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无奈
 页 | 末页
1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3-1 12:35:46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4-5-28 16:04 编辑

第十期录用1http://www.jcys120.com/thread-26639-1-1.html
升降散调理气机愈肝病
作者:红牛
升降散最早见于明代张鹤腾所著的《伤暑全书》,但是真正发挥运用贡献最大的却是清代的杨栗山,后世医家对此方的推崇就是与杨栗山的发挥分不开的,所以现在都认为是此方为杨栗山所创,其实具体是谁创造的与我们无关,只要这个方子够好,我们会用就够了。
升降散全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四味药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升清降浊,使体内气机得畅,身体正常的机能得到恢复,效果明显。治疗疾病范围后世医家多有发挥和创新。
本方升清降浊,对于机体代谢失常引起的气机不畅、痰浊阻滞、气滞血瘀均有很好的疗效。具体症状可有胸闷腹胀、头晕失眠、乏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情致抑郁等。而升降散清热解毒、攻下秽浊,气机通利,机体功能得到恢复,各脏腑功能达到协调,疾病向愈。兹就一例慢性肝炎患者运用升降散取得比较好的疗效来分析一下升降散在调理气机方面的良好作用。
患者虞某,男性,42岁,家住本镇。患者于五年前患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经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出院,后转为慢性乙肝。长期以来患者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右上腹胀闷不适,严重时胀痛,放射至右肩臂,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先后以胆囊炎、胃炎治疗效果不佳。反复输液,效不长久。如此反反复复、缠绵难愈。近年来症状逐渐加重,出现乏力、腹胀、小便时不利、腰涨,口苦口渴而不欲多饮,右眼及右侧头面部经常出现发热,下午头面烘热。多次彩超提示胆囊炎、肝脏轻微纤维化、胆囊炎,胃镜示胃窦,肝功能轻度升高。中药汤剂先后以大柴胡汤、逍遥丸、小柴胡汤和四君子汤等加减治疗很久罔效,或者某些症状减轻但是其他症状加重。舌淡紫苔厚腻、脉细滑,考虑前面疏肝健脾不效,而患者症状时轻时重是气机不畅的表现,于是以升降散为主加减治疗。首诊处方如下:
蝉蜕9g 炒僵蚕9g 姜黄9g 大黄9g 柴胡15g 炒枳壳12g 苍术9g
姜厚朴12g 当归12g 郁金9g 法夏12g 黄芩12g 白术12g 白芍12g 水煎服。
上方服用六剂后,症状减轻大半,右侧头面部发热的症状完全消失。腹胀明显减轻,舌苔变薄,患者感觉有些气虚的感觉,此乃患者久病体虚、疏利太过的表现。于是二诊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减:
蝉蜕9g 炒僵蚕9g 姜黄9g 大黄6g 柴胡12g 炒枳壳9g 制香附9g
黄芪20 炒白术12 当归12 山药15 山萸肉15 仙鹤草30 党参15
升麻6g 水煎服。
上方服半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患者自觉特别轻松,自言很久没有如此舒适过。其后以本方加减,加重健脾胃之品,前后服药一个半月左右。最近患者去医院进行复查,彩超提示肝脏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边缘锐利、肝内光点分布均匀、血管走向清晰,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壁厚度正常,肝功能除了轻度黄疸余无殊。至此患者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治疗效果如此之好也是我始料不及的。由此可见中医药在治疗此类疾病上具有明显优势。
通过该患者的治疗我的体会就是后来升降散的升清降浊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肝体阴而用阳,为人一身气机之枢纽,当肝脏有病时气机自然不得条畅,于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气滞血瘀、痰浊等一系列病理产物的出现,头晕、腹胀、口干口苦、头面烘热等症状接踵而至。而升降散功效恰恰暗合肝脏的功能,用之得当,功效显著。
以上是我对此方的一点点应用体会,大家以后遇到气机不畅、气血不和的病例当用疏肝健脾理气等常规方法无效时,不妨试试运用此方。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积分 +1 收起 理由
78013 + 1 第十期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宝命堂主
2
宝命堂主发表于 2014-3-2 19:3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4-5-28 16:05 编辑

第十期录用2[饮在脑窍———脑积水案
http://www.jcys120.com/forum.php ... 0324&fromuid=189606
饮在脑窍———脑积水案的讨论
作者:真人无奈

李XX男26岁,职业:农民,家庭住址:XX镇刘庄村5组,就诊日期:2014-2-23电话:138XXXX9807
病史:家属代诉:2113-11-26因车祸致脑挫裂伤、颅内出血,开颅手术(右侧)术后35天复查发现脑积水,曾经经颅穿刺引流10天,脑脊液初为血性后变成清亮,准备一个月后安排二次开颅手术安装腹腔分流管。由于患者惧怕二次手术和无法负担的高额费用,要求中医治疗,如果无效,脑脊液循环通路不能打开,积水无法吸收,到时候再作手术。患者自我感觉满头都是水,有沉重感,猛然坐起头晕头痛,头胀。神智清醒,说话流口水,吃饭正常、大小便正常。因没有亲自临诊患者,舌、脉证未查。

分析:饮在肌肤为“溢饮”;饮在心下为“支饮”;饮在胸膈为“悬饮”;随着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外伤后脑积水,临床上并不少见,中医如何命名?其主要原因是瘀血不行,血不利便是水。水停脑窍而为饮。饮为阴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疗宜温阳化饮散瘀利水
方选:通窍活血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
方药:
川芎30g白芷10g桃仁10g红花10g泽泻10g乳香6g没药6g王不留行30g土元10g路路通10g茯苓30g桂枝20g白术20g当归15g赤芍15g胆南星10g枳实10g陈皮10g甘草10g 10剂, 水煎服。

问:1、饮在脑窍,中医如何命名?
2、以上分析、选方、用药是否合理?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l
rl0701
跟着老师学中医吧。你这医案才叫惊心动魄呢。我就会看个感冒之类的,唉,还要学好长时间呀。
说说我的看法吧。
二次开颅手术安装腹腔分流管,这家伙不得通过脖子才能到腹腔吗,脖子好过吗,我没听过,但不等于没有哦。不过这也只是临时的。没有办法的办法呀。
饮在肌肤为“溢饮”;饮在心下为“支饮”;饮在胸膈为“悬饮”;随着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外伤后脑积水,临床上并不少见,中医如何命名?其主要原因是瘀血不行,血不利便是水。水停脑窍而为饮。饮为阴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这段分析相当精彩。但问题是如何个和之呢。是个大问题的。
治疗宜温阳化饮散瘀利水
治疗方法我觉得也对。
现在理有了,法有了,看选方和用药了。
医案是从上往下看的,当看到选方用药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里的方子。医林改错里的各种逐瘀汤是相当有名的。尤其是血腑逐瘀汤,现在成药都买的老贵了。
查了一下通窍活血汤,确实是来源于医林改错。看来我进步了一点啦。

1 简介(这是百度的哦)
  【来源】弘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 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用法】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活络.用于血瘀所致的斑秃,酒渣鼻,荨麻疹,白癜风,油风等.
  【主治】偏头痛,日久不愈,头面淤血,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苓桂术甘汤来源于伤寒论,阳虚兼水气证里第六个方子(我贴子里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这是伤寒原文),本方是治疗阳虚,肾水动,寒气上冲所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的情况。因肾水寒,所以才会起则头眩,脉沉紧。
而本病例,是脑外伤后,脑积水的情况。因脑与肾的关系相当密切。你选本方我觉得也非常合适的。脑与肾有联系也有区别,毕竟脑是脑,肾是肾吗。要想把脑部的积水化掉,还得费个劲呀。
方药:
川芎30g白芷10g桃仁10g红花10g泽泻10g乳香6g没药6g王不留行30g土元10g路路通10g茯苓30g桂枝20g白术20g当归15g赤芍15g胆南星10g枳实10g陈皮10g甘草10g 10剂
看了你的方药,再参考一下上面的两个方子,我说下我的看法(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要介意哦)。
第一感觉是桃仁是不是量有点小呢。这是个人感觉,虽说在脑部,但感觉桃仁量再大点,感觉会好点。也用到二三十克行不行。
第二感觉,既然说到阳虚的情况,我刚分析过肾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的几个方子。
与本医案有关的几个方子我觉得有:
肾阳虚证的方子有: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还有真武汤,
阴阳两虚证的方子有: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
我虽然对伤寒一知半解吧,但感觉你加点干姜如何。附子都不敢说。我觉得应该加干姜的。你觉得呢。
第三感觉,神智清醒,说话流口水,吃饭正常、大小便正常
嘴流口水这个现象我很关注的。我个人一直认为鼻涕和痰是两回事,虽有关联,但还是应该分开来看的。鼻涕是头部的产物,而痰是胸部(或是脖子以下身体)的产物。这里口水多当和鼻涕来一块看。
血和脑积液从某种程度上是一回事,血不行,有瘀,才会有大量的脑积液产生,血脉畅通则脑积液就会消化掉的。所以说上面你桃仁量可以再大一些。温阳助气以活血化饮。

你的问题:
饮在脑窍,如何命名,还真是空白。有待高人了。
理、法、方我感觉都非常合适,但药上是否再加重桃仁的量,或再加点行气的药。
还望版主指导。
还有一个药觉得至关重要:麝香,如果没有,可不可以找同仁堂含该药的代替呢。

136
命名:脑饮,脑痺。药意:活血通窍,理气化痰。不错。
术后,局部塌陷。我不提昌用利水药,以免再次加重造成“脑萎”。血不运水滞,血循环水通。个人认为一楼的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合理。

唐家医生
脑积水一病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导致颅内压增高,脑实质压缩,出现头颅赠大改变。治以利水通窍,通络化痰是不错。脑挫裂伤、颅内出血,开颅手术(右侧)术后35天复查发现脑积水头都是水,患者自我感觉头沉重感,头晕头痛,头胀。神智清醒,说话流口水。要求中医治疗就要亲临诊患者,症状,体征舌、脉证必须查。不然都是纸上谈兵


136
活血化瘀,使颅脑血循环充足仍是要务。重看影拍,他积水了吗?不会偏移吗?患者的满头都是水是意感是假象。定名:脑挫伤,颅内出血手术后遗症。若效不好,结合西医再术。


ZHAOLU
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与血府逐瘀汤化裁,另支持加干姜

白狼2
个人认为饮在脑窍是一个症型,应属于头痛,眩晕范畴
这个患者活血行气化饮只是大法具体方药还要有中医的四诊资料才能说合适与否。

136
术后35天复查,发现脑积水,经颅腔穿刺引流10天,脑脊液初为血性后变成清亮,只能说明出血己止,瘀血己除。再看:猛然座起,头晕,头痛,头胀。不猛然座起呢?低血压,低血糖的病人也可能出现这样的症状。个人见解还是脑供血不足的问题。(点评:脑积水后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脑供血不足的问题值得重视——真人无奈)

宝命堂主
个人认为此例的临床分析不能只着眼于脑部的局部病变,应把脑部病变放到中医整体观念这个大环境下来做具体分析才更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道、理、法、术是中国传统的思维逻辑规律过程,而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是中医临床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理、法、方、药是辨证论治的逻辑思维为过程,而理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最高层次。理即是病因病机的分析过程高度概括,也即是因、机、证治之因、机、证。机即病机,为临证之核心。中医辨证之证即是辩具体病例的病机之所属。内经所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责求之,无责求之。虚者责之,盛者责之。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即是中医临床的最高概括。下面就从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的给于具体分析:
此例患者虽然是因为车祸伤及脑部而引起诸症,但发病之机却是整体性的。内经所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脑部淤血的存在是肯定的,但只是其中之一端。试想车祸发生之时突发变故,惊恐万状的瞬间神志反应自不待言。精、气、神为人身三宝而相互转化相互影响。中医认为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宅。瞬间的异常情志反应通过情志伤而及于形之理引起气机的升降和气化功能失常更在不言之中。心藏神、肝藏魂,惊恐万状神魂不安,而恐之所伤以肾为主。肝伤自及于脾。如此则心肝脾肾俱损,而以肝脾肾为主。水湿、痰、饮一源三歧皆为津液代谢失常之所生。肝气损而疏泄不及气机失调;肾气损温勲失职而失于气化;脾气损失于运化而湿气内蕴。如是三藏失调而痰饮内生。痰饮之为物流动性强而无处不到,正虚之处即为留邪之所。因脑部受伤故而痰饮之邪滞留脑部为主。整体病机可以做如下概括:淤血痰饮并存而相互影,肝脾肾三脏受损,本虚标实。
西医诊断:颅脑外伤脑积水
中医诊断:痰饮(饮闭清阳,於阻脑窍)
治疗原则:标本兼治,治标为主。
治法:温阳化饮,活血利窍,健脾温肾。

方剂:苓桂朮甘汤桃红四物汤补中益气汤金贵肾气丸加减

处方:云苓100白术30桂枝15党参30黄芪50炙升麻6陈皮10桃仁10川芎15鬼箭羽15三七粉3附子6肉桂10泽泻30丹皮10山萸肉15巴戟天10熟地15炙甘草10单位克。十剂。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三七粉冲服。
调护:忌食生冷油腻酸腐食物,注意休息勿过劳。戒烟酒。
贴后语:至于诊断为何病名个人认为不可拘泥。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根本特点,临床以证为旨归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守机论治即可。此即无病从证,异病同治的根本所在。以上所论只是根据中医理论做的具体分析,纯粹个人认识。由于个人思维和认识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大家指正。

明星
我也来个纸上谈兵吧;此证病机有二;1.津血同源,津液渗于脉中,与血同行,相济周流,外伤后,脑脉血瘀导致津液运行障碍,化为水饮之邪。此为医圣仲景所讲的【血不利则为水】。2.脑为肾的精气所化生,脑的严重损伤导致了肾的精气不足,肾主水,精气不足,阳气不能温化水液而停为水饮。
治法;温补肾气,活血利水。
方药;金匮肾气丸+血府逐瘀汤+五苓散再加路路通15g.抽葫芦30g.

