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文水
 页 | 末页
1
花开花落文水发表于 2013-8-16 11:20:23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急性支气管炎

(一)


  【辨证】实热喘证。

  【治法】清热写肺,祛痰定喘。

  【方名】麻杏陷胸汤。

  【组成】麻黄3克,杏仁4.5克,生石膏12克,甘草3克,黄连1.5克,半夏6克,蒌仁6克,鲜茅根12克,胆星3克,玉蝴蝶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芝圃方。

(二)


  【辨证】寒饮郁肺,失其肃降。

  【治法】温化水饮,开郁清降。

  【方名】小青龙加石膏汤。

  【组成】麻黄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细辛20克,五味子20克,大枣20克,半夏30克,生石膏120克,甘草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熊永厚方。







(一)


  【辨证】痰饮喘咳。

  【治法】宣肺化痰,平喘止咳。

  【方名】清喘汤。

  【组成】炙麻黄9克,细辛9克,射干9克,生石膏24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9克,法半夏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苏礼方。

(二)


  【辨证】痰火犯肺,瘀塞肺窍,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利气。

  【方名】加味前胡汤。

  【组成】前胡12克,杏仁9克,桑叶12克,知母12克,麦冬9克,黄芩9克,银花15克,款冬花15克,枇杷叶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郑侨方。

(三)


  【辨证】肺脾两虚,痰饮阻肺。

  【治法】化痰蠲饮,降气平喘,兼益肺脾。

  【方名】麻杏二三汤。

  【组成】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化橘红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炒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茶叶6克,诃子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病情较重者,每日1.5剂,日服3次。

  【出处】焦树德方。

(四)


  【辨证】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顺气降逆,化痰消食。

  【方名】七子定喘汤。

  【组成】葶苈子10克,莱菔子9克,苍耳子8克,五味子5克,黄荆子9克,白芥子8克,紫苏子9克。

  【用法】布包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覃义昌方。

  【出处】冷



【名方】补气化痰汤
【组成】黄芪45~60克,桔梗9克,沙参24克,杏仁9克,紫菀9克,云苓10克,百合12克,半夏12克,甘草9克。
【功能】补气平喘,止咳化痰。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肾亏损,缠绵不愈者。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方解】

  方名取义于丹溪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黄芪补气而固表,得桔梗、沙参能滋补肺虚而不粘腻,并使肺气清肃而痰化。紫菀、百合养肺而降气逆,杏仁利肺止咳,半夏、甘草化痰而和中。总之,本方是一张清肃滋养、补而不滞的方子。
【加减】咳嗽痰稀,舌苔白滑加白术12克、桂枝6克、橘红9克;咳嗽痰稠而黄,加苏子9克、前胡9克、蛤粉15克、川贝母6克;干咳无痰加枇杷叶12克、百部9克;憋轻喘重加枸杞子15克、破故纸10克、五味子9克、胡桃肉30克。有时合苓桂术甘汤以化饮或合都气丸,以纳气归肾使子母均健,从而达到治肺的目的。


【名方】补肾平喘汤
【组成】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苏子15克,地龙15克,五味子10克,补骨脂10克,灵磁石30克,乌梅肉15克,胎盘6克,桃仁10克。
【功能】补肾益肺,平喘止咳化痰。
【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

  本方以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为主,意在滋补肺心肾、益气养阴。方中用太子参不用人参,以避其燥,有补肺健脾、大补元气之功;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别录》谓可“强阴益精,……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五味子酸温,入肺肾二经,有敛肺滋肾,生津收敛涩精之功,孙思邈称其“在上可滋源,在下则补肾”,实为肺肾双补之要药,用于虚喘尤为适宜;太子参、麦冬又有补脾胃之力,以滋气血之源,即叶天士云:“益肺药皆甘,补土母以生子”;陈皮、姜半夏理气止咳化痰,斡旋中焦;苏子降气定喘消痰;地龙活血通络,解痉止喘,现代药理研究其有效成分有显著舒张支气管的作用;乌梅酸甘温,入肺肾二经,治久咳,可以纳肺之气,《本草经原》谓有“吸气归元”之功,故此能收肺气、纳肾气;胎盘大补元气,补而不燥,可阴阳双补,《本草经疏》称此药“大补而不燥,有返本归原之功”;磁石辛咸而平,入肺肾二经,可纳气平喘;补骨脂辛温,入肾助阳,使肾水不寒,蒸腾气化,肺水得荫,对于肾虚咳喘,历代医家均喜用之;桃仁活血行瘀,润肠通便,能使肺之脉通畅,补中有通之意。

  全方以补肾为主,兼顾脾胃,阴阳双补,有化痰理气、行血活血、止咳平喘、通畅脉络之效,且性味和平,补而不燥,滋而不腻,适于较长期服用。
【加减】阴虚,加生地、玄参;阳虚,加制附块、肉桂;气虚,加黄芪、白术、玉竹;血虚,加阿胶、当归;血瘀,加丹参、川芎、赤芍;心悸,加酸枣仁、生龙牡、柏子仁;浮肿,加茯苓、苡仁、车前子、葶苈子;喘甚,加洋金花、蛤蚧;咳甚,加栝楼仁、川贝母;发热,加柴胡、黄芩、生石膏、鱼腥草、银花、连翘。



