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痛心
 页 | 末页
1
为民痛心发表于 2008-1-14 23:05:40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概述】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是一种影响美容的病症。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欠理想。 现代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报道,至迟不晚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1965年有人试用皮内针法获效。70年代,又作了进一步探索,如采用深刺久留针法,只针健侧不针患侧的缪刺法等,著者使用穴位注射于抽搐最明显之处,亦有一定效果。但总的来说实践还是较少,且以内部报道文章居多。80年代以来,面肌痉挛的治疗始得到针灸界较广泛的重视,不仅仅是观察例数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对刺灸法的多方面探索,从而出现了一些比较独特的刺法,如丛刺法,刺激面神经干法,浅刺皮部法及行气法等等。当应用传统的刺灸法难以取效时,选用上述刺法往往能奏效。 目前,各种刺灸之法治疗本病,有效率一般在80%左右。有人曾比较针灸行气法与一般针灸法或其他中西医药疗法,发现无论近远期疗效,均以行气法为优。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面肌痉挛是一种顽固且易复发的疾病,要求患者耐心治疗,而医者也应在一种方法未取效时,及时改用另一种穴位刺激法。 --------------------------------------------------------------------------------

【神经干刺法】 取 穴: 常用穴:阿是穴。 备用穴:合谷,眼轮匝肌痉挛加鱼腰、四白,面肌痉挛加迎香、夹承浆。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垂前耳轮切迹与耳垂根连线之中点,或乳突尖前缘下5mm处。其下为面神经交叉点最近处,约在下颌支后缘后约0.5㎝。操 作: 每次仅取常用穴和合谷穴,余穴据症酌选。先在阿是穴消毒并以2%普鲁卡因局麻,取28号2.5~4㎝左右长的毫针(1~1.5寸)2根,分别刺人阿是穴和合谷。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经干。当刺中时,患者有强烈的触电感或耳深部疼痛,术者手中有韧性感。此时,将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电针仪,开始时电流不宜过大,频率不限,以食、拇指出现规律性抽动为宜。当采用提插手法或电针刺激使面神经损伤后,表情肌可出现松弛(面瘫)。其余备用穴应使针下有酸胀或麻电感。每次针20~30min,每隔5~7日针刺1次。一般针2~3次。效 果: 疗效标准:显效:患侧面肌轻度无力,抽搐停止;无效:抽搐次数或程度略有改善或无改变。 共治110例,显效10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3%。通过随访发现,平均有效时间约在10月左右,最长有达28月的。注意事项: (1)本法是一种通过对面神经损伤来控制面肌痉挛的穴位刺激法。应用于本法必须掌握局部解剖知识和操作要领,针刺手法和电脉冲刺激均应适当,要避免损伤过重而引起其他副作用。 (2)本法具有较好的缓解面部痉挛的作用,但不是根除之法,主要用于症状明显而体质较好者。 (3)本法操作成功后可引起轻度面瘫,一般多可恢复。如操作不当,损伤浅表血管,针后可能出现肿胀,数日消退。针后如出现眩晕,呕吐等并发症,休息1~2h即恢复。 --------------------------------------------------------------------------------

【穴位埋植】 取 穴: 常用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为面肌痉挛之起动点。操 作: 先将患侧面部作常规消毒,然后用皮肤针轻轻叩打该侧面部,自上至下,自左至右,反复仔细弹刺。当叩打至某部位,出现针尖一触,立发痉挛现象时,即在该处埋揿针1支,上贴敷肉色胶布。3日后取掉所埋揿针,继用前法,寻得阿是穴后再埋针。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效 果: 按类似以上标准评定,共治45例,控制3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注意事项: (1)注意严格消毒穴区,用一次性皮肤针针具和揿针针具。埋针期间注意面部清洁,一旦发现局部有红肿或疼痛现象,患者应立即请医生处理。 (2)一疗程后效果不显者可改用它法。 -------------------------------------------------------------------------------- 【丛刺法】 取 穴: 常用穴:阿是穴。 备用穴:四白、鱼腰、攒竹、迎香、颊车。 阿是穴位置:面部痉挛之起动点。操 作: 常用穴每次必取,用丛刺法。方法为取30~32号毫针(0.5~1.5寸长)15~30枚。浅刺入阿是穴,采取密集排针,或散刺(其间隔为0.5~1㎝宽),应使针尖的皮肤突起,形成一个小丘,并使针体悬吊而不下落。备用穴则在面肌痉挛附近取2~3穴,亦宜浅刺。留针20~3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效 果: 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定,共治30例,控制为18例,显效5例,好转7例,有效率达100%。本法简便易行,而坚持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注意事项: (1)阿是穴的寻找可参考上述埋针法,也可询问病人。据著者经验,本法适用于早期轻症者,对病程长或症情重者可加用埋针法。 (2)本法针刺时,患者有轻微痛感,部分病人针刺部位有微微发热感,或皮肤充血发红,均属正常现象。 --------------------------------------------------------------------------------

