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治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乳头皲裂的绿色治疗+制作过程! - [阅读权限 1] 妇科讨论版 lizj 2012-5-12 9 4228 乡村神医 2013-5-22 10:19
331个病种“临床路径”成医生治病流程图 医界快讯 红牛 2012-5-15 5 4781 百草堂 2013-2-15 17:51
输头孢之后饮酒导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attach_img 全科医学讨论版 baiqiuen2008 2012-5-20 35 8283 清树晓凯 2012-12-11 14:14
治疗孕妇感冒得一些经验 妇科讨论版 吉春罗彩云 2012-5-26 23 8122 魏村卫生所 2014-3-8 19:52
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多种皮肤病 皮肤及性病 lizj 2012-5-27 21 7589 馨雨 2013-2-24 20:57
痹症一例 中医讨论版 ⑦里⑧道⑥号 2012-5-29 1 2284 重楼 2012-5-30 07:12
医路探讨1---失笑散加减治疗肠粘连 - [阅读权限 3] 中医讨论版 暮雪千山 2012-6-13 5 181 中医世家0532 2012-6-30 16:23
医路探讨2----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子宫肌瘤 - [阅读权限 3] 中医讨论版 暮雪千山 2012-6-13 6 284 江河海 2013-12-21 21:08
医路探讨3---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脑出血后遗症 - [阅读权限 3] 中医讨论版 暮雪千山 2012-6-13 3 281 中医世家0532 2012-6-30 16:35
美尼尔氏综合症临床治疗经验集 - [阅读权限 4]attach_img 全科医学讨论版 baiqiuen2008 2012-6-13 74 2050 见贤思齐 2014-2-7 21:10
临床部分常见病的腧穴治疗——看看,也许用得着。 针灸推拿讨论版 浮生 2012-6-20 2 3294 jz2574092 2012-6-26 18:13
一次治愈五年慢性湿疹. - [阅读权限 10]attach_img 皮肤及性病 浮生 2012-6-22 57 271 dahai6707755 2021-3-28 22:14
发热、咳嗽、咳痰,伴双下肢水肿一周 attach_img 全科医学讨论版 sxmz 2012-6-24 19 5669 wanghengqian 2012-9-14 19:41
(转帖)临床处方用药经验 合理用药讨论版 悬壶一世 2012-7-7 10 8530 细细 2014-6-4 15:35
遗精六年,加重半年治疗报告 attach_img 针灸推拿讨论版 浮生 2012-7-29 3 2648 守望的天使 2012-7-31 22:13
急性菌痢 消化内科讨论版 悬壶一世 2012-7-31 9 3712 mj138728 2012-12-3 18:20
三叉神经痛的鉴别与治疗 全科医学讨论版 a65 2012-8-1 1 1700 学习 2012-8-1 20:33
每日一药......交沙霉素(6) 合理用药讨论版 悬壶一世 2012-8-2 3 2537 songshifuke 2012-11-3 17:16
一个外伤的治疗经过,大家来讨论! attach_img 普通外科讨论版 喜欢 2012-8-3 59 11777 寻她 2013-5-28 11:21
求肝炎的中医治疗 全科医学讨论版 至爱无言 2012-8-19 6 1685 真人无奈 2012-8-21 23:19

相关日志

分享 脸面四肢水肿
大海20 2013-5-13 09:10
患者,女,50岁,于2013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脸面四肢水肿2年。 患者3年前脘腹胀痛在我处以脾虚气滞治愈。2年前患不明原因出现双上肢脸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结4-5天一次,在他处服用中成药,当日缓解,肿消便通,次日即复发。患者于5月12日来我处求中药治疗,现症见:精神欠佳,痛苦貌, 脸面四肢 浮肿,双上肢脸面尤其严重, 大便干结4日一次,脘腹胀满不适,口淡,不思饮食, 小便不利,尿少尿清,时尿黄,腰酸胀,心悸时发,睡眠差,口干不欲饮,天气变化时恶寒怕冷明显, 舌淡红,苔白腻水滑,瘀点瘀斑明显脉细滑 弦。 请同行们积极发言,我将积极关注病情进展,病人复诊时发表我的治疗思路。
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例慢阻肺20年,肺心病10年,糖尿病3年,肺癌1个月的患者请你来会诊
大海20 2013-3-25 08:06
患者,男,68岁。工人。于今日去诊。 主诉:咳喘20年,胸累,气促10年,伴全身乏力1月。 病史:患者20年前因长期吸烟致咳喘,胸累入院治疗,到医院查CT示:肺气肿,慢阻肺,经治疗好转。10年前患者因受凉病情加重,感咳喘,胸累,气促,甚至双下肢轻度水肿,到医院查为:肺气肿,慢阻肺,肺心病,经治疗好转。3年前患者因受凉到致病情加重,到医院查为:肺气肿,慢阻肺,肺心病,糖尿病,经医院积极治疗,病情好转。但仍活动后即胸累,气促。1月前患不明原因突然病情加重到医院查为:肺气肿,慢阻肺,肺心病,糖尿病,右上肺肺癌(患者不知病情)。经医院治疗后,病情暂时稳定,现症见神疲乏力,头昏,右上胸前轻微胀痛不适,咳喘,胸累,气促,双下肢阵发不能站力稍活动后尤其严重,不能平卧,休息后好转,咯白色粘稠痰,量多,口时干苦,无汗,便干,小便清长,尿多,睡眠差,甚则不能入睡,饮食可,最后一次查血糖为17.3mmol/l,舌暗红苔微黄腻,脉右滑数伴结代,左细滑数伴结代,尺弱。 家族史:否认遗传性疾病家族史。 个人史:出生本地,未到过疫区。有长期烟酒史。
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鸡眼特效治疗
1186935174 2013-1-30 13:22
1.治疗鸡眼,先用水杨酸苯酚贴膏贴三天,软化鸡眼后把表皮坏死组织清楚后,局部消毒后撒上蜈蚣粉(蜈蚣在旧瓦上烘干后研沫),然后用敷料包扎固定,三天后即愈。效果特好,一般很少复发。 2.消毒局部,用针吸百分之二的碘酊注射鸡眼底部少许即可。有些痛
个人分类: 外科|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治疗慢阻肺经验
wkpwss 2012-12-28 18:09
对慢阻肺的治疗观点 辨病辨证结合 突出中医药优势 王有奎治疗呼吸病,以西医诊断标准辨病,按中医辨证施治方法进行分型、用药。这样既能掌握疾病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又体现了以人为本、善于治病求本的中医学优势,对规范中医诊疗很有帮助。 重视补气调气 协调脏腑功能 王有奎首次提出哮喘病机是宗气不足、肺宣发肃降不利所致,突破了中医传统的“未发时扶正气为主,既发时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主张治疗哮喘全程均应补气调气,恢复肺主气的功能。90%以上的哮喘病人服药10~20天,哮喘即可得到控制,以后坚持2个月左右的缓解期治疗,即可达到停药后再不复发的效果。 对体虚外感和反复感冒者在解表同时合以补肺气药物,以扶正固本,杜绝感冒的复发。 对慢性支气管炎,以往中医多采用化痰止咳的方法。王有奎则加用大量的 党参 ,可补益肺脾之气,肺卫气足,防御功能增强,再不会因外邪侵袭而导致感冒或外邪犯肺而生咳喘;脾气强,运化有力,可杜绝生痰之源,而且,脾肺功能增强更可化生宗气,宗气足,以“贯心脉,行呼吸”之力强,自无咳喘之发作。以5天为一疗程,一般在1~2个疗程就可以达到咳止痰消,再不复发咳喘的效果。 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肺间质纤维化等以平素即气短,动则明显加重为主症的疾患,则须用 人参 、西洋参、沉香、蛤蚧等大补元气、补肾纳气之品方可见显效。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证实补气调气法是治疗疑难呼吸病能有所突破的关键,并使呼吸病疗效得以提高。 祛痰利痰 标本同治 王有奎据多年的临证实践,总结了肺系病“治痰七法”,并强调治痰应掌握三个原则:一是认清生痰之源,采取标本同治之法,既化解已生之痰,又杜绝新痰的滋生。二是治痰必须理气(气郁者疏之、气逆者降之、气陷者升之、气虚者补之),使肺气充盛条达,推动痰湿运行有力,易于排出体外,三是重视利痰,鉴于呼吸病多有痰液黏稠、咯吐不爽以致胸闷气短或顿咳不止,对这种情况每以花粉生津,稀释痰液,合以大量利痰的冬瓜子,使痰液排出体外,病人顿感胸中通畅,咳止喘平。 对慢阻肺的诊疗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病以逐渐加重的气短为主要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喘证”、“痰饮”、“肺胀”的范畴。根据慢性气管炎的病史及肺气肿的临床特征和胸部X线表现及肺功能检查,可以确诊。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久咳、久喘日久不愈,并反复感外邪,致使肺之体用俱损,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宣发肃降不力,难以敛降。“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虚则气不能肃降,肾虚不能纳气,致使呼多吸少,动则气短。肺虚宣降无力,则气失清肃而气滞胸闷,子盗母气,肺虚及脾,脾失健运,肾虚不能蒸化,致使痰浊愈益潴留,则气滞痰阻,胸部胀满;病程中肺虚卫外不固,更易感受外邪,导致本病的急性发作或加重。故本病是虚中夹实、以肺脾肾虚为主、并兼气滞痰阻的一种虚实错杂的疾患。 对本病的治疗采取补虚泻实、标本同治的方法。时时以顾护元气为念,以益气养阴生津、补肾纳气为主,合以祛痰宣肺理气之品。 辨证分型施治 辨证要点:本病以虚中夹实为特点。当详辨其证之轻重,偏虚偏实。虚以气虚为主,当以气虚的程度与兼症为依据,辨别属肺气虚、肺脾气虚,还是元气大虚,肾不纳气,兼以辨别有无阴虚津亏之证。实证多为气滞、痰阻,并辨别有无血瘀的证候以决定处方用药,按以下5种分型施治: 痰热壅肺型 咳嗽痰多,色黄质黏,不易咯出。胸满烦躁,喘息气粗。或伴身热,口渴,溲赤,便干。舌边尖红,苔黄,脉数,多为慢阻肺急性感染者。 治宜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用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石膏、桑白皮、半夏、苏子、浙贝、花粉、冬瓜子等。 