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游学
 页 | 末页
1
杏林游学发表于 2015-7-23 10:41:09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杏林游学 于 2015-7-23 10:42 编辑 3 F% Z5 O4 u" S6 y4 |7 o8 D

( W9 z+ e* g$ ^) r1 A# D卫    生    部
. _9 O" J; I" d
5 d. r2 M% m( L. j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0 ]" O3 f: _* d G/ ]' C+ Y
8 e8 V) |( Y' [3 M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6 u `/ e/ n S/ N E( m8 x$ F6 f6 V% d. M) m
; h$ y& J# g. N4 l9 N' w
" s5 _ J( `. ?( W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9号! Q: C2 A2 A& N4 O! U1 K" P

6 X: d' N. j8 @" V5 L: @$ K 2 k% V- e0 m6 z8 T3 K+ V8 ]. S, D# j
6 q/ S9 y/ o2 k1 ]: ?5 V
关于印发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意见的通知1 y# |/ n& ~5 i- }7 O
) x! z2 Z; f. k$ m2 j; k& u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8 Q4 z3 L5 Q& [, G, L
2 _' b! b# r# l6 v; ]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对于满足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推动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组织制定了《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现予印发。请各地在实际工作中遵照执行。
8 H3 |8 v B1 I. g/ V) U& _+ i. X0 e6 A
二0一0年八月二十四日 * t- t: ?6 D2 Y4 a4 D

. U9 X/ {) ]1 a5 h5 O3 E0 y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
$ i* H! _( X1 K. A$ `
4 [* B$ ]* ]+ W2 o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是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的中药处方制剂。长期以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满足临床需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与中医临床需求结合不够、优势和特色体现不突出等问题。根据《药品管理法》及相关规定,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中药制剂特点,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1 X* p: T' ~$ X* T- L, t6 v& ~
/ U4 ]7 B# X$ V9 v3 y+ T
一、深刻认识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重要意义
5 ^2 U: \' J$ V" W7 `# K3 U, \; B! }) m" V' v, m8 ` _* N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的中药处方为基础研制而成,具有临床疗效确切、使用方便、费用相对低廉等优势,体现了中医地域特色、医院特色、专科特色和医生的临床经验,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使用能够弥补市售中成药产品不足,有利于满足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能够服务于临床需求,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能够带动特色专科及医院特色建设与发展,有利于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能够有效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经验,有利于推动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能够为新药研发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指出,要“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扶持和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 ^& V( R( Y! h$ w9 j" @0 a
* m- m6 Q. n6 R6 G1 E6 R5 ^
二、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基本原则 P& d: z% z( k, l, n8 H6 \

2 z; z" M" s A! i* d# S一是重特色。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要紧密结合本医疗机构的中医专科特色,注重体现地域特点和疾病谱特点,体现工艺、剂型的传统特色和合理性。
3 M0 g5 d ?$ y7 t4 m$ k+ h2 y- h7 W: q
二是讲实效。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要注重安全性,突出疗效,保证质量,方便使用,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6 k, Z. Z4 q, j. }+ O6 o0 s

. F9 u* A* q7 n8 P. }1 [三是抓重点。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领域与品种,避免盲目追求品种数量,改变小而全、多而散的状况。
# } J) \- Y0 Z- Z( F
) V* ^/ e- ~9 v# {5 e+ d% K四是重传承。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制要注重以名老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验方为基础,与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的传承相结合。
1 M3 `5 |0 t1 U; B/ M; R5 c8 j- f" G: C# q- _
五是循规律。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既要体现辨证论治,突出中药传统特色,又要遵循药物研发的基本规律,注重临床使用数据的积累和效果的评价。
# z# W. {9 g0 C0 P
{# z+ `4 v @( A/ {4 ^' v5 h; O六是求发展。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立足于满足病人的需求,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制剂水平,为名科、名院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 R& G8 e) b: F2 u8 H$ A4 }
$ X: m- O( _2 L+ w三、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注册管理
& }$ Q; o& ?, i3 `6 q2 G0 o- I P e) ?, a5 d7 }5 Q: d$ s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监督管理,保障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应按照《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突出继承传统,体现中医药理论特色,发挥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奠定基础。
+ P+ H0 k0 ?* P Y q# H- {2 V% C7 r* o4 U
(二)《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且该处方在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含5年)使用历史的中药制剂,可免报资料项13—17。) m. h. f- }7 T$ ~2 O. m