【名方】补肾止咳方
【组成】熟地15克,枸杞15克,山萸15克,菟丝子15克,五味子10克,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沙参15克,杏仁15克,川贝15克,黄芩15克,桔梗20克,茯苓15克,橘红15克,丹参15克。
【功能】补肾益气,止咳祛痰。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慢性肺心病。表现为咳嗽,动则气短,咯泡沫痰或粘性白痰者,手足偏冷,身感畏寒,舌质淡红,薄白苔,脉细略数或滑数。
【用法】每日1剂,煎3次共400毫升,分3次空腹服用。及至症状减轻后1剂可服1日半。待咳轻痰止,可以上方制丸剂(每丸10克重)服3~6个月,以巩固疗效。
【方解】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属肺虚,日久而致肾虚,故动则气短,及至发展到肺气肿肺心病时则肺肾虚更为明显,以致不能平卧,同时因气虚而致气滞血瘀,故见口唇指尖青紫(缺氧),乃血瘀之表现。因此慢支及肺心病缓解期均具有肺肾虚血瘀之证,故而治疗宜取补肾益气活血而兼止咳祛痰之治法。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本,本方以熟地、枸杞、山萸、五味子、菟丝子等药味补肾尤偏补肾阳;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为益气(肺)健脾之药,乃治咳祛痰之本,同时白术、茯苓又可健脾化湿祛痰;沙参、黄芩养阴清热;杏仁、川贝、桔梗、橘红等止咳祛痰;丹参有活血化瘀之作用,对慢性咳喘而致气滞血瘀者乃必用之品,近年来应用血液流变学方法观察慢支肺气肿肺心病之临床表现确见有血液粘度之升高,佐以中医活血化瘀治后可见到血液粘度降低。综上所述,本方乃起补肾益气活血兼止咳祛痰之作用。
【加减】肢冷畏寒重者酌加补肾阳之品巴戟、桂枝;喘重者加莱菔子、葶苈子;咯黄痰时去菟丝子,酌减黄芪、党参,加双花、连翘、鱼腥草;心悸明显时加石菖蒲、枣仁;轻微浮肿时加桑白皮、车前子。气短而喘时方中加用葶苈子,一般每剂用5~8克,如剂量大时(15克以上)则易导致心悸加重,心电图出现早搏(脉结代),宜慎重。






【名方】蝉衣安嗽汤
【组成】蝉衣6克,炙枇杷叶15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前胡9克,象贝9克,紫菀9克,车前子(包)12克,车前草12克,甘草5克,黛蛤散(包)24克。
【功能】疏风清热,宣肺安嗽。
【主治】风热袭肺,咳嗽痰少,咽痒,咯痰欠爽,痰白粘或黄稠,舌红脉弦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蝉衣、桔梗、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利咽喉;炙枇杷叶、象贝、紫菀、前胡、甘草、车前子、车前草清热降气安嗽。

  本方中药升降同用,止中有宣,并非单纯止咳,故不使痰滞热郁,咯痰一爽,邪热痰液咯出,咳嗽即愈。其中黛蛤散可用于肝火旺之咳,据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证实青黛有抗病毒作用,用于肝旺及外感风热、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疗效更佳。
【加减】咽痛加板蓝根、玄参;高热加鹿含草、鱼腥草、鲜芦根、冬瓜子;痰多加竹沥、半夏、橘红或清气化痰丸、竹沥达痰丸(吞);涕多加大蓟;纳呆加焦曲;大便秘结加全栝楼。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及病未愈时忌甜食、鱼腥及刺激食物。
【病例】

  张某某,女,42岁。反复咳嗽1年,近日外感风邪,咳嗽加重,痰白粘稠,咳嗽不爽,脉浮弦舌红,拟本方加陈皮、百部五剂即愈。自后隔2月及4月两次外感咳嗽,均服上方5剂而愈。




【名方】丹栀射郁汤
【组成】牡丹花瓣10克,栀子花10克,射干10克,郁金10克,连翘10克,七叶一枝花12克,甘草6克,枇杷叶12克,陈萝卜缨12克。
【功能】通经络,活血脉,行水理气。
【主治】急症关下喉痹(急性会厌炎)。
【用法】上方用冷水浸泡后煎煮,煎时以水量淹没全药为度,细火煎煮2次,首煎30分钟,二煎15分钟,总量为300毫升,分两次服用。
【方解】

  此方以丹皮、栀子为主,重在入心包与三焦,但需用红色牡丹花瓣与栀子花,如一时无着,可用丹皮与栀子。取射干、郁金为辅,主在散结开郁,射干取金黄色长杆者为佳,郁金则需用川郁金。连翘、七叶一枝花为佐,连翘入心,长于清热败毒,七叶一枝花入肝,但对去脓、解毒为优。甘草、枇杷叶、陈萝卜缨为使,甘草和中,调和诸药,枇杷叶走阳明入太阴,止呕下气,定咳消痰,陈萝卜缨经特殊炮制后亦能下气消痰。数者配合,可起散肿解结、清理食道之作用,若一时不能解,亦可加前胡、马勃之类,以通窍散结。用药经验:本方有效适应症,凡急痛而不肿者,其肿必在关下,水谷难于吞咽,即是轻者也有爬坡之感;重者则不能下咽。
【病例】