方中麻黄、杏仁宣降肺气平喘;石膏、桑白皮清泄肺中郁热;苏子、半夏化痰降气平喘;浙贝、花粉、冬瓜子化痰利痰。 气虚痰盛型 咳嗽,痰黏稠或呈泡沫痰、量多,动则气短,兼食少纳呆,胃脘痞满,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相当于慢支合并肺气肿者。 治当补气祛痰。 方用苏子降气汤合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苏子、厚朴、 陈皮 、半夏、前胡、 茯苓 、 白术 、冬瓜子、紫苑、 党参 、 黄芪 、熟地、五味子、桑白皮。 方中以苏子、桑白皮降气祛痰,止咳平喘;前胡、紫苑、冬瓜子增强化痰利痰的功能;半夏、厚朴、 陈皮 祛痰和胃以除胃脘痞满,增强食欲; 白术 、 茯苓 健脾祛湿,杜绝生痰之源; 党参 、 黄芪 益气,脾肺并补,增强脾肺功能,以为治本之品。熟地、五味子补肾纳气,缓解动则气短情况。 气结痰郁、肾不纳气型 哮喘多年未愈,当前平素即气短,动则加重,痰多胸部胀闷,夜间多阵发性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喉中痰鸣,舌淡或紫,脉弦数。相当于支气管哮喘合并肺气肿者。 治当益肺肾,调气机,化痰平喘。 方用复健汤合哮灵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茱萸、 山药 、 茯苓 、 黄芪 、 当归 、五味子、补骨脂、 人参 、沉香、苏子、炙麻黄、杏仁、花粉、冬瓜子。 方中熟地、山萸、 山药 、 茯苓 、补骨脂、 人参 、五味子、沉香等共达补肾纳气作用;炙麻黄、杏仁合用宣降肺气,平喘;花粉、冬瓜子、苏子化痰利痰。 肺肾阳虚型 喘咳多年未愈,当前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稍有活动气短即明显加重,痰液黏稠,咳吐不利,胸闷咳嗽。兼纳呆,胃腹胀满,食少体倦,腰酸背冷,舌胖质暗,脉弦数。此型有肺脾肾虚,气滞痰阻错杂为患。多为重度慢阻肺有阳虚表现者。 治当补虚泻实,标本兼治。 方用复健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茱萸、 山药 、 茯苓 、五味子、 人参 、 黄芪 、 当归 、补骨脂、胡桃肉、沉香、 白术 、 枳实 、 麦冬 等。 方中 人参 大补元气,沉香补肾纳气为主药;补骨脂、胡桃肉、熟地、山茱萸、五味子增强补肾纳气作用; 黄芪 、 当归 益气补血; 白术 、 茯苓 、 山药 、 枳实 健脾和胃; 麦冬 养阴,可防止过热伤阴。 气阴两虚型 动则气短,声低气怯,自汗畏风,干咳无痰或痰少不利,口干欲饮,心中烦热,舌红,脉细或细数。多属于慢阻肺病属阴虚体质,平素咽干口干,常有烦热者。 治宜益气养阴。 方用育阴培元汤加减。 常用药: 黄芪 、太子参、五味子、 天冬 、 麦冬 、 知母 、 百部 、桑白皮、地骨皮、生地、川贝、花粉、冬瓜子等。 方中太子参、 黄芪 、五味子补益肺气;生地、 天冬 、 麦冬 、 知母 生津养阴;贝母、 百部 化痰止咳;花粉、冬瓜子利痰;地骨皮、桑白皮养阴清热。
0 个评论
分享 敷脐治疗小儿腹泻
wkpwss 2012-12-26 15:55
1.取肉桂、广木香、吴茱萸各5克,丁香、地榆各4克。将上药共研成细粉,用老陈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48小时换药一次,连用3次。   2.取胡椒10粒,五味子15克。共研细末,用藿香水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一次,连敷3~5天。   3.取五倍子两份(炒黄),干姜两份,吴茱萸一份,丁香一份。将上药研细,混合均匀,每次取6~9克,用75%酒精或白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然后覆盖纱布块,其周围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天。   4.取吴茱萸6克,苍术10克,丁香6克,小茴香6克。用火焙干研粉,混合均匀。每次取药5克,用温米汤拌匀,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连用3天。
0 个评论
分享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病案
wkpwss 2012-11-22 10:21
方药】 黄芪三两 (9g) 芍药三两 (9g) 桂枝三两 (9 克 ) 生姜六两 (18 克 ) 大枣十二枚 (4 枚 )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 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 。 【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二 ) 【解说】本方主治血痹之证。血痹乃由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复感风邪,致营血运行不畅,痹阻于肌肤所致,《素问 · 五脏生成篇》所谓 “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 也。临床以肌肉或皮肤麻木不仁为特征。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调营血,和卫阳。本方为桂枝汤之变方,即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畅行气血。去甘草之壅滞,且倍生姜加黄芪,目的在于走表益卫,通阳逐痹,此《内经》所谓 “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 之意。临床上,凡营卫不调,气血痹阻之证,皆可使用本方。 【运用】 一、血痹 岳美中医案:郭某某,女性, 33 岁,北京某厂干部。于 1973 年 6 月间,因难产使用产钳,女婴虽取下无恙,但出血达 1800 毫升之多,当时昏迷,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产院用冰袋敷镇止血, 6 个小时,血始止住。极端贫血,血色素 3 克,需要输血,一时不易找到同血型的供血者,只输了 400 毫升,以后自觉周身麻痹不遂,医治未效,在弥月内于 6 月 28 日即勉强支持来求诊治。患者脉现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是产后重型血虚现象,中医诊为 “ 血痹 ” ,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和营以治之。处方:生黄芪 30 克,桂枝尖 9 克,白芍 9 克,大枣 4 枚 ( 擘 ) ,生姜 18 克。水煎温服。 7 月 2 日二诊:上方服 3 剂,脉虚小紧象渐去,汗出,周身麻痹已去,惟余左胁及手仍麻,恐出汗多伤津,用玉屏风散加白芍、大枣作汤剂,以和阳养阴。处方:生黄芪 24 克,白术 30 克,防风 9 克,杭白芍 9 克,大枣 4 枚 ( 擘 ) 。水煎温服。 7 月 13 日三诊:服上方 10 剂,汗出止,胁痛愈,右脉有力,左偏小,食指与小指作麻兼微痛,左臂亦痛,是心血仍虚而运行稍滞,用三痹汤治之。本方养血补气之药多于祛风散邪,宜于气虚血少而有麻痹之证者。处方:生黄芪 18 克,川续断 6 克,大独活 6 克,大秦艽 6 克,防风 6 克,辽细辛 3 克,川当归 9 克,川芎 6 克,熟地黄 9 克,酒炒自芍 9 克,桂枝 9 克,云茯苓 9 克,杜仲炭 9 克,川牛膝 9 克,台党参 9 克,炙甘草 6 克。水煎温服。 7 月 26 日四诊:服上方 10 剂,周身觉有力,食指痛愈。唯左脉仍弱,血虚宜补,予人参养荣丸。 8 月 1 日五诊:左右脉渐趋平衡而仍弱,小指与无名指作痛。按小指内侧,是手少阴心经脉所终,无名指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起,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从经脉寻求,很明显是心经虚弱,气血难以充周经脉所致,投予生脉散作汤用,以养心气。处方:党参 9 克,麦门冬 9 克,五味子 9 克。水煎服。 9 月 3 日六诊:上方服 2 周,小指与无名指疼痛消失,所患产后病症已基本痊愈,唯脉仍现虚象,嘱常服人参养荣丸以善后。 ( 《岳美中医案集》 1978 年版 ) 按语:难产大出血后发生周身麻痹不遂,又见脉象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等血虚之象,故岳老以此断为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取得良效,后以补气养血之品,以善其后。 二、痿证 ( 原发性脑萎缩 ) 胡青山医案:某女患, 45 岁。四年来头痛,头晕,健忘,并日益加重。经全脑造影、脑电图、超声、脑脊液等项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脑萎缩。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头昏健忘,气短便难,舌质淡红,脉弱,属中医痿证。用本方加减:黄芪 150 克,白芍 50 克,何首乌 35 克,生姜 10 克,大枣 10 枚,当归、鸡血藤、牛膝各 20 克。水煎服,日 1 剂。半年后基本痊愈,随访 2 年余,病情稳定。 ( 《黑龙江中医药》 1985 ; 1) : 20) 按语:肌肉萎缩而见头晕气短,健忘,脉弱,气血虚候迭现,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牛膝等,以补益气血,通利血脉获愈。 三、中风后遗症 钟耀奎医案:陈某, 62 岁,广州江门。 1947 年由美返国后,迷信风水,每日与地理师访寻龙穴,连续数月。某日,寻穴方定,突然中风倒地,抬返家,延医诊治。醒后,口眼向右歪斜,右半身瘫痪,不知痛觉。舌微强,言语不能流利,病约 50 余日,数易医,未效。 初诊:六脉微细,便秘,两日一行,诊属气血俱虚,拟方大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 ’750 克,桂枝 ’750 克,杭白芍 750 克,生姜 750 克,大枣 100 枚,虎胫骨 300 克,桑寄生 300 克。上药用水一大锅,煎取 12 碗,每小时服 1 碗。 二诊:服后证如前,惟大便 1 次,较溏而已。再服原方,续服 7 日,右手稍有知觉,可微举,足仍如前,言语较清楚。续服至第 10 天,手足均能举动,但乏力,未能走动。余认为病已去其半,药力亦宜酌减,因此照第一日之剂量减半,再服 10 天。 三诊:余诊后第 20 天,症状大有好转,可步出中庭走动,家人大为欣喜,但口眼仍微歪斜,说话不十分清楚。改与干金附子散。炮附子 90 克,桂枝尖 90 克,细辛 15 克,防风 24 克,生晒党参 90 克,干姜 30 克。服 3 剂。 四诊:口眼较正,说话已清楚流利,惟足部乏力,手可举至与肩 ’ 平。改与真武汤加味。炮附子 60 克,杭白芍 90 克,云茯苓 90 克,生白术 60 克,生姜 90 克,虎胫骨 90 克,桑寄生 90 克,桂枝 90 克。