- |' T% L9 |' O, L4 y6 e0 F利用传统工艺配制是指配制工艺与传统工艺基本一致,包括中药饮片经粉碎或仅经水提取制成的固体、半固体和液体传统剂型、现代剂型,也包括按传统方法制成的酒剂、酊剂。
& b( W* }# z1 N* G& f8 a
) Q$ S/ v+ e. R/ o4 ^6 q9 C: K* F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含5年)使用历史是指能够提供在本医疗机构连续使用5年以上的文字证明资料(如医师处方,科研课题记录,临床调剂记录等),并提供100例以上相对完整的临床病历。
0 {0 ]8 e- { k: A8 B; H& n9 r- h5 T2 J! R
(三)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临床研究应注重安全性评价。不具备成立伦理委员会的医疗机构申请中药制剂临床研究,可委托已按规定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其他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查。# _7 o: x- @. a: n+ H
& I! U, ^2 b# @( e
(四)下列情况不纳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范围:
- h1 b9 q6 R) I3 R" [5 N& w# k1 S; s R& G t
1.中药加工成细粉,临用时加水、酒、醋、蜜、麻油等中药传统基质调配、外用,在医疗机构内由医务人员调配使用。/ x, }/ o/ I' r: Z6 t: }$ p" l+ d
9 C* t) E* s+ d; P8 y
2.鲜药榨汁。- T* k4 r" z' E" D
; p4 B+ ]) C/ ~% `6 n! a% H
3.受患者委托,按医师处方(一人一方)应用中药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制品。+ M$ l% Y0 |" x( X0 R5 ~

2 Y$ r' k, s/ k四、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配制管理" M# T& @+ @' `/ x0 K8 m5 J% i

* u+ [) q! y6 N9 y& ?(一)各地应推进《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实施,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配制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质量管理水平。
2 ?4 Q1 c- E1 F( H- ]
Z# k, W( {' t( T6 N(二)已获得批准的“医院”类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如不具备配制条件或配制能力不足,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委托本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制剂室或药品生产企业配制。
* ], D# O& l1 M* i1 a& a% G, Q
. m) a4 q% E R! b% @(三)《中国药典》制剂通则中未规定微生物检查要求的,其制剂配制可不要求在洁净区操作;非无菌制剂的药材净制、漂洗等前处理和提取用水可使用符合卫生学标准的饮用水。
5 g" x2 G9 I8 [5 s9 f3 x& q. E' H( X
五、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使用管理6 S9 b3 b5 H" x! i& c

) [( B. y# }8 k- Y* Y* n: y(一)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只能在本医疗机构内凭医师处方使用,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或者通过互联网、邮购等变相销售,不得发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宣传广告。4 A! a5 Z$ r3 ^

6 N4 i. `) y' n- i0 a+ s0 L$ R: i(二)发生灾情、疫情、突发事件或者临床急需而市场没有供应等特殊情况下,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ZF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
0 R% ~& Z& z4 @; z; m z+ q3 r$ P+ H/ f+ \( j# D9 H+ `
符合《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调剂使用有关规定的民族药制剂,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在本辖区内指定的民族医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民族医科室之间调剂使用,具体实施规定由各民族地区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医药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
2 g& l& G# ~( t. L$ l
9 V8 C, ]9 t3 {/ ^7 g7 ^) w; A(三)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经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并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在本行政区域内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使用。跨辖区使用的须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同意,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2 m, U' E7 f3 b, r8 X