绝世华章
饮在脑窍,但饮的出路在哪?在小便!我认为可以合用五苓散加大剂量生姜。干姜温中,生姜利水。


编辑——真人无奈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积分 +1 收起 理由
真人无奈 + 1 第十期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3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3-15 12:08: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4-5-28 16:07 编辑

[第十期录用3http://www.jcys120.com/thread-128331-1-1.html
中医说汗
提供者:cqzhm
 汗,人皆有之。鲁迅先生曾就社会学角度评说过“香汗”与“臭汗”的不同。出汗是人体散热的方式之一,通常在环境温度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时,机体就以出汗的方式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祖国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的情形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患者病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可不细察。中医的“十问歌”,首先便是“一问寒热二问汗……”,可见汗液作为诊察病情的指标颇为临床医生所倚重。借助有无汗液、出汗时间、部位、多少或汗液颜色、气味的不同来分辨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转归。例如:新病恶寒、发热,有汗为表虚证,无汗为表实证;新病大热、汗出是里实证。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时时出汗,动则益甚为“自汗”,多见于气虚阳虚证;夜间熟睡中出汗,醒后汗止为“盗汗”,多属阴虚火旺或久病阴虚证。佝偻病初期的婴儿常常自汗,少数亦出现盗汗。半身出汗称为“偏汗”,多属气血不足证;老年人出现偏汗常常是中风的先兆,要注意防范。甲亢病人多汗,以手脚出汗为主;单纯手心出汗往往是过于紧张,胸口出汗多属忧思过度。汗出如油、淋漓不止称“脱汗”,多见于病情危重之时,也有的危重病入只额头出汗。先寒战而后汗出热退为“战汗”,多见于外感热病;汗出而热不退者是表邪未解,或属里热炽盛,须结合其他证候辨证施治。
近年研究发现,每个汗腺孔内存在免疫球蛋白A(IGA),它能有效阻止自然环境中的细菌和病毒从汗腺进入人体,因而,常常排汗的人就不易患病。有了这项发现,人们不会为中医将发汗当作基本治病方法而费解。传统中医治法有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八法。汗法居首,可见它对中医治病多么重要。所谓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服用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令患者出汗,使邪从汗解,中医有“邪,其在表者,汗而发之”一说。汗法主要用于治疗上感、水肿、风热初起及麻疹将透未透等患者。同是汗法,却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分,这就是中医治病的辨证之妙。

含羞草
想请教一下楼主,1每次.小孩子白天活动量大,出汗,晚上入睡时也会出很多汗该算什么汗?如何治疗?2刚睡醒时出汗又是什么汗?谢谢

cqzhm
小宝宝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见的,并非都是体质虚弱、身体有病的症状。不少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虚弱,因而虚汗不断。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小孩是生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

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所以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再加上过热的刺激,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有的家长在孩子入睡前给其喝牛奶、麦乳精等,小儿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另外,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


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儿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如佝偻病的出汗,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儿头部明显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
假如小儿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有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如怀疑孩子感染了结核,应做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体质弱的小儿常常在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发生营养不良造成的。护理上要注意调整喂养方法,促进小儿食欲,增加蛋白质、脂肪及糖的摄人量。必要时可采用中医中药调理脾胃不合。

因此,对小儿睡眠中的出汗,应仔细区别,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含羞草
非常感谢医名赫赫这么认真的会复了我,不过我还有一点没明白,成人刚睡醒时下半身即出汗是哪种类型的汗症?

cqzhm
睡醒时出汗?睡醒时,一动就出汗。感觉很湿热。不过歇息一下,就好了。要怎么治疗?
这个不排除肝胆湿热的原因。可以考虑吃谷维素和龙胆泄肝丸进行调理,盗汗主要有2种, 阴虚和湿热。你自己看看舌头,要是舌苔有点厚腻的感觉,那你可能就是属于湿热类型的盗汗,如果舌红光滑少苔,手脚心发热,那就属于阴虚型。湿热型饮食要主意忌酒、辛辣、油腻食物,饮食清淡为宜。阴虚型饮食主意忌辛辣。
至于吃什么可以治疗,那就是去吃中药,或许通过饮食可以调节过来,但是会需要太长时间,但病情拖的太久会不利于医治。建议你去医院找中医调理,当然如果你除了盗汗,还有咳嗽、乏力、咯血、体重减轻等其他症状,建议你做个胸片,排除下肺部问题。
第一、心虚则头汗。
第二、肝虚则脊汗。
第三、肾虚则囊汗。
第四、肺虚则胸汗。
第五、睥虚则手足汗。
正常情况下出汗有调节人体体温和排泄废物的作用,出汗受气温、运动量、精神因素等影响。异常情况如服用发汗药物、食辛辣食物,或有结核病、癌症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体质虚弱也会导致出汗。出汗只是一个症状,可分为自汗,即在清醒状态时出汗;盗汗是指睡后出汗,醒时汗止,同时还往往有咳嗽、心悸、失眠、腰痛、乏力、遗精等症状。
在一个人身上不一定具有上述全部症状,可能只有部分表现。夜间出汗应该就是所说的盗汗。要确定是什么病引起的,应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排除是否有结核病、癌症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有则应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是体质虚弱引起的,就要加强营养和身体锻炼。体质强健了,盗汗症状也自然会消失。

含羞草
谢谢,但是我又不懂肝虚脊汗,肾虚囊汗是指哪个部位?

cqzhm
《伤寒从新》,休宁王少峰撰王少峰(1867—1932),字炳生,号润基下面几句就是原文中的概括
第一、心虚则头汗。
第二、肝虚则脊汗。
第三、肾虚则囊汗。
第四、肺虚则胸汗。
第五、睥虚则手足汗。
释意:
一、阳明热盛,手足汗出作为主症之一最早见于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伤寒论》208条“手足橄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220条“但发潮热,手足黎浆汗出,大便难谙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可见,手足出汗是燥屎内结的主要指征,是阳明腑证的主症之一。至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手足汗》亦曰:“肠胃中有实热者,仲景承气症,谓手足戳橄然汗出,乃肠胃热甚而旁达四肢。”可见,阳明热盛,津液受伤,未能遍身汗出,仅能从阳明所主的四肢旁达,故见手足汗出。
二、脾胃湿蒸,脾胃主肌肉四肢,其病理变化常在手足反应出有关症状,饮食不节或外感湿邪,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蒸久化热,湿热旁达四末则为手足汗出,明孙一奎在《赤水玄珠 手足汗》曰:“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脚汗为脾经湿热内淫于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阳气内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湿热内淫也。”清,何梦瑶《医偏》也曰:“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汗耳。”所以,手足汗出缘于脾胃湿热蕴蒸,迫津为汗,旁达四肢所致。
三、心肾阴虚,迫津外泄心主血,肾藏精,劳神过度,亡血失精,致血虚精亏,阴液不足,虚火内生,心液被抗不能自藏,外泄作汗《医宗必读》“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医偏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可见,心肾阴虚,而阳偏亢,迫津外泄,达于四末,也可致手足心汗。
四、脾胃虚寒,临床也有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而手足出汗者。如《伤寒论》191条:“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戳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此时中阳不足,胃中虚冷,阳气不固,失于固摄,故手足汗出。《吴中医集汗》曰:“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可见,脾胃虚弱,阴寒内盛,肠道寒凝冷结,而中气困滞,无力收摄,亦可形成冷汗外溢手足。

由此可见,汗乃心之液,出于皮肤之津液也。手足汗者,别处无汗,乃阳明热盛,或脾胃湿热,或心肾阴虚,或脾胃虚寒而出汗。所以手足汗症主要责之于脾胃,同时亦与其他脏腑有关。

qizengshou
分析的很好,学习啦。中医有血汗同源的说法。

编辑——真人无奈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老钟医
4
老钟医发表于 2014-4-16 10:48:41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jcys120.com/thread-569422-1-2.html
反治——塞因塞用治疗便秘、鼓胀
作者:真人无奈
反治——塞因塞用治疗便秘、鼓胀
甘肃省凉州区黄羊镇上庄村卫生室
   