服 10 剂。 五诊:病者能行前来门诊。此后以黄芪建币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真武汤等三方每日轮服。服 20 天,各证均如常人,惟口眼微向右歪,不能复原,停药。 按语:本案重用黄芪至 750 克,桂、芍、生姜亦均用 750 克,大枣用到百枚,胆略之大,为常人所不及。钟氏自注曰:病者对我信仰甚笃,故余能投此重剂,病者亦敢服,否则,难取速效也。 四、无脉症 李宜方医案:田某,男, 42 岁。 1988 年 2 月 6 日就诊。右手麻木、发冷、脉测不得一年余。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并背部紧缩疼痛,遇阴雨天加剧。半年前曾在省级医院诊为大动脉炎。血压左臂 20 / 13kPa ,右臂血压没有显示。舌质淡红,苔薄白,右脉不得。中医诊为脉痹,辨证属营卫不和,气虚血瘀,脉道痹阻。治以调和营卫、补气温阳行痹。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 30g ,芍药 12g ,桂枝 9g ,红花 10g ,川芎 10g ,生姜 3 片,大枣 6 枚。水煎服,日 1 剂。 服药 6 剂后,自觉右手麻木减轻,脉搏微弱可取,背部紧缩疼痛亦明显好转。药已中的,守方加当归 20g 、丹参 20g ,以增强活血之力,再进 12 剂。药毕自述右手麻木、背部紧缩疼痛等症均消失,切诊右手脉有力可取。至此,服药不足 20 剂而症获痊愈。 ( 山东中医杂志 1993 ; (3 : 33) 按语: ( 原按 ) :西医学认为,无脉症多发于大动脉或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而多见,发病以青年为多。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肢易疲劳、麻木或发凉,病侧血压测不出或极低。治疗本病,西医以激素为主,效果多不理想。无脉症属中医 “ 脉痹 ” 范畴,病机虽与气血相关,但症结在营卫不和,而此营卫不和的本质又为营卫不足。《素问 · 逆调论》说: “ 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 。营血不足则不能充盈脉络,卫气虚弱则无力通达四末,故出现肌肤、血脉之 “ 不仁 ” 、 “ 不用 ” 病状。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本病对证之方,果获良效。 五、肩痛 ( 肩周炎 ) 张民钦医案:金某,男, 48 岁, 1993 年 1 月 6 日因车祸右肩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两月后右肩关节疼痛,右上肢不能抬举, X 线示:右肩关节及诸骨质未见异常。诊断为他伤性右肩关节炎。处方:黄芪 30g ,白芍 12g ,桂枝 12g ,生姜 10g ,大枣 5 枚,鸡血藤 12g ,秦艽 10g 。每日 1 剂,水煎,早晚各 1 服。服药 10 剂后,右肩关节内旋及外旋外展功能恢复,疼痛较前减轻。守法治疗 2 周而愈。随访 1 年,右肩关节功能正常。 ( 国医论坛 1995 ; 3) : 11) 按语: ( 原按 ) :创伤性肩周炎临床较少见,但素体虚弱,复加肩部或上肢外伤史者容易诱发。《素问 · 痹论》曰: “ 营气虚,则不仁。 ” 人至中年,素体 “ 骨弱肌肤盛 ” ,劳而汗出,邪遂凝于血脉,再加外伤,而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方中黄芪益气,桂枝、芍药通阳行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鸡血藤、秦艽通络止痛,共奏益气温阳除痹之功,用治创伤性肩周炎可谓方证相符,故收效颇佳。 六、低热 刘殿青医案:朱某某,女, 35 岁,教师。 1982 年 10 月 5 日初诊。低热二年余,体温常在 37 . 5lC 左右,偶尔达 38℃ 。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证属气虚身热。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 30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焦白术 10 克,炙甘草 3 克,生姜 3 克,大枣 5 枚。服上方 12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未发。 ( 江苏中医杂志 1984 ; 1) : 37) 按语: “ 甘温除热 ” 大法,肇始于《内经》,自张仲景起,代有发挥,至金代东垣氏,其理论已臻成熟。所使用方剂,概为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升阳益胃汤之属。本案中气虚弱兼有营卫不调之候,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加白术、炙甘草者,以增培补中气之功。 七、盗汗 刘殿青医案:张某某,男, 36 岁。 1982 年 6 月 5 日初诊。患者夜间盗汗二年余。近因工作繁劳,盗汗加重,每夜汗湿衬衣,伴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肢倦无力,纳谷减少,面黄神疲,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缓少力。此乃劳倦伤气,卫阳不固,营失内守之故。拟益气温阳,敛营固卫,少佐敛汗之法,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 30 克,桂枝 lO 克,白芍 10 克,炒党参 15 克,煅龙骨 15 克,煅牡蛎 30 克,生姜 3 克,大枣 5 枚。上方服 8 剂后,盗汗止,食纳增加,精神好转。继用黄芪 30 克,大枣 5 枚,煎汤代茶饮,巩固一周,随访至今未发。 ( 江苏中医杂志 1984 ; 1) : 37) 按语:自古之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然于临床,并非绝对。张景岳指出: “ 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 …… 何以辨之 ? 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胜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本案盗汗见头昏目眩,气短乏力,舌淡脉缓,显为阳气虚弱之证,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党参、煅龙牡以温阳益气,调和营卫,固表上汗,方证相对,是获佳效。 八、汗出偏沮 高濯风医案:赵某,女, 29 岁。 1982 年 9 月 3 日初诊。患者于 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每至子夜左半身汗出如洗,汗后自觉虚弱之至,伴心悸气短、少寐多梦、月事衍期、量少色淡。高老予调和营卫、补虚敛汗。药用:黄芪 15 克,桂枝、白芍各 9 克,白术 15 克,防风 3 克,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百合各 30 克,炙甘草 6 克。连服 9 剂,汗止而寐安,心悸气短消失,月事如期来潮,色转红而量亦增。继服 3 剂,固其后效。 ( 辽宁中医杂志 1987 ; (1l : 25) 按语: “ 偏沮 ” 一证,首见于《素问 · 生气通天论》,其云: “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 。本案因汗出而致虚,气不足则心悸气短,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而少寐多梦,汗泄过多则阴血亏损,故月事衍期,量少色淡。高老谓血汗同源,汗止则血充,血充则经自荣,故不调其经,而治在调和营卫,补虚敛汗。因汗泄过多,遂于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加生地、百合,以助阴液生复。辨证准而遣药精,故收效甚捷。 九、癫痫 (Jackson 发作 ) 钟强医案:李某某,女, 45 岁, 1994 年 10 月 5 日诊。以左侧颜面及上肢阵发性抽搐 3 月求治。左眼及口角阵发牵扯,继之左上肢阵挛抽搐,为时几秒至数十秒,且感左上肢酸麻无力,数分钟后复如常人,每日数次发作,甚为其恼。脑电图示:右额顶叶有少许棘尖波发放,中度异常脑电图。诊为 “Jackson 氏癫痫 ” 。患者舌苔薄白,舌质有少许瘀点,脉来细缓。此营卫虚弱,气血不畅,濡润无权,故作动风。当调和营卫,通阳活血。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 20 克,桂枝 15 克,白芍 20 克,大枣 10 克,生姜 5 片,酸枣仁 15 克。 10 剂服后,迄今未发。 ( 四川中医 1996 ; (5) : 33) 按语:四诊合参,一派营卫不足之象,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以其抽搐,血不养筋也,责之于肝,故加酸枣仁以养肝血。 十、失眠 ( 神经衰弱 ) 郭正杰医案:肖某,男, 30 岁。 1985 年 5 月 3 日诊。头顶至脑后麻木伴疼痛半年,近一月加剧,且增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 . 经某市人民医院作脑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 “ 神经衰弱 ” ,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 B1 .脑乐静等药,症无缓解,且头痛愈甚。诊见:形体稍胖,四肢不温,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涩。证系阳气不足,复感风寒,浊邪上逆,痹阻清阳,营阴郁滞。治拟温阳散寒,通痹止痛之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 15 克,酒白芍 20 克,桂枝、藁本、羌活、远志、生姜各 10 克,大枣 7 枚。服 5 剂后,诸症减轻,守原方继进 10 剂而愈,随访二年,未复发。 ( 四川中医 1989 ; 6) : 32) 按语:头顶为诸阳之会,风寒入侵,寒凝巅顶,阳气痹阻,失之温养,故头部麻木而痛,四肢不温,阳气不行,则营阴郁滞,心失所养,故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藁本、羌活,远志温阳散寒,通痹止痛,和营活络,藁本善治巅顶头痛,尤能引诸 ? 药达病所,羌活长于治后脑痛,远志宁神益智。诸药相伍,标本同治,是以诸症得平。忘机 (2009-4-2816:26:37) 十一、心悸 于素勤医案:刘某,男, 52 岁, 1990 年 2 月初诊。