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ytqlzhs
 页 | 末页
1
thytqlzhs发表于 2014-7-26 23:43:01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学中医的捷径(一位中医前辈的学医心得 )
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二、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一个深而宽广。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
四、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五、易学。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六、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但初学抚得龙泉。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
七、其它医书,但观其方。论坛理法方论中病情辩析.

六气实为一气 阴阳至简太阳寒水在上 降阳 ——党参
少阴君火在下 升阳 ——附子
太阴脾土在中 调升降 ——干姜炙甘草
少阳——阳之渐升 ——柴胡
太阳——阳之升极 ——麻黄桂枝生姜
阳明——阳之降(将入阴) ——黄芩党参
太阴——开门迎阳气下降(配合阳明之降)
少阴——阳气敛降至极
厥阴——关门送阳气升发,阳气由阴出阳,位仍在阴 ——当归
少阳——开门引阳气破阴出阳,位已在阳
如此周而复始。六经讲的其实都是——阳气的运行。阴盛的本质,就是阳虚;阴虚的本质,就是阳盛。讲的也不只是“量”的多少,更本质的是“位”的变化——阳的位置在下,上面的阴就盛了;太阳(阳)下去了,黑夜(阴)就上来了——能量的多少没有变化,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

祛湿方:
广霍香15克
茯苓15克
陈皮15克
石菖蒲20克
白蔻15克
法半夏20克
生姜30克
苍术15克
湿的本质还在于阳不足,补阳才是关键!

失眠常用方剂:
(1)伤食不寐保和丸山楂,神曲,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连翘,莱菔子,生姜,大枣.
(2)心下痞,不寐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
(3)上半夜不能入睡,阳不能入阴暖水燥土兼降金水.
砂半理中汤宜之.砂仁,半夏,附子,茯苓,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4)下半夜易醒,醒后难以入睡
柴芍二陈龙骨牡蛎汤. 柴胡,白芍,陈皮,半夏,茯苓,龙骨,生牡蛎,甘草.生姜. 亦治睡眠浅.。易惊醒是有下寒,中下寒,加姜附。一部分人服温阳药后,睡眠改善,但易早醒,是因阳升稍过,或含藏不足。
天魂地魄,地魄不收,神魂不藏,夜不能寐。病阴虚。
地魄汤半夏,牡蛎,玄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则安静,干姜附子汤主之.
(5) 土湿木郁,神魂失藏,虚烦而不得眠酸枣仁汤炒枣仁,川芎,茯苓,甘草,知母
(6)火泄烦生,不得卧黄连阿胶汤黄芩,黄连,阿胶,白芍,鸡子黄.
(7)阳明腑病,胃家实,不得眠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百合地黄汤,温病诸承气汤.
(8)伤精失眠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
(9)阳衰土湿,身重,心下悸,不寐半夏麻黄丸半夏,麻黄.
(10)胃气虚逆,卫行于阳,却不得入阴,故目不得瞑半夏秫米汤半夏,秫米.
(11)顽固性失眠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蛎,黄芩,甘草.
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12)相火上扰,不寐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
黄连温胆汤黄连,竹茹,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枣.
(13)少阳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猪苓汤阿胶,滑石,茯苓,猪苓,泽泻.
(14)土湿胃逆,相火不藏,惊悸不寐金鼎汤茯苓,甘草,桂枝,白芍,龙骨,牡蛎,半夏.
(15)土虚,微畏寒,不寐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干姜,甘草,附子.
(16)血亏不寐桂枝胶苓汤桂枝,当归,白芍,阿胶,白术,茯苓,干姜,甘草.
(17)水气滞胸,郁成湿痞,凌侮宫城,致心神烦扰,不得眠睡. 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陈皮.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18)中虚,金不能收,不寐半夏厚朴生姜人参甘草汤

评分

参与人数 4得票 +4 收起 理由
爱好中医 + 1 感谢分享!
dz_1860 + 1 感谢分享!
老钟医 + 1 感谢分享!
医林仁心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1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医林仁心
2
医林仁心发表于 2014-7-27 10:52:2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值得学习和收藏

  • 投票
  • 收藏 收藏1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3
未悟道发表于 2014-7-27 11:43:32 | 只看该作者
老先生指出的一条捷径,对我来说却是一片荆棘
好是好,基础差,望而生畏。谢谢分享!