   【摘要】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方法又称为反治法,常用的方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临床应用得当,效如浮鼓,要求临床医生详细辩证,究其实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通过反治法——塞因塞用的应用,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医反治法;塞因塞用;便秘;小儿先天性巨结症
   反治法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采用方药性质顺从疾病假象,要求临床医生详细辨证,究其实质,透过现象看本质,针对本质而进行治疗,塞因塞用是临床医生常用治疗方法,指用补益、温阳的药物治疗闭塞不通的病证,病机因虚而致,表现为真虚假实。如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机升降失常,证见腹部胀满阻滞不通,治疗采用健脾益气法,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治病求本,用补益法达到开塞目的,典型病例如下:
1 益气温阳治便秘
   某女,21岁。三年前开始出现便秘,一般3~4天,多则5~7天解一次大便,腹胀,入厕后无便意,便质不干。曾经服排毒养颜胶囊,取效甚微,体胖质虚易感冒。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每次如厕无便意。拟诊为气虚便秘。“气虚者,阳不足,阴结也”。治疗以益气温阳,养血润肠。用补中益气汤加制附子、制首乌,黄芪30g,当归、生白术各15g,柴胡10g,炒升麻、陈皮各6g,党参15g,制首乌10g,制附子15g,生姜5g,大枣12枚,炙甘草10g,1剂/d,水煎500mL,早晚口服。
   补中益气汤方中大剂黄芪益气补中为君;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补中助运,为臣;炒升麻、柴胡助参、芪益气升阳举陷,陈皮调畅气机,补而不滞,气血同源,当归、制首乌养血补虚助气,共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配合制附子温肾阳,散阴结;共凑益气温阳,养血润肠之功。
   1剂口服后即感腹中作响,便意频频。服完3剂,虚作努责不得现象消失。效不更方,连服9剂。月余后患者来诉,便秘未再发生过,瞩其加强锻炼,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体会:排便反射是感受器(结肠)—脊髓(低级中枢)—上行传导束—排便中枢(高级中枢)—下行传导束—效应器(结肠)来完成,正常情况下,排便时形成正反馈机制。但由于多种因素包括排便习惯的改变,这种反馈机制减弱,就造成便秘,出现虚作努责不得现象,本患者体胖质虚易感冒也是其中一种重要因素。补气温阳药正好能加强排便反射正反馈机制,所以服药后收效明显。
   中医理论中大肠者传导之官,传导失司则排便异常,包括便秘,造成便秘原因很多,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盛,病后体虚等等。本患者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肾有关,脾胃气虚,中气不足传导失司,肾阳虚弱(肾主二便),阴寒内结,亦传导不利,即“气虚者,阳不足,阴结也”,这是用补中益气汤加制附子的理论依据。
2 益气温中治鼓胀
   正常新生儿几乎都在出生后24h内排出第1次胎便。先天性巨结症患儿则表现为生后不排胎便,开始排胎便及排空时间均推迟,出生后2~3d内出现部分甚至完全性肠梗阻症状,患儿呕吐,并有腹胀及便秘,多数患儿由于呕吐、拒食而体重不增,发育较差,也可能以腹胀为突出症状或伴有肠梗阻,经常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如反复迁延,患儿日趋消瘦,并引起营养不良性水肿。
   某男,3个月。2013-05-31初诊。足月顺产,出生后第3d发现患儿腹胀呕吐无排气排便,疑似先天性巨结症住院治疗,先后在区级医院治疗无效,转省级儿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除对症、支持、灌肠、还用紫光照射。出院两月后又出现腹胀、呕吐而来诊,查体温37℃,心率144/分,母乳喂养。证见:面色苍白,消瘦、精神差,腹部膨隆,腹壁发亮,腹胀明显,青筋显露(腹壁静脉曲张),叩之如鼓,两腿细长,皮包骨头,大便五六日一行,就诊前大便一次,质稀量可,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数。
   西医诊断:先天性巨结症
   中医诊断:鼓胀(中焦虚寒)
   治则:益气温中,健脾消食
   方选:理中四君子汤合不换金
   方药:小红参、白术、茯苓、藿香、苍术、厚朴、陈皮、鸡内金各3g,焦山楂、麦芽各5g,木香1g,半夏、炮姜、枳壳、大腹皮、制附子、甘草各3g,1剂/d,水煎100mL,早晚口服。
   服药1剂后矢气频频,腹胀消失,服完2剂后正常哺乳。30d后因乳积再次引起腹胀来诊,照方取药2剂,服后捷效至今未发作,患儿渐复,体重增加,面色红润,家属要求保留处方,以备以后复发时服用。
   体会:西医治疗先天性巨结症常采用温盐水洗肠,可排出大量粪便及气体,症状缓解,缓解数天后,腹胀、便秘又复出现,又需洗肠才能排便。或经常依靠泻药排便,而且泻药越来越不起作用,治疗颇为棘手。而中医通过辨证认为本病由于先天不足(部分结肠肠段无神经节细胞),脾失健运,腑气不通,饮食停滞,出现大腹胀满,同时气血生化不足而营养不良,又加重中焦虚寒,形成恶性循环,病程缠绵,虚中夹实,虚实兼见。治疗亦不宜攻伐太过,采用益气温中,健脾消食之法,治疗效果理想。
   小结:《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里的“以平为期”就是通过调整阴阳,恢复和建立相对平衡的阴阳关系,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的运用都符合病机。从以上2例来看,都是大便不通,按照常法既正治法以通下为主,显然只能解决一时之快,但有“虚虚”之戒之疑。第1例便秘病机为阳气不足,阴气内结,采用益气温阳,养血润肠。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法常常为治疗久泄,久痢之法,在这里又治疗便秘。反其道而行之,却获捷效。第2例鼓胀(先天性巨结症)病机为中焦虚寒,脾失健运,采用益气温中,健脾消食法,效果明显优于温盐水洗肠和泻下法,从两例临床治疗效果来看,不被“气机不利,慎用补剂”之古训约束,“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既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又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法的灵活性,均采用塞因塞用和异病同治法而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01】韩蕊;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期;
【02】肖元宏;生物反馈训练治疗便秘的机理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09期;
【03】吴至久;益气养血温阳法治疗便秘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03期;
【04】马立燕;小儿水肿416例病因分析,宁夏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05】林霄;先天性巨结肠病研究进展,实用医技杂志,2009年05期;
【06】郝斌; 试论“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年04期;
【07】吴润秋;论“以平为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老钟医
5
老钟医发表于 2014-4-16 12:19: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钟医 于 2014-5-29 09:58 编辑

[第十期录用4http://www.jcys120.com/thread-557434-1-3.html
昨天,服了我的两副大承气汤的老妇人终于来复诊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学中医,一下子开了两服,八十多岁了,想想有点后怕了,还好,病人家属非常高兴的说,用了那么多贵的西药还不如你的四味中药,还要我再开几副巩固一下,心想两副就够多了,还开呀,患者服了两副大承气汤后,下了很多臭便,说胡话也没有了,腹痛也好多了,舌苔不黑了,痛苦的呻吟也安静许多了,听她这么一说我的心才放了下来。
我说中医要辨证,不是好药就一定服到底的,是药三分毒,可不能当饭吃,随后到患者家,重新进行辨证,刻诊,能安然入睡,哮喘史,肺部哮鸣音,舌暗红苔燥而干,脉沉数,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心烦纳差,体温37.8,心率齐快而有力,血压正常,气喘胸闷,腹部压痛拒按,时有汗出,手足背稍肿,两腿紫斑(可能激素用多了)大便泻后现在又秘,小便正常,辨证为少阳合阳明,应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 柴胡12 黄芩12 生姜4片 半夏8 枳实10 灸甘草8 白芍15 大枣4粒 大黄6 桂枝8 桃仁8 茯苓12 丹皮10 生石膏60 芒硝6 厚朴10 黄连6 麦冬18 竹叶10 党参10,阿胶10(分冲)单位为克三副,以观其变,小弟不才,还请各位同仁指点!

按 10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因为久病必瘀,所以加了桂枝茯苓丸,有胡希如前辈的支气管哮喘经验,加黄连 阿胶取黄连阿胶汤意,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加竹叶 麦冬 生石膏 取竹叶石膏汤意 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竹叶石膏汤主之。
讨论

欢乐每一天

我有几点不太清楚,请老师指点
(1)如何诊断少阳?单纯一个口苦么,少阳的本脉为弦脉,而患者为沉数。
(2)患者用了大承气汤,如果仍然有阳明症可以用调胃承气汤善后,为何突然改为大柴胡汤?
(3)患者开始神志错乱 ,两腿紫斑,是否可以考虑桃核承气汤?
(4)舌暗红苔燥而干,脉沉数,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心烦纳差,这是楼主写的症状,如果是阳明气分的热按理说该口渴喜冷饮,但是患者口渴不喜欢饮水,说明热已经进入血分。如果热在气分可以用石膏,但是如果热在血分依然用石膏治疗是否合适?
(5)患者年事已高,患病多日,正气已虚,此刻应该算是本虚标实吧,楼主一而再再而三的泻下是否合适,患者的身体能否承受的了?
(6)患者哮喘,时有汗出,手足背稍肿,按说该有脾肾阳虚气虚,脉象不应该有力,如果阳明俯实,脉象可能出现有力,但是用了大承气汤泻下后,脉象依然有力,结合下肢瘀斑,这种情况我感觉不是好现象,如果这是我的患者我会告诉家属预后不良,这样也可以保护我们自己,希望楼主创造奇迹。
爱好中医
诊病用药不要背书哟,我认为是气营同病。

心态平衡

方中好像也包含了桃核承气汤吧,反复发热,口苦口干,腹部压痛,感觉还在少阳,小弟刚学中医,还请老师指点!

欢乐每一天

跟楼主继续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大柴胡汤的适应症,大柴胡汤治疗少阳阳明合病,正气不虚,里实较甚的患者,这个患者正气已经虚损,而且津液不足,假如按楼主辩证的那样,这个患者属于少阳和阳明合病,如果要选方,也应该选择柴胡加芒硝汤对吧?

渭南大荔

增水行舟之法 增液承气汤。

爱好中医

这个病案变数很大,怎么说呢?与医生的收集资料有很大的关系。病人大便泻后现在又秘,且年高,病的时间应不会短哟,这几点来看,我认为病人的脉象便是很关健的,你所说的脉象是不是与病人的实际脉象有出入哟?如果脉象带有虚象那么你大体方向就有问题哟,年高,慢病病人,泻后现在又秘,这时多要从虚证考虑,这只是推理而已,仅供参考。

为此我提点看法,病人的病症不是和书上所讲一样,症状所讲的先后顺序以及术语不同,这就要看临床医生的水平了,有很多的同仁在进行四诊时,没有找到主要的问题,而是如记流水帐样的病人有什么记什么,抓不住自己想要得到的资料,所提供的临床资料对病机的分析起不到诊断或鉴别诊断的作用,这是最大的失误,到最后还是搞不清楚该怎么处理。以致于大家在讨论时有很多的分岐。不对之处请谅。

冷娃

舌暗红苔燥而干,胃阴亏虚日久,可考虑增液承气汤
要考虑以下变数。1 患者年数以高,且有气喘史,要排除肺心病及心脏疾患
2 有气喘史,说明肾脏不是很好,通便同时考虑补肾,顺便考虑查血糖 血压等,这些都和年龄肾脏有关系,
对不起可能是经历太多吧,毕竟年龄大了,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因素,要治就必须治好,要么就尽量简单一些。因为没有退路,这个病我没把握,非要给药就中成药,麻仁滋脾丸,或通便灵胶囊。
这样处理我就吃饭呗香,睡觉呗甜,前提是自己不想上进,因为越成功风险就越大,
欢迎有责任心的同行拍砖

阿龙军哥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等。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等。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现代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
禁忌:使用本方时,应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依据。正如张秉成说:“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吴瑭亦说:“承气非可轻尝之品。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患者体质相对强壮,具有痞、满、燥、实四证。字字属“实证”显然虚证并非所宜。
再来谈[平衡心态]的病案,患者高龄80多岁,身体机能处于极度衰竭的地步,请问体质是否强壮?何来实证?不要见到大便坚硬就要使用峻下剂。当然也是在患者家属要求免责之下的大胆而不担责的做法。仍然欠考虑。何出此言?
这个患者是什么原因和机理导致大便坚硬燥结的呢?我愚见为:年高体弱,脏腑各个功能衰竭,也就是阴阳都虚衰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脾肾之阳气都衰竭了,脾阳的运化无力,导致大肠蠕动减弱,大便在体内囤积时间过长,加之无力排便所致。
此时采用峻下的大承气汤会峻下更伤阴,大黄的泄下作用把仅有的阴液津津也泄出来了,当时大便是通了,接下来可能应该是阴阳决离的证候了。

黑苔:黑苔多由焦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一般来讲,所主病证无论寒热,多属危重。
危重病证不在阳明,故不宜使用峻下肠中燥屎之剂。
其他的都是伪命题。见谅!

http://www.jcys120.com/thread-560312-1-3.html
作者 心态平衡

82岁的老妇人,昨天又要我去复诊了,首先感谢大家参与我以上两个帖子讨论,很多同仁都担心我对此连带的医疗责任,毕竟年老体衰,其实这个顾虑可以消除,其一,是我用两副大承气汤减轻她的痛苦而取得了家属的信任,其二,是家属让我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县中医院用西医的手段制定无治,回家以备后事),让我用中药试一试,能治好是我的功劳,不能治是她的定数,所以我可以抛弃一切顾虑大胆放开手足诊治,不过由于我的医疗水平有限,加之她年老体衰,各功能器官衰竭,可能希望渺茫,但是能想方设法尽量减轻病人痛苦,延长其生命,就已尽了做一名医生的责任了。


刻诊,精神不振,面部稍肿,心烦纳差,腹部压痛不爽 ,无恶寒发热,头汗出,肺部哮鸣音,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体温37.8,血压正常,气喘胸闷,手足背稍肿,感觉热触之凉,两腿紫斑,大便泻水样便,小便短少,舌暗红燥而干,脉沉数,辨证为胆热脾虚上热下寒之厥阴。

处方 柴胡12 黄芩10 花粉15 桂枝8 赤白芍各12 生龙牡20 当归15 川芎8 生干姜8 苍术10 茯苓15 泽泻15 灸甘草8,单位为克,四副,以观后变,中医治病,一个一个主证清除了,病就好了,希望同仁指点。


按 《伤寒论》第 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热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属半表半里的上热下寒证;从病位分析,本方属半表半里阴证;从六经提纲看、从临床治验看,本方证皆属厥阴病范畴,因此,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是隶属于厥阴病类方证。
妇人怀娠,厦中亏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篇第十七条) 。
讨论

白狼2

对楼主的医案有两点不明,感觉热触之凉,是看着紫红肿胀感觉是热的,用手触之凉,还是刚触时热,触久了感觉凉。
脉沉数有力还是无力,六部脉的大小比较情况?