  近诊侯瑞华医案一则于下:侯瑞华,男,40岁,颐和园保卫处干部,于1989年4月5日就诊。患者主诉4日晚5点左右,咽部感觉疼痛及堵闷感,咽物困难,晚10点急诊治疗,确诊为上感。给予抗生素治疗,按医嘱服用,至5日晨,咽部疼痛及堵闷感加剧,家属用鸡蛋冲汤,患者不得下咽。上午9点来此就诊,除述有以上症状外,尚有恶寒、脉象两寸均大、舌苔粘厚,诊得咽部既不见病变,检查会厌部红肿,间有水肿,即诊为急性会厌炎。乃出丹栀射郁汤,因恶寒,加豆豉;炎症重,故加金银花、金杲榄、藏青果,一面命其单位做好抢救准备,以防突变。次日清晨大见好转,遂加马勃、通草,服3剂后即告痊愈,3日后检查症状全部消失。经随访,至今没有反复。


【名方】定喘汤
【组成】麻黄10克,细辛3克,桂枝6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参蛤散3克。
【功能】补肺定喘,温肺化饮。
【主治】虚寒哮喘。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麻黄、桂枝、细辛散寒解表,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人参、蛤蚧补肺益肾定喘以防正气耗散太过;法半夏、陈皮益脾化痰平喘,可去痰饮之源;桃仁、杏仁通肺脉化心瘀,气机得畅,哮喘可平。诸药合用具有补虚定喘、温化痰饮之功。

  辨证要点:哮喘症素有痰饮内停,一旦风寒束肺,则可引动内邪;水寒射肺,阻塞气道,肺失宣降,症见恶寒无汗、喘促哮鸣,痰白清稀,脉浮紧或弦滑,甚则喘不得卧。病延日久不愈,损及肺、脾、肾,三脏俱虚。痰气交阻、肺气不利进而肺脉瘀阻,症见胸膈窒闷,时发胸痛。肺朝百脉而心主血脉,肺脉瘀阻,导致心脉不通,症见心悸短气,心痛,喘甚,下肢浮肿。脾失健运则痰饮难去,哮喘时愈时发。肾不纳气,故动则喘甚,面肢浮肿,迁延难愈。寒哮为内有痰饮,外有寒邪,久病则标实本虚,表里虚实错杂,治当解表邪化痰饮,补虚损定痰喘。

  按语:哮喘症如多年不愈反复发作多为肺、脾、肾三脏俱虚,故治哮喘既要宣肺定喘治其标,更要健脾益肾治其本。长期哮喘造成肺气不通,导致肺络瘀阻,故应佐以桃仁、红花化瘀之品以达血运而气行之功。禁忌:热哮、热喘不宜服用本方。
【加减】如肺脉瘀阻甚者可加红花,寒饮过盛者加干姜、白芥子。





【名方】冬令咳喘膏方
【组成】潞党参120克,炙黄芪120克,焦白术120克,青防风45克,大熟地120克,山萸肉90克,淮山药120克,天麦冬90克(各),五味子30克,黑附块90克,川桂枝30克,云茯苓120克,炙甘草45克,净麻黄45克,紫苏子90克,苦杏仁90克,淡干姜24克,北细辛24克,益智仁90克,西砂仁45克,广陈皮45克,上沉香15克,银杏肉60克,胡桃肉60克,生晒参50克(另煎汁),蛤蚧1对(去头足研末),驴皮胶300克(陈酒烊化)冲入收膏。
【功能】温肾纳气,健脾化湿,益肺固卫,散寒涤饮。
【主治】老人虚喘,慢性气管炎伴有肺气肿及哮病恢复期属于气虚阳虚型。
【用法】精选道地药材、严格校对,放入大紫铜锅内,水浸一宿,浓煎2、3次,滤取清汁去渣,再煎浓缩到一定药汁,将烊化驴皮胶倒入锅内,最后冲入参汤、蛤蚧末和冰糖500克收膏,以滴水为度。煎膏在冬至前,服膏在冬至后立春前为宜,每日早晚各服一大食匙,开水冲服,如遇伤风停食勿服,服膏期内忌食虾、蟹、海味、萝卜、红茶、牛羊肉及一切酸辣食物。
【方解】

  咳喘和哮病多发于秋冬之交,气候转变季节。发作时每因外感寒邪触动内饮而成,初病属实,用药重点温肺散寒化痰定喘以攻实为主。久病属虚,在未发作时,乃属脾肾阳虚、肺气不足、痰湿内生所致,用药重点温补脾肾、益气固卫、宣化痰湿以补虚为尚。