【穴位注射】 取 穴: 常用穴:翳风、颊车、太阳、地仓。 备用穴:瞳子髎、颧髎、合谷、阳陵泉、风池。操 作: 药液:混合注射液(苯巴比妥钠加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32磷酸铬盐(放射性胶体)。 每次选常用穴1~2次,备用穴1~2穴。上述药液任选一种。第1组药物,取苯巴比妥钠注射剂0.1g加1%盐酸普鲁卡因1ml混合后作穴位注射。第2组药液,采用头皮针头注射,针头插入穴位后,可上下缓缓提插,但不捻转,待病人得气后,将药液缓缓注入,每穴注入0.1~0.2ml (约含10~20微居里)的无菌胶体32磷酸铬盐溶液。 第1组药液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2组药液每周1次,连续2次为一疗程,隔15天后再作另一疗程。效 果: 穴位注射法共治疗134例,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定,控制为26例,显效64例,好转4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8%。注意事项: (1)在注射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前,应作过敏试验。 (2)要熟悉穴位注射常规,面部穴位注射时,不要作大幅度提插捻转,药物注射量以每穴不超过0.2ml为宜。 --------------------------------------------------------------------------------

【体针】 取 穴: 常用穴:夹承浆透承浆,夹承浆透地仓,地仓透迎香,颧髎(或太阳)透下关,四白(或攒竹)透睛明。 备用穴: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复溜透跗阳,神阙。操 作: 常用穴均取,备用穴据症酌加1~2穴。以28~30号毫针透刺,进针后捻转1min,留针1~2h,每20min行针1次;神阙用隔盐灸3~5壮。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日。效 果: 共治68例,结果,控制26例,显效25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2%。注意事项: (1)本法以透穴和久留针为特点,刺激较强,应谨防晕针,有条件者可令患者卧床针灸。 (2)四白透睛明时,注意不要刺破血管,以防发生皮下瘀血。 --------------------------------------------------------------------------------


【温针加拔罐】 取 穴: 常用穴:地仓(或阿是穴)、后溪、四白。 备用穴:迎香、人中、承浆、颊车。 阿是穴位置:面肌抽动起动点(多在嘴角或上下唇的汇合点旁开2cm处)。操 作: 用毫针以30°角从常用穴地仓或阿是穴向迎香穴方向直透至患侧内眼角,进针2.5~3.5寸;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2~3寸;从地仓透人中,从地仓透承浆。后溪直刺1.5~2.5寸,最低斜刺透过3/4手掌部分。留针1.5~2h,用卫生香施灸针尾。 取口径为0.6~1寸的小玻璃火罐(或瓶)用水和成之面团并搓成面条转在罐口,再以投火法,将火罐拔四白穴上,留罐20~30min。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效 果: 共治疗572例,痊愈459例,显效73例,有效1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96.3%。注意事项: (1)本法系以地仓为中心进行透刺,其中,从地仓透向内眼角有较大的难度,须有手法熟练者操作。 (2)面部拔罐的留罐时间,应因人而异。注意不可留置太久,使局部起水泡,影晌美容。 --------------------------------------------------------------------------------