: j% ~6 ]' G( H( S1 s% {1.经卫生部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对口支援。
: W$ g6 i3 T2 f8 b2 }0 T0 o* B# L& @# N; P- W0 D, `5 N
2.国家级重点专科技术协作。
1 Q$ C5 i( H+ j6 u/ Z" y
3 r* I) J$ E7 c" S, A3.国家级科研课题协作。7 B) [" [/ S- [* G- B
6 s; P: O0 t& z7 v3 F P
申请及批准时,应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并明确数量、用途、使用范围和期限等,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
" U, _5 z+ [, z/ o; S
( s* b3 O! g) W# X' E取得制剂批准文号的医疗机构应当对批准使用的医疗机构制剂的质量负责。使用制剂的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制剂的说明书使用,并对超范围使用或者使用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 N3 `- [! ~) y, Z4 L8 {, E. u

2 X+ v5 `) E: M  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保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各项规定,严格把关,认真审查,保证质量,突出特色,既要保证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又要充分考虑医院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健康发展,繁荣中医药事业。# e w0 C7 s3 i% v) g- l

/ b! J( x+ L' t# N# f* I n+ Q/ t7 W( A

- {7 `& l6 N5 h2 m. c7 a: g5 D# E- D" a; b

) Y# H! L1 W; \* [2 {6 D+ Z
! |2 V4 B1 R7 w$ p! m 附:+ [. a0 D4 u! T

5 z: i n' e' D" x9 M) n- m1 A/ ~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 c2 ^6 w8 X" l' P

; K9 l1 ]& u/ {- V4 k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20号$ {5 f6 n9 X6 v6 O" V% I* ~

" [ e8 c* w3 C7 y/ Q+ t第一章 总则
" o3 u; |; ~2 S; |7 P
5 ^% i7 W4 d3 j/ Z8 d3 ^1 j8 I: w4 m第二章 申报与审批
9 [4 I! Y' Q$ R
# u$ z- {+ b3 V/ V, F第三章 调剂使用+ h! o; L: E8 H. R9 a7 R

! K2 ~! a, X' J u0 }第五章 监督管理( f" w5 z6 Q P9 d
0 a0 w" Y- v9 t3 \# w2 `7 u% P+ V; l6 _
第六章 附则
' X% g/ k& F* X& D$ q2 X: p
, j7 O$ A: s6 J; j; G1 W2005年3月22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7 V. T) U: p8 Z& r6 Y9 C( V# V; N0 t9 _9 B
]& ~! q3 o; A" ?1 j: J% }3 X3 Q( r

% G, C, T8 m! ?+ }% F二○○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W# |7 H8 O! |+ ?/ I' l- U! d3 d5 c& v9 r$ X' Y

0 \% T J/ X U9 x+ f8 _. l) v( ?' [4 o# b! e4 e6 @+ H" V. Y- k4 E6 }2 N
第一章 总则
p4 t) C, y' y- ?' ]+ `+ q! a
! B( C' W5 W0 `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制剂的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的申报与审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8 J& j$ ?; [' m, D1 v0 p* R" r' Z
9 I. v+ u( l+ Q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医疗机构制剂的配制、调剂使用,以及进行相关的审批、检验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 U+ C/ h! B' W4 F7 L2 J5 w- N& w! j5 m/ \. S: _: W
  第三条 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5 q; T: {+ r# S. @7 p6 p0 A
  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应当是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 P8 P9 E# _9 ?$ D' A! p5 F6 G

/ E3 V" k3 o% q0 H) n2 f0 k  第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医疗机构制剂的监督管理工作。
1 o" w: l/ K/ ?- i% x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医疗机构制剂的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 O8 n& j4 [4 p, U