患者素体虚弱, 3 个月前因受凉感冒而纳呆乏力,动则汗出,经治疗月余,仍胸闷乏力,心悸气短,饮食不香。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频发早搏。曾服西药治疗近 2 个月,效果不佳,故延余诊治。刻诊: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结代。证属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白芍、炙甘草各 15 克,桂枝 10 克,柏子仁、麦冬各 12 克,生姜 3 片,大枣 5 枚。水煎服, 131 剂,分 2 次服。 服药 5 剂后,心悸气短大减,脉结代减少,唯仍易汗出,原方黄芪加至 30 克,再进 5 剂,脉律规整,已无结代,食纳尚少,原方加砂仁 6 克,服 5 剂而病愈,随访 1 年未再发。 ( 新中医 1992 ; (3 : 47) 按语: ( 原按 ) 本案素体较弱,又因感冒后失于调养而导致心血亏虚,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心脉受阻,故而心悸气短,出现脉结代。方用黄芪补中益气,麦冬、白芍补血养阴,柏子仁养心安神,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而通利血脉,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脾。药证合拍,使气血充足,血脉流畅,心神得养,故心悸自愈。 十二、咳喘 ( 迁延性肺炎 ) 赵克安医案:刘某,女, 4 岁, 1989 年 4 月 6El 因发热、咳嗽、喘息,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收住院。先后给予西药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 v ,中药麻杏石甘汤、凉膈散、沙参麦冬汤等治疗,达 1 月之久,仍低烧不退,肺部中、小湿罗音不消。 5 月 9 日会诊,症见面色觥白,气短神倦,虚烦不宁,动则气喘,时自汗,喉间痰鸣,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而淡达气关,脉细无力。双肺可闻及中、小湿罗音,以右肺为重。近 2 周体温波动在 37 . 5 ~ 38c ,热型不规则。辨证为肺气虚弱,营卫不调,心阳不振,正虚邪恋。予黄芪桂枝五物加味:黄芪 9 克,白芍 6 克,桂枝 3 、克,大枣 3 枚,干姜 3 克,附片 4 克。 1 剂,水煎,频频饮之。 次日烦减神安,精神渐振。再予 3 剂,体温降至 37‘C 以下,纳增神振,左肺湿罗音已消失,右肺明显减少,然仍自汗,指纹淡紫,脉细弱。此阳气渐复,营卫未和,气血未畅,阴不敛阳。原方去姜、附,加煅龙牡各 6 克,五味子 4 . 5 克, 3 剂。药后肺部罗音消失,易方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5 月 19 日痊愈出院。 ( 山西中医 1994 ; 6) : 29) 按语: ( 原按 ) 风温犯肺,辛凉宣透;热结阳明,苦寒通腑,法非不善。本病人乃寒凉过剂,治上犯中,损正伤阳,正虚邪恋之变证。 “ 阳不足者温之以气 ” ,故投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补虚和营,甘温除热;伍附片配干姜共奏温通心阳之功。阳通血运则肺脉无阻,肺气方有宣降之力。药切病机, 3 剂阳复症减;续剂去附片、干姜加龙牡、五味子以育阴敛阳;阴平阳秘,诸证悉平。可见 “ 炎症 ” 并非都是热证,亦非尽为实证。 十三、鼻鼽 ( 慢性 鼻炎 ) 黄发盛医案。李某,女, 51 岁。证见鼻塞流涕,时发时止,尤以秋冬为甚,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西医诊为慢性 鼻炎 。盖肺主气,外合皮毛,鼻为肺之窍,卫表不固,风邪因袭,鼻窍为之不利。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以治本,佐以苍耳子、辛荑花、白芷宣通鼻窍以治标,标本并治,数剂后,证见明显好转。 ( 福建中医药 1982 ; 4) : 60) 按语: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气不足,外而侵之,从皮毛内合于肺,上千于鼻窍,而见鼻塞流涕时作时止。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肺固表,调和营卫,并佐以宣通鼻窍之品而获愈。由此益知本方补肺气之功。 十四、胃脘痛 ( 胃窦炎 ) 医案:患者,女, 42 岁,工人。胃脘时感隐痛,逢劳遇寒尤甚,已五年许,钡餐透视诊为 “ 胃窦炎 ” 。曾屡服大剂辛热理气之品,渐致腹胀纳呆,大便时溏,周身乏力,舌淡润,脉沉弦迟。方用炙黄芪 25 克,桂枝 12 克,白芍 9 克,炙甘草 6 克,生姜 5 片,干姜 6 片,大枣 6 枚。服药后,胃痛顿解。酌去干姜,加腹皮与茯苓交替使用,予以健脾,因病陈久,宜缓缓图治。继服 20 余剂,诸证渐愈。 ( 天津中医 1989 ; (3) : 18) 按语:综观脉证,四肢欠温,显为胃阳虚惫,化源不足所致。昔虽屡服辛热理气之品,初可温中祛邪,久则反耗其正。故改投黄芪桂枝五物汤,以健脾益气,温经通阳,缓急止痛,而能获效。 十五、泄泻 ( 慢性肠炎 ) 赵克安医案:翟某,女, 10 岁, 1989 年 10 月 6 日初诊。腹痛、腹泻,时轻时重 3 年余,曾服多种抗生素和中药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等不愈。感寒即发,饮凉即重。近 1 月来加重,脘腹隐痛,肠鸣泄泻,日 3 ~ 5 次不等,便稀色黄,完谷不化。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动则自汗。舌质淡,苔白滑,脉弱无力。证属气虚卫弱,中土虚寒,脾失健运。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 12 克,桂枝 3 克,白芍 6 克,炮姜 3 克,苍术 6 克,白术 6 克,罂粟壳 3 克,大枣 3 枚。 3 剂。 10 月 9 日二诊:腹痛止,大便日 1 ~ 2 次,黄色软便,纳食增加,舌苔薄白,脉缓较前有力,仍自汗。中寒得温,卫阳尚弱。前方黄芪加至 15 克, 3 剂。 10· 月 12 日三诊:汗止神和,大便日 1 次,脉缓有力,食纳正常,上方改为 3 日 1 剂,巩固疗效。进 10 剂后自行停药。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 山西中医 1994 ; (6 : 30) 按语:张景岳谓: “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生血,以行营卫。 ” 本例病人腹泻反复发作达 3 年余,脾虚失运,化源不足,中土虚寒,气虚卫弱。参苓自术散虽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但无温中祛寒之功;四神丸有温胃暖脾止泻之效,却无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之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中补土、益气和营,加苍术、白术、罂粟壳燥湿健脾,涩肠止泻,药证吻合,故收效甚捷。 十六、臌胀 ( 肝硬化腹水 ) 岳泽民医案:杨某某,男, 58 岁,职工。 1982 年 10 月 26 日初诊。 3 年前患无黄疸型 肝炎 ,经住院治愈。近月来肋痛腹胀,逐渐加甚。 B 超示:慢性肝病伴腹水。肝功能:锌浊度 14 ,余无异常。肝肿大剑下 4·5 厘米,肋下 2 厘米,质中度,脾肿大 3 厘米,腹部有轻度移动性浊音。诊断为早期肝硬化伴腹水。经用西药保肝、利尿药治疗,始服小便略多、腹胀稍减,继用则无济于事,腹胀如故。素体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食后胀甚,下肢轻度浮肿,小便量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沉细。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马鞭草各 30 克,桂枝、党参、茯苓皮各 15 克,白 _ 术、白芍各 10 克,甘草梢 5 克,生姜皮 3 克,大枣 10 枚。 以此方为基础治疗 2 个月,其间加味药物曾用过当归、山萸肉、菟丝子、仙茅、益母草,病情虽略有好转,但腹水未见大效。服至第 3 个月,小便突然增多,腹水 H 渐消退而获效。 B 超复查腹水消失,肝功能复查正常。后用鳖甲煎丸以巩固疗效。 ( 浙江中医杂志 1987 ; (4) : 156) 按语:本例肝病日久,累及脾肾,膀胱气化受损,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形成肝性腹水。其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故仅用渗泄之剂不效,是气不化也。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益气扶正,通阳化水,俾膀胱气化而小便自利,腹水自消。 十七、水肿 ( 慢性肾炎 ) 朱志超医案:王某某,女, 38 岁。 1985 年 10 月 7 日诊。患者 _ 月前右下肢生疮,经治愈后,渐觉面目及四肢浮肿,神疲,腰酸纳呆,面黄虚浮,身重体倦,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缓。尿检:红细胞 (++) ,白细胞 (+) ,蛋白 (+) ,颗粒管型 (+) ,西医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为风水相搏,表虚不固,肾亏于下,水溢肌肤。治宜祛风行水,益卫固表。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 30 克,桂枝 5 克,赤芍、桑寄生各 10 克,白术、赤小豆各 15 克,生姜 3 克,大枣 5 枚。服药 7 剂后,浮肿、汗出恶风俱减,尿检蛋白少许。继服 7 剂,诸症消失,尿检正常。 ( 四川中医 1989 ; (3 : 15) 按语:肺脾肾三脏气血亏虚,风邪扰之,遂成风水。权衡病势,以正虚为主,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白术、桑寄生以补肺脾肾三脏之气,以治其本,使肺复通调水道,脾复运化之权,肾复主水之功,如此,水气自消。 十八、淋证 ( 慢性前列腺炎 ) 谷励医案:赵某某, 40 岁。会阴部隐痛 2 年,平时尿频,尿后余沥不尽,大便时尿道常有粘液滴出,患者形瘦神疲,气弱懒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下肢轻度浮肿,脉沉迟无力,舌质淡,苔白润,前列腺检查质软,有触痛,前列腺液镜检卵磷脂小体 (++) ,白细胞 30 个/高倍视野,红细胞 5 ~ 6 个/高倍视野。