  本方为老人咳喘和哮病恢复期证属气虚阳虚患者而设。方用生晒参、潞党参、黑附块温肾调脾以培元气。炙黄芪、焦白术、青防风益气固卫以御外寒。熟地、萸肉、山药、天麦冬滋肾润肺以养阴津。桂枝、干姜、茯苓、甘草温中散寒以化痰饮。紫苏子、苦杏仁降气消痰、止咳平喘。益智仁、五味子温肾益肺纳气定喘。麻黄辛苦温,宣肺散寒,治痰哮气喘。细辛辛温,温肺散寒化饮。沉香温中行气平喘。砂仁调胃行气消滞。陈皮健脾理气化痰。银杏肉温肺化痰,定哮平喘。胡桃肉补肾温肺,疗虚寒喘嗽。蛤蚧咸温,补肺肾、益精气、定喘止嗽。冰糖甘温,润肺气、补脾胃、消痰止咳,再加驴皮胶润肺滋肾、补阴养血。方取参附、六味、生脉、玉屏风、苓桂术甘、杏苏、小青龙、人参蛤蚧等方加减,合诸方于一炉,肺脾肾三经兼顾,温补脾肾为主,宣肺散寒为辅,标本同治,符合病机。冬令进膏调治,每多获得预期疗效。



【名方】二冬清肺饮
【组成】天门冬15克,麦门冬15克,清半夏10克,橘红10克,白桔梗10克,川贝母10克,杏仁泥10克,甘草8克。
【功能】滋阴清肺,化痰止咳,降逆平喘。
【主治】急慢性气管炎,咳嗽吐痰,百日咳,老年喘嗽等。老少咸宜,临证使用40余年,疗效满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液分2次服用。
【方解】

  用二冬清热养阴,润肺化痰。麦门冬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于贼邪,故止咳立效;天门冬屡屡滋肾助元,故消痰殊功。半夏、橘红、甘草乃化痰圣药,《药性论》曰:“半夏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桔梗苦辛性平,专入肺经,化痰止咳,治寒热外感可用。又因其轻浮上升,有舟楫之称,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故治上焦病症多用之。杏仁、川贝乃止咳化痰要药。《本草求真》论杏仁曰:“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功,缘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和,温则宣滞行痰。《本草汇言》载:“杏仁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

  综上所述,药仅八味,然熔滋阴清肺、化痰止咳、降逆平喘于一炉,无论新感久咳、虚实寒热,但见咳喘痰多者,无不应手奏效。
【加减】急性热象重者,可加双花20克、黄芩20克;慢性肺虚体弱者加辽沙参15克、生山药15克;百日咳加栝楼仁(捣碎)10克。





【名方】二麻四仁汤
【组成】炙麻黄4.5克,麻黄根4.5克,苦杏仁9克,桃仁9克,郁李仁9克,白果仁(打)9克,百部9克,款冬花9克,车前草24克,生甘草4.5克,陈辛夷9克,苍耳子9克。
【功能】调整肺气、排痰止咳、散风脱敏。
【主治】哮喘、咳嗽。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小儿可酌量分多次服。
【方解】

  麻黄辛散,开腠理,宣肺气,透毛窍,散风寒,化痰平喘,但能收缩血管,故高血压患者忌用,又因发散力较强,故体虚多汗者亦忌之。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不但能止汗固表,而且还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两者合用,一开一合,开合相济调整肺气,不但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而且没有升提血压、助长兴奋的流弊。杏仁降肺气之上逆,桃仁化血络之凝瘀,一气一血,能调畅肺部郁血,顺气降逆。郁李仁滑肠下气,清能去浊,白果仁敛肺而不敛痰,一滑一涩,能起上(痰)下(便)分消之功,百部、款冬花在《济生方》中为百花膏,用于喘嗽不已,亦可治痰中带血。车前草、生甘草排痰止咳,调和诸药,陈辛夷、苍耳子散风脱敏。
【加减】若服本药出现便溏,一般可不予处理,严重者去郁李仁,加藿梗、川朴。如湿重纳呆,可加苍术、川朴。便艰加大腹皮、栝楼仁、火麻仁。痰稠不畅加象贝母、栝楼皮。中满气滞加柴胡、生牡蛎、郁金、菖蒲。腹胀加大腹皮、栝楼。热重加土茯苓、忍冬藤、连翘、白薇。如过敏症状不明显者去陈辛夷、苍耳子;过敏症状明显者加白僵蚕、净蝉衣。泛恶者加制半夏、姜竹茹。昼轻夜甚加夜交藤、合欢皮。痉咳加玉蝴蝶。气虚加太子参、明党参;阴虚加北沙参、麦门冬、知母、玄参。肾不纳气,喘息甚者加黑锡丹。





【名方】复方鱼桔汤
【组成】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黄连5克,金银花30克,甘草5克,象贝母10克,黄芩10克,冬瓜仁30克,桃仁10克。
【功能】清热解毒,祛痰排脓。
【主治】肺脓肿之咳嗽、胸痛、咯脓痰、发热不退。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方解】