1 d6 N! B' Q# f. t2 V+ v  第五条 医疗机构制剂的申请人,应当是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医疗机构。) L. g8 J1 q* @+ p4 K" n4 p
  未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无相应制剂剂型的“医院”类别的医疗机构可以申请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但是必须同时提出委托配制制剂的申请。接受委托配制的单位应当是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或者取得《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的药品生产企业。委托配制的制剂剂型应当与受托方持有的《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所载明的范围一致。1 t, n3 ~) W5 `, Y* u% d/ H' E
7 ?$ T% M- C4 [4 T+ ^( Q
  第六条 医疗机构制剂只能在本医疗机构内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使用,并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所载明的诊疗范围一致。
6 q! G& Z" y( H, O @. G) |$ b! X2 K3 \& k. K
第二章 申报与审批
* H6 {% _0 u% y! w5 Y7 u, S) o& F8 I8 Q0 u
  第七条 申请医疗机构制剂,应当进行相应的临床前研究,包括处方筛选、配制工艺、质量指标、药理、毒理学研究等。
- }6 M0 s F' N
$ I4 r' j0 B. L' A5 M& J5 M  第八条 申请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所报送的资料应当真实、完整、规范。) o9 j4 U1 k. o) i! D
% i8 T% `+ Z) b1 l) _+ B! @* q
  第九条 申请制剂所用的化学原料药及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必须具有药品批准文号,并符合法定的药品标准。" \" g8 J0 K7 t/ {
. D. t% R$ {; g! q Q
  第十条 申请人应当对其申请注册的制剂或者使用的处方、工艺、用途等,提供申请人或者他人在中国的专利及其权属状态说明;他人在中国存在专利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声明。. {& I& W' a4 I8 G. I0 g1 V4 ]( W
) d' u4 Q F$ z) F/ m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制剂的名称,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命名原则命名,不得使用商品名称。, D0 s8 X/ m0 Z3 n" X/ h3 \

6 S! w; y/ l8 |# e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配制制剂使用的辅料和直接接触制剂的包装材料、容器等,应当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管理规定。1 l5 {; A& U- I/ S" d2 g4 T
4 q# v3 I, H( R! ?" E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制剂的说明书和包装标签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申请人申报的资料,在批准制剂申请时一并予以核准。9 s7 K* }- r2 S; n; T& `
  医疗机构制剂的说明书和包装标签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药品说明书和包装标签的管理规定印制,其文字、图案不得超出核准的内容,并需标注“本制剂仅限本医疗机构使用”字样。# k0 `0 I8 B: {5 I

5 t; E& }$ x/ x! f9 Z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医疗机构制剂申报:
% v* Z o, k! N7 m+ n  (一)市场上已有供应的品种;
3 r' o5 k8 l% A) k  (二)含有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活性成份的品种;! p9 o4 b" U. J& ?
  (三)除变态反应原外的生物制品;
4 h' G( E# _, H+ P) t# r  (四)中药注射剂;0 C. O& ?3 ~ d/ ?9 @
  (五)中药、化学药组成的复方制剂;
; a" ] R2 }! S/ d L  (六)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
4 ]% X5 t7 D0 t+ u  (七)其他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制剂。4 m1 v+ W$ F7 T* t/ P& h) k: Z
J) C/ G# `' _/ c* x. B
  第十五条 申请配制医疗机构制剂,申请人应当填写《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申请表》,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提出申请,报送有关资料和制剂实样。
) ?% |0 e: O4 Q+ |
; {& j/ K9 i! m4 x; _  第十六条 收到申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对申报资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逾期未通知的自收到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 L4 Y9 c. o) ?8 k& V( D9 s2 H! L' @/ _, }5 Z) }# f1 F) ^6 Z
  第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在申请受理后10日内组织现场考察,抽取连续3批检验用样品,通知指定的药品检验所进行样品检验和质量标准技术复核。受委托的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将审查意见、考察报告及申报资料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通知申请人。% b2 m ?9 a/ m( ]3 E2 E! f
7 N+ S/ ~6 t5 w! I0 T6 k) r M
  第十八条 接到检验通知的药品检验所应当在40日内完成样品检验和质量标准技术复核,出具检验报告书及标准复核意见,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抄送通知其检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和申请人。6 L! u, m" B0 W8 o0 P( X( L6 D& p7 x

