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u
 页 | 末页
1
liuliu发表于 2010-3-3 10:35:33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关于三纲鼎立学说
三纲鼎立学说,即指明·方有执提出的“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之说,注家对此众说纷纭,其影响在明清时代颇著,现多持以异议,但作为《伤寒论》学术探讨,尚属必要。

1、三纲鼎立学说的提出

三纲鼎立学说为明代万历年间新安方有执所撰《伤寒论条辨》中提出。方氏认为《伤寒论》“编始虽由于叔和,而源流已远,中间时异世殊,不无蠹残入弊”,其简篇条册,“颠倒错乱殊甚”[1]于是历二十余年艰辛,对《伤寒论》加以移整改订,削伤寒例,对太阳篇大加改订,撰成《伤寒论条辨》,认为这样便恢复了仲景旧貌,故在《条辨·跋》中曰:“伤寒论者,仲景之遗书也,条辨者,正叔和故方位而条还之之谓也。”

方氏为何大改太阳病篇、以三纲分类论治呢?他认为:“太阳一经,犹边疆也,风也,寒也,风寒俱有也,三病犹三寇,方其犯边之初,南北东西,随其所犯,御之当各明辨其方法,譬如陆之车马,水之舟船,有所宜,有所不宜,是故,桂枝麻黄,用之在各当其可,夫是谓之道也。”又曰:“经为纲,变为目,六经皆然也,太阳一经,紧关有始病营卫之道二,所以风寒单合而为病三,三病之变证一百五十八,故分三病为三纪,以为各皆领其各该所有之众目,以统属于太阳”。[2]由于风邪、寒邪、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导致卫病、营病、营卫俱病之不同,故认为太阳有三治。他说:“叔和类集而编次之,各为一篇,独一太阳,分而为三,一一以辨,叔和已明之矣,自今观之,各篇之中,不合于辨者,历历可指也,而太阳三篇,尤溷溷然无辨于三也,似此编次,徒赖叔和之名存,岂复叔和之实在哉。”[3]于是“改众本之殊同,反离异而订正……虽不足以合叔和之雅调,而宣仲景之遗音”。故方氏在《条辨》中对太阳篇大加改订“风则中卫,以卫中风而病者为上篇”,凡桂枝汤证及其变证一类的条文列于此篇,共六十六条,二十方;“寒则伤营,故以营伤于寒而病者为中篇”,凡麻黄汤证及有伤寒二字列于各条之首的条文归于此篇,共五十七条,三十二方;“风寒俱有而中伤,则营卫皆受而俱病,故以营卫俱中伤风寒而病者为下篇”,[4]凡青龙汤证及脉浮紧、伤寒脉浮诸条列于此篇,共三十八条,十八方。这样,方氏将太阳篇的条文,以桂枝、麻黄、青龙为三纲,各领其属,率分三篇,形成了鼎足而三的局面,此即确立了三纲鼎立学说。

2、注家对三纲学说由来的认识

三纲之说,虽言于方氏,但由来远久。

万友生氏认为:“追究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我认为似应从伤寒论辨脉法第二十条说起,这条条文是:‘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痛,当发其汗’。《脉经》指出:‘风伤阳,寒伤阴,卫为阳,营为阴,各从其类而伤也。’因此,成无已乃有风并于卫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营为营强卫弱,风寒两伤荣卫为营卫俱实之注,从而初露了桂枝汤治中风、麻黄汤治伤寒、大青龙汤治中风见寒脉或伤寒见风脉的端倪。方有执据此而明确地标立三大纲于所著伤寒论条辨太阳篇中。”[5]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九中云:“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6]任应秋氏认为:“孙思邈重视麻、桂、青龙三方的见解,是否受王叔和‘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之说而来,尚待研究,而后世成无已、方中行、喻嘉言等的‘桂枝治中风,麻黄治伤寒,青龙治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三纲鼎立之说,实由孙思邈之影响,殆无疑义。”[7]

朱肱《类证活人书》中云:“大抵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桂枝主伤卫,麻黄主伤营,大青龙主营卫俱伤故也。”[8]陈亦人氏认为:“风寒两伤营卫主以大青龙之说,始见于北宋·朱肱的《类证活人书》,陈陈相因,逐渐形成太阳病三纲鼎立之说。”[9]

成无已引易经所言“水流湿,火就燥”之理,说明“卫为阳,荣为阴,风为阳,寒为阴,各从其类而伤也”故有风则伤卫、寒则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俱病之说。[10]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中有“一则桂枝二麻黄,三则青龙如鼎立”之言;在《伤寒发微论》中又云:“仲景论表证,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桂枝治中风,麻黄治伤寒,青龙治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11]故柯韵伯云许叔微所言“此方氏三大纲所由来”。[12]陆九芝亦云:“三方鼎立,为三大纲是说也,许叔微、成无已言之于前,而其后方中行、喻嘉言、程郊倩又曲畅之”。[13]

