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
 页 | 末页
1
无为发表于 2008-4-2 12:12:24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学习和研究医学古代汉语,是实现中医药学术语言规范化、标准化,促使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重建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需要。强化语文教学的系统观念,引导学生以文悟道,因道学文,这对于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和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基本理论及其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基本上是以古代汉语为载体的。作为中医药工作者,必须通晓甚或精通祖国的古代语言,否则,无从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医药学的实质。老一辈中医学家谈到中医药学基本功时,总是反复强调学习古汉语对掌握中医药理论和从事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认为医古文水平是中医药工作者学术造诣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中医药界目前的状况却是医古文的基础教育在逐步地淡化,课时一再压缩,甚至已经被挤到边缘化的程度;而大多中西医结合专业则干脆砍掉了这一课程。
中医药大学生语文水平令人担忧
当前,当我们身处“全球化”、“国际化”的热浪中时,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我们的母语文化出现了“失语”现象。有人做过统计,中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于30%,大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多达30%-80%,而花在汉语知识学习上的时间则相对甚少。近年来高考语文卷中出现大量文词不通的病句和错别字,2005年广东全省高考考生有一万多人在古文翻译题中得了0分。当然这不排除中学阶段语文教学长期处于应试教育而存在许多弊端的因素,然而,大学生古汉语整体水平每况愈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007年以来,不少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语文”在高校课堂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医药专业尤其需要有较好的古汉语基础,但从目前入校新生情况来看,不能不令人担忧。我们选择了明清医家比较浅显的医案、医话等医学小品文进行句读测验,许多学生过不了关,更不用说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古医籍的阅读了。由此可见,在中医药专业基础教育中加强医古文教学,显得尤为紧迫,然而,中医药界对此似乎并没有引起应有的警觉和高度的关注。加强医古文教学,提高古汉语水平,是培养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传统优秀人才,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理性态度及务实精神的具体体现。
语文素质教育与中医药现代化
学习和研究医学古代汉语,是中医药学走向世界,进而实现中医药学术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需要。中医药学与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研究,从根本上弄清中医药学的实质,离开“文”这一基础,是无法向前迈进的。
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表述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医药学术走向国际的瓶颈。中医药学术的对外交流,存在着古今/中外的双语困难。现代是双语言时代,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既需要国家共同语,又需要国际共同语。双语言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职能,也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尤其在科技领域,许多学者指出:中国要明确认真地实行“科技双语言”政策。我们在目前阶段尚需保持中医药术语民族化的传统,但它的前提应是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样相对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的吸收。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为术语国际化积极准备必要的条件,以使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包括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尽快地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那么,中医药术语的规范化和中医药学术语言的现代转型研究,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中医药规范化和标准研究需要在古今对话和中西对话的背景中展开,在展示中医药名词术语历史的现代风貌及“现在”意涵的同时,诠释过去与现在的共联关系,帮助人们认识中医药名词术语本义和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以及创新、变异、过时、限定、延伸、重复、转移等过程。而要进行这样的研究,没有较为厚实的医古文功底,是很难办到的。
多年来,古医籍的今译工作取得不小的成绩。今译对古医籍的学习确有很大帮助,但它不能取代原著的阅读。历史上的医学文献典籍积淀很深的文化内涵,绝不是通过简单的文言和白话的语言转换就可以传达意境的。况且,文言和白话虽都是汉语,但却是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有了很大差距的不同时代的语言,想完全对等转换是很难办到的。即使译者水平再高,语义上不得已的失落和添出也不可避免,更不用说质量低劣译文中的亥豕鲁鱼之讹,危害自不待言。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中医药学术的对外交流或中医文献的语言翻译过程中,形形色色的错误比比皆是。而出现这些错误,重要的不是外语水平,根源却在于母语的水平。外语及其文化传递的信息必须首先经过母语文化的“过滤”,语言是有共性的,母语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是外语学习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所在。然而,这种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却常常被漠然视之。不少外语专家对我国的外语教育进行了反思:“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撇开母语及母语文化而独行,无论是外语教育大纲的制定者,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过多地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错误地认为外语学习就是要摆脱母语的影响”。母语水平不合格,遑论医学古汉语“信雅达”的外语翻译。因而,中医药术语被误读被歪曲被肢解被异化或流于肤浅化的现象就在所难免。
语文素质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习古代汉语是重建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需要。医古文的学科交叉性特点,是提高大学生传统人文精神素养的理想教材和载体。不说别的,在众多理工科教材尤其是医科大学的教材中,全部以繁体字表述内容的,除了医古文课程,恐怕是很难再见到的了。医古文不是一般的常识课,它不仅是一门字、词、句纯语言分析的工具性质的知识课,更是一门高层次的培养德、智人文素养的课程。通过语文教学,把文理与医理密切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与各科学习结合起来,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把学语文与学做人,提高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医德情操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整体素质训练。医古文是学好中医药学各门学科的基础,同时,其它各门学科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反作用于医古文的教学,为学生提高古汉语水平提供广阔的天地。这种双向反馈,对于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和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这一角度而言,不仅在中医药本科教学中要加强医古文的学习,同时在中医药专业研究生教育中进一步深化古代汉语的教育也是完全必要、非常重要的事情。
综观医学史和科学史,杰出的医学家和科学家往往是科学与人文的通才。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统一。高素质人才的境界应当是:在生活中进行科学与人文的对话,在工作上能联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在视野上能沟通古今中外,并能用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来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从而有所创新。大学语文课应该能够涵盖中国历史、中国思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起到文化传承和人格培养的作用。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中医药学科包括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语文素质教育,建立系统、规范、相对独立的中医语文学已不容再缓,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殷平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