【仿针刺与足部按摩结合-竹针治疗面肌痉挛】根据《灵枢 官针》中有关“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的记载,笔者将仿针刺与足部按摩结合起来,创竹针治疗面肌痉挛,疗效优于局部取穴针灸,对发病在一年以内者效果尤为显著。具体方法是:选择坚韧的竹扦削制成竹针,消毒备用。取足部反射区之脑、三叉神经、肝、肾、眼、耳区,十四经穴太冲、太溪、解溪、涌泉。先行竹针点刺,再以指腹揉按之。每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两天。可单针治疗,也可多针集束使用。本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足部反射区原理设计的。治则遵循补益肝肾,平肝熄风,养血舒筋,缓急制动,立意上病下取、以下治上。竹针能比金属针进行更大范围的区域性多点集束式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和经络传导,使大脑皮质和受损神经获取充分的良性调节信息,从而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修复受损神经,或者解除病理性压迫和干扰,缓解面肌痉挛。 --------------------------------------------------------------------------------

【针灸及穴注治疗面肌痉挛43例】 面肌痉挛或称面肌抽搐,以一侧面肌的抽搐样收缩为特点。我科采用针灸配合穴注治疗面肌痉挛4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全部是门诊病例,男17例,女26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14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1周。 1.2 治疗方法 1.2.1 针灸治疗 (1)选穴:阳白、太阳、下关、颊车、地仓、颧?、承泣、四白、合谷,抽动局部阿是穴。(2)针刺方法:每次选5~6穴,均留针80min,平补平泻,禁用电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1.2.2 穴位注射 (1)选穴:同针灸治疗。(2)药物选择:5mg安定注射液1支。(3)手法操作: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同,每次选3~4穴,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无菌皮试空针吸取药液,在选定的穴位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物慢慢注入,每穴位注射0.1ml药物,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经1~2个疗程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年随访未复发;显效:经1~3个疗程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发作;有效:经3个疗程以上治疗,仍有轻微发作,发作时间缩短,间隔时间延长;无效:经3个疗程以上治疗,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 2.2 治疗结果 43例中,痊愈16例,占37.21%;显效11例,占25.58%;有效13例,占30.23%;无效3例,占6.98%。 3 讨论 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之一,劳累、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是其发病的重要诱因,治疗的方法虽多,但基层医疗机构掌握得并不多。本方法操作简单,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配合穴注,通过药物的滞留效果,增强了针刺感应,从而起到通经活络、调气活血、濡润筋脉、恢复面部肌肉功能的作用。安定注射液又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同时又 有明显的中枢性肌松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疗效。 作者单位:405200重庆市梁平县中医医院针灸科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作者:李其勇 --------------------------------------------------------------------------------