爱好中医

精神不振,面部稍肿,心烦纳差,腹部压痛不爽 ,无恶寒发热,头汗出,肺部哮鸣音,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体温37.8,血压正常,气喘胸闷,手足背稍肿,感觉热触之凉,两腿紫斑,大便泻水样便,小便短少,舌暗红燥而干,脉沉数,辨证为胆热脾虚上热下寒之厥阴。
处方 柴胡12 黄芩10 花粉15 桂枝8 赤白芍各12 生龙牡20 当归15 川芎8 生干姜8 苍术10 茯苓15 泽泻15 灸甘草8,单位为克,四副,以观后变,中医治病,一个一个主证清除了,病就好了,希望同仁指点。


1. 你这个病还有很多的主证呀?,你说下有哪些主证呢?让我们学习下哟。

2.我认为你所述症状只有一点不支持是少阴病,那就是脉是否有力的问题,该病人从你所述来看是很严重的,如果病人脉象无力,那么你就搞错了,病是没有照着书上得的,要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病人的实际病机来分析,不要先入为主,首先想到的书上是怎么说的,书上怎么治的,要从实际病机分析,后处方才会有效,你考虑下少阴病如何呢?就算是厥阴病,你的药也没用到位,恕我直言。

3.你说她年老体衰,各功能器官衰竭,衰的是什么?是功能。你知道人活的是什么?一口气。不得仲景之法。
心态平衡

谢谢指点,手足局部感觉热触之凉,也就是自觉热他觉凉,脉沉数稍有力,好像沉弦。

亦痴顽

白参30 焦术12 玉竹12 麦冬15 龙牡30 丁力5 大枣30 附子3 桂心3 甘草10

芲海一滴

1,楼主的第一次治疗已漏底,
2,真阴,真阳将亡也
3,急大剂生脉加龙牡以防脱!


红牛

首先感谢心态平衡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病例,老实说如果不是患者家属事先交代不用担责,否则的话这个患者目前的程度完全不是基层能够诊疗的。
因为不了解患者前面的情况,所以只能就这个帖子做些浅显的分析。
毫无疑问,此患者无论是从中医还是西医角度分析都属于危候。从目前提供的资料来看,中医当属“真阴亏损,真阳衰败,虚阳上越”;西医:心肺功能衰竭,微循环障碍,休克的预兆。所以病情比较凶险。
中医治疗的话这个患者现在不是要解表,而是应该温阳救逆固脱了,处方可用:桂枝、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炙甘草、麦冬、制五味子、当归、丹参等加减。
西医治疗可以补液,纠正酸碱失衡,改善微循环,抗休克。
最后复习一下《伤寒论》里关于厥阴病预后的相关条文: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当然古代说“死”在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条件下,不一定就真死,不过至少提示我们患者病情的凶险,不能大意。

爱好中医

理事长分析得很在理,可以向你请教几个问题吗?1.你可以具体地说明下你方中各药的剂量吗?2.可以分析下你方中各药的用意吗?3.温阳与回阳有什么区别呢?4.你加丹参的用意何在?请教了,谢了。
红牛
首先关于剂量问题,我想这个主要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用药,相对来说这种情况一些关键药物比如人参、龙骨、牡蛎等比常用药剂量偏大些。至于方解可以分析: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阳救逆,而龙骨、牡蛎主要是潜阳敛汗作用;白芍、甘草和营护阴的作用;加麦冬、五味子与前面的人参成生脉散之意。而加桂枝在于温经通脉,与白芍一起调和营卫;当归、丹参之意在于针对下肢瘀斑而活血化瘀,有利于血脉通畅,针对微循环障碍,当然丹参剂量不宜过大,毕竟活血药能耗气散气。我之所以说温阳主要是指温心阳,而回阳主要是针对阳气虚脱而言,非同一个概念。
当然我们在这里都还是纸上谈兵,毕竟没有亲眼看到患者,祝愿该患者在心态平衡的悉心治疗下能够出现奇迹。

欢乐每一天

患者病入膏肓已经很难挽救了,我现在看到的不是上热下寒而是阴阳离绝,大剂量回阳救逆也许可以多活几天,如果再按厥阴调理就真的无药可救了,可以用大剂量山萸肉加参麦四逆加减。

http://www.jcys120.com/thread-562222-1-3.html

心态平衡
通过以上三个帖子的讨论,很多同仁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此我非常感谢大家,也代表病人和家属谢谢大家的无私奉献,也许是我的语言表述不明,不能完整的把患者的病情一一表达出来,而引起各种争议,有点说真寒假热,有点说阳虚水泛,有点说热极耗阴以至阴阳两伤,病人由于一个多月的西医治疗高热不退,我支持后者,单单真寒假热,阳虚水泛从舌象好像不太支持。

由于年老体弱,加之下利不止,我很是担心,在输液(1 生理盐水250毫升加曲松钠4克加地米5毫克,2 糖盐500毫升加参麦注射液30毫升加氯化钾10毫升,3 左氧0.2克100毫升三天,)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四天调理后,今天病情终于基本稳定,家属要求停掉西药再中医治疗。

刻诊 体温血压正常,口干不饮 手足背肿触之凉,双腿紫斑稍减,汗出气喘,心烦胸闷,全腹部还有压痛,纳差,大便又秘,小便短少,舌还是红降而干燥,脉弦数。

辨证为 热极耗阴而至阴阳两伤,寒热错杂。

处方 麦冬30 生地20 白芍18 丹皮10 玄参30 竹叶8 当归10 川芎8 黄芪30 党参10 泽泻18 白术10 桂枝8 桑叶8 花粉10 玉竹10 附子6 生干姜8 炒麦芽30,灸甘草6 单位为克,三副,以观其变,由于本人才学浅薄,方子有点杂,望同仁文明交流指点,谢谢大家!

按 加玄参 麦冬 生地取增液汤之意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加桑叶 党参 麦冬有勉强的清燥救肺汤之意,加茯苓 附子 生姜 白术,白芍取真武汤温阳利水之意,加茯苓党参附子甘草干姜取茯苓四逆汤除烦回阳之意,还有桂枝加黄芪汤的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之意,血瘀的桂枝茯苓丸之意等等。
讨论

爱好中医

同行,你好,前面的讨论很尖锐,不针对你的人格,就病而论而已。也许你的内心很不舒服,我本无恶意只是望能借你的病案来讨论,让大家都能有所提高,希望你能有如此的胸怀,搞中医就是这样,当一个医生治某个辣手的病之时,在痛苦中无助中挣扎。在殚思竭虑中升华。我想都会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你会成为个好医生的。针对这个病案你的病机分析确实让人难以信服,恕我直言,我只向你讨教最后几个问题。

1. 你前面用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让病情稳定了。你说的稳定是指的什么呢?
2.既然你前面的用药是正确的,病情又稳定了呢,为何在这处方里看不到前方病机的影子呢?并且所用之药又大相径庭呢? 反而是用阴阳两伤的病机在调治呢?可以解释下吗?
3.这个病案你又是从那点来断为“热极耗阴”呢?是什么热耗的阴呢?这么高年的人了,我相信不会是中医里所讲的高热伤阴,我想她也没有那么旺的阳气了。
4.脉象“弦数”你又是怎样来把它断为阴阳两伤的呢?直到现在你没谈到脉是否有力无力,我相信到了阴阳两伤这种程度了,脉象还会好有力吗,是不是?
5.直到现在你对你的这个病人没有一个清晰的分析治疗思路,别人说阴阳倶伤你就用阴阳双补的药来组方,可见你心里还是没多大的底哟。
6.你前面的舌苔黑,病人精神不振,面部稍肿,心烦是传递的阳虚信息,你可能没注意。

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是在为难你,是在激发我们大家的思维,中医治病实际就是个方法论的问题,你思维打开了你治病效 果就会好得多

看到这个舌象确实是个很辣手的病,当然就在这个病案的治疗过程中你的水平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对你来说是个好事。

通过这个病案的分析,希望能共勉,同时也希望我们能成为好朋友,谢了。
最后你治这个病我有点建议供你参考,阴平阳秘。补火要让其归位才好。

亦疾顽

这个病人舌赤红带紫,红光泛面,但这红光应当不是浮阳外越。

明星

病情稳定,大部分效果来自参麦针与地米。您的方子杂乱无章,没有主次之分,好比一群乌合之众。您应考虑其当前主要病机,针对主要病机选方用药才好。主要病机去,次要就会迎刃而解。参麦针与地米不能撤,一撤就可能发生变化的。
拙见,见笑了。

心态平衡

谢谢同仁指点!由于我刚学中医,针对这个病机分析确实难以说服大家,因为我主要还在学伤寒论的六经病证,所以组方大多也是以伤寒方为主,辨证也是以仲圣的脉证并治的思路法防。所以病机分析也就就很难和大家相溶。
我说的病情稳定有四个原因,其一脉沉数变弦数有力了,其二 下利不止没有了,其三 精神和腹部疼痛也好多了,其四 气喘心烦好转了。不过还是不能排除输液的功劳了。

苍海一滴

''真阴将亡小便绝,''真阳将脱面红鲜''.还是要谨小慎微!!

lrl0701

看不到病人,在这儿瞎分析,瞎讨论,心都能掉出来喽。
现在能看见五张图片,感觉好多了。
关于图片我的一些看法。(当然不全面哦,个人能力有限)
有闪光灯的照片不行,一闪光把本来的色看不清了。

最后一张(第五张)照片,嘴唇发干。
第二张和第三张有闪光,看不清本色。我觉得不能用。
第一张和第四张是舌像,唇看不见(通过第五张能看到)。

这里大概有几个论点。我认为的哦。

一个是热极伤阴,一个是阴阳两伤。(关于热寒假热和阳虚水泛不支持)。

我反回去又看了一下你前几个贴子,复制了主要的内容过来看看。

1、再举一个更可笑的例子,也就是前几天,我村的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妇人,发热便秘,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谵语,手足汗出。舌苔黄燥起刺焦黑燥裂,(过几天我发个照片)脉沉实。痞、满、燥、实、坚全俱,很明显的大承气汤证,可是在县中医院住上一个月,全用西医治疗,就是不用中医试一试,还是无能为力,以为不治之症,属其家属回家备后事,才请我去看看试一试,看后急用大承气汤原方原量两副,以观其变。如果病人有造化,病情能好转,还会请我诊治,一定整理后,陆续拿出来让大家分享。

2、昨天,服了我的两副大承气汤的老妇人终于来复诊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学中医,一下子开了两服,八十多岁了,想想有点后怕了,还好,病人家属非常高兴的说,用了那么多贵的西药还不如你的四味中药,还要我再开几副巩固一下,心想两副就够多了,还开呀,患者服了两副大承气汤后,下了很多臭便,说胡话也没有了,腹痛也好多了,舌苔不黑了,痛苦的呻吟也安静许多了,听她这么一说我的心才放了下来。
我说中医要辨证,不是好药就一定服到底的,是药三分毒,可不能当饭吃,随后到患者家,重新进行辨证,刻诊,能安然入睡,哮喘史,肺部哮鸣音,舌暗红苔燥而干,脉沉数,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心烦纳差,体温37.8,心率齐快而有力,血压正常,气喘胸闷,腹部压痛拒按,时有汗出,手足背稍肿,两腿紫斑(可能激素用多了)大便泻后现在又秘,小便正常,辨证为少阳合阳明,应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 柴胡12 黄芩12 生姜4片 半夏8 枳实10 灸甘草8 白芍15 大枣4粒 大黄6 桂枝8 桃仁8 茯苓12 丹皮10 生石膏60 芒硝6 厚朴10 黄连6 麦冬18 竹叶10 党参10,阿胶10(分冲)单位为克三副,以观其变,小弟不才,还请各位同仁指点!