由此可见,三纲之说,虽言于方氏,其根源不只是许、成,乃可上溯至《千金翼方》、《脉经》等晋唐时期之著作。

3、三纲鼎立说所引起的争论

方氏持伤寒论错简之论而立三纲之说,以为这样便可复仲景《伤寒论》旧貌,明清时期,此风大扇,和者竟起,而以张卿子为代表的维护旧论派则大加反对,从此引发了一场错简派与维护旧论派之争,对三纲说的赞同与反对,则是争论的重要焦点之一。

3.1 赞同者

新建南昌喻嘉言继方有执之后,大倡三纲鼎立之说,在其所撰《尚论篇》卷首便曰:“方有执著伤寒论条辨,始先即削去叔和序例,大得尊经之旨……其余太阳三篇,改叔和之旧,以风寒之伤营卫者,分属,卓识超越前人。”[14]认为伤寒六经中,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一经,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以三纲三法,分治三证,“用之得当,风寒立时解散”,又云:“辅三法而行,正如八卦之有六十四卦,八阵之有六十四阵,分统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之下,始得井井不紊。仲景参五错综,以尽病之变态,其余桂枝麻黄青龙三法,夫复何疑。“对三纲之说,倍加尊奉。

继喻嘉言之后,赞同三纲说者,大有人在,如吴江张路玉的《伤寒缵论》及《绪论》,昌邑黄坤载的《伤寒悬解》,海盐吴仪络的《伤寒分经》,吴门周禹载的《伤寒论三注》,新安程郊倩的《伤寒论后条辨》,会稽章虚谷的《伤寒论本旨》,虞山钱虚白的《伤寒溯源集》等为其代表人物与著作。
3.2 反对者

以张志聪、柯韵伯为代表的一些注家对三纲学说持以反对意见,他们列举大量条文,从病因病机、证候治法等多方面力辟三纲之论。

张志聪对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持以不同看法,他认为人体形层有第次,风寒伤人,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卫后营,先气后血,故在《伤寒论集注》中云:“须知风寒皆为外邪,先客皮毛,后入肌腠,留而不去,则入于经,留而不去,则入于腑,非必风伤卫而寒伤营也。”[15]《伤寒论》中,中风伤寒相提并论者亦属不少,中风伤寒脉证,亦多有错综互见者,说明风寒每多相兼为病,难以截然分割。三纲派认为中风脉缓、伤寒脉紧,张氏则列举论中若干原文,说明脉紧者,非是太阳伤寒,脉缓者,亦非是太阳中风,但就脉的紧缓是难以作为风寒的鉴别标志的,故认为“不当拘执中风脉缓,伤寒脉紧”之说。三纲派认为伤寒恶寒,伤风寒风之论,张氏亦持以异议,他认为“寒为太阳之本气,风乃寒中动气。病太阳而皮毛凝敛则恶寒,病太阳而皮毛开发则恶风,恶寒恶风,随皮毛之凝敛开发而言。如风邪始入,毛窍未开,虽中风而亦恶寒;寒入于肌,邪伤腠理,虽伤寒而亦恶风,并非伤寒恶寒,中风恶风也。”张氏还以大量条文批驳桂枝治中风,麻黄治伤寒,大青龙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之说,认为以三纲立三治,其背谬殊甚。

清·柯韵伯对三纲学说尤为反对,在所撰《伤寒来苏集》凡例中直辟三纲之说,指出:“方、喻辈各为更定,《条辨》既中邪魔,《尚论》浸循陋习矣,大背仲景之旨。”自序中又云:“……种种蛇足,羽翼青龙,曲成三纲鼎立之说,巧言簧簧,洋洋盈耳,此郑声所为乱雅乐也。夫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而使之茅塞如此,令学者如夜行歧路,莫之指归,不课可悯耶?”故柯氏以证因类聚,方随附之为纲,重新编次《伤寒论》,认为这样“才不失仲景心法”。他认为不可谓脉紧必伤寒,脉缓必中风。在大青龙条注中云:“夫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是仲景互文见意处。言中风多缓,然矣有脉紧者;伤寒脉当紧,然亦有脉缓者。盖中风伤寒,各有浅深,或因人之强弱而异,或因地之高下,时之乖、和而殊。症固不可拘,脉亦不可执。”对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之谓,则认为是感受风寒之轻重不同,不可用营卫俱伤而论,并指出“仲景立方,因症而设,不专因脉而设。”[16]他对桂枝主中风,麻黄主伤寒,大青龙主营卫俱病极为反对,认为“麻黄桂枝二汤,是发汗分浅深之法,不得以发汗独归麻黄,不得以解肌与发汗对讲。”风寒二证,“大法又在虚实上分浅深,并不在风寒上分营卫”,中风、伤寒均有种种兼夹,故加减法亦种种不一,“大青龙汤是为表实兼内热烦躁而设”,不是营卫俱病而立,故不用桂麻各半汤,而于麻黄汤中加石膏,为两解表里而设。批驳三纲之说“埋没仲景心法,又败坏仲景正法。”[17]