  本方以鱼腥草、桔梗为主,鱼腥草是治疗肺痈的要药,有清热解毒作用,《神农本草经疏》谓“鱼腥草能治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吐脓血之要药”。该方用黄连,配以金银花、黄芩、甘草以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桔梗有很好的祛痰排脓作用,配以冬瓜仁、象贝母、生苡仁、桃仁以加强祛痰排脓效用,并有化瘀之功。
【加减】邪盛而壮热不退者,另用黄连6克研末装胶囊分4次吞服;病在发展阶段,一日服药2剂,每隔3小时1次;咳血者加白芨10克、黛蛤散30克;气急痰壅者加桑白皮15克;胸痛甚者加广郁金10克、丝瓜络1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克;病久或年老患者,正气虚弱,加生黄芪30克、北沙参15克、党参15克。
【病例】

  患者陆某某,女性,32岁,农民。1983年5月8日住院,患者于4月28日起全身酸痛,胸闷不适,二天后恶寒发热,干咳,胸闷痛,胸痛随呼吸而增剧,遂来院诊治,诊为肺脓肿而住院治疗,住院后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5天未见好转,乃停用抗生素,改用中医药治疗。患者每日恶寒发热已旬余,汗出热不退在40℃左右,左侧胸痛,咳嗽,咯少量粘稠痰,有臭气,纳少,口干引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为肺痈,热毒邪盛,脓痰壅滞肺叶,治以清热解毒,祛痰排脓。用鱼腥草30克、黄连10克、黄芩15克、金银花30克、甘草3克、桔梗15克、冬瓜仁30克、生苡仁30克、象贝母1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广郁金10克、芦根30克,并配合黄连粉吞服及生大黄粉溶于温水灌肠,后加减该方服20余剂而愈。


【名方】附子大黄细辛汤
【组成】制附片12克(先煎),大黄炭6克,木通9克,当归身9克,桃仁9克,细辛3克,生甘草9克。配合针刺:取双侧孔最穴,用1.5寸30号毫针,刺入1寸左右,使针感下达手指,上达前胸,并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留针时,每隔5分钟,行针1次。
【功能】温阳散寒,活血祛痰。
【主治】哮喘急性发作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尤其是单纯性过敏、青壮年或体虚而邪偏于肺寒者,症见哮喘而兼痰清稀色白、胸膈满闷、面色暗滞、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浮紧。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肺寒哮喘,多由素体阳虚肺弱,痰湿内停,感外邪而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促痰鸣而发。方用附片、细辛辛温之品温阳通经,以恢复肺之宣降;阳虚寒盛,气涩血迟互成因果,用归身、桃仁、大黄炭活血而助气行,使肺气即时得降;又用木通通经、甘草护胃和调,不平喘而喘自平。针刺取治肺喘之验穴孔最,则为急则治标,取平喘利肺以缓急之意。
【加减】哮喘发作时,先行针刺以平喘,再服上方,每日1剂。如有外感表证者,先于脊柱两侧,风门及大肠俞穴处拔走罐,使皮肤微红为度,再用毫针刺大椎穴,留针5分钟,接用上法。若咳嗽明显,咯白泡沫痰,难咯出者,针刺天突穴,用2寸毫针,先直入1寸,针体弯曲,沿气管前向下,使针感传向前胸,得气后行针2分钟,不留针;再针合谷(双),用提插泻法,行针1~3分钟,不留针;并于上方加石苇(先煎)30克。若体壮、便秘、苔黄腻者,针刺原方加大肠俞(双),用2~2.5寸毫针直刺,使针感达少腹部,用提插捻转泻法,行针1~3分钟,不留针;中药可将上方中大黄炭改酒军6克加苦参9克。若虚汗多、纳差、便溏者,前方木通改为苦参9克、细辛改为五味子9克;针刺加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直刺,使针感达足,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名方】感冒立愈汤
【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厚朴5克,杏仁10克,莱菔子7.5克,白前10克,炙麻黄5克,蜈蚣2条,全蝎7个,生姜3片,大枣3枚。
【功能】宣肺豁痰,调和营卫,镇痉熄风。
【主治】风寒感冒引起的高热、喘咳、抽搐。
【用法】取上药加水300毫升,武火煎至150毫升,日2次口服。
【方解】

  陈氏认为北地高寒,冬气常在,寒风冷气四时皆有,令人毛窍常闭,肺气不宣,故外感初起,法宜辛温,务使肺气宣降,玄府开张,俾表里相通,邪有出路,能从外解,不致内闭;即使是温热之邪所伤,亦宜于辛凉药物中加入辛温之品,以利疏解,惟需注意中病即止。

  方中桂枝、厚朴、杏仁、麻黄、白前宣肺解表,莱菔子、蜈蚣、全蝎豁痰降逆,桂枝、白芍、姜、枣调和营卫,功专力宏,故见效甚捷。陈氏认为,外欲脱者,因其尚未致脱,参附龙牡不可骤用;何以防其致脱?惟有调和营卫,使营卫畅行则阴阳互根,无变脱之虑。