【浅刺法治疗面肌痉挛42例】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病,患者多见于30~50岁。笔者根据该病的特点,采用浅刺法治疗收到较好效果,现将近3年治疗的42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21~72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4年。 1.2 治疗方法 取穴:丝竹空、阳白、四白、太阳、球后、地仓,均取患侧,根据痉挛部位,每次取3~5个;另外配合风池、合谷,均为双侧。选30号1寸毫针,进针深度约为0.5寸左右,病变处穴位不行任何手法,进针时尽量转移患者注意力,快速进针,留针2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治疗1~3个疗程,统计疗效。 1.3 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内未复发;(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劳累、情绪不佳或饮酒后偶见轻度发作,不须治疗即能自行停止;(3)进步:痉挛程度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4)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变。 2 治疗结果本组治疗42例,临床治愈18例,占42.9%;显效14例,占33.3%;进步10例,占23.8%。本组病例全部有效,其中10次内治愈11例,20次内治愈6例,30次内治愈1例。 3 典型病例患者,女,62岁。2002年3月17日初诊。主诉:双眼经常睁不开,嘴角抽搐4年。现病史:患者4年前因生气后出现左眼睑抽动,当时未治,后加重,感觉睁不开眼,遂到医院就诊,诊断为“肌无力”,给予新斯的明片口服,无好转,且逐渐加重,常双眼突然闭合,影响视物,头部多次被撞伤。2002年1月到朝阳、秦皇岛等地医院就诊,经头颅CT、胸腹彩超及各种血象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仍按“肌无力”治疗,继续新斯的明片及维生素B 1 、B 12 等,症状改善不明显,来我院治疗。查体:精神状态一般,行走自由,双臂有力,可见患者双眼双唇抽搐频繁,余无异常。诊断:面肌痉挛。治疗:因病在双侧,故取双侧阳白、四白、太阳、迎香、地仓及风池、合谷,按上述操作治疗1次后,痉挛次数减少;治疗10天后,痉挛发作时间变短,频率明显降低;继续治疗10天,症状基本消失,偶尔有左眼角抽动。 4 体会本病病因未明确,西医常给予镇静及营养神经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手术治疗损伤大,后遗症明显,采用针刺治疗本病,则有显著效果。通过针刺,以疏通经络,使气血调和。面部肌肉得以濡养,过度兴奋 的神经和肌肉恢复正常。特别是采用浅刺法,类似毛刺法,《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本病无论轻重,病位均较浅,明·汪机在《针灸问对》中说:“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浅深。”浅刺法可激发穴位浅层的经气,获得针感,留针候气,使气至病所,达到治疗目的。因该病与情绪关系密切,故操作时应尽量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因浅刺针法进针迅速,疼痛较轻,可以镇定安神,以上共同起到针刺治疗该病的良性刺激作用。李梅 尚涛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6月第1卷第3期【推拿加针刺治疗面肌痉挛30例】作者:刘蓉 中国针灸杂志 刘蓉(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四川643020)近几年来笔者用面部推拿加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资料均属门诊病例,30例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5年。治疗方法 2.1取穴主穴:承泣、颧髎、下关、球后,取患侧用推拿手法。配穴:肝气抑郁型泻太冲;肝血失荣型补足三里,平补平泻血海;风邪阻络型泻风池、合谷;肝风内动型泻百会、行间;风痰阻络型泻丰隆、风池,以上配穴除合谷取健侧外,其余皆可取单侧或双侧。 2.2方法推拿与针刺同时进行,根据辨证选择好针刺穴位,选用26~28号、长1~1.5寸毫针,患者取端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运用提插与捻转相结合的手法使针刺得气,留针至推拿结束,中途可根据情况运针,推拿时,医者站于患者身后或侧面,先用单手的指腹在患侧面部轻轻地慢慢地作来回直线形或圆形的抚摩动作约1分钟,然后用一指弹法分别作用于面部各穴位,每穴约100~150次,施术时医者应注意沉肩、垂肘、悬腕,同时配以点穴法,每穴停留10秒左右,注意按压的方向要垂直,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切忌用迅猛的暴力,接着用拔络法拔动患处约1分钟,其频率的快慢、手法的轻重,可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而定,再用大鱼际轻轻擦摩患处5~10次,然后用虚掌有节奏地拍击患处10~20次,拍打时以皮肤出现微红充血为度。最后提拿风池穴20次左右,再在颈项两侧上、下往返提拿5~10次,此种方法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1疗程后可休息2~3天,3~5疗程后观察疗效。疗效观察 30例患者中,治愈(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12例,占40.0%;显效(面肌痉挛的次数和幅度明显减少)16例,占53.3%;好转(面肌痉挛的次数或幅度较治疗前有所减轻)2例,占6.7%,总有效率100%。体会面肌痉挛多因肝气郁结,肝血失荣,肝风内动,风邪阻络,风痰阻络所致,用推拿法局部治疗有舒筋活血、解痉之功。其辨证配穴泻太冲可疏肝理气,补足三里、平补平泻血海可养血活血;泻风池、合谷可疏风散邪;百会是足厥阴肝经在巅顶的会穴,取之与循经远取的行间用泻法可平熄亢逆的风阳;丰隆为足阳明经的别络,泻之可宜通脾胃二经之气机,蠲化浊痰,配以泻风池可奏祛风涤痰之效。本法的治疗体现了中医学的辨证观与整体观。最近碰到了2例面肌痉挛的患者,一例采用“吊针”,一例采用多针浅刺,均取痉挛明显的部位,并辨证配合肢体远端穴位,效果还不错,目前正在治疗中,治疗了有八九次,但是没有痊愈,只是症状减轻。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