9 P3 z g4 C4 ?, c; j; [& n/ k1 {  第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全部资料后40日内组织完成技术审评,符合规定的,发给《医疗机构制剂临床研究批件》。6 K3 d* Y$ J6 h1 `
  申请配制的化学制剂已有同品种获得制剂批准文号的,可以免于进行临床研究。
- [8 J2 ?9 y4 D/ ]$ D7 Q" N) o' Q% x* j9 @
  第二十条 临床研究用的制剂,应当按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或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配制,配制的制剂应当符合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定的质量标准。! g% l( S/ S- F8 k

- T. f% ?! b6 b+ P3 a) W9 B3 h+ j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制剂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获得《医疗机构制剂临床研究批件》后,取得受试者知情同意书以及伦理委员会的同意,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实施。4 l- R( ]+ E* D. s9 l

7 O3 F" \8 g2 T% M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制剂的临床研究,应当在本医疗机构按照临床研究方案进行,受试例数不得少于60例。4 Q4 j! D" w/ u9 Z0 M$ [ u; e
* P8 U! R% U @0 B# b
  第二十三条 完成临床研究后,申请人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报送临床研究总结资料。
@; `+ h- V: Q+ s
: N5 x% r$ r% a2 z9 e: _) @" Y' v  第二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全部申报资料后40日内组织完成技术审评,做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符合规定的,应当自做出准予许可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核发《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批件》及制剂批准文号,同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同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 u4 e- P; k3 d* O- M, b3 G1 D- c7 x$ @& ^# O5 z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的格式为:: |- P1 I8 s; N: ]& `1 |
  X药制字H(Z)+4位年号+4位流水号。
* M% o$ w' q3 ?  X-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H-化学制剂,Z-中药制剂。7 j/ D/ `" @) D: Z( H
4 v5 m/ p6 Y V5 u
第三章 调剂使用9 U9 ]: c1 G: }+ Q7 t- r5 p

) t' `! L, J2 B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制剂一般不得调剂使用。发生灾情、疫情、突发事件或者临床急需而市场没有供应时,需要调剂使用的,属省级辖区内医疗机构制剂调剂的,必须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特殊制剂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医疗机构制剂调剂的,必须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q$ r$ B+ O2 v5 g) K/ ^
. a* Z1 b4 ^" a" u( Q2 `- r, c
  第二十七条 省级辖区内申请医疗机构制剂调剂使用的,应当由使用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说明使用理由、期限、数量和范围,并报送有关资料。
$ `8 q) ]* [ R b& F* n7 f$ |  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医疗机构制剂的调剂使用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特殊制剂的调剂使用,应当由取得制剂批准文号的医疗机构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说明使用理由、期限、数量和范围,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由使用单位将审查意见和相关资料一并报送使用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 A& h X8 }/ a! |
6 ^" y+ _5 V# {+ J2 Q: }3 ?
  第二十八条 取得制剂批准文号的医疗机构应当对调剂使用的医疗机构制剂的质量负责。接受调剂的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制剂的说明书使用制剂,并对超范围使用或者使用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 g1 b, N4 Z& D5 H8 d# y5 X0 H9 g