  方中之蜈蚣、全蝎最善追风祛痰,镇静解痉,凡风痰闭肺致咳喘憋闷、见咳声不畅甚致痉咳者,用之皆宜。且虫药乃血肉有情之品,善升降而性灵。用补则峻而不腻,纳气固肺功可立见,填精塞隙,间不容发。凡先天不足、虚损痨怯及喘咳久嗽等证非此无功;用则迅而不猛,追风搜邪深可致骨,逐瘀破结无坚不摧,凡陈年痼疾、血凝痰结及行窜风证非此莫属。其味大都甘淡咸平,虽非大苦大辛可疗大寒大热,且能升能降、能出能入,隧道皮窍无所不到,故表里皆可,内外咸宜。虽有的具有毒性,但亦不剧,正可以毒攻毒。故可收一剂轻、二剂已之功。
【加减】凡外感缠绵难愈或表虚不固,屡患外感而症状前后相似者,必有深藏隐匿之邪,宜于方中加入山甲、皂刺、蜂房、黄芪。黄芪一味,古人谓之“补虚、主小儿百病”。黄芪托邪外出,山甲、蜂房、皂刺则能搜剔无余,然后议补,方能百发百中。若不搜尽伏邪,病家必不受补。小儿喘咳病恒多缠绵难愈,能知此法,可令速效。



【名方】归气定喘汤
【组成】党参30克,麦冬15克,熟地12克,白术6克,山萸肉15克,茯苓15克,知母12克,枸杞15克,核桃5个(打破),紫河车粉10克(兑服),甘草6克。
【功能】补肾纳气,归气定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心源性哮喘。
【用法】上药除紫河车粉外,一并浓煎3次,弃渣取汁,加入紫河车粉,分3次服,1日1剂。
【方解】

  党参、麦冬益气养阴;熟地、山萸肉、核桃、紫河车补益肾气而摄纳精气,以达到归气平喘之目的;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知母滋阴清热。全方共奏补肾纳气、归气定喘之功。

  按语:咳嗽日久不愈,迁延数月或数年未愈,发展成慢性咳嗽、哮喘。久咳肺病及肾,肾元不固,气失摄纳,气逆上奔而咳喘。本法为咳喘后期治疗大法,本方也是老年人冬病夏治的特效方剂。患者可将本方药物加工成膏剂,从夏季开始服用,一直服到冬季,待第二年夏季再开始服药到冬季,病情会明显好转。
【加减】咳嗽痰多者,加款冬花、紫菀止咳化痰;若喉痒、干咳少痰甚者,加天花粉、雪梨养阴生津润肺。
【病例】

  谭某某,男,65岁,工人。反复咳喘20余年,加重2个月。经某医院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住院2个月,给予青霉素、先锋霉素等药治疗,病情无好转,遂来我院诊治。患者被抬入诊室,咳嗽,喘促,动则明显,不能平卧,汗出,面青肢冷,神倦,舌淡,脉沉细。服归气定喘汤3剂后,患者自行走来就诊;继用上方加减,再服3剂后,生活起居如常;继以用本方加工的膏剂服用,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再复发。




【名方】急支速效方
【组成】清炙麻黄6~9克,生石膏20~30克,杏仁6~9克,甘草6~9克,黄芩6~9克,浙贝6~9克,鱼腥草20~30克,细辛6~9克,玉桂6~9克(后入),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炙杷叶6~9克。
【功能】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初起,邪入肺经,痰阻气道,清肃失灵,咳嗽剧发,痰稠色黄,早晚发作更甚。看似痰热阻肺,实则寒气内伏之证。
【用法】每日1剂,先用净水浸湿,水高于药面1寸,1小时后煎药。石膏先煎半小时,后入群药,玉桂最后放入5分钟后即停煎取药汁1碗,温服。隔6小时再煎,亦取药汁1碗温服。药量可根据患者年龄、体质酌情加减。禁忌:生冷油腻、海腥、牛肉、狗肉、辛辣及各种发食。
【方解】

  麻杏石甘汤为辛凉开肺之重剂。大城市中空气污染严重,非银翘散、桑菊饮轻剂所能取效,故选用此四味重剂为主,佐以黄芩清肺经之热邪,浙贝入肺经治新感咳嗽,鱼腥草合黄芩肃肺清热相得益彰。用细辛、玉桂反佐以散伏寒,紫菀、款冬花温润肺气,加枇杷叶祛痰止咳。
【加减】有咯血或鼻衄者去玉桂加白茅根。子夜咳剧者,为胸膈、肺络有血瘀凝结,宜加丹参、当归、川芎、桃仁以活血散瘀通肺络,可见良效。

【名方】健身固表散
【组成】黄芪40克,白术20克,防风20克,百合40克,桔梗30克。
【功能】补益脾肺,强卫固表。
【主治】气虚自汗,体弱感冒,或慢性鼻炎、气管炎以及因表虚卫阳不固而常常感冒,或感冒缠绵不愈者。
【用法】以上诸药共为细末,每次服9克,每日2~3次,开水冲服,7天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愈。或改为汤剂(照上方剂量各药减半),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一般服3~5剂即可。
【方解】

  气虚不能卫外,则津液不固而自汗;卫气不固则腠理空疏,容易感受风寒。惟黄芪甘温益气补三焦而固表,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乃补剂中之风药也。防风上行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痛,外解四肢挛急,称之为治风之仙药;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而实卫。夫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三药合用,为善散风邪之专剂——玉屏风散。盖因三药俱辛温之品,故加百合甘寒滋阴润肺,以救其燥烈过亢之弊;桔梗为舟楫之剂可载诸药上行,且入手太阴肺经而开达肺气。肺主皮毛,肺之宣发肃降之令行,则皮毛得濡养而润泽,以此可助玉屏风固表之力,诸药合用,使补者得补,散者得散,以达燥湿相济,阴阳和顺,病邪自祛,体自康健。
【加减】若素有慢性鼻炎而见鼻塞不通者可加辛夷15克。
【病例】

