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主
 页 | 末页
1
帮主发表于 2014-11-11 14:56:44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慰藉。”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刻着他行医生涯的座右铭。刚开始时没有感觉到其中的寓意,后来慢慢品味这句话当中包含一定的哲学寓意,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做医生,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下面给各位讲一个生动的故事,看了以后想必大家和我有一样的看法。: ~/ {" W$ I: H' S& A
/ t. K m) x. v
顾晋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除此之外,他还拥有众多头衔。他的学术论文经常出现在世界知名的医学刊物上,2007年,他还获美国外科学院(FACS)院士殊荣。
/ n, h" {1 |- F) R/ [7 y
7 S: T# N# ^& x( C" B% D0 I “语言可能是一剂良药,也可能是一把杀人的屠刀。”这名魁梧的外科大夫说道,“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是一门艺术,体现着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9 R! Y* q7 l$ Z/ N- h3 A# T# s7 C4 ~6 V3 P# N& c
2013年9月23日上午8点,顾晋穿着白色大褂走进诊室。他今年54岁,脸刮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白大褂的胸前开口处,还能看到一条间色的领带。3 ]/ g7 v( M9 [
) V s' B' ?1 R) H4 W7 _
这天上午,他将在一个狭小拥挤的诊室里,接待34名病人。这意味着,他将要告诉这34名病人“坏消息”或者“好消息”.当然,踏进肿瘤医院大门的患者,尤其是首诊患者,将有相当一部分人,听到的是“坏消息”.
6 I# f# t2 C4 ?
& M" N+ D0 h4 n+ H" Q0 c8 V 顾晋一走进诊室,就有不少病人围上来。有希望加号的,有希望给自己先看的。他一一安慰大家,并让助手给一些急切的病人加号。顿时,诊室安静下来。顾晋坐定,开始接诊。- K, n0 s8 ]* p8 h5 g5 W! u5 ~
7 N0 j d' x* Y0 A3 }3 s/ G
一个从外地到北京求诊的病人,盯着顾晋的一举一动。他仔细看完病人的化验单,拍拍病人的肩说:“你肠子上长了个东西,我给你拿掉就行。”
0 R" l6 D) }. T; r( y0 B$ H, n& x' b# Z5 a5 j7 d; _' w1 _# N5 U r+ _
病人怔了一下,随后似乎略微放松下来,点点头说:“全听您的。”
* H+ L1 w& F1 t( `9 F% S& |
) P# H5 y& u7 a+ X( @ } 这是顾晋告诉病人坏消息的一种方式。他尽量避免使用诸如“癌”、“肿瘤”、“转移”等刺激性的字词,而是用“东西”、“跑”等“病人容易接受”的字词替代。8 T; f, Z; T7 q9 E. R' [

8 g8 c& }7 N- l- f* \; ^5 r8 S1 I 湖北省肿瘤医院院长陈焕朝曾在媒体公开表示,死亡的癌症患者,有三分之一是吓死的。媒体报道中也常看到因得知患癌而“吓死”的案例。) _( ^+ Q% z: q8 g, k5 u$ g! Y
1 h( R, r9 X6 _0 \% X3 ^ { N0 ?
“做医生,有时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顾晋说。
8 }5 @- f' t) L* u* H2 _( e: k8 h9 F) S& G5 l
他回忆,自己刚入行时,并不太在意与病人的交流。那时,他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医术。
A/ l& [. _6 u1 |# @/ D, G
( W, I. l; \4 @& U- K 1999年,顾晋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他目睹了美国同行如何与患者沟通。
. R, V7 N9 r8 \- H+ R! u. D
5 X( h$ F7 Y5 c( I 美国的做法是直接告知病人实情。“这是法律规定,如果不如实告知,医生可能会面临指控。”美国同行告诉他。6 g2 C# _/ V* Z& b6 v% T
5 Y* Z+ l H& t [3 B n8 |/ u
“不过,告知实情不意味着不讲方式方法。”顾晋说,他发现,美国医生非常重视与病人的沟通技巧,一些医学院还专门开设“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的课程。
3 p+ o7 O, u% e b( B$ d; l+ O( D6 S, Z, y- M) M/ Y
而顾晋在国内的从业经历中,通常是病人家属请求医生向病人隐瞒病情,唯恐病人承受不了。顾晋起先也尊重家属的意见。
8 u, K, W& U* Y- k% [1 b1 e6 A$ w" s5 [+ Q
从美国回来后,顾晋开始意识到“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是门值得好好钻研的学问。他在课堂上与自己的学生讲,与北大肿瘤医院的大夫和护士讲,甚至在一些学术论坛上,他也多次讲这个话题。! }2 R4 M* [& ?& N! F

