吧。

2、湖北张某,为书店邦伙,一日延诊,云近日得异疾,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暂冲痛至心,顷之止。已而复发,夜间尤甚,已一月有奇。审视舌苔白滑,脉沉迟,即与桂枝加桂汤,一剂知,二剂已。(遯园医案)

这个医案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奔豚真有,但用桂枝加桂汤很有效。二是,这个医案是一剂知,二剂已。而这个医案是服五贴,我觉得是不是上个医案桂枝用量有点小呢。


结后语:

真的,后面会越来越烦,越来越难的,前前后后,辩证太细了。这段时间更新的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都不好说,心中了了然,但说出来就感觉老说不到重点。下一个贴子则会是苓桂甘枣汤和苓桂术甘汤。这两个方子和这里的很像,又有不同。当细细体会之。前拉后扯的,真不好弄。不过还好,我参考的是教科书,高人们已经做了归纳,不然才看不懂呢。
我感觉现在开始说的有时候前言不达后语。希望看贴子的人能明白。或指出来,共同学习。
我觉得一个病,一定要弄清,它的来历和去向。这两者都很重要。只有这样,我们临床看病才能效果更好一些。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真人无奈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79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4-1-4 17:36: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4-1-4 17:39 编辑

2.6.3.2阳虚兼水气证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第六十五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掰)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到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伤寒的条文越来越不好分析了,医圣说的太简单了,概括性太高了。本条方剂和下个方剂一块来说吧。我觉得苓桂甘枣汤和苓桂术甘汤很是像,又有不同。医圣对这两个方子各立其名,可见还是差别很大的。因为像桂枝汤里有其它的加减用法,总的都是一方,而这里却是两个方名。由此可见医圣还是很看重这两个方子的。

本条文说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甘枣汤主之。念到其人脐下悸,我们可以想到汗出亡阳之心阳虚的心下悸,医圣说的是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而这里是脐下悸,这三个字是重点,我们看其方药组成: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茯苓半斤,大枣十五枚。说到这里我心里有几个问题。

为什么不叫桂枝甘草加茯苓大枣汤,因和桂枝甘草汤很像呀,为什么要起名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呢。

其重用茯苓,目的在于化湿,本条症候是个什么情况呢,参考桂枝甘草汤的意思,心阳虚之悸动用桂枝甘草汤,这里脐下悸动用苓桂甘枣汤。
成无己说:汗者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肾之积曰奔豚,发则从少腹上至心下,为肾气逆,欲上凌心,今脐下悸为肾气发动,故云欲作奔豚,与苓桂甘枣汤以降肾气
通过伤寒大家成无己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到一点点,本书把这条放在提虚兼水气证的范围内,也是很有见解的。
阳气虚,肾水动,欲作奔豚。重点在水的问题上。
本方子重点是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辅之;大枣十五枚。写到这里,我本人觉得医圣爱用大枣十二枚或十五枚,我体会不到十二枚和十五枚的差别。但茯苓这个药我自己确实是感觉非常好的。

这里插一段话,那是我自己的用药感受和体会的,不管是内科还是妇科我觉得湿这个东西很是关键,我自己就想着将来要找个能治疗湿的一个很好的方子,现在我觉得茯苓白术很是合适的,医圣给了我提示,在这里他把这两个方子分开来说了,那我们就来分析分析它们的区别,按说本方子里也应该加上白术不是更合适吗,为什么医圣不加白术呢,而在下个方子起名为苓桂术甘汤。

甘澜水的用法,我说不出个所以然,感觉只是增加水中之氧气而已。对药有什么变化说不来,但死水和活水还是有说法的哦,长流水,如江河小溪的水那就是长流水,水中氧气很足的,而井水相对来说氧气就少了,说到井水我想起来了郝万山讲的一个例子,在大夏天,牲口从地里干活回来后很渴,主要从井里打出凉水,上面散一点麦芙,让牲口不能一下喝的太多,他举这个例子是说明人和动物等都是一样的,内有所需,则外有所求的。说在这里一供分享吧。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甘枣汤主之

说的是发汗亡阳,心阳不足,肾水欲动,用茯苓以化水,桂枝甘草以通心阳。

本条就说到这里,下面看看苓桂术甘汤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本条文说的是,不管是用吐法还是下法造成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脉沉紧的情况,这里心下逆满当和心下痞证相辨别,痞证到后面再说,气上冲胸和桂枝甘草汤不很像或是奔豚的发作很像吗,起则头眩,我们一般把眩和晕连在一块,但在中医上眩和晕细说还真不是一回事的。所以对于年龄大的人,来了就说头晕之类的,一般不太好分析,因为可以引起头眩晕的情况很多的,是肝阳上抗的晕还是本条的水气上逆之眩,都要详细辩证的。所以我还是认为儿科很简单,杂病少。
脉沉紧,沉紧主里,说明是里证哦。
书上有医家认为本条方或本方剂应接在脉没紧之后,因为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是真武汤证的适用证。我还没分析到真武汤,这个问题先留下吧。