  刘某,男,28岁,1990年4月27日就诊。患者于去年3月份患感冒,曾服用解热止痛药,始小效,但汗出不彻,仍头痛、身痛,继而加大剂量,1次服阿斯匹林2片,饮姜汤1大碗,覆被取汗,少顷周身涔涔汗出,又饮红糖水1碗,须臾,全身汗出如水洗,湿衣沾被。第2天头痛、身痛已减,自觉病愈。以后,稍有劳作,即见汗出,因余无不适,未予理会。一日,下地回家,自觉劳累,卧床稍息,不意入睡,一觉醒来,即觉头痛不舒,周身酸懒,服安乃近等药,嗣后,身常自汗出,无汗时反觉全身不适,头痛、鼻塞,因此家中常备阿斯匹林、安乃近等药,如此缠绵至今。诊其脉缓而无力,右脉尤弱,舌质淡苔薄白,此乃气虚自汗,体弱感冒也,遂处以本方,研为细末,每次9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于服药后第6天,患者欣然来告,自汗已止,感冒已愈,为巩固疗效,又嘱其按照原剂量,每日服2次,再继服7天,迁延年余的痼疾遂获痊愈。

  按:俗云“大汗亡阳”,该患者因多次发汗,汗出过多,损伤卫阳,致使表虚不固,常自汗出,感冒时作,故以本方补益脾肺、固表强卫以治,因药证相契,故获良效。


【名方】截喘汤
【组成】佛耳草15克,碧桃干15克,老鹳草15克,旋覆花10克,全栝楼10克,姜半夏10克,防风10克,五味子6克。
【功能】降逆纳气,化痰截喘。
【主治】气逆喘促、咳嗽痰多(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
【方解】

  方中佛耳草、碧桃干、老鹳草除痰镇咳而平喘逆,且能调整植物神经功能为主药;辅以旋覆花开结化痰,降逆止咳;栝楼清上焦之积热,化浊痰之胶结,善开胸中之痹阻;半夏清痰下气,去胸中痰满犹能治咳;佐以五味子补肾纳气,镇咳敛肺,防风发表敛汗通治一切风证瘙痒隐疹而抗过敏。上方共具清肺化痰、降逆纳气、截喘之效。
【加减】气虚者加白参3克,黄芪30克;肾虚者加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补骨脂10克,亦可加蛤蚧3~5克;咳甚引起喘促无痰或痰不多者可加南天竹子6克;热喘加生石膏15克,知母、黄芩各10克;寒喘加服紫金丹(须特制,砒石5克、明矾10克、豆豉100克,糊丸绿豆大小,每服7、8丸,日2次,有肝肾病勿服,有效与否服1星期为止,切勿多服、常服。)多咯有痰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克;胃家实便秘者加调胃承气汤1剂;喘止后常服河车大造丸、左归丸或右归丸,3克,日2次,口服。



【名方】解毒清热饮
【组成】双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30克,桑叶20克,薄荷15克,柴胡10克,芦根20克,生石膏20~30克,滑石20~30克,甘草15克,黄芩15克,蝉蜕15克。
【功能】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主治】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高热、低热均可服用。
【用法】先煎生石膏20~30分钟,然后煎群药,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方解】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柴胡发汗解表,清解外邪;蝉蜕疏风清热定惊解疽;桑叶宣通肺络,清漓风热;菊花明目疏风,清降肺火;甘草、芦根清上焦风热,兼养胃阴;生石膏清阳明之热,而无伤津之弊;滑石利窍,清热解肌有发汗作用;黄芩清气漓热;据抗菌试验,银花抗菌谱较广,连翘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于是使患者的邪热,一从汗解,一从便解,从而,邪退病除,患者自会很快痊愈。按:本方是从银翘散、桑菊饮、大一散、白虎汤在临床摸索多年化裁而成,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和个人的心得体会认为,对高热感冒和低热一般伤风、感冒,皆可服用,均有良好效果,屡试屡效,病例较多,不能一一列举。
【加减】如兼见咳嗽时加前胡15克、杏仁15克、橘红20克。痰多者加川贝10~15克、海浮石20~30克。
【病例】

  马某某,女,70岁。突然高热,头痛,周身烦痛,体温41℃,服用西药多日热仍不退,症状不减,服此方3剂后,热退症减,三天后病愈身和。刘某某,男,45岁,干部。突然发烧,头疼身痛,后背麻冷,肢倦乏力,体温38.5℃,服此方两剂很快热减烧退,体温下降,第2天照常上班工作。注意应根据患者体质增减药量。