清·陆 修认为麻桂青龙三方作三纲,施治多误,曰三方之治为“其病由轻而重,其方亦由轻而重,乃三级也,非三纲也,乃三级之阶升,非三纲之鼎立也。”[13]对辨脉法第二十条认为“仲景于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同病,骨节疼烦,当发其汗之下,并不言大青龙汤主之,而千金方已于此条下明言宜麻黄汤,林亿等校定王氏脉经,亦于此条下增宜麻黄汤四字, 而观之,不更可知麻黄一方,已是风寒之两伤,营卫之同病,故既用麻黄,又用桂枝,治寒而不遗风,治风而不遗寒乎。王朴荘先生洄澜说:“人身营卫犹城与郭,未有兵临城下而郭不先破者。”[13]

对于辨脉法第二十条及风寒伤人,不仅中卫,亦可及营的观点,尤在泾、万友生、陈亦人氏均持以相同看法。万氏就认为辨脉法第二十条,是属太阳表实麻黄汤证,之所以据此而立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俱病之三纲说,其错误在于“割裂营卫”,“混淆风寒”是完全违背经文精神的。并认为“六淫各有其独立的特性,风和寒是不容混淆的;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六淫是可以互相兼挟为病,风和寒并不是绝对孤立的。”[5]陈氏亦认为营卫是相互联系的,卫较营浅,风寒之邪,既可伤卫,亦可及营,风寒营卫截然分开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未免失于机械。对“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认为是行文方便,非指风只伤卫,寒仅伤营,指出“仲景原是论述麻黄汤证的病机,后世附会为大青龙汤证,实属张冠李戴,不应当再墨守下去。这一问题,牵涉到中医病因学的特点,风寒不是单指外因,而是内外因的综合,是对正邪双方的病机概括。”[9]

4、注家对三纲学说的评价

由于注家对三纲说的尊奉与反对意见不同,故而评价迥异。尊奉者,首推喻昌,他在《尚论》篇首卷便认为方氏“大得尊经之旨”,太阳篇以三纲分属,“卓识超越前人”,又云:“鼎足大纲三法,分治三证……用之得当,风寒立时解散,不劳余力矣。”这样论治,“始得井井不紊” [14]陶广正认为三纲派重订伤寒论条文,引发了学术争鸣,促进了《伤寒论》的研究,认为“明辨三纲,执简驭繁,不失一种好的研究方法。对于增加《伤寒论》的科学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大有裨益。也为后人开启了研究《伤寒论》的途径。后世以方类证的学派正直接得力于此。”[18]

以柯韵伯为代表的反对者及现代任应秋、陈亦人、万友生等注家认为三纲学说观点错误,理论上穿凿附会,形势上机械呆板,与临床实际不相吻合,柯氏更力辟三纲,指其“埋没仲景心法,又败坏仲景正法”。三纲说之背谬殊甚,不当墨守下去。[5] [7] [9]

此外,赵恩俭氏认为三纲学派在原则上有缺点与错误,但他们以毕生精力从事《伤寒论》的研究与注解,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19]

5、结语

三纲鼎立学说自方氏提出,注家聚讼纷纭,褒贬不一。我们认为,此说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立论,分治太阳,其理论上凿分风寒,割裂营卫,牵强附会,有悖仲景之意,与临床不相符合,以三纲统分太阳,不能概括太阳篇的复杂变化。对于中风、伤寒,当从证的角度去看待,陈氏认为“是内外因的综合,是对正邪双方的病机概括”,实有见地,单从恶风恶寒,脉之紧缓,别其风寒较为片面,柯氏所言“仲景之方,因症而设,不专因脉而设”极为精辟。三纲说就其理论上的错误,现代多数注家已不从此说,但它的提出,对《伤寒论》重新编次、归类的方法,从伤寒学史来看,尚属创举之作,首开《伤寒论》学术争鸣之肇端,由此而引发的尊经派与错简派之争,促进了《伤寒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后世以方类证,以法类证等诸多归类法的问世,就方法论言,是受其影响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梁生 + 1 朋友,好久不见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