8 I# k1 k/ p1 ?- q; x$ U, O+ ^) p 2008年,在顾晋的倡议下,北大肿瘤医院开展过一次医患沟通大赛,其中一项比赛就是“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每个科室出一名大夫与一名护士,自己设定情节,由医生客串病人。这次比赛中,顾晋所在科室获得第一名。5 b; {4 [: P& }- q
1 y# E1 Y( }; Q3 N1 y
最近,当接到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学术年会的报告邀请时,顾晋又一次选择了这个“非专业”话题。他在微博上声称:“我觉得我们的肿瘤科医生应该学会和病人沟通,应该知道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这是一门课程,是一门学问。”; a7 j* I) d' _4 i. F+ [ w4 j
4 s; E8 k7 E; O" F, x
“你的病情不简单,但是我们有办法”' D, a, ~, A' q3 I

5 b5 D! Z2 [" |' R' \( ] 30多年的外科医生职业生涯中,顾晋见过形形色色试图向病人隐瞒病情的家属。; C8 N4 a+ ?( }* j ~1 [

' z! X* ` X8 D, z/ C 有一次出诊时,一个病人直接告诉他,刚刚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病人家属此前一直隐瞒。因病人不知情,在简单治疗后,仍然像往常一样干活,结果身体每况愈下,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 q4 r. C* X* G4 y! W" j8 ]& G8 \1 }: o! g! g2 Z
顾晋至今还能记得病人那哀怨的眼神。“他们为什么不告诉我?”病人哭着,眼睛扫视着每一个在场的家属。) B* `' T- F4 Y3 ?, G& _

4 g, d& {& Z X, Y- K) H! r 还有一次他出诊时,一对年轻夫妻进入诊室。女子父亲直肠癌并肝转移,小两口极力主张隐瞒病情,并叮嘱顾晋,千万别告诉父亲实情。% J6 a9 ]' Z, e9 X' d( D! F. ]! Z

7 Y$ r1 t2 A4 K+ e- \ 病人进来后,顾晋给他做完检查,本想据实告知病人,但小两口紧张地把老人推到门外。" k( u. d8 U3 V0 p

8 {* |8 C/ x0 q2 ] 见此情形,顾晋严肃地对小两口说:“我看得出他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人,他的病情非常严重,但是我有治疗办法。另外病人也有知情权。他一定能积极面对。”8 S$ ^& n8 q% W; E
# C! z# a: C, @
小两口被他说得无法反驳,最终同意由顾晋告诉病人病情。
: s8 z: O% N" v: d, J0 b
8 m) l; S0 R4 B9 I 病人进来了。顾晋首先告诉病人:“你的病情不简单,但是我们有办法。”并详细向他做了说明。1 d3 f; e. Z' a( p4 X

9 m f& _- `, ^ 病人在听完顾晋的话后,坚定地表示,一定积极配合治疗,对治疗结果充满信心。小两口听到父亲的话后,也放心许多。
3 u! X1 u5 @2 t- A; Z+ [- S% Z) r+ P
8 Y$ N- a: s% F) n, \0 P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治医师宋丽莉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90%的癌症患者希望得知诊断的真相。
* \' i. D" \1 U2 N
* q6 K. B" B4 v; Z" o 我国的法律中早有规定,病人有知情权。1999年实施的《执业医师法》第26条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2 O' O2 q/ e' B" b4 h) v4 Q) m7 N+ w2 l
4 t. y3 ]4 q* F- H w2 g 在现代社会,隐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年轻患者、有知识的患者,都可借助网络了解自己的病情。2 _) q1 g2 v( M# r0 A) K

* ~/ N0 A+ T+ l# W1 s4 F 在顾晋看来,病人知道真相,并不那么可怕。“病人接受坏消息的承受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可怕的是相互隐瞒,浪费了感情,甚至延误了治疗。”他说。' i3 t) m/ D" C3 C. _4 f
- h2 w+ e" m9 {9 h
他的母亲,就是被癌症夺走生命的。母亲是一名医生,对自己的病情了如指掌。顾晋观察到,母亲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非常平静。# ~2 \. c. V3 T' Q S& c