" ^# @9 ?0 R% ~+ ?2 t% A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制剂的调剂使用,不得超出规定的期限、数量和范围。2 G3 i+ ?7 m9 [6 y$ F e4 M
   第四章 补充申请与再注册
1 B h0 i) _& o7 D
. n E: F: j* M; P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配制制剂,应当严格执行经批准的质量标准,并不得擅自变更工艺、处方、配制地点和委托配制单位。需要变更的,申请人应当提出补充申请,报送相关资料,经批准后方可执行。
' B. ~' l; k- I$ T# e- ^) @
; T2 j" g" ]! T* _+ i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的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配制的,申请人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3个月按照原申请配制程序提出再注册申请,报送有关资料。
T9 g& Y7 s- {& }! t" v$ s t0 ~& h( K! [& C+ z& K' m
  第三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受理再注册申请后3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再注册的决定。准予再注册的,应当自决定做出之日起10日内通知申请人,予以换发《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批件》,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 ^2 c+ e$ W9 g  决定不予再注册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同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 U% f. s. \7 [$ A- t' t1 s/ `+ x. k6 O' p2 z4 _$ a% z0 m8 t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予批准再注册,并注销制剂批准文号:
& f7 I( Z7 }- e# i) c+ I3 d: ?) i  (一)市场上已有供应的品种;& |* `5 h! g# h6 _- Z, z
  (二)按照本办法应予撤销批准文号的:% m8 i9 H4 Z/ h4 ~( a: A$ C+ Z
  (三)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再注册申请的;
" i! b* |8 P* D3 h  (四)其他不符合规定的。
G; l! Q! w% ]) U
) X; N) S0 L( a: k  第三十四条 已被注销批准文号的医疗机构制剂,不得配制和使用;已经配制的,由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或者处理。
& ~; F- ?% y. a$ J6 }& ^" W+ e' S: q# ^7 ?" t& `
第五章 监督管理
: h3 Y) R) _! |* s! R: z
8 X: Y4 [- J3 w% |7 D% ~  第三十五条 配制和使用制剂的医疗机构应当注意观察制剂不良反应,并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规定报告和处理。
$ `/ T) C0 w9 j H# e. F+ ~1 H; p1 A; d! R
  第三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质量不稳定、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大或者其他原因危害人体健康的医疗机构制剂,应当责令医疗机构停止配制,并撤销其批准文号。
, s- |: i3 n4 C7 ]3 r! m  已被撤销批准文号的医疗机构制剂,不得配制和使用;已经配制的,由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或者处理。9 v- G# O: o3 n8 F. L) D/ p
' _6 y/ ~9 r+ u0 J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制剂的抽查检验,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抽查检验的有关规定执行。* z$ s3 v4 ?0 M6 W" P3 C R& O

0 P7 s% x K; s, p4 V: d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不再具有配制制剂的资格或者条件时,其取得的相应制剂批准文号自行废止,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予以注销,但允许委托配制的中药制剂批准文号除外。允许委托配制的中药制剂如需继续配制,可参照本办法第三十条变更委托配制单位的规定提出委托配制的补充申请。
: o# K3 F6 c6 H. ~
; R8 F& d$ O' @' M8 [ M6 k  第三十九条 未经批准,医疗机构擅自使用其他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 g5 Q1 A) j% Y J) n6 i- C. S% C7 x5 \. R) k+ ]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配制制剂,违反《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分别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p! L/ [% K$ ?* f' |" z
  未按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配制制剂的,属于《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第三款第六项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情形,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p2 N e6 p' t

. I) {4 z0 r( Y# p9 ^& y) h  第四十一条 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申报资料、样品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申请批准证明文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该申请不予受理,对申请人给予警告,一年内不受理其申请;已取得批准证明文件的,撤销其批准证明文件,五年内不受理其申请,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Y8 t) y: |9 _& ?0 { |
3 Z" N7 K8 p6 ^' ]* i5 E& _9 F1 U' J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或者变相销售,不得发布医疗机构制剂广告。6 m2 m( c4 V" b X; ~4 V
  医疗机构将其配制的制剂在市场上销售或者变相销售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2 ]2 ]4 N% M, W; y, G0 n, r+ d7 U9 I# {4 f# z( p
  第四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违反本办法的行政行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 K8 G: V; L3 j0 P4 e
) G* C/ \3 X/ O7 Y第六章 附则- [2 P5 I- j4 Q. j

/ O) S5 \. m% k( I, x$ H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规定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7 S, W) x8 A" d) T2 g

5 x! P# u; A6 ~9 c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中“固定处方制剂”,是指制剂处方固定不变,配制工艺成熟,并且可在临床上长期使用于某一病症的制剂。
( g5 `" a0 h( k! l0 Q( |2 W
' G$ Y; T! p2 n4 Y" r/ l! H  第四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 P6 T2 A/ O1 U* w; M$ C' P
: }3 U" c: v& X6 x8 e, ^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2 o$ w* H% u" m* C% I! ^8 c( \4 f1 W5 d5 J9 t2 \5 g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