按 10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因为久病必瘀,所以加了桂枝茯苓丸,有胡希如前辈的支气管哮喘经验,加黄连 阿胶取黄连阿胶汤意,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加竹叶 麦冬 生石膏 取竹叶石膏汤意 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竹叶石膏汤主之。

3、82岁的老妇人,昨天又要我去复诊了,首先感谢大家参与我以上两个帖子讨论,很多同仁都担心我对此连带的医疗责任,毕竟年老体衰,其实这个顾虑可以消除,其一,是我用两副大承气汤减轻她的痛苦而取得了家属的信任,其二,是家属让我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县中医院用西医的手段制定无治,回家以备后事),让我用中药试一试,能治好是我的功劳,不能治是她的定数,所以我可以抛弃一切顾虑大胆放开手足诊治,不过由于我的医疗水平有限,加之她年老体衰,各功能器官衰竭,可能希望渺茫,但是能想方设法尽量减轻病人痛苦,延长其生命,就已尽了做一名医生的责任了。


刻诊,精神不振,面部稍肿,心烦纳差,腹部压痛不爽 ,无恶寒发热,头汗出,肺部哮鸣音,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体温37.8,血压正常,气喘胸闷,手足背稍肿,感觉热触之凉,两腿紫斑,大便泻水样便,小便短少,舌暗红燥而干,脉沉数,辨证为胆热脾虚上热下寒之厥阴。

处方 柴胡12 黄芩10 花粉15 桂枝8 赤白芍各12 生龙牡20 当归15 川芎8 生干姜8 苍术10 茯苓15 泽泻15 灸甘草8,单位为克,四副,以观后变,中医治病,一个一个主证清除了,病就好了,希望同仁指点。


按 《伤寒论》第 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热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属半表半里的上热下寒证;从病位分析,本方属半表半里阴证;从六经提纲看、从临床治验看,本方证皆属厥阴病范畴,因此,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是隶属于厥阴病类方证。
妇人怀娠,厦中亏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篇第十七条

以上是你前三个贴子的主要内容。加上本贴子,算是一个完整的东西。

结合这些内容,我想知道在第一个贴子里,在中医院治疗一个月高热不退,那段时间大便怎么样呢?这是个很重要的依据的。
现在为止,我同意你当时的大承气汤证。

二诊的时候,说明你的思路正确,已经见效。只不过对于年龄这么大的人用大承气汤,你心里没底。你二诊的时候提到,大便泻后又秘。大便泻下的意思应该是很多臭便,这是你说的。现在又秘,我觉得这里应该和饮食得连起来,不然上面吃不到东西,下面怎么能有大便呢,看上面饮食情况来定大便情况。

在你第三个贴子里,说到老妇又泻水样便,我觉得这里应当看清楚点的。泻水样便是什么意思呢,稀水样的,兼不兼腥臭呢,和你用了大承气汤后的泻下一样吗,还是纯稀水样的呢。这个时候,体内水液全从大便走了,小便当然就少了。

结合你前面的贴子来看。我觉得有几个重要点。
1、热极伤阴,和阴阳两伤的问题。
当时是因为什么原因在医院住了那么长时间院呢。是因为高热不退,还是大便不通呢。
热极伤阴为前期的情况,而阴阳两伤是热极伤阴的后续情况。在医院高热一个月左右还不阴阳两伤呀。我是这样认为的。
2、舌红、唇干燥、脉沉。
我感觉还是里热实症。
3、老妇人检查都做了什么呢,做过肠镜吗。没有做过肠镜的话,建议做一下肠镜。先保证水谷通道没有问题。(我的一个亲戚当时的位置在结肠肝曲的位置,肠镜一般不深查查不到,从上面胃镜的话,又是最下端,还是不易查到,所以给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了)

总之,看过照片以后,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凶险。但也不容乐观吧。

现在,内热是主要现象。

至于用药方面,我建议一点就是,药和饮食的关系,喝药的同时,也要看其饮食如何。如果饮食不理想,后果还是不太理想的。再好的药也只能起一时的作用。最主要的还是要看饮食如何的。

如果内热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后期会出现内出血的。

再问问老妇,以前有没有过高血压,或脑出血,中风之类的情况。如果有,现在就相对危险一些,如果没有当好点吧。看你医案里说血压正常,但没有提到这些情况。

我给你回的这个贴子拖的时间有点长,从上午九点左右写到现在(中间有事出去了一会),可能言语不太通顺。见谅了。

红牛

感谢心态平衡的后续报道,虽然说目前病情稳定,但是从此患者的图片来看仍然是一个危候,此患者预后不良。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同时祝愿患者能够在心态平衡的悉心治疗下出现奇迹。

真人无奈

看了连续报道后对本病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次的表现:八十多岁的老妇人,发热便秘,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谵语,手足汗出。舌苔黄燥起刺焦黑燥裂,脉沉实。痞、满、燥、实、坚全俱,没错,很明显的大承气汤证。但引起阳明病胃家实的病机是什么?
原文: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179)
从上述条文来分析阳明病的形成有三个原因,1、由太阳病转变,或者失治、误治而来。2、外邪入侵直犯阳明,3,少阳转变而来。这个老妇人怎么而病入阳明,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样,邪热内陷,燥热搏结,胃家实形成,当属正阳阳明,楼主急用大承气汤原方原量两副,患者服了两副大承气汤后,下了很多臭便,急下存阴,是病情转化好转。假设:如果这样高龄又危重的患者,医者当断不断,后果很难想象。楼主的中医临床功底可见一斑!

“二诊:能安然入睡,哮喘史,肺部哮鸣音,舌暗红苔燥而干,脉沉数,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心烦纳差,体温37.8,心率齐快而有力,血压正常,气喘胸闷,腹部压痛拒按,时有汗出,手足背稍肿,两腿紫斑(可能激素用多了)大便泻后现在又秘,小便正常,辨证为少阳合阳明,应大柴胡汤加减......”

从二诊看,病史表现中增加哮喘史,肺部哮鸣音,我想一诊时候就有哮喘史,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从喘、下利两个阳性特征病位应该在太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仅凭一个口干口苦认为是太阳少阳合病,证据不足。舌暗红苔燥而干是热盛津伤的明证。假设:如果在第一次考虑到热盛津伤,用增液承气汤,增水行舟法,在高龄又虚实兼见的情况下,个人认为比较稳妥。口渴不欲饮结合舌暗红苔燥主证,双腿紫斑、脉沉主里,数主热,唯一解释的理由是热入营分的表现。但见气阴两伤,怎么也找不到寒热错杂、虚阳外越的表现,
从本贴患者的舌象看属于舌绛而干,更加支持肺胃热盛、热入营分的表现。从楼主的选方用药建议保留增液养阴,透热转气之药,暂缓温阳利水,因为温阳利水和热盛津伤的病机相反,还加重气随津脱。特别提醒要重视哮喘的治疗,西医输液也好,中医用药也罢,这个很可能是本病全程的治疗要点。
心态平衡
感谢真人兄精彩回复,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才深深的知道我还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老妇在中医院其实主要是治疗哮喘病的,主要药物有强心利尿,头孢消炎,激素缓喘,氨溴索化痰,等,实验室检查主要有头部肺部ct,B超,和其他常规化验等,之所以我一直没有写西医诊断和西医检查,是我想全用中医的四诊八纲进行辩证治疗,免得受西医检查的干扰,(其实我还没有这个实力),不过既然患者家属相信我中医,我就应该全力以赴的用中医方法进行辩证治疗。

老妇以前没有过高血压,或脑出血,中风之类的情况。除了哮喘病,身体还可以,她信基督教,也许这也是她生命顽强的原因之一吧。
红牛
现在看来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阴虚火旺现象应该与长期应用激素有很大的关系。该患者激素还只能缓慢减量撤,并且需要滋补肾阴。先前的病史和治疗史叙述不完整确实会干扰诊断。

真人无奈

首先,原帖是“舌苔黄燥起刺焦黑燥裂”,不是单纯的黑苔。舌苔黄燥起刺焦黑燥裂是明显的热盛津亏证,与单纯的黑苔有质的区别。楼主用了大承气汤后,病人由焦黑燥裂苔变为没有苔了,是病情逆转,这就是“急下存阴”。肯定的说治法正确,是两剂大承气汤的作用。

爱好中医

那么是有苔的病重呢还是无苔的病重呢?

真人无奈

一般来讲,正常的舌苔表示人的胃气,病理性舌苔表示病邪,包括辩寒热。不能以舌苔的有无辩病之轻重,就本病例来讲,舌苔退,我认为是邪去病退,通过泻下,热结除,热邪随之而退,但津亏气脱,气阴两伤包括胃气还没有恢复,病情仍在危重阶段,只是矛盾转化罢了。

蚂蚁骅骊

非常感谢楼主分享的这个病例。楼主能够完整的跟踪报道,足以说明其学习精神与分享精神。同时应该也是做好了利用这个病例提升中医实战的经历。谢谢您!

看楼上的各位分析与讨论都很精彩。各有其道理。
对于中医,正在学习中。更是不懂。不敢就专业问题以及组方方面加以评论。

对于学习的过程总有讨论和争执是非常正常的。希望所有的同仁都能借这个机会提升实战能力。

楼主已经交代的很清楚,该病人已经是“死马当做活马医”,本就是危重病人大家都知道,基层根本就不会接诊,加之家属对其中医的信任,能够维持到今天说来也是奇迹。所以无论楼主第一次方,第二次方,第三次方对错与否,都应该赞一个。至少病人和家属满意,病情还在可控中。

有些时候可能楼主掌握的望闻问切表达出实际情况有些出入,自然就会导致后续的一些诊断与治疗上的差距。只能说我们通过这个病例,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1,说明中医的辩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2,对症治疗
3,病因病机分析
4,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5,医者,仁之道也

辛苦楼主了,辛苦楼上的各位,你们的精神都值得学习。
人无完人,金无足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共同进步才是硬道理。
希望在基网的大家庭里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讨论,相互指正,找到自己的收获!
说的不对,欢迎拍砖!以便更快的进步。

还想补充一点:我们到达目的的路有千万条,可能只有一条路是最近的。但是我们当局者都不知道哪条路最近,旁观的或许有清楚,但是没有告诉当局者。那当局者只能试着探索与寻找。这个过程有些辛苦,但是必须有收获。虽然浪费了时间与精力,但是也可能就有奇迹。因为可能这条路才是最适合的。看到的风景与人脉不说,心理的成长与感受也必丰富之强大。

适合当局者,适合患者才是最重要的。就这个病例,如果西医说不定早就洗白了,现在患者和家人配合楼主这样坚持治疗就不定真有奇迹。
支持心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保持自己中医的学习之心,谦虚之心。期待着创造奇迹。我们说的这个奇迹不一定是全面好,但是是改善患者的不良,延长患者的寿命就是最好的。
世界上真有奇迹。
希望大家继续讨论与进步。
真是很有收获!
感谢基网,感谢楼上的各位!

爱好中医

版主你好,看到你的分析也有些道理,但总感觉还是有些牵强,特别是阳明腑实的成因,昨晚苦思良久,我感到楼主接手治时,就用六经辩证有点不妥,用六经辩证来套该病案,故而有很多的地方分析起来不很透不合常理,在讨论这病案的所有参与者,我看中医功底应该都还是有些的,病机分析的分岐这么大,说明还是有一定的原因在里面的,假设用脏腑辨证与温病来辨证来分析呢,我认为可能就更易看清病人的病机,病人素有哮喘病,又感外邪。哮喘病日久耗的是气伤的是阴,故而有这么个基本病机在里面。从现有的舌象看应是气阴虚亏虚,以阴虚为主,其中也有用激素药的原因在里面,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肃失常会引起肠道 气机紊乱故而便秘,便秘后,糟粕滞于肠道引发很多的毒性症状,如谵语等等,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就要好分析得多,不知你有何高见?