2 w& m, s) Y4 i) T* P8 w; { 住院期间,一天,母亲叫顾晋到身边,拉着他的手说:“我想回家一趟。”顾晋没有犹豫,向主管医生请假后,带着妈妈回家了。
5 z7 A& B. N! Z# m0 O. e! q; u6 e
回家后,母亲表情“非常淡定”,把所有的事情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他到现在还能记得妈妈安排完所有事情后准备离家的那一刻。妈妈看了家最后一眼,锁上门,只说了一句“我们回医院吧”.
( { U+ F( p4 \, Z
4 `6 m) Q2 A: e$ ^- G! f 顾晋很想听妈妈说点什么,可她什么也没说。
* i1 N0 D7 `6 r* m4 \
1 D! H3 u1 n$ k; f: d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教授恩格尔就在《科学》杂志上提出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医学中引进社会科学方法以及心理学方法。其核心是医生护士在关注病人身体疾病的同时,应该关注病人作为社会人的所思所想,他们因病产生的感情、心理变化。
" F! Z& C( `: `8 [' w* a2 ^& {6 k/ U0 W- F+ H4 j" J6 F
“病人是一个有病的人,他应该得到尊重。沟通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外科医生最重要的职业技能之一。”顾晋说。9 P1 d1 |* v: b3 \$ g0 c' m W
% O' \5 `/ L3 z" {% e# P) G. y; r
医学是“温暖的科学”
- H. k- V' j) U( Y8 l2 A% p r- W3 `2 Q- O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慰籍。”这是一名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座右铭,在医学界广为流传。顾晋也在一篇博客中,引用了这句话。
- }) E. E) }) n8 [, d
6 U0 ~. E3 U/ K, r4 W6 p 多年前,顾晋刚刚从医学院毕业,在儿科实习时,接触到一个得白血病的小患者。孩子快不行了,许多老师同学都安慰他,说他表现得很坚强,但小孩对这样的安慰无动于衷。
+ |/ [) ]1 i5 s2 `! B1 Z3 c7 h
有一名老医生对孩子说:“孩子,我们知道你不舒服,你可能就要离开我们了。你最喜爱谁呀?”
, f2 c* G' H( {) _6 O' ^% M8 q0 a0 J: g# L
孩子立即回答:“外公,但是他已经不在了。外婆说外公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 v+ Q& w. ~5 j- Y. E2 }5 b7 Z q/ [( a
“孩子,你静静地睡吧,很快就能见到外公了。”
! p! m, }/ ~, r( |
. f/ c z7 V4 r; A5 }$ m7 z “真的吗?”孩子眼里闪着光芒。( S, ^8 j& \0 T% L) D' c2 e2 p- W

) D$ v% j7 z3 O3 W/ u “是的,孩子,睡吧。”老医生说。
! `9 M/ c: b1 N/ f+ V0 J4 A
, N, A6 G0 U0 R) k/ E8 l 顾晋看着孩子慢慢地离开了人世,但孩子脸上带着喜悦。 b0 K- d" _$ z3 n) I8 s; }6 o

8 ^: J& x( {! B( d$ h 这个故事,顾晋经常讲给大家听。“医学是有限的,但爱是无限的。”大家也经常听到他这么说。
) a5 u% M; ~& ~+ {4 x% m
9 e" H# V; C! n “告诉病人坏消息后,还要给病人足够的关爱与希望。爱可以改变世界,超越科学的界限。”顾晋说。& d6 }) E3 B% i0 w9 l
& s% i5 U3 E9 k& P7 Y
他在一篇博客中写道:“病人就像流水线上的零件,看不到医生的面孔,听不到医生的呼唤,更见不到他们的亲人。病人与医生的心灵沟通被现代化机器设备分割了。”
7 l& X+ ~2 X- Z. [9 i* Z* ~& m& D0 c. Q# A! K! p0 e& b" |. |& ?
而他期望医学是“温暖的科学”.为此,这个知名外科大夫坚持每个工作日早晨到病房,和病人说点家长里短的事儿。一些病人常去病房走廊的一角晒太阳,他发现后,就买了一对沙发放到那里。
. }) {! S% N& e* v
- Y& k5 M+ S' N7 M/ U6 { 在一次聚会上,他见到一个同学。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还记得10年前你和我的谈话吗?” c1 @5 \8 N3 W. M: K

$ N2 F# v& A. t1 T7 |3 e 10年前,顾晋的这名同学因乳腺肿瘤入院检查。顾晋下了手术台,陪着病床上的同学等待诊断结果,“就像等待审判一样的心情”.
' r: T6 e: ?3 N
Y' d7 G# F- n- w" Q 40分钟里,他和同学一起回忆了大学时代的故事。尽管坏消息传来,但同学已经不那么紧张焦虑了。
9 h! v& l, F: V, k- d# p+ B, g
; x% f% e9 d7 K1 q 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他常常有很多无奈。不少病人,走了。不少病人,他放弃了。他的父母,也是在他眼皮下,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 Q5 m: Q- l X, d( w- T# ~3 ~
- J( y7 x- q6 h" g( C 父亲得癌症后,顾晋每天都去探望父亲。有一次他问父亲需要什么,父亲沉思片刻后回答:“我需要你多陪陪我,其他的都不用了。”3 {3 M8 L# y9 k$ p& L, j
' `! N2 @3 b; U, O4 K( T2 C
说到这里,他又走进手术室。手术结束后,他还要第一时间告诉病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评分