本条文说的不管什么方法造成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说明心阳虚,肾水没动但影响了身体的机能了,这里我插一个欲语:一瓶不满,半瓶响。意思就是半瓶水的时候会响,而满瓶水的时候则不响了。意思就是本条当比苓桂甘枣汤
的水气更重一点了。

下面我们看其方药,茯苓四两,而上一条的茯苓是半斤,古时候有个成语半斤八两,估计这里也适用吧,因为以前度量衡里面用的是十六两为一斤的称的。我小的时候还背过十六两称的分数呢: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五三一二五,六三七五,七四三七五,八五,九五六二五,十六二五,十一六八七五,十二七五,十三八一二五,十四八七五,十五九三七五,十六就是一。呵呵 瞎背一次,(意思就是十六分之一是0.0625,之二是0.125)。这里我想说茯苓用四两比上个方子来说是不是减半呢。桂枝三两,上个方子是四两也减一两哦。加入白术二两,炙甘草二两。

从方药的用药来看,茯苓,桂桂减量,加白术二两,炙甘草二两。这就是苓桂术甘汤,

通过
桂枝甘草汤,桂四两,炙甘草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苓桂甘枣汤,苓半斤,桂四两,炙甘草二两,枣十五个,水一斗也就是十升的水,先煮茯苓减二升,再纳诸药,煮到三升,三次服用,一次用一升。
这里苓桂术甘汤,苓四两,桂三两,白术二两,炙甘草二两,以水六升,都取三升,分温三服。

我们可以看出点什么,桂枝甘草汤治疗心阳虚之心下悸,苓桂甘枣汤治疗心阳虚,脐下悸,肾水欲动之奔豚,苓桂术甘汤,因为里面加了白术,来健脾燥湿,所以苓桂减量。通过这个我们还可以看出煮药时间长短的问题,时间越长,取其味厚,长于下焦,煮的时间短,则味轻,长于长焦。


苓桂术甘汤就分析到这里吧。

医案:

陈某某,女,52岁,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坚如羊屎,伴有口渴,但又不能饮。自觉有气上冲,头晕,心悸,胸满。每到夜晚随上冲之势加甚,而头目昏眩更甚。周身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虚浮,目下色青,舌胖质淡,苔则水滑。辨证:此证属心脾阳虚,水气上乘阳位,水气不化,津液不行,则大便秘结而小便不利。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故心悸,胸满眩晕。水邪流溢,则面目浮肿。治法:温通阳气,伐水降冲。处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服两剂头晕,心悸与气冲等证均减,这是水饮得以温化的反映。二诊乃于上方更加肉桂3克,助阳以消阴;泽泻12克,利水以行津。服两剂,口干止,大便自下,精神转佳,冲气又有进一步的减轻。三诊转方用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合方、、、、、、,服之三剂,诸证皆除,面色亦转红润,从此获愈。(伤寒论诠解


对这个医案我想说的几点,
一,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坚如羊屎,就这几个情况来看,一般很容易认为是里热实证的,在我来看用三黄片或是大承气汤之类的,我平时还说过让子弹先飞一会,看看其它情况再说,不要先急着下结论。
二,口渴,但不欲饮,这个很重要,很想喝水,但又不能喝多了,说明体内水液代谢有问题,是水气方面的情况。
三,气上冲,头晕(这里没说眩,可见眩和晕有时候通用),心悸,(桂枝甘草汤适用症呀,心阳虚吗),胸满。当和心下痞辨别。兼夜晚随上冲之势加甚,头目昏眩更厉害。
这里就说的是眩晕很不好弄的,情况很多,不一定都是这种情况的。
四,周身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虚浮,目下色青,舌下质淡,苔则水滑。
我平时爱说上半身浮肿用汗法,下半身浮肿用利尿法,总之身体浮肿则是体内水液代谢出问题了。后面的十二个字全指向水液代谢的问题。
四,分析的也好:心脾阳虚,心阳虚用桂枝,脾阳虚用白术,水气用茯苓,水气上乘阳位则心悸头眩,水气不化,津液不行,则大便秘结而小便不利,这里大便秘不是因内热实形成的,而是水液不化成的,小便不利在伤寒里一直被强调,来辨别体内水液的情况的。
后面说的更好,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故心悸,胸满眩晕。水液流溢,则面目浮肿。
治法则是温通阳气,伐水降冲。
五,看其处方:茯苓重用至30克,远远大于其它药量,就这四味药,两剂之后,心悸与气冲等证均减,说明是水饮得温化的反映,二诊加肉桂3克,我觉得有点真武汤的意思了,温阳化水,这就是让子弹飞一会的意思,思路有效的情况下,再接着给药的意思,不然医者则要反思了。又服两剂,口干止,大全自下,精神转佳,冲气进一步减轻。三诊用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全方,用三剂,诸证皆除,面色亦转红润,从此获愈。