【名方】解郁宣肺止咳方
【组成】柴胡12克,黄芩12克,半夏10克,细辛6克,五味子10克,生姜或干姜10克,杏仁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
【功能】解郁散邪,宣肺止咳。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夜间咳甚或昼夜阵咳,吐泡沫痰或清稀痰,苔薄白或薄黄而润,舌质正常或偏红,脉弦细、弦数或弦,病程一周以上,伴有“少阳病,但见一证”的患者其效颇佳。
【用法】水煎服,1日3次。
【方解】

  本方适应证以咳嗽,病程较长,夜咳为甚,吐清稀泡沫痰,苔薄白(黄)而润,脉弦等为主要证候的患者,其病机乃邪郁少阳导致三焦气机郁遏,肺气失宣,故法当疏畅三焦气机,解郁散邪,宣肺止咳为治。

  方中柴胡、黄芩、枳壳和解少阳、疏畅气机、解郁散火;半夏、生姜、细辛、五味子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杏仁降肺气平喘咳;甘草和中。全方意在解郁、宣肺、止咳,气郁解而邪散,外邪散则肺气宣而咳嗽自止。肺主宣降、肝主疏泄、三焦司气机水火的升降,而肺的宣降靠肝的疏泄和三焦升降调节。肝胆互为表里,胆与三焦同属少阳而司相火,其气机郁遏,相火不得泄越,化为邪火上逆于肺,则咳嗽作矣。故有“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夜咳三焦火”之说,故当以清解三焦郁火,温肺散寒为法。

  本证属外感咳嗽,故“小柴胡汤”去参、枣之补,加枳壳助柴芩以宣畅气机而清解郁火,加杏仁降肺气,配柴胡降浊升清。清稀泡沫痰属肺通调水道功能失调的表现,故加细辛,配姜、夏既能温化清稀泡沫之寒痰,又助通调水道之功;再加五味子之酸敛以防姜、辛之辛散,且姜、辛、味同用,收散并举,相反相成,发挥温肺化痰、敛肺止咳之作用。
【加减】春加荆芥、薄荷、防风;夏加香薷、厚朴、陈皮;秋加苏叶、前胡、桔梗;冬加麻黄、桂枝;久咳不已加粟壳、丹参、桃仁;咳而遗溺者加黄芪、益智仁;喉痒者加牛蒡、蝉衣。

【名方】金水交泰汤
【组成】南沙参50克,黄精30克,苏子30克,赤芍30克,木蝴蝶1O克,地龙12克,制南星15克,葶苈子15克,黄芩30克,甘草15克,沉香6克(为末,分6次冲服)。
【功能】养阴益气,清热化痰,降气活血,纳气归肾。
【主治】由于喘咳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以致五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敷布障碍,喘、咳、痰三症常见,甚则饮溢皮下形成水肿者。中医之肺胀,现代医学所称之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之不兼外感者均适用本方。
【用法】水煎服。第1次加水适量,煎沸15分钟后取汁;再加水适量煎沸20分钟取汁;再加水适量煎沸25分钟取汁。三煎药汁合在一容器内振摇后分六次服。病重者日3夜1服,病轻者日3服。药汁混合后趁温服1/6,余汁置冰箱内分5次煎煮后温服。
【方解】

  本方用南沙参养阴补肺;甘草益气祛痰;黄精一药,《本草从新》谓其“入心、脾、肺、肾四经”,具有气阴并补之功。三药合用,补其既虚之脏,使其本固则足以抗邪。苏子、制南星性味辛温,燥湿化痰;地龙、葶苈子性味辛寒,通络泻肺。两组药一阴一阳,一缓一峻,使水饮得化,顽痰可蠲。痰浊蕴肺,易于化热,阻闭气道,故用黄芩清肺泄热,防止化火刑金;木蝴蝶宽胸快膈,疏通气道壅闭。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故用赤芍活血通瘀;母病及子,肺病则肾虚,肾虚则难纳气,故用沉香以纳气归肾。全方补泻并施,清温并用,治上顾下,标本兼赅,共奏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之效。
【加减】病减勿停服,只在方中去葶苈子,减苏子、地龙、黄芩、赤芍、甘草量之半,另加白术15克、女贞子10克增强肺脾肾功能,抗御外邪,减少复发。心悸气短较甚者南沙参加至100克,葶苈子加至30克;痰多咳嗽不爽者制南星加至30克;长期应用激素的病例,甘草可用至30克,酌减或停服激素,并逐减甘草量;痰瘀阻碍肺气,瘀滞心肺而见唇甲紫绀、胁下痞块等症者加桃仁、五加皮;阳虚水泛而见面浮胫肿者减甘草量,加茯苓、附片;心阳欲脱者加人参或合生脉散再加附片、龙骨;痰蒙清窍、神志恍惚,时清时乱者加石菖蒲、远志。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老钟医 + 1 感谢分享!
何二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1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甘草堂
2
甘草堂发表于 2013-8-16 14:45:02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1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zhangjieliang12
3
zhangjieliang12发表于 2013-8-16 15:27:02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1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凡人天使
4
凡人天使发表于 2013-8-16 16:14:4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感谢分享

  • 投票
  • 收藏 收藏1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wanghengqian
5
wanghengqian发表于 2013-8-16 17:48:3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感谢分享

  • 投票
  • 收藏 收藏1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