当属淋症无疑,治以益气温阳,化气利水之法。药用黄芪 50 克,桂枝 15 克,生地 25 克,泽泻 15 克,白芍 20 克,大枣 10 枚,瞿麦 20 克,云苓 30 克。服 50 剂,上述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均正常。 ( 黑龙江中医药 1988 ; 1 : 49) 按语:气虚不化,水液运行紊乱,病本在于气虚,可与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并加利水渗湿之品以治其标。 十九、脱骨疽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闵捷医案:王某,女, 53 岁,农民, 1981 年 5 月 25la 初诊。右侧下肢疼痛,小腿皮色苍白,肤冷,恶凉喜热,右侧足大趾内侧有明显压痛,局部未见红肿等热象,病已一月余,经治不愈。西医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苔白,脉沉迟而紧,证属阳气虚弱,脉络闭阻,气血瘀滞,治以补气活血,温经通络。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药物:黄芪 15 克,桂枝 6 克,白芍 6 克,丹参 10 克,川牛膝 10 克,苏木 10 克,生姜三片,大枣 15 克。服上药 5 剂后下肢疼痛已减,仍按原方共服药 20 剂后,诸症悉除。 ( 云南中医杂志 1985 ; (4 : 37) 按语: ( 原按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本方适用于素体脾肾阳虚,复感寒湿之邪,寒凝络阻所致之证,如患肢因长期脉络阻塞不通,失于气血滋养,则见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紫黑,坏死者,应在本方中加桃仁、红花、全当归以养血活血化瘀方可奏效。若因复感湿热之邪,热盛毒聚而证见患肢红肿灼热溃烂者则不可使用本方。 二十、臁疮 ( 下肢慢性溃疡 ) 程莉医案:殷某,女, 49 岁。 1986 年 11 月初诊。左下肢慢性溃疡反复发作 2 ~ 3 年,每遇阴雨天则瘙痒疼痛,并流稀脓水,常缠裹以纱布,曾多处求治,大都给予抗生素类药治疗,收效甚微。视其左小腿内踝上方溃疡面积约 5cm×4cm ,表面有稀脓水样,白色分泌物,周围皮肤呈晦暗色。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细缓。证属阳气失于宣通,气血失常,湿邪痹阻于下,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生黄芪 30g ,桂枝 15g ,白芍 9g ,生姜 3 片,大枣 4 枚 ( 劈 ) ,土茯苓 30g ,当归 20g ,牛膝 15g ,公英 18g ,薏苡仁 30g 。水煎服,每日 1 剂,并配以三黄粉 ( 黄连、黄芩、黄柏等份研细粉 ) 撒敷溃疡面。服 5 剂后即显效,疼痛消失,渗出物减少,仍感瘙痒。上方又进 10 剂,疮面结痂而愈,至今未再复发。 ( 山东中医杂志 1991 ; (1) : 31) 按语: ( 原按 ) 臁疮为下肢慢性溃疡性疾病,临床多先以皮肤变色肿硬,搔痒为主症,一旦破脂流水则常缠绵难愈。此病例病程较长,精血耗伤,故方中用黄芪、桂枝、生姜益气通阳,且黄芪又有消肿排脓、生肌止痛之功,白芍、当归、大枣养血和血,土茯苓为阳明经药,有祛脾湿之功,湿去则筋脉柔,肌肉实。公英、薏苡仁排脓去浊,牛膝活血祛瘀,引药下行,以达到经脉流通,气血调和,瘀去新生之效。忘机 (2009-4-2816:27:06) 二十一、肌衄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赵克安医案:李某,男, 8 岁, 1990 年 9 月 21 日初诊。生后母逝,喂养失宜, 3 年前出现皮肤紫殿,牙龈出血,经某医院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营养不良性贫血。 3 年来病情时轻时重,紫癜时隐时现,间有便血。血小板数: 70×10 。/升,血红蛋白: 78 ~ 100 克/升。曾用激素及中药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治疗。近 2 个月来症状加重,症见面色浮黄,唇白无华,头发稀黄无泽,精神疲倦,心悸气短,动则出汗,畏寒怕冷,纳差,时有黑便,因用氟美松和强的松而致 “ 满圆脸 ” 、 “ 水牛背 ” 、背部多毛。肝右肋下 1 厘米,脾未触及,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色淡红,舌淡少苔,脉浮无力。血小板 72×10 。/升,血红蛋白 98 克/升,白细胞数 5 . 5×10 。/升,红细胞数 21×10 , z /升,大便潜血阳性。证属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气虚血亏,脾不统血。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 20 克,桂枝 45 克,白芍 9 克,姜炭 13 克,大枣 6 枚,人参 6 克,熟附片 5 克,当归 6 克,阿胶 6 克 ( 烊化 ) ,生地榆 12 克。 3 剂。 10 月 25 日二诊:精神渐振,皮肤出血点减少,畏寒轻,自汗减少。前方再进 3 剂。 10 月 28 日三诊:皮肤出血点消失,唇色红润,舌质淡红并出现小量薄白苔,脉缓有力,血小板数 87×10 。/升,血红蛋白 112 克/升,大便隐血阴性。阳复阴和,脾运振兴,守法再调。处方:黄芪 12 克,桂枝 3 克,白芍 6 克,炮姜 3 克,生熟地 ( 各 )6 克,大枣 3 枚,当归 4 . 5 克,阿胶 6 克,紫河车粉 1 . 5 克 ( 冲服 ) 。隔日 1 剂,调理 40 余剂。 1991 年 1 月 3 日复查:血小板数 160×10V 升,血红蛋白 142 克/升。白细胞数 7 . 8×10 。/升,追访 2 年健康如常。 ( 山西中医 1994 。; 6) : 29) 按语:《灵枢 · 决气篇》云: “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该患儿喂养失宜,损伤脾胃,中土失运,气血生化乏源,脾虚血失所统,血不循经,故便血,皮肤出血。李东垣日: “ 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 ” 因投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生血,加附片以助温阳。配人参、当归、阿胶以益气养阴补血,并加生地榆、干姜炭以止血。 3 剂而阳复症减, 6 剂血止。三诊更加血肉有情之品大补精血,且守方久服,病终获愈。 二十二、风隐疹 ( 荨麻疹 ) 陈国权医案:夏某,女, 42 岁,营业员, 1993 年 4 月 7 日初诊。诉荨麻疹反复发作年余。 1992 年 10 月旅游归来途中全身突起 “ 风疹块 ” ,痒甚,经西医用息斯敏等药抗过敏治疗, 3 日后即愈。但自此以后,遇天冷则发,或服上药而愈,或不药而愈。此发作已 5 天,双上肢及胸腹、背部满布风疹块,高出皮肤,呈粉红色或苍白色。周围皮色淡红,无明显灼热感,舌红,苔少而根薄黄,脉缓。此乃卫气不畅,寒邪袭表,兼湿热内生所致。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三妙丸加味:黄芪、桂枝、白芍、苍术、黄柏、川牛膝、防风、赤芍各 10g ,大枣 12 枚,生姜 5 片。日 1 剂,水煎服。第 2 剂服毕,诸症若失。为防复发,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物汤加味以善其后,半年后追访,未再复发。 按语:气血虚弱,风侵湿留,郁结于皮肤,发为本案风隐疹。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血,调营卫,祛风邪,合三妙丸以清湿热,标本兼顾,是获良效。 二十三、月经后期 王金洲医案:李某, 24 ,农民, 1983 年 10 月 5 日就诊。患者平素体质较弱, 1981 年早春产后两个月阴道出血淋漓不断,后经中药治疗而愈。半年前小儿断乳后月经来潮,但一直后错。或四五十天而至,或两个月方来。量少,质清,伴少腹凉而隐痛,腰酸痛,畏寒,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自服当归片、七制香附丸不见好转,本次月经已过四十天仍未来潮。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 30 克,桂枝 15 克,白芍 12 克,生姜 4 片,大枣 6 枚。 3 剂。 药服完后,怯寒大减,少腹发温发胀,此乃阳已温通,月经将至之象。遵上方加当归 15 克,熟地 15 克, 3 剂。服至 2 剂后,月经来潮,但仍量少,色淡。照上方续服 5 剂,怕冷、腰痛、腹痛等症消失,停药观察。月经于 11 月 13 日来潮,经色,经量基本正常。此后月经周期一直为 28 ~ 32 天,未再出现后期现象。 ( 河南中医 1987 ; (5 : 43) 按语:患者禀赋不足,素体阳虚,加之产后失血过多,更伤其阳,虚其阴血而致经行后期。故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散寒,继加当归、熟地以养血活血。药后阳气通,冲任盈,故月经能依时而下。 二十四、痛经 金志春医案:李某,女, 35 岁,孕 4 产 2 ,人流 2 次。患者自去年流产后,每逢经行及经后小腹疼痛,经量少、色暗,有时有小血块,伴有小腹轻度发凉,面色苍白无华,唇淡,舌质淡、舌边轻度紫暗,脉细无力。证为气血亏虚,冲任不足,胞宫失养兼瘀血阻滞胞络之痛经。治以调补气血,滋养冲任,兼以活血祛瘀,通畅胞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 15 克,桂枝、赤芍、生姜、大枣、当归各 10 克。上方每次经净后连服 5 剂。平时注意调节饮食,加强营养,连续治疗 3 个周期,痛经消失。 ( 陕西中医 1991 ; (12) : 552) 按语: ( 原按 )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气血充盛则胞宫得养而无痛经之虞。若气血虚弱,冲任不足,胞宫失营而痛生;胞络以通为顺,不通则痛矣。患者平素多产,耗气损血,复为人流器械所伤,瘀血阻胞,气血虚衰与瘀滞相互影响,气虚则血脉运行无力加重血瘀,血瘀则阻遏阳气运行,如此则病情缠绵,经月不愈。因此,治疗必须养气血兼祛瘀滞。方中黄芪益气以生血,桂枝辛温入络,温运阳气,阳气健则血易行;赤芍、当归养血活血,补而不留滞,活而不伤正;姜枣调和脾胃以滋化源。诸药合用,可补养气血,调理冲任,温运阳气,兼以祛瘀生新,实乃治此证之良方也。 二十五、白带 张宽智医案:王某某, 35 岁,已婚,于 1983 年 10 月 17 日初诊。患者于 1 年前行人流术后,渐觉白带量增多,状如鸡子清,淋漓不断,伴腰痰小腹冷痛,夜尿频数,倦怠乏力。