这个医案真的很好,要想下药如有神助,必须对病人的情况分析的透透的,专药专攻,下药如神。

六,关于医案的写法,本医案直接说,名字,性别,年龄,没说几个孩子之类的,没说婚否,没说其它指标之类的,体温呀,心率呀,脉率呀,红细胞,白细胞等等。我觉得一个医案是要接主要的写,与本医案没关系的则没必要写的,写了也是拖累。这个医案很好的。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掰)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先看条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这里我想到了葛根汤或是桂枝加葛根汤证,翕翕发热,无汗,这里会不会想到麻黄汤证呢,很像,本条没有说脉的情况,但病人的脉像肯定不是浮紧的哦。浮紧就是麻黄汤或桂枝汤证了,这里后面还有,心下满而微痛,再兼之小便不利,从上面所有的情况才辨别其脉不是浮紧,而是沉紧之类的,因为沉主里,紧主痛,小便不利说明体内水液运化有问题,医圣用的方药是白术三两,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这样列一下方药,不感觉和桂枝汤很像吗,桂枝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两方比较,不就是把桂枝换成白术和茯苓了吗。
而医圣起名桂枝去枝加茯苓白术汤,还不如叫茯苓白术汤呢(由桂枝汤起名而是为的)
后面医案说这是蓄水这发热。说到这里关于发热我有一点点感悟的。从发热的情况来看,我大体分两大类,一类为伤寒之发热,伤寒发热里面又分风寒之发热和风热之发热(这里兼有温热的情况的)。风寒的发热多有个过程,刚开始是不会高热的,而风热的发热,虽说也有过程,但过程很短,马上就是高热的情况。
再有一个就是里热的情况,我觉得儿科好看,多是因为儿科没什么杂病,无非就是外感之热和里面食积之热,里面食积之热和温热有相似,但还是不同的,里面食积之热,没什么变证,或是变证很慢,但温热之热变证很快,里面食积之热,感觉是有根的,就是那个热是从里面热到外面的,而风寒表热则里面没根,触之皮肤很热,但皮肤里面热像很弱,这当细细体会。
这里有说了个蓄水之发热,它的发热,则是低热,和前面说的几种发热还是不一样的。我以后当多加体会。想想这几个发热的原因就能想出个七七八八了。

医圣这里用的是茯苓白术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这里没有用桂枝,而治了蓄水之发热,可见中医思路很重要的。用茯苓,白术以健脾化湿,芍药缓急止痛。其余都好理解了,生姜也是辛温的,温化水饮之品,甘草和大枣补中焦。

我本人用过五苓散治过自己孩子的一次发热,小男孩,五岁,贪喝乳饮,两天喝了一箱奶还是怎么样记不清了,当时家里有病人,亲戚送的奶较多,喝的厉害了,继而发热,我自己配的五苓散,一小勺,第二天就好了。详细在儿科为什么简单里面说过了。


医案:

陈慎吾先生曾治一发低热患者,而有翕翕发热,小便不利等证。陈辨为蓄水之发热,用本方仅两剂,便热退病愈。(伤寒论诠解)


这个医案让我认识到了还有蓄水之发热,其发热是低热的哦。本方仅两剂,便热退病愈。

看这个医案,说这个发热,有时候西医是很难想通,为什么不治发热,而热自愈。不要以为每个发热来了都是,退热栓,柴胡,安痛定,D迷之类的,复方氨米黄那敏,之类的,(字大多不对,因为西药的字也很难写的,音同就是了)

中医的思路是很好的哦。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来看的,人和环境是一个整体也不能分开来看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吗。

这两个方子总的来比较,我觉得苓桂术甘汤比苓桂甘枣汤用的多一点。但医圣分列两方,我们当细细体会其不同之处的

今天就写到这里。(写了小五个小时的)