楼主请教个问题,你前面几诊没曾说脉无力的,到现在又说脉已经有力了,那也就是说病人的脉以前是没力的哟,前面我再三问你脉是有力无力,你怎么没说无力呢?不知是何故?可以解释下吗?泻下后诸证绶解,可你几诊后病人的体温都是37点8度,不知你是如何看这点的呢?这好像不是正常人的体温吧,既如此你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针对这个病案你确实说服不了别人,连你自已都说服不了,因为你前后用药大相径庭,没有逻辑性。我认为你接手这病时,就在用六经辩证来套,你近来又在深学伤寒满脑子的六经辨证,来个病人就用这个,以为六经辨证是万能的,这个过程我也曾有过,可用去用来老是找不到真正的病机之在,才导致你,别人怎么说你怎么用药,心中没底,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不一定很对,但还是应有点道理的。
不对之处望指正,我们都在学习中,望能共勉。

心态平衡

1 谢谢同仁指点,明察秋毫,说明你是个做事很用心的人。
2 老妇的脉一直有力,就是下利不止时转弱了,体温也一直高,不知何故。
3 前后每诊我用药不同,大都大相径庭,不是我主观想象,也是按照六经辩证方法思路,比如一诊,痞、满、燥、实、坚全俱结合临床表现,只要有点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要大承气汤急下存阴,二诊,是少阳合阳明,所以要用小柴胡汤和承气汤加起来就是大承气汤了,三诊,上有热证,下有泄下,上热下寒,胆热脾虚,按照方正非柴胡桂枝干姜汤莫说,至于四诊,我也是围绕便秘这个主证进行辩证,考虑到她年老体弱加上上几次的大下,所以增液汤为首选,加上温阳的药方的原因主要还是考虑到手足肿凉,年老久病,寒热错杂,会有一定的心脾肾阳虚了,附子只用了6克。并不是同仁所说的人云也云,毕竟人命关天。

爱好中医

版主原话如下 “一般来讲,正常的舌苔表示人的胃气,病理性舌苔表示病邪,包括辩寒热。不能以舌苔的有无辩病之轻重,就本病例来讲,舌苔退,我认为是邪去病退,通过泻下,热结除,热邪随之而退,但津亏气脱,气阴两伤包括胃气还没有恢复,病情仍在危重阶段,只是矛盾转化罢了。”
1 病理性舌苔表示病邪,包括辩寒热。不能以舌苔的有无辩病之轻重,是这样吗?
经查: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主编 朱文锋 第220页。舌苔的临床意义如下:
“总之,观察舌苔的有无,消长及剥脱变化,不仅能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亦可反映邪正盛衰,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舌苔 从全到剥,是正气渐衰的表现。。。。。。。。。”难道不能用舌苔的有无辩病之轻重吗?
2 病人从黑苔经大承气汤下后,病人的黑苔变为剥脱残存边上的少许黄苔,难道是邪去病退吗?是的,下后病人的矛盾转化了。转化到正气的更衰,下后如何呢?29楼心态平衡原话如下:“老妇的脉一直有力,就是下利不止时转弱了,体温也一直高,不知何故”用大承气汤下后下利不止时脉转弱了,难道用大承气汤是正确的吗?


(楼主)你分析得很正确是大承气汤证,这时你并没有注意病人的身体状况,没关注到病人正气很衰,下后更伤正,出现一时的假象,就是你所说的“下了很多臭便,说胡话也没有了,腹痛也好多了,舌苔不黑了,痛苦的呻吟也安静许多了”你下后更伤了病人的阳气,可后来又便秘了。说明你下的方法不正确 。


用下法有段经典的话共勉:
“《 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然有当下不下误人者,有不当而下误人者。有当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误人者。有当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当下而下之不知不知深浅,不分便溺与蓄血,不论汤丸以误人者。又杂症中,不别寒热积滞,痰水虫血痈脓,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阿龙军哥

看了楼主的用药,我还是忍不住说说个人的看法,也许对大家有好处。第一,头孢曲松钠和地米能否合用,请查一下静脉配伍禁忌表。如果配伍禁忌表上标明了不能配伍的药物,一旦配伍出了问题,那就严重了。第二,建议中药制剂最好不要和西药一起同瓶合用,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而且很多中药制剂的说明书也说得很清楚。以上看法仅供参考。

飘逝的风

看了楼主的医案我谈谈我的看法:
(1)首诊发热便秘,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谵语,手足汗出。舌苔黄燥起刺焦黑燥裂,这个时候用承气汤急下存阴没有大问题,但是要考虑几点,首先患者因为咳喘住院,典型的痰湿阻肺,肺气不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自然影响大肠的降浊,所以住院一个月最后出现了阳明俯实症。但是患者泻下后又出现便秘,要考虑2点,第一,肺气不降.第二,津液亏损。所以首诊处方应该用增液承气汤加些化痰湿降肺气的药物。
(2)二诊的时候肺部哮鸣音,舌暗红苔燥而干,脉沉数,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心烦纳差,体温37.8,心率齐快而有力,血压正常,气喘胸闷,腹部压痛拒按,时有汗出,手足背稍肿,两腿紫斑(可能激素用多了)大便泻后现在又秘,小便正常。这个时候患者正气已经亏虚,但是病邪依旧严重,这个时候应该扶正怯邪,此刻患者阴阳两亏用参麦四逆打底与调胃承气汤加减进行治疗。
(3)三诊精神不振,面部稍肿,心烦纳差,腹部压痛不爽 ,无恶寒发热,头汗出,肺部哮鸣音,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体温37.8,血压正常,气喘胸闷,手足背稍肿,感觉热触之凉,两腿紫斑,大便泻水样便,小便短少,舌暗红燥而干,脉沉数。此刻应该用大剂量山萸肉加参麦四逆之类的药方进行治疗。
(4)四诊体温血压正常,口干不饮 手足背肿触之凉,双腿紫斑稍减,汗出气喘,心烦胸闷,全腹部还有压痛,纳差,大便又秘,小便短少,舌还是红降而干燥,脉弦数。此时依然用大剂量山萸肉加参麦四逆之类的药方进行治疗。大便秘结要考虑津液亏损和肺气不降。
看完楼主的几个医案我为患者命不该绝感到震惊,也希望患者在楼主的调理下能够奇迹般地好转。


真人无奈
( 回爱好中医)
我倒想听听你对本病案的高见!

爱好中医

高见不敢说,我只一爱好者而已,我始终仍一学生,不过久了也还是有点自已的看法。依据楼主的四次治疗效果来看,从有苔到无苔,五剂大承气汤攻下后,便秘还是没解决,,无效需反思呀,认为当初的大承气汤应不是最佳选择。见笑了。

不过从中也学到不少的东西,谢谢楼主,谢谢版主,你们辛苦了。

真人无奈

整体看来,用下法是对的,如何下?我在13楼的帖子中已经做了假设:“如果在第一次考虑到热盛津伤,用增液承气汤,增水行舟法,在高龄又虚实兼见的情况下,个人认为比较稳妥。”楼主既然选了大承气汤,自有他的道理。

爱好中医

请问下真人无奈老师,楼主用的大承气汤是否正确呢?
真人无奈21楼:“楼主用了大承气汤后,病人由焦黑燥裂苔变为没有苔了,是病情逆转,这就是“急下存阴”。肯定的说治法正确,是两剂大承气汤的作用。”
真人无奈13楼:“舌暗红苔燥而干是热盛津伤的明证。假设:如果在第一次考虑到热盛津伤,用增液承气汤,增水行舟法,在高龄又虚实兼见的情况下,个人认为比较稳妥。口渴不欲饮结合舌暗红苔燥主证,双腿紫斑、脉沉主里,数主热,唯一解释的理由是热入营分的表现。但见气阴两伤,怎么也找不到寒热错杂、虚阳外越的表现,”

真人无奈先生请问?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只攻不补。增液承气汤增水行舟法攻补兼施,两方是一样的功效吗?如果不是一样那你还能肯定的说用了大承气汤是正确的吗?

真人 无奈

这里有个疾病发展的动态问题,但病情发展在虚实兼见的时候,就要看如何把握虚实、邪正之间孰轻孰重,从全局考虑,热结津亏肠燥。我的主张要增水行舟,用增液承气汤,攻补兼施比较稳妥,但也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在肠燥日久,(伤寒论把“脾约证”也归阳明证)出现痞、满、燥、实、痛、烦。虽然本虚标实,阳明腑实占据主要矛盾时,选大承气汤未尝不可。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只攻不补,这个时候如果医生瞻前顾后,完完全全按照书本知识按号入座,视承气如虎狼,畏硝黄为剧药,很可能坐失良机!两剂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从表面看会是虚者更虚,津亏更盛,但实际上通过泻下,消除了热结。打破了由于热结而造成的津亏这种恶性循环。中医成名也就在这个环节,剩下来及时益气养阴清热,缓图其本。
至于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肯定在下法的前提下还是有严格的区别,正如你所述:“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只攻不补。增液承气汤增水行舟法攻补兼施”。

本贴有图未上传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积分 +1 收起 理由
真人无奈 + 1 第十期辛苦了1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6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4-20 16:43: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4-5-28 17:31 编辑

第十期录用9http://www.jcys120.com/thread-580805-1-1.html

从临床病例探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性
作者:保命堂主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下面试从临床病例来验证这一理论对中医临床的指导作用。以说明中医经典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病例:此例为昨日即时病例女二十六岁,结肠炎病史一余。去年在河北省附属医院肠镜检查确诊,并住院治疗。所用药物为口服美沙拉嗪,并用中药锡类散、地塞米松、利多卡因、丁胺卡那合并灌肠。出院以后一年多来遵医嘱自行灌肠,所用药物同上。逐渐减少灌肠次数,减少药种类。以致只用锡类散而减少激素的副作用 。一年来病情平稳症状不显。可没有想到的是,过年时和老公的两次大吵性情大变而导致了病情的复发。现症:两个月来,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午后为重,大便带脓色白。日行二次,时有下坠感,月经二月未见。体力不佳食欲尚可。舌暗,苔薄白偏滑。脉虚弱。
辨证:肝郁犯脾,中气下陷,大肠寒湿。
治法:疏肝解郁,补益中气,温暖下焦。
方剂:柴胡疏肝散、补中益气丸、桂附理中丸。
处方:柴胡6炒白芍30木香10枳实15党参20白术30黄芪30苍术20附子10肉桂10干姜10升麻5陈皮10壳子15金樱子 15防风6炙甘草10单位克。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分二次服。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并可配合艾灸疗法。
体会:患者此次复发,由夫妻吵架情绪剧变郁怒伤肝而起。基本病机可概括为情绪巨变郁怒伤肝,肝气郁滞克伐脾胃(木旺乗土)脾失运化湿浊内生,寒湿下注大肠而成本证。此病机即验证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与实用性。再一次显示了中医经典的魅力!记得在一次仲景学术研讨会的开幕词中说:“法崇仲圣思常佩,医学长沙自有真。伤寒杂病论古而不朽老而不衰为中医之魂!”真是至理之名言啊。仲景先师乃千古医帝,后世之人高山仰止不能及也!


编辑——真人无奈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7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4-23 19:25: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4-5-28 17:12 编辑

第十期录用5http://www.jcys120.com/thread-582634-1-1.html

三伏贴 肺气肿感冒
作者:脊椎病治疗
笔者在两年对三伏贴使用过程中觉得对于肺气肿 体质虚弱的患者效果良好特与大家分享
病例1 女 48岁经常心慌 气短 咳嗽憋气 每年平均发作4到5次 遇感冒加重 日常不敢劳累 。(并经常来我诊所输液治疗)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肺气肿 轻度肺心症5年 经常服用激素 氨茶碱缓解症状 自我诊所2012年使用三伏贴治疗至今 除感冒外,日常劳作劳累外正常。
病例2 女12岁 从4岁开始频繁感冒 咳嗽 痰多 每年平均7 到8次 自2013年使用三伏贴治疗后 至今只感冒一次 症状明显比以前减轻 效果明显
笔者自2012年开始推广使用三伏贴以来 共治疗30多例患者,除一例过敏性哮喘效果不明显其余全部明显好转。所以觉得效果还挺不错 特分享给大家,希望同仁们觉得有用处。

chengzi529888
请问你三伏贴总共贴几次?都是什么时间贴?

脊椎病治疗:
麝香 甘遂 细辛 延胡索 芥子姜汁 穴位 膻中 天宊 大椎 肺腧 膏肓 膈腧
每年农历入伏开始 每伏贴一次 每年贴 3到4次
肺气肿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治疗 不过我发现用这种办法能够很好地减轻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痛苦 效果还是蛮不错的 我才使用两年 不知道远期效果怎么样.

烙印
药物的剂量,制作方法是什么?不吝赐教!谢谢
脊椎病治疗:
延胡索 芥子各30克 细辛 甘遂各15克 优质麝香1克 碾碎成粉 姜汁适量.

蚂蚁骅骊
感谢楼主的精彩分享。
您的这个量是一次用量,还是几次用量?或说是几贴的用量?
选的那么多个穴位是每伏每穴都用,还是3-4次轮流选用?一次选几个穴位呢?
你的操作意思是指:将上类中药打粉与姜法调稠,用膏药固定在相关穴位上吗?每个穴位的量如黄豆大小还是更大些?每一贴得贴多久?
入伏,初伏到二伏,九天,二伏到三伏,九天。意思是九天后再换药吗?中途洗澡这些有问题吗?

不好意思哈,问题问得不专业。见笑了!
希望楼主及楼上的济德老师,都能分别回复哈。
让大家都学习一下三伏贴这个好方法。感谢!