舌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治宜益肾健脾、固涩止带。处方:黄芪 20 克,杭白芍 15 克,桂枝、白术、生姜、芡实、制附子各 12 克,益智仁、补骨脂、杜仲各 10 克:大枣 12 枚。 6 剂后,白带量大减,效不更方。续服 6 剂,白带尽除,余症全消。后以金匮肾气丸调理,以巩固疗效。 ( 浙江中医杂志 1990 ; (2) : 68) 按语:本例因行人流术后,将息失宜,日久伤精耗血,导致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白带量多,状如鸡子清。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白术益气升阳,健脾散寒;更配以制附子、益智仁、补骨脂、杜仲、芡实温肾阳,暖下焦,固肾涩带。诸药合用,肾固脾健,阴寒自散,带下之症自已。 二十六、妊娠恶阻 王金洲医案 j 韦某, 21 岁,农民, 1982 年 3 月 5 日就诊。患者十多天前自觉恶心,不思饮食,未予注意。渐至食入即吐,不能进食。近两日气短,神疲,四肢无力.动则汗出;末次月经 1 月 10 日来潮,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无力,乳胶试验结果亦为阳性。证属恶阻无疑。方用:黄芪 15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5 克,生姜 6 片,大枣 5 枚,白术 10 克,砂仁 10 克。两剂后汗出已止,气短等症亦减,恶心呕吐稍见好转,于上方中再加半夏 10 克,服 3 剂后,恶心呕吐止,饮食增加,精神转佳,后用香砂养胃丸调理而愈。 ( 河南中医 1987 ; (5 : 43) 按语:此证因患者脾胃虚弱,孕后经血不泻,冲脉之气上逆犯胃所致。汤中黄芪甘温入脾,能补中气,健脾胃;桂枝降冲逆之气;白芍柔肝益脾;生姜、大枣补脾和胃止呕。宜以砂仁、半夏、白术更增强其健脾和胃止呕之效。脾健胃强,胃气得降,恶心呕吐等证自除。 二十七、转胞 王金洲医案:刘某, 40 岁,农民, 1979 年 11 月 14 日就诊。患者妊娠七个月。自述 20 多天前似有尿不尽之感,症状逐日加重,近几日来频频入厕,但所溺甚少,伴少腹胀痛,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滑。处方:黄芪 60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2 克,升麻 6 克,通草 10 克,生姜 4 片,大枣 6 枚。 2 剂后小便增多,少腹胀痛减。继服 3 剂,小便得通,伴随症状也随之消失。 ( 河南中医 1987 ; 5) : 43) 按语:转胞一证,多发生在妊娠后期,平素气虚、肾虚之人,此时胎体渐大,举系无力,胎儿压迫膀胱,水道不通,溺不得出。黄芪桂枝五物汤适用于转胞属气虚者。方中黄芪益气升阳,桂枝温阳利水,大枣助黄芪以益气;生姜资桂枝以温通,白芍敛阴,更加升麻、通草二味以助其升举行水导溺之功。故服之溲利而症除。 二十八、产后自汗 王金洲医案:鲁某, 32 岁,职工, 1979 年 4 月 10 日就诊。患者于去年十二月份产一子,因是臀位,产程较长,出血较多。此后便觉比以前爱出汗,平时不动即觉汗出溱溱,稍有活动便汗出湿衣,多次服用西药及煎服浮小麦不效,近来头晕目眩,疲乏无力,望诊:面色觥白,舌淡,诊其脉虚数无力。处方:黄芪 20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2 克,生姜 3 片,大枣 6 枚,当归 12 克,煅龙牡各 20 克。服 3 剂后汗出大减。但仍于活动时出汗,头晕,身懒。照上方黄芪加至 30 克,当归加至 18 克,继服 3 剂后,自汗等症状均愈。 ( 河南中医 1987 ; (5 : 43) 按语:由于患者产时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耗,营阴内弱,表卫不固而自汗不止。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桂芍姜枣调和营卫。加用当归养血,龙牡收涩敛汗。药中肯綮,故能如鼓应桴,数月沉疾,旬日而愈。 二十九、产后痉证 金志春医案:刘某,女, 22 岁,农民。素有 月经过多 史,自然流产 1 次,患者于 2 月 13 日住院分娩,产程顺利,出血稍多。产后第 2d 突然出现四肢抽搐,西医给予镇静、解痉及液体疗法,但均只暂时缓解,药力过后,病情如故。治疗两日毫无改善,遂求中医诊治。患者诉产后第 2d 起自觉恶寒,汗出,头晕,次日出现低烧 (38 . 5℃ 以下 ) ,口渴,小腹轻度疼痛,恶露量少、色淡。诊见:面色苍白,唇淡无华,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无力而见浮象。诊为产后痉证,证属气血亏虚,外感风邪,营卫失调,筋脉失养。治以补养气血、濡润筋脉,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 15 克,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 10 克。水煎服。 1 剂之后,诸证明显减轻,次日再进 1 剂而抽搐止。余仅长年气血亏虚之证。再拟他方治之。 ( 陕西中医 1991 ; 12) : 552) 按语: ( 原按 ) 本例患者素有经多之证,复因自然流产,重伤其血,气血本虚,今又逢产子,再耗气损血,气血更虚,加之产时不慎,正气方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失调、筋脉失养,故病作焉。因此,治疗重在补气养血,滋养筋脉,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安内攘外。方中黄芪益气以强卫,补中以生血;桂枝辛温发散,解肌祛风;芍药酸甘,益阴敛营,生津润筋;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表;大枣甘平,即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合用,升腾脾胃之气而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具有补气生血,生津舒筋,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方证相符,故药之则筋脉得养,抽搐乃息,营卫调和,外证悉平。 三十、产后腰腿痛 闵捷医案:圣某,女, 29 岁,工人, 1982 年 5 月 11 日初诊。剖腹产后 4 月余,腰腿疼痛,头昏神疲,自汗肢麻,奶水不多,饮食尚可,二便正常。尿检: ( 一 ) ,舌淡苔白脉微而紧,证属产后气血虚衰,风寒痹阻脉络。治以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重用黄芪。药物:黄芪 30 克,桂枝 6 克,白芍 6 克,怀牛膝 10 克,全当归 10 克,生姜 3 片,大枣 15 克。服上药 5 剂后腰腿痛减,自汗已止,服药 10 剂后腰腿痛除,继以八珍汤加减调治而愈。 ( 云南中医杂志 1985 ; (4 : 36 ~ 37) 按语: ( 原按 ) 产后腰腿痛,多数患者由于产后气血虚弱,营卫俱虚,卫阳不固,腠理空疏,风寒之邪乘虚而侵。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卫为主药,辅以桂枝温经、通阳,佐以芍药养血和营,怀牛膝壮腰,姜枣同用调和营卫,合而为剂,可使气行血畅,则痹痛自除,故使用该方治疗产后气血虚衰,风寒痹阻之腰腿痛能获良效。 三十一、产后癃闭 ( 尿潴留 ) 张雯医案:秦某,女, 24 岁, 1992 年 6 月 14 日诊。足月顺产后已 12 小时,小便欲解而不下,伴小腹部胀痛,面色少华,腰酸乏力,纳谷不香,大便未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以手扪之下腹部,膀胱充盈较甚。证属脾虚气弱,中气不足,膀胱气化失司。方药:生黄芪 30 克,川桂枝 10 克,炒白芍 10 克,白茯苓 20 克,木通 5 克,生姜 3 片,大枣 10 枚。取上方 1 剂,煎汤约 150 毫升内服。服药后 3 小时小便自解,小腹胀痛亦除,继服 2 剂以巩固疗效。 ( 山西中医 1994 ; (3 : 33) 按语:《素问 · 灵兰秘典论 ’ 》云: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 本例患者小便欲解而不下,小腹胀痛等证,是由于产后脾气亏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膀胱气化失司,开阖无权所致。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茯苓、木通煎汤内服,以益气健脾,通阳化气行水,使脾虚得补,中气能升,浊阴能降,膀胱气化功能正常,故小便自解
0 个评论
分享 中医治疗胃脘痛
wkpwss 2012-11-22 10:10
2002 年 4 月~ 2005 年 3 月收治胃脘痛 232 例,其中男 130 例,女 102 例;年龄 16 ~ 81 岁,以 35 ~ 50 岁为多;病史 0 ~ 5 年 112 例, 6 ~ 10 年 69 例, 11 ~ 15 年 25 例, 16 年以上 26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74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52 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62 例,胆汁反流性胃炎 30 例,胃下垂 6 例,胃神经官能症 8 例。 中药治疗取自拟健胃止痛汤:党参 12g ,茯苓 9g ,陈皮 9g ,法半夏 9g ,砂仁 6g ,干姜 6g ,蒲公英 9g ,苏梗 9g ,元胡 9g ,川楝子 9g ,甘草 9g ,黄连 3g ,白及 9g 。寒邪偏盛者加高良姜 9g, 吴茱萸 6g; 饮食停滞者加山楂 15g, 鸡内金 15g; 肝气犯胃者加柴胡 9g, 川芎 9g; 肝胃郁热者加黄连 6g, 栀子 9g; 瘀血停滞者加桃仁 9g, 红花 6g; 脾气虚弱者加党参 18g, 茯苓 12g, 白术 12g; 胃阴虚弱者加沙参 12g, 麦冬 15g; 脾胃虚寒者加干姜 9g; 脾虚下陷者加黄芪 30g, 白术 12g, 柴胡 6g, 升麻 9g; 大便潜血实验阳性者加大黄炭 9g, 侧柏炭 9g 。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针灸治疗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操作:以上诸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30 分钟,每日1次,针 10 次。   做好生活指导,配合适当的情志调护,坚持体能锻炼。 