参与人数 4得票 +4 收起 理由
3364613338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蚂蚁骅骊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1129947462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78013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wyd
2
wyd发表于 2014-11-11 15:59:12 | 只看该作者
我需要深思,我们需要深思。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帮主
3
 楼主| 帮主发表于 2014-11-11 18:15:1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与大家分享这样的故事,不知道各位看后有何想法,反正本人是心情沉重,在这方面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这样做呢,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病人是否也做到对于自己的病情知情呢,对于一些癌症患者我们又如何与之很好的进行沟通呢,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湖北省肿瘤医院院长陈焕朝曾在媒体公开表示,死亡的癌症患者,有三分之一是吓死的。假如我们能够与患者进行很好的沟通,那么这百分之三十的患者有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 _& R( P z4 ?1 S! \- L% z% C

& V9 m: A( r: ]+ W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教授恩格尔就在《科学》杂志上提出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医学中引进社会科学方法以及心理学方法。其核心是医生护士在关注病人身体疾病的同时,应该关注病人作为社会人的所思所想,他们因病产生的感情、心理变化。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一样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无奈抹布
4
无奈抹布发表于 2014-11-11 20:36:2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在基层做医生更有许多疾病无法治好、也有很多病是不需用药。可不少人为了利益总是心与愿违。真要好好看一下这篇文章、深深思考个人的能量有多少?!在疾病面前我们能做到什么?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蚂蚁骅骊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szx
5
szx发表于 2014-11-11 20:45:58 | 只看该作者
“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慰藉”。应作为每个医生的座右铭。人之病,就是与自身疾苦斗争的过程。整个过程需要温暖需要关怀。4 }& O d% a3 }# P" M8 q9 n6 i
有时去治愈,说明医学有很多不可治愈的疾病需要探索,发现和努力,特别是癌症患者,绝大多数与之无力抗争,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很难看到治愈的结果,最后在痛苦中财去人空。有时去治愈,可能是对医学科学的无奈的一种鞭策。
& Y; z0 C8 o/ Y “湖北省肿瘤医院院长陈焕朝曾在媒体公开表示,死亡的癌症患者,有三分之一是吓死的。媒体报道中也常看到因得知患癌而“吓死”的案例。”
! D O: i7 N* q+ j5 B5 _& z 既然“癌症患者,有三分之一是吓死的”为什么还要告知呢?其实中国人信命,外国人信神,国情不一样,国人的不亲自告知病人至少在现阶段是理智的,与其让他明明白白的死,不如让其糊糊涂涂多活几个时日,在现阶段医生的告知义务是达到病人家属一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现阶段人们的认识水平。同时癌症的治疗大多以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而告终。
6 t1 R- d& |2 b3 v4 {2 q/ m 该知的当知,有些就是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情。应该尊重医学,更应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至少在现阶段。
8 ~" \$ i7 j9 z* S5 ]+ ~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我很赞同
蚂蚁骅骊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蚂蚁骅骊
6
蚂蚁骅骊发表于 2014-11-11 21:55:0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帮主的精彩分享!* H, S a1 U0 Q6 D' {& O& Z
最近也在为这事烦着,也想写一篇关于癌症的文章,可是东一下西一下的都被耽误了。
! P; s' ~' }: g( N$ sSZX的“该知的当知,有些就是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情。”说的太好了!) W" [: Y' S2 g" _' m
无奈太多,而癌症病人似乎也越来越多,会不会以后也象感冒一样普及?它的治疗也会象感冒一样轻松吗?6 b* v% G, g# N* p
帮主说的“财去人空”的两种结局太多,如何才是更好的处理?
( `/ O4 e8 ^0 S' E' u# |# {医治可能只是一种慰藉,或许只有慰藉......
8 X( p0 D& h! L6 Y+ `& F好吃好喝好好的过好每一天!, }# [8 q# @" y
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过每一天真的很重要。
4 v+ Y! l; V j/ G4 l$ Q+ N所以,请珍惜每一天的幸福时光!未来不想来,也想不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帮主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songzc111
7
songzc111发表于 2014-11-12 10:55:30 | 只看该作者
用心去交流,用爱去治愈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再造辉煌
8
再造辉煌发表于 2014-11-12 22:09:54 | 只看该作者
有心理治疗的作用.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