济德:
我已经搞了10年了,远期效果不错,虽然不能根治,但缓解症状方面效果非常好,而且能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伏贴处方如下:
  白芥子400克 细辛400克 元胡100克 甘遂100克 猪牙皂100克 麻黄100克
  上药粉碎,过筛备用。
  取老姜适量,用木碗或研钵捣碎,纱布包裹,压取姜汁。随用随制,不要隔夜。不要用铁杵捣或搅汁机取汁。
  用时取药粉30克,加姜汁制成团块,涅饼,置生白布上,对准相应的穴位贴覆。外用关节止痛膏撕成小调加固。
  取穴:天突 膻中 定喘 肺腧 大椎穴等
  根据发病时间长久和病人年龄,可以贴附1---6个小时。
  
  贴附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对于一般患者,除贴附之外,尚配合玉屏风散等综合治疗。
  三伏贴  “三伏贴敷”与“数九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贴敷时间:夏至至立秋
  治疗方法:每隔10天敷药一次,每疗程3-4次。
注意事项: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冬病夏治对于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 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
  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3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发病的症状。
  ●适应症: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
  ●不适宜贴敷的情况:
  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
  ●贴敷后的反应:
  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2.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3.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贴敷时间及注意事项:
  一般成人8-10小时,儿童4-6小时,每次4片,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
  ●贴敷疗程:
  贴敷疗法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蚂蚁骅骊
感谢济德老师的精彩分享。老师说的非常清楚。那个猪牙皂是什么中药啊?有没有其它名称啊?中药学习中,没听说过。
另:取30克调姜汁用一个穴位的话,这个饼还是有点大的噢。会不会皮肤破溃啊?是不是破溃了更好?象天灸一样?
象老师说的这么多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相信在10年的经历当中你已经有很丰富的经验也实际应用。
能把不同病症的药物组方和剂量都说一下吗?非常感谢!
相信看到这页的同仁们都会为你的无私奉献深表谢意的!
向您致敬!


编辑——真人无奈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8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4-24 11:06: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4-5-28 17:13 编辑

第十期录用6[http://www.jcys120.com/thread-128127-1-1.html

中医理论探讨———解密“冬病夏治”
作者:cqzhm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质,去除诱因就是要改变环境。有的人虽然体质没有增强,但是换了个城市,或去国外定居,身体的问题却不药而愈了。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象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那如何在夏日去除积寒呢?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内用温热就是服用偏温热的饮食。有人说,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燥。不错,关键是服温热也有个服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暧胃的,但我们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还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怕风的人,此时可用”玉屏风颗粒”数袋冲成一瓶,放凉.每日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又可防风,真是一石三鸟,您不妨一试。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阴真经里的第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清除寒气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毛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的消化,也不能很好的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此时,我们可以吃”霍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一药两解,但如果是真正的中暑之症,内外俱热,此药却大不适宜。


编辑——真人无奈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9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5-6 17:15: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8013 于 2014-5-28 17:16 编辑

第十期录用8[http://www.jcys120.com/thread-599981-1-1.html

临床心得----------舌诊在妇科的应用
作者:医林仁心
一.月经病: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液,故月经病多对应在舌质。
1.若见舌质鲜红多为血热,可见于月经先期。其中,若见舌红而湿润者,为火热而水有余,经量必多,常以实热证论之;
若见舌暗红舌干津少者,则为火热而水不足也,经量短少,常以虚证论之。
对于前者临床我多以清热凉血为主。对于后者多需调养营血为主每每凑效。
2. 如果崩漏若见舌色鲜红,为病程不久,多因热破血而妄行,临床当以凉血止血为主;
若见舌色淡红胖嫩加之舌尖有红刺或见瘀点可视为久崩久漏之征,多为气血两虚、血瘀脉络,临床治宜益气养荣化瘀止血为主;
若见舌淡白无华,胖嫩而湿润,则可视为崩漏已久,命门火衰、冲任不固,临床治宜温阳益气止血为主;
若见舌色淡青,则是久漏血瘀,治宜行血止血为主;
3.临床如有痛经、月经量少、闭经而见舌质紫红、暗晦者常以血虚兼瘀论之;
若见舌色淡白不荣而见隐青之舌,多以气血两虚、脉络淤血论之;

以上所述多为临床常见舌象也是本人单从舌象方面的一些总结,仅供参考学习讨论...

二.带下病:在临意义所指征的病因多属“湿”邪为多,发病又多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所以:
1.临床一般见有舌色淡红而湿润者,多为脾虚湿盛,治宜健脾渗湿利水。
2.临床若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如涕者我们(先父言传)常多治以健脾理气、升阳除湿为主.
3.若见苔白且干燥,则为湿蕴化热之征又兼见白带质稠,在临床健脾理气的基础上兼于清热.
4.若见到舌质淡红、苔黄而腻,我们常以肝郁化热、湿热下注论之,证见带下必然黄稠、气味臭秽难闻,或有阴痒的体征。治宜多疏肝解郁、清热燥湿为主.
5.临床若见舌质暗红、舌苔黄厚而干,则以湿毒内居、蕴而生热,为损伤冲任的症候,临床多可以见到带下如淘米水或兼有如搅拌后的豆腐脑样物,并且臭味难闻。这样的舌苔也可见于赤白带。治疗多以清热解毒兼以化湿为主.
6.临床若见有舌质胖而色淡无华,或舌苔薄白而滑,我们多以脾肾阳虚所致的带脉失约来 论治。临床可以见到带下色白、质清稀而量多,或有淋漓不断、迁延日久的现象。临床治疗我们常以温阳散寒、扶正止带用药...
备注:以上所述为临床经验点滴,虽说论述不多但必定是我们三代人观舌言传临证所积累的一些知识。也许和各家医论有些不同之处,同病异治、异病同药、各有所长,无论怎么查言观色去描述,都需要四诊合参、辩证立方,这只是舌诊的一个方面所以只供参考....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10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5-26 23:30: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4-6-8 21:49 编辑

[第十期录用7http://www.jcys120.com/thread-601569-1-1.html
年久头痛一例
作者:一痴
女 45岁 二十多年前逢月经淋雨,发寒热头痛,自用葱姜辣椒汤发汗而愈,不想第二个月月经来时腰痛头痛并作,月经量比平时少,并且夹有血块,从此,月事愆期,时有腰痛头痛,年轻时强得住,加上又无余钱,一直挺着,近几年不光是经期痛,平时只要天气变化,或者一受凉,就痛,更加上颈椎有点硬,不舒服的感觉,也间断性的用了一些中西药物,时好时歹,现在崽女大了,经济条件也好转了,也想正儿八经的治一段,刻诊:体形较瘦,面有褐斑,声音中气尚可,食量可,大便时干时溏,舌体根黑尖红,舌下瘀紫,舌苔倒白而腻滑,手足冬天冰冷浸人,夏天又手足心忒发热,有冷不得热不得之感,头痛,平时隐隐作痛,受寒或感冒剧痛,痛在巅顶,感冒双太阳穴也痛,颈背兀兀而硬,腰痛隐隐不断,月经延后或先期无定,经期一周,量少夹块,无腹痛,脉细而沉紧,以头痛求治,求各位兄弟姐妹给个方子,谢了。

1357924680
寒凝、气滞、血瘀,冲任失调。当归12克、炒白芍10克、川芎12克、熟地12克、天麻12克、曼京子12克、赤芍10克、桔梗3克、枳壳10克、川膝10克、细辛6克、红花10克、桃仁6克、白芷12克、干姜15克。姜枣为引,每天一副,水煎二次服。如果头痛甚,可用蜈蚣、全蝎研末各3克一天,药汁冲服。

l1s2f3
大便时干时溏,舌苔倒白而腻滑---太阴饮证。
舌体根黑尖红,夏天又手足心忒发热------久寒所致的阳明郁热。

手足冬天冰冷浸人,受寒或感冒剧痛,痛在巅顶,感冒双太阳穴也痛,颈背兀兀而硬,腰痛隐隐不断----少阴虚寒,导致的滞证。
月经延后或先期无定,经期一周,量少夹块,----滞证。
六纲:太阴、少阴、阳明属厥阴。
五证:饮证,滞证。
处方: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羌活

药手
从上述病史看为 内伤头痛。头痛日久久痛入络。故有舌下瘀紫。病位在脑。涉肝脾肾。
气血精亏虚而隐隐作痛。主要病机还是肾精亏虚。脑髓失充,不荣则痛。
治则:滋阴补肾,活血祛瘀为主。加川芎,细辛温补肾阳而止痛。
个人愚见。请指点!

亦痴顽
1.月经淋雨,葱姜辣椒汤发汗,-----亡血家不可汗,因其年轻体壮,故能发汗而愈,可愈后寒留邪于血海,故腰痛头痛。
2.年轻时强得住,一直挺着------痼疾已久,当攻补兼施,徐图收复。
3.大便时干时溏,舌体根黑尖红,舌下瘀紫,舌苔倒白而腻滑,手足冬天冰冷浸人,夏天又手足心忒发热,有冷不得热不得之感,头痛,面有褐斑,月经延后或先期无定,经期一周,量少夹块-----寒凝瘀阻,温经汤有效。
4.颈背兀兀而硬,腰痛隐隐不断------督脉受寒,大剂葛根有效
5.头痛巅顶----头为诸阳之会,风寒之邪循足太阳经上犯巅顶,营卫郁滞,诸阳遂乱,故巅顶头痛,痛久入络,则缠绵难愈。本证辨证要点为有风寒病史,头痛遇风寒则剧。羌独活、细辛、白附子、僵蚕,鸡血藤,藁本共奏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另外桃核承气汤的大黄桃仁合适时可加入。

蚂蚁骅骊
感谢楼主提供病例讨论。
在基层这样子的病例真的很多,很多妇女都在40岁以后,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并随年龄增长呈加重趋势。
对于中医我不懂,西医也是一知半解中。
就该病在临床个人处理意见:贝诺脂2,丹参片3,当归4,天麻片5,BV1-2,谷维素2,泼尼松2(也可以不用这个)。
方解:丹参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天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VB1调节神经系统;谷维素调节神经系统,更年期调节;贝诺脂,泼尼松全球人都知道就不说了哈。以上剂量为体健重实人员哈,剂量视体重调整!

医林仁心
一.病因病机分析:
1.根据患者45岁既往史曾有被雨淋为起始病因.
2.风寒束表,曾用葱姜辣椒汤解之而愈,且不知卫分以解而营分余寒未除,同时风寒之邪入里随经而行,便成为血中之风,风邪致病,游走不定,容易上行,上可犯及督脉褚阳之会及颠顶。下行犯及冲任带脉腰府及胞宫。故见腰痛、经期不稳,或寒邪阻络,行经腹痛、行经有血块。
3.据舌根发黑(虽未注明舌质干燥与湿润)暂断诊为肾中有寒,故四肢不温、面见褐斑。舌下瘀紫可视为经血淤阻,故行经腹痛、经不至期、有块儿。苔白腻而滑舌尖红,为气血具虚病邪将损心脾,脾运受损、谷不成血,故形体消瘦,排便时稀时溏。
4.气血俱虚、寒邪阻络故见脉沉细而紧。加之头为诸阳之会,气滞血瘀、阳不助阴、正邪相搏、必会痉挛而隐隐作痛。
二证型:寒邪阻络、气血两虚、脾肾受损型月经不调兼血虚性头痛症.
三.治疗原则:温经补气养血、健脾益肾化瘀、升阳调经止痛.
四.参考方剂:温经汤和人参养荣汤和固阴煎加减.
五拟方:党参15黄芪15当归12川芎15白芍12熟地12补气养血柔肝且重用川芎治头痛之要药。用以边桂10五味子12山药12陈皮12白术12肉苁蓉12川断12寄生益肾健脾助阳壮腰。没药乳香桃仁红花牛膝炮姜各10化瘀调经且祛血中之风。另以蔓荆子天麻白芷细
辛各10祛经络中之风,蜈蚣全蝎各9祛痉挛治头痛。再用羌活藁本各12引药上行止痛而直达颠顶(单位克)日一剂、水煎服.
备注:必定纸上谈兵、只供临证参考.

yuanaiming
个人认为该患者属于血虚血瘀,寒症厥阴。建议用当个四逆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