  • 投票
  • 收藏 收藏1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thytqlzhs
4
 楼主| thytqlzhs发表于 2014-7-27 13:23:26 | 只看该作者

我看过你文章。你说你的基础差啊,我们都只有不在学习中医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1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5
未悟道发表于 2014-7-27 21:24:06 | 只看该作者
thytqlzhs 发表于 2014-7-27 13:23
我看过你文章。你说你的基础差啊,我们都只有不在学习中医了。

我曾经在老来学伤寒第一篇交代过,我的学历。只是小学水平。例如古文,你要让我看书,大致能看懂意思,要是考我语法,就是之乎者也,也答不上来。以学伤寒为例,竟然几十年一塌糊涂。
老先生文中所列的“捷径”,只看过黄元御四圣心源,看不懂最终不得不放弃。
易经,翻过,家里也有白话本,终究不敢看。只是在百家讲坛上,看过曾仕强的讲解为限度,不敢再深究。看过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解说,终究难以联系临床,没有想明白。
分析可能有几个原因:
1,古文基础差,是读书读得多,顺口了而已。传统文化的东西,只是近年来,只言片语地积累起来的,没有真正系统学过。
2,没有直接的老师辅导,把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
3,所列书目,最好是能有一家系统的通俗读本,否则我是不行的啦。
4,自己是从现代主流的,教材的中基入手,对于像黄元御的一支学派,很难“翻译过来”。例如,把伤寒语言,与现代中基接轨已经是力不从心的了。还有个想法,先整理出郝老为主的伤寒论资料。然后把陆广莘的理论、观点、思路,结合进来,进行再整理,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难题啦。
5,自己虽然几十年没有间断过中医学习,但是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西医理论和思维影响,总是觉得中医理论不像西医那样的有逻辑,也是中医学不好的原因之一。自己平时研究理论较多,临床使用中药较少,是一个重要原因,也不准备改变。
有时候,觉得假如当初我不学西医,从上面的老先生介绍的途径入手,肯定中医效果好于现在。当然,西医毕竟是我的日常工作的基础,二者权衡,我学西医还是利大于害的,尤其是在农村基层。
6,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年龄不允许啦。

之所以说这么多,还是认为老先生说的尽管偏激了些,但是针对现在中医界的理论相对杂乱而言,矫枉过正之言也是不为过的。我相信,学中医,无论从那一条途径入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终究是殊途同归的!当然,有难易之别。历来中医大家,有的认为应该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也有的认为从源及流,由难到易,所谓源头既通,活水不乏。老先生的捷径属于后一条道路。
我是只能在我的现在的基础上加砖添瓦了,不敢另起炉灶,你们不同,来日方长,后生可畏,前途无量。毕竟能经常来这里的同行,至少比每天泡在麻将、酒场上的,是追求上进的吧!
凡学,能者多而精者少,看的难则不敢学,看的易则学不好。
大家共勉!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1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6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7-27 22:48:37 | 只看该作者
改改题目——【中医成名之路】。这不是捷径,对大多数中医临床工作者来讲,没有深厚的古文基础,是做不到的,望文生畏!

  • 投票
  • 收藏 收藏1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thytqlzhs
7
 楼主| thytqlzhs发表于 2014-7-28 00:17:57 | 只看该作者
未悟道 发表于 2014-7-27 21:24
我曾经在老来学伤寒第一篇交代过,我的学历。只是小学水平。例如古文,你要让我看书,大致能看懂意思,要 ...

估计我们的岁数差不多。我们的学历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上的是中医班。但毕业20年我没有开过一个中药方。不是考过执业我是没有勇气在看中医书了。也是因为业务不好才拾起中医。才想在老了的时候有个伴。我是这两年才开始搞中医的。庆幸的是我的老婆非常支持我。让我去拜师学了半年。现在充其量也是个爱好。没有成绩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他六十多了,你们年龄差不多吗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1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iulangdedao
8
liulangdedao发表于 2014-7-28 22:40:35 | 只看该作者
按楼主这么一说,惭愧了,您这列的捷径我感觉比爬泰山还难啊,不说别的单单易经我已经彻底晕了,看了黄元御医书,彻底完蛋,没有基础的别看了,有了深厚基础的可以看看,要是刚毕业的,还是老老实实的吧黄帝内经搞清楚了,如果想开大方的,看看李东垣的书(比较稳当,不容易出事,基本就是以健脾为主),如果想学小方的看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我个人感觉在治病上仲景的经方效果很好。效果杠杠的,当然前提是辨对症,同理辨不对症坏事的时候也很麻烦,年轻人如果把教科书全啃透了消化了,在去看别的书,建议在基层接触几年病人后在看教科书以外的杂书,这样理论充实了,接触其他东西也快,同时有了自己的临床心得,事半功倍,往往会有醍醐灌顶之感。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未悟道 + 1 我很赞同
松林晚风ZSRHB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1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zy995811
9
zy995811发表于 2014-7-29 15:29:2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希望有下一步的总结!

  • 投票
  • 收藏 收藏1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松林晚风ZSRHB
10
松林晚风ZSRHB发表于 2014-7-29 20:26: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松林晚风ZSRHB 于 2014-7-29 20:30 编辑

我觉得还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李东垣,张景岳的书比较好。后二人是温补派之娇娇者。伤寒,金匮经方效卓,用之得当,效如桴鼓。我在临床中观察到:现代人吃的好,喝的好,但很多人却气虚,肾虚。气虚,肾虚,随之可生痰,生瘀。一己之言,请斧正。

  • 投票
  • 收藏 收藏15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