这段时间更新的慢了,原因总的来说还是越来越难了。前拉后扯的,真不好弄。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80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4-1-7 20:41:58 | 只看该作者
写了前面那个贴子后,脑子里一直对几个方子比较含糊,今天把这几个方子及原文再弄一块,看看,学习学习。

桂枝加枝汤,桂枝甘草汤,苓桂甘枣汤,苓桂术甘汤


桂枝加桂汤

第一百一十七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冲少腹上冲心者,炙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桂枝甘草汤

第六十四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苓桂甘枣汤

第六十五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苓桂甘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掰)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苓桂术甘汤

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四个方子这几天在我脑子里不停的转悠,好像是这个,又好像是那个,因为都有悸证的情况,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病,这是后世公认的,也有很好的疗效。而桂枝甘草汤治疗心阳虚之心下悸动不安,这里面有个心下悸。而苓桂甘枣汤,却是治疗脐下悸的。还有苓桂术甘汤是治疗看原文就知道了,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这个情况和前面的不很相似吗。
我就觉得有点糊涂了,今天专门把它们拉到一块来看看,倒底是个什么样的区别。

这几个方子看过来看过去,四个方子都有气冲或悸动这个情况,但又有不同。看完后不得不佩服医圣,条条是纲呀。

桂枝加桂是已发奔豚,气冲少腹上冲心者。
桂枝甘草是心下悸,欲得按者
苓桂甘枣是脐下悸,欲作奔豚,为什么没作起来呢,因为下焦有水,水阻而成脐下悸动,这时用茯苓以化水饮之邪。这几个方子我感觉是以桂枝甘草汤为主的,在桂枝甘草汤里,桂枝用到四两,炙甘草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而桂枝加桂汤是桂芍姜甘枣,桂枝加到五两,其它都没变,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它这里芍药和生姜的作用是什么呢,芍药是制约气从少腹上冲心吗,我感觉很有可能,在前面说过,医圣大部分的用芍药习惯都是腹满用,胸满不同。这里气冲少腹上冲心的情况,而用芍药的吗。而生姜呢,以助桂枝温通心阳吗。
桂枝甘草汤是单纯的心阳虚,欲得按者,重用桂枝以温通心阳,这里为什么又不加生姜了呢,但就桂枝和甘草这样的用药还是很有效果的,不能不想医圣用药很扣门呀。
苓桂术甘汤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但重要的一点在后面,那就是起则头眩,脉没紧。后面这七个字是用茯苓和白术的由来的,意思光用桂枝温通心阳达不么效果,再加上茯苓也达不到效果,还得再加上白术来健脾燥湿。
至于后面的,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书上说是真武汤的情况,我还没分析到,到时候再说。

这四个方子,我感觉可以把前面的东西放开不看。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用苓桂术甘汤。
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这个也可有可无,医圣写在这里是说明病情的下一步变化),用苓桂甘枣汤。(这里兼不兼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呢,感觉兼不兼都行,只要有脐下悸动的情况就可用苓桂甘枣汤的,但肯定不兼起则头眩,脉沉紧。)
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这里当不兼气上冲胸,或脐下悸动,或是头眩脉沉紧之类的,其脉虚涩当是有的,因为心阳虚,无力鼓动气血,则其脉见虚涩是正常的)
气从少腹上冲心口,对于已发的奔豚病情况来说,用桂枝加桂汤,桂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这里当兼心阳虚,但不兼脐下悸,脉沉紧的情况,或许有,或许情况不是很明显吧。因为奔豚病,本身就是水气病,脉见沉紧也说得过去,但和苓桂术甘汤的脉沉紧更轻一点。

分析来分析去感觉医圣就是医圣,对病人的病情摸的如此精细。用药也是如此扣门。
我们后来之人为什么不好好的分析和学习呢。


医圣也是人,他也不过七八十岁,咱也是人,正常也能活个七八十岁吧。难道不能把他说的情况理解通透吗。把他的东西好好理解理解吧。

这两天看到网站上好多关于医生的难处的贴子,我却一个劲的往医生的堆里扎,呵呵。我只想认真学医,但从不从医那是两回事,但我想让孩子学点中医,自己有病自己看多好,省得基层医生都**了,找不会看病的医生去看病,还不如自己看呢。我两孩子,大的都十岁了,小的七岁,他们长这么大,还不知道打针输液是什么感觉呢,真的,除正常预防针的除外。所以我孩子从小,我就让他们知道这个感冒是什么来的,让他们知道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有一次肘部脱了,是去骨科给看的,骨科咱没学好,没敢自己上手。呵呵 。

学点医还是好的哦。










  • 投票
  • 收藏 收藏20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