白衣黑医
据舌根发黑,四肢不温。舌下瘀紫,行经腹痛、经不至期、有块儿。多诊为寒凝。苔白腻而滑多为阳虚。便时稀时溏多为气虚。
诊断:气虚寒凝血滞头痛
治则:补血温经散寒,温阳活血通窍
方药:(个人自拟处方)人参15 附子15 菖蒲20 川芎10 细辛7 桂枝15 地龙12 藁本15 白芷9 僵蚕10
选药依据:人参可治劳伤虚损、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并助川芎 细辛之行血。附子温阳,专治寒凝冷痛。川芎血中气药,走而不守,上行头顶,能使化痰袪瘀诸药直达病处,属君药。李东垣也直言:头痛须用川芎。菖蒲书中介绍为化痰开窍之上品。风为阳邪,易袭阳位,痛在巅顶必为风。地龙,僵蚕袪风,藁本引经直达巅顶。桂枝,细辛,白芷去寒止痛。
本方属个人见解,供参考。川芎平时也用到30,效果不错

一痴
感谢各回复,受益匪浅,感谢版主给分,得以自由发言
此病友五曰前以头痛,颈硬,腰痛为主诉,究其病因,为月事感染风寒所致,当时虽然外寒得解,但妇人月事,可称为亡血家,属不可汗之例,况血遇寒则凝,加上发汗劫津,寒凝之血,更加的胶着,蓄于下焦血海,体弱的病人早就成了下焦畜血症甚至干血痨,由于患者年轻体壮,所以这样的凝寒之瘀被正气压着,没有发作,也没有形成症瘕积聚,这是患者大幸,淋雨中又感染了湿邪,结果寒湿之邪,慢慢浸入任督及脏腑,造成了头痛,颈硬,腰痛,有朋友会问,巅顶痛,唯风可到,会没风吗?呵呵,风善行而数变,自然有风了,但此风只是外界之引,故遇凉感冒加重,其内则瘀。湿二邪占多,其瘀则表现在面有黯斑及月经上,年久月深后髓海也有瘀阻,综上所述,治当王任青身痛化瘀汤化裁:葛根30克 秦艽10克 川芎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甘草5克 羌独活10克 乳没10克 当归10克 灵脂炒10克 香附10克 细辛3克 川乌6克
二诊:上方五剂有效,过二天将是经期,并结合各位回复处方:当归12克、桂枝9克、 赤芍9克、 细辛3克、葛根30克 秦艽10克 川芎10克 蒿本12克 羌独活12克 大枣二十五枚、 炙甘草6克。


小记:作为农村的基层乡医,患者本来就少,加上大病不敢接,小毛病农村人一般又不治疗,碰到疑难杂症由于本身的知识匮乏,加上临症经验不足,所以迷茫困惑,故求助于论坛,希望得到贤能帮助,再次感谢各位的回复,三个臭皮匠,对个诸葛亮,但自己的想法,自然是要和各位阐述的,虽然说言多必失,可本就这低级水平,是怎么想,就怎么说,这个我不怕丢脸,更是希望同仁指出治疗中的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六月雪
在面有黯斑及月经上,年久月深后髓海也有瘀阻,综上所述,治当王清任身痛化瘀汤化裁。
注意 王清任 身痛逐淤汤
辨治要点1 逢月经淋雨,发寒热头痛 发汗而愈
血虚 ,太阳病
2平时只要天气变化,或者一受凉,就痛,更加上颈椎有点硬,不舒服的感觉
太阳病 此症状葛根不可少
3 大便时干时溏,舌体根黑尖红,舌下瘀紫,舌苔倒白而腻滑,手足冬天冰冷浸人,夏天又手足心忒发热,有冷不得热不得之感
血瘀、阳虚 ,阴阳不调
4头痛,平时隐隐作痛,受寒或感冒剧痛,痛在巅顶,感冒双太阳穴也痛,颈背兀兀而硬,腰痛隐隐不断,月经延后或先期无定,经期一周,量少夹块,无腹痛,脉细而沉紧。

太阳病 兼少阳病
治疗 同意9楼第5条建议。后期还需整体调理。

yimeng2233
经期感风寒湿邪,寒滞经脉,血络淤阻,冲任不调;湿性黏腻,同为阴邪,日久伤阳,气血兩虚。
风寒袭表,太阳脉络不利,久病及肾,成为痼疾。
《伤寒论》温经汤合四物汤合右归丸
经、带、胎、产诸内容是妇科病例必备的一项。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老钟医
11
老钟医发表于 2014-5-29 10:21: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4-6-12 17:50 编辑

[第十期录用]http://www.jcys120.com/thread-601789-1-4.html
[原创] 过敏性鼻炎案例
作者 l1s2f3


李**,男,37岁,公务员,2013-9-10 以过敏性鼻炎来诊。自述服用多种西药无效,每逢气温转变,就要发作。频繁打喷嚏,鼻孔不透。时有眼睛酸懒,睁不开。稍有饮食不适就腹泻便溏。平时大便成形略软。小便喝水多就清,饮水少就偏黄。晚上不起夜。略怕冷,出汗正常,头不痛,不晕。口不渴,浑身酸懒。舌质淡红胖,舌苔略厚。脉略沉缓。
六纲:太阴病,
五证:饮。
处方: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桂枝 30g 生姜30g 大枣40g 甘草20g 茯苓30g 白术30g 生附子10g 4付。
二诊,自述症状大减,原方续服8付,愈。
按:患者内有太阴虚寒,外有太阴表饮,又有太阴外证。水饮上逆则眼睛酸懒。
【伤寒论类编补遗】311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0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137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参与讨论

真人无奈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采用温阳化饮法,适用于阳虚饮邪上逆,水湿内停之证,本例除过敏性鼻炎的一般表现外,以腹泻便溏,畏寒,口不渴,浑身酸懒。舌质淡红胖,舌苔略厚。脉略沉缓为辩证要点,一般都是慢性、迁延性患者多见。

阿龙军哥

慢性过敏性鼻炎一般多与肺卫不足,抗病能力低下有关,导致迁延不愈或者反复发作为特征,患者多为晨起症状明显,活动后减轻。
本例除过敏性鼻炎的一般表现外,以腹泻便溏,畏寒,口不渴,浑身酸懒。舌质淡红胖,舌苔略厚。脉略沉缓为辩证要点(真人无奈的表述到位)。
本人考虑是中焦脾阳不足,肺卫失去补充有关。楼主用药到位,但不同意其用方分析。我认为就是苓桂术甘汤加附子,本来真武汤就是苓桂术甘汤汤和五苓散的加强版,但本病与真武汤证病机不符,本病病位在上焦,病源在中焦脾部。下焦症证不明显。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l1s2f3

我认为就是苓桂术甘汤加附子,本来真武汤就是苓桂术甘汤汤和五苓散的加强版,但本病与真武汤证病机不符.


爱好中医

本例除过敏性鼻炎的一般表现外,以腹泻便溏,畏寒,口不渴,浑身酸懒。舌质淡红胖,舌苔略厚。脉略沉缓为辩证要点(真人无奈的表述到位)。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气不足,九窍为之不利,当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仅供参考。

yuanmeng120


我比较,同意《爱好中医》的观点,本人临床也经常用此方,效果还是行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气不足,九窍为之不利,当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仅供参考。

杏林秀才

近来,我也治疗一个鼻炎的例子,不妨和大家说一下。患者男,78岁,鼻流清涕月余,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既往血压偏低,左手麻木、苍白。脉象:总体脉象偏弱,左手弱甚。处方:生黄芪30 当归20 干
姜20 桂枝10 茯苓20 生白术10 十剂愈!

心态平衡

今天才看到本例,很精彩,感谢分享,师兄消消气,我也说说我的看法,术述交流,难免有争议,反过来也是一种提高,中医几千年的历史,流派很多,历来争论很大,抚阳派抚阳,滋阴派滋阴,补土派补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本难以统一,疗效才是真理,理不过内经,法不过伤寒,推崇仲圣的六经辨证也是我的追求,简单有效,易懂好学,如果偏要用什么五行理论和脏腑理论去解析,只能是越解越乱,甚至云里雾里,刘师的六纲五证病机理论让我深受启发,希望有更多同仁交流学习,中医不希望理同,关键要效同,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道理。

未悟道
1,楼主的解释,看以上帖子,是以“六纲五证”的另一套理论为基础的。我倒很想看看,可惜自己本次学习定了个规矩,限制目前的书籍资料。所以只能是以后的事情了。争论的焦点在于不是以一个理论基础为根据,所以自然有交流困难,除非翻译过来,或者翻译过去才行。
2,这也是我提到过的,中医的很多东西,无法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缘故吧。空口无凭,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常说,中医的优势在于临床,难道这句话本身,不是就暗含着: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临床理论,没有公认的标准吗?
3,但是,就具体的一个医生来说,或者教材,或者师承,甚至自悟,总有自己的基本理论框架。不然的话,别人的没学会,自己的丢掉了。这是个人的基础,一切“外来的”东西,无论是理论,观点,临床经验,都必须与自己的理论框架相互作用,就像吃东西一样,既要吃下去,又要消化的了,还能转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也存在一个“升降出入”的问题。不能接受,不吃;消化不了,或吐出,或拉掉---。看看,总不是坏事;想想,有益无害;拿来,等一等;不对胃口,走开。仅此而已。
4,列--宁,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
一个同行讲了他实习时,跟一个比较有名的老中医。对一位妇女患者说:你是前列腺炎。他在背后,忍俊不禁!但是吃药确实有效。
王清任,医林改错,越改越错!错把人死后的淤血当作生理血府,但是对活血化瘀法的贡献是举世皆知的呀!
建构自己的中医理论框架,是我的追求,至少现在我是厚今薄古的,有想法,有思路,有火花,仅此而已,但不敢越雷池一步。只好以主流的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因为几十年的框架,破旧立新,谈何容易,借用陆老一句话:他山之石,未必能攻玉!

心态平衡

你的发言很精彩,感谢分享,中医的辨证有很多种,与自己的对望闻问切的体会和论知深度有关,不过不管是什么辨证,最终还是要落到方证和药证上,仲圣的三阴三阳辨证就是这样,脉证并治贯穿整个伤寒论,能使初学者容易接受,所以说伤寒论是中医的临床基础,刘师的六经五证理论也就是伤寒论的发展而已,加上五证就是让医者更加准确定位,这也是刘师的贡献吧,不过不管什么理论,都是希望医者最终能够准确的落到方证上,能使辨证准确,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我从不排斥其他辨证理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脏腑辨证是一个一个脏腑进行辨证,其适合于杂病,六经辨证强于外感,卫气营血辨证很好,它穿插于各种辨证之中,三焦辨证比较笼统,五行辨证比较难学,初学者更是云里雾里,比过不管什么辨证只要你精通了,都一目了然,清楚明白,比如肝郁脾湿肾寒的病人,五行就可以用木郁土湿水寒几个字概括,简单明了,所以同仁们不管学什么辨证,自己偏重于什么辨证,都不要排斥其他辨证,因为他们都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如果不是这样,它们也就不可能流传几千年。让我们共同学习,相互提高。

yimeng2233


1)谢谢楼主提供病例分享。本病例是一种特殊的饮证。
2)饮证:是指水饮停滞官窍与孔隙之间,气机受阻所出现的症候。狭义分为痰悬溢支。广义泛指四肢百骸皆可为饮。
脾阳虚,上不能输精于肺,下不能制水于肾,聚水为饮。水饮上泛,目、鼻为官窍,饮滞故出现眼睛酸懒。
鼻塞,喷嚏。甚则鼻窦饮滞出现头痛、头晕。
肺开窍于鼻,脾虚导致鼻粘膜失濡养,饮为阴邪,故病程缠绵。阴邪伤阳,阻滞气机,全身酸懒。
3)机理:饮证与脾肺肾有关。
全身酸懶可以作为真武汤的主要症状,也是脾虚寒饮证的表现。是真武汤应用的充分非必要条件,一定除外其他证如桂枝新加汤证等肢体酸痛。
如果说真武汤证是苓桂术甘汤与五苓散证的加强版(当然有人认为不确切),那么温肾化饮,膀胱气化得利,中焦气机通畅,饮邪自消。就很容易解释了。
4) 楼主用真武汤很巧妙,温下焦寒水,畅三焦水路,助中焦散饮。
5)频繁喷嚏,鼻塞不通、有汗、为太阴表证,楼主方子建议加疏风宣肺通窍之品。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