疗效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 ① 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X 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② 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 X 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③ 未愈:症状无改善, X 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结果 胃脘痛各病种治疗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痊愈 43 例,好转 27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 94.5% ;慢性萎缩性胃炎痊愈 18 例,好转 28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 88.5%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痊愈 38 例,好转 22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6.8% ;胆汁反流性胃炎痊愈 19 例,好转 9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3.3% ;胃下垂痊愈 3 例,好转 2 例,无效 1 例,总有效率 83.3% ;胃神经官能症痊愈 6 例,好转 1 例,无效 1 例,总有效率 87.5% 。 讨论 胃脘痛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常伴有嗳气、泛酸、胸闷胀痛,纳呆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2 ]。 止痛之法,中医以 “ 痛则不通 ” , “ 通则不痛 ” 为基本的理论观点。清人高士宗《医学真传》说: “ 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 [ 3 ]可见,胃脘痛的治法称为健胃未尝不可,因而拟方名为 “ 健胃止痛汤 ” 。 情志饮食致病,最典型莫过胃脘痛。治疗胃脘痛,指导病人饮食,开导病人情志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治疗方法。医生要重视,更要病人重视。医患配合,胃痛可治,不易复发。
0 个评论
分享 蟾蜍类中药材治疗癌症
清河皓月 2012-11-15 22:34
蟾蜍入药早在东汉时代就有记载,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它具有抗癌、升高白细胞、强心、升压、兴奋呼吸等功效。 化学成分: 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计有:蟾蜍甾二烯类(蟾毒灵、远华蟾毒精、日蟾毒它灵、蟾毒它灵、嚏根草甙元、羟基华蟾毒精、脂蟾毒精……);强心甾烯蟾毒类(沙门甙元一 3 一半辛二酸酯、沙门甙元一 3 一辛二酸精氨酸酯、沙门甙元一 3 一庚二酸精氨酸酯、沙门甙元一 3 一硫酸酯……);吲哚碱类( 5 一羟色胺、蟾蜍色胺、蟾蜍季胺、蟾噻咛、脱氢蟾蜍色胺……);甾醇类(胆甾醇、 7B 一羟基胆甾醇、麦角甾醇等);其他尚有多糖类、有机酸、氨基酸、肽类、肾上腺素。 药理作用: 蟾蜍制剂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内脏血管的功能;有强心作用,对心肌缺血的影响(体外实验表明:蟾酥可使纤维蛋白原液的凝固时间延长,其抗凝作用与尿激酶类似,可使纤维蛋白溶解后溶酶活性化,而增加冠状动脉灌流量。对血栓形成导致的冠状血管狭窄而引起的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脏障碍,能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供氧。),有明显的升高动脉压作用,对内毒素血症所致休克有较好的疗效(主要与它具有强心、升 压和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有关);能升高白细胞及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 IgG 含量作用;能使呼吸兴奋;抗肿瘤;消炎;麻醉;能兴奋肠平滑肌,使其收缩振幅增大,频率加快;尚能镇咳。对绿脓杆菌、步他球菌、葡萄球菌、变形 杆菌有抑制作用; 配伍制剂: 蟾蜍镇痛膏,由蟾酥、马钱子、天南星、川乌、雄黄、白芷等组成,功能消肿止痛,散结,适用于各种肿块的止痛、消散,也可用于肌肉劳损、骨刺、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蟾蜍锭:由蟾酥、麝香、冰片、蜈蚣、儿茶、大黄等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恶疮初起,疼痛坚硬,以及毒虫咬后红肿痒痛。蟾酥片:由蟾酥、蒲公英等组成,功能抗结核,消炎,主治结核病、感染等。金蒲胶囊:由蟾酥、牛黄、山慈菇、苦参、砂仁等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益气化痰,用于晚期胃癌,食管癌等患者痰湿瘀阻及气滞血瘀症。安替可胶囊:由蟾皮、当归等组成,功能:软坚散结,解毒定痛,养血活血。可单独应用于肿瘤治疗;与放射合用,可增强放疗的敏感性而提高疗效。 治疗肿瘤: 现代研究证明蟾蜍内脂类有抗肿瘤作用,蟾酥提取物在体外能抑制人的肝癌,卵巢腺癌、颧上下颌未分化癌、间皮癌、胃癌、脾胃瘤、唇癌、软肉瘤等肿瘤细胞的呼吸。华蟾蜍毒素、华蟾蜍次素,均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蟾皮和蟾胆汁对小鼠移植性宫颈癌 U14 和腹水型肝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能抑制人肝癌和白血病细胞的呼吸,提高机体免疫力。为此,有很多肿瘤医师作了大量的临床研究。 1 、治疗肝癌 骆氏用复方蟾龙丸(蟾酥、天龙、儿茶、藤梨根、夏枯草等组成)治疗原发性肝癌 137 例,显效 21 例,有效 45 例,无效 71 例,有效率 48.2% 。有人用复方蟾酥片治疗晚期肝癌 2 例,取得腹水消退,胃纳增加,病情稳定的良效。民间用活蟾蜍 5 只,黄酒 500 克,共蒸 1 小时,去蟾取酒,每日 30 克,对色滞血瘀,肝郁不舒之肝癌痛者有效。 2 、治疗食管癌、胃癌 王氏用复方蟾皮胶囊治疗晚期癌症 219 例,其中食管癌 38 例,胃癌 35 例,总缓解率分别为 46.7% 、 33.5% 用复方蟾皮胶囊加放疗治疗 100 例晚期食道癌,总缓解率达 72% ,比单纯放疗组( 34.4% )提高了 37.6% 。李氏用蟾 -50 治疗恶性肿瘤 114 例,其中食管癌 23 例,胃癌 22 例,有效分别为 11 例、 16 例。戚氏用金蟾片治疗食管癌 19 例,胃癌 16 例,结果完全缓解 1 例,部分缓解 8 例,稳定 18 例,无效 8 例,总有效率 77% 。北京市肿瘤医院报道:“ 5-FU 与蟾蜍制剂合用可以增效减毒,改善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甲皱微循环与血液流变性。 3 、治疗肺癌 马氏用肺癌 4 号方(八角金盘、干蟾皮、鱼腥草等)治疗本病 48 例,结果存活 5 年以上者 5 例, 3 年以上者 20 例, 2 年以上者 17 例, 1 年以上者 6 例。陈氏用五虫散(守宫、全蝎、干蟾、水蛭、川贝)共治 95 例,显效 6 例,占 6.3% ,有效 52 例,占 54.8% 。周氏用鹤蟾片(仙鹤草、蟾蜍、人参)治疗肺癌 102 例,其中显效 7 例,有效 63 例,无效 32 例,总有效率 68.6% 。唐氏从原发性肺癌患者肿瘤大小,血清脂质结合吐液酸,血清总唾液酸变化水平来比较分析中药鹤蟾片与放疗对肺癌的疗效,结果提示鹤蟾片对各型肺癌均有明显效果,对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更优于放疗。李氏用干蟾皮制成 5% 静脉注射液,对肺癌及多种肿瘤有治疗效果。蒋氏用蟾酥水溶性总成份注射液治疗 164 例肺癌,总有效率为 67.07% 。 1 年、 3 年、 5 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46.43% 、 7.32% 、 1.83% 。骆氏用蟾酥油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肺癌 48 例,有效率 85% , 16 例肿块消失。 4 、治疗白血病 于氏以中药蟾蜍酒治疗各型白血病 52 例,总缓解率为 75% ,完全缓解率 25% ,其中对急性白血病疗效最好,完全缓解率为 33.3% ,总缓解 88.8% ( 9 例),对白血病前期及慢粒疗效也较显著,对早幼粒及急单疗效较差。张氏以蟾蜍煮鸡蛋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延长缓解期与生存期。有人用六神丸治疗急慢性白血病 10 例,完全缓解 2 例,进步 5 例,部分缓解 1 例,无效 2 例, 10 天后白细胞总数开始下降,脾脏缩小,随之自觉症状轻或消失,血红蛋白、血小板上升。 5 、治疗肠癌 李氏用蟾 -50 注射剂加入葡萄液中静注治疗肠癌 12 例,证明有较好疗效。王氏用复方蟾皮胶囊治疗晚期癌症多例,其中对肠癌疗效最好,总缓解率 55% 。贾氏用消癌丸(癞蛤蟆皮粉、蒲公英、大青叶等)治疗直肠癌 52 例,结果生存 10 年以上 7 例, 5 年以上 12 例, 3 年以上 16 例, 2 年以上 14 例, 1 年以上 21 例。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该方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之功用,认为其可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显著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6 、治疗泌尿系统肿瘤 郁氏用蟾蜍、僵蚕、半支莲等药治肾盂癌、肾癌多例,的确有效。北京医学院附属一院泌外科用蟾蜍汤 、蛇舌草、半枝莲水煎代茶,加服中药复方龙蛇羊泉汤治愈一例膀胱癌患者。钱氏用抗癌粉(癞蛤蟆皮、全蝎、当归等)内服治疗前列腺癌 31 例,显效 8 例,有效 19 例,无效 4 例。 7 、治疗乳腺癌 此症多因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所致。顾氏以验方治疗一例晚期乳癌,取得显效。方用活蟾蜍 40 只,面粉 2 斤,猛火煮烂蟾蜍,滤取汁,倒入面粉中,加白糖,捏成米粒大,锅上蒸熟,每次 15 克,日 2-3 次。此晚期患者已溃烂,广泛转移,按上方治 2 月症状全消。王氏用复方蟾皮胶囊治疗乳癌患者 15 例,总缓解率 70.5% , 8 、治疗皮肤癌 赵氏干蟾蜍、蜈蚣、银花、砂仁、黄连等碾粉冲服,配合外敷,治愈 1 例头部鳞状上皮细胞癌。余氏用验方(干蟾皮、天虫、当归、丹参、赤芍、蒲公英等)水煎服,治疗面部鳞状细胞癌 15 例,总有效率 81.2% 。有报道用蟾酥软膏(蟾酥 10 克,溶于 30 毫升清洗液中,再加 40 克磺胺软膏,共调匀)外敷治疗皮肤癌、恶性黑色素瘤、唇癌、恶性淋巴瘤多例,均获良效。一般用药 3 天后,癌瘤开始坏死脱落,约 18 天左右,创面可基本愈合。 9 、止痛 郭氏等报道,以癌痛灵(蟾酥、蜈蚣、地鳖虫、骨碎补、蛇舌草等)口服治疗各种中晚期中、重度癌痛 71 例,结果用药后完全缓解者 29 例,中度缓解 33 例,无缓解者 9 例,总有效率 87.3% ,其止痛作用明显较口服杜冷丁强,缓解时间最长 4.2 小时,最短 1.4 小时,平均缓解时间 1.8 小时。刘氏用蟾酥消肿膏(蟾酥、细辛、七叶一枝花、冰片等)外贴于癌肿疼痛区域,随肿块及疼痛范围决定用药多少,每隔 24 小时换药 1 次,停止使用其它止痛剂或麻醉剂。外敷药膏后至疼痛减轻或缓解时间作出疗效计算,结果, 187 例晚期恶性肿瘤疼痛患者近期镇痛显效率为 54.01% ,有效率为 37.43% ,总有效率为 91.44% 。外贴蟾酥膏后平均起效时间为 10-30 分钟,平均镇痛时间为 3-6 小时。用蟾酥膏(蟾酥、川乌、红花等)外敷食管癌、胃癌、肝癌、软肉瘤疼痛处,每天换 1 次; 7 天为一个疗程,其镇痛有效率可达 92.5% 。活癞蛤蟆一只去内脏,以雄黄 30 克放入其腹内,打烂成糊状,外敷肝区能镇痛。朱氏用鲜蟾皮外敷治疗晚期癌痛 20 例 , 全部在 2 小时后疼痛逐渐缓解, 24 小时达到完全止痛, 1 次帖敷可止痛达 24 小时以上,连续帖敷 5-7 次,疼痛几乎可消失,无需吃止痛药,亦无不良毒副作用。姜氏用冰蟾消肿止痛膏治疗癌痛 40 例,显效 10 例,有效 42 例,无效 6 例,显效率 25% ,总有效率 85% 。王氏用蟾雄膏(蟾酥、冰片、雄黄、铅丹、乳香、没药等)治疗晚期癌痛 103 例,完全缓解 54 例,部分缓解 40 例,无效 9 例,总有效率为 91.26% 。 10 、对放、化疗的保护 蟾蜍能升高白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临床上常用来防治放、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乐氏等用蟾蜍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血液病时发现:加用蟾蜍制剂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及粒细胞的数值变化无显著差异,而单纯化疗组则差异显著;加用蟾蜍制剂后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感染显著减少,并且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缩短。说明蟾蜍有助于减轻恶性血液病化疗时对骨髓的抑制,对骨髓正常造血细胞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且能预防联合化疗时感染的发生,并增加抗生素抗感染的效果。李新民等的研究亦证明蟾皮制剂能不同程度地防治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对已下降者可使之回升,且不再下降。 不良反应 蟾蜍、蟾酥服用过量会引起中毒。蟾酥毒有洋地黄作用,小剂量能加强心肌收缩,大剂量则使心脏停于收缩期。中毒早期有胸闷,心悸,轻度发绀,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等,继之头晕。 注:本文来自 http://www.125940.com/news_xx.asp?id=2202
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治疗慢性咳嗽 宣肺降气为要
wkpwss 2012-11-14 19:39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演变为内伤咳嗽。临床常见此类慢性咳嗽,治疗颇为棘手,据笔者多年临证经验,此时治疗当祛风宣肺降气治标,重视“风邪”的致病因素,选用 防风 , 荆芥 穗,蝉蜕,枇杷叶, 桔梗 ,紫苏子等;健脾化痰治本,重视“痰湿”的因素,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等。 病案举例 胡某,女,51岁,2010年11月30日初诊。患者平素比较劳累,3个月前外感后反复咳嗽,在多家医院治疗不效。症见:口干咽痒,咳嗽,咯白色稀痰,夜间咳甚,不能睡眠,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体淡胖大,苔薄白微腻。中医诊断:咳嗽,证属风邪袭肺,内动脾湿,肺失宣降;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治宜健脾化痰,宣肺降气,兼以祛风。予自拟宣肺降气汤,处方: 白术 10克, 陈皮 10克, 茯苓 15克,法半夏10克, 桔梗 10克,紫苏子10克, 砂仁 5克(后下),木香10克(后下),前胡15克,蝉蜕5克, 荆芥 穗10克,枇杷叶15克,桑白皮15克, 防风 10克, 甘草 5克。4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6日二诊:咳嗽减轻大半,痰量减少,夜间已不咳,大便正常,但睡眠不佳。上方加夜交藤30克。5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18日三诊:咳止痰消睡眠佳,上方去蝉蜕、 荆芥 穗、桑白皮,继续服3剂,健脾化痰治本,以巩固疗效。 2011年1月8日随访一切正常。 按:本例患者为外感咳嗽迁延导致内伤慢性咳嗽。患者平素比较劳累,以致肺脾气虚,表卫不固,风邪袭肺,留恋不去,则口干咽痒;脾虚水液不归正化,聚湿生痰则咽痒而咳,咯吐稀白痰液;脾虚失运,清浊不分,则大便稀溏。舌体淡胖大,苔薄白微腻亦为肺脾气虚之象。正如《医林绳墨·咳嗽》曰:“脾虚之证,嗽多,胸膈不利,大便溏泄,此脾湿动而生痰也。”痰湿为阴邪,得阳则化,夜间亦属阴,故夜间咳甚。故治以健脾化痰,宣肺降气,兼祛风。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主升清,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以清肃气畅为顺,且为娇脏,恶寒亦恶热。风寒袭肺,肺失宣降乃咳嗽病机的关键。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咳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咽痒,咳嗽频繁,或突发阵咳均为风痰作怪,笔者常用上方治疗外感后咳嗽迁延不愈,外风引动内湿,肺失宣降引起的咳嗽。方中木香、 砂仁 、法半夏、 陈皮 、 茯苓 、 白术 、 甘草 合用取香砂六君子汤之意,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桔梗 宣肺化痰;紫苏子、前胡降气化痰,一宣一降,则肺气畅达;枇杷叶、桑白皮清肺化痰; 荆芥 穗、 防风 、蝉蜕祛风止痒,因此类咳嗽治疗以“宣肺降气”为要,故笔者将上方命之曰“宣肺降气汤”。中成药可选用苏子降气丸。二诊加夜交藤养血安神。诸药合用,风去痰消脾健,病告痊愈。
0 个评论
分享 丁萸散敷脐治婴幼儿泄泻
wkpwss 2012-11-14 18:50
公 丁香 、吴茱萸、厚朴、 枳壳 、羌活各等分,入小型粉碎机碾成极细粉末,每用2~3克填入脐中,外用活血止痛膏贴住,勿让药末外漏。每日换药1次,至痊愈为度。 方解 泄泻的发生,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故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为主,佐以利湿。方中公 丁香 温中暖胃,吴茱萸温肾散寒, 枳壳 宽中理气,厚朴温中除满,尤妙在羌活一味,升太阳经督 脉经 阳气,兼能祛风胜湿。祛风能胜湿,湿化泻可止。再则小儿诸般泄泻,每夹表证,方中用羌活以升阳益气解表。 病案举例 王某,女,出生15天,经常腹泻,便泻稀水,有时候如蛋花样,每日5~7次或10余次不等。指纹淡,舌苔白滑。用上述方法治疗3日痊愈。 朱某,男,2岁,腹泻半年,屡治屡发,中西药叠用,无甚效果,用上法5日,基本痊愈,随访半年未发。 按:泄泻是因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泻下为主的疾病,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质稀薄如水样为主,多发于夏秋两季,一般2岁以下小儿多见。本病主要由于内伤乳食及脾胃虚弱等所致。若暴泻无度或治疗不当,易致耗伤气阴,出现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甚至导致“慢脾风”。泄泻日久,常影响生长发育而形成疳证。笔者尝试本方敷脐,疗效显著,方简易得。 肚脐又名“神阙”。“神阙者,神之所舍于其中。”《会元 针灸学 》神阙为任脉之穴,任脉为诸阴之海,受纳于手三阴、足三阴的脉气,且与督冲二脉同起于少腹,另有足阳明胃经夹脐,足太阴之筋结于脐,足少阴肾经与冲脉夹脐上行,足厥阴肝经上行入脐中。又神阙穴位于人体正中,与督脉相表里,连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能通达百脉,故神阙一穴系全身,明《养生八栈》在论及气功时有“气气归脐”之说。有研究认为,人体经络是一条热敏线,药物通过脐的作用酝蕴蒸熨,激发经气,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经络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除病却疾的作用。
0 个评论
分享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
王氏诊室 2012-6-1 11:27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
神经性皮炎在日常诊疗中常碰到的皮肤病,治疗起来并非易事,本人在诊治多人总结自己的治疗方案,望与同行探讨, 本病初发时,仅有瘙痒感,而无原发皮损,由于搔抓及摩擦,皮肤逐渐出现粟粒大小的扁平丘疹,圆形或多角形,坚硬而有光泽,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因有阵发性剧痒,患者经常搔抓,丘疹逐渐增多,日久则融合成片,肥厚、 苔藓样变 ,表现为 皮纹 加深、皮嵴隆起,皮损变为暗褐色,干燥、有细碎脱屑。斑片样皮损边界清楚, 边缘 可有小的扁平丘疹,散在而孤立。皮损斑片的数目不定,可单发或泛发周身,大小不等,形状不一。 治疗方法;1. 静脉输入 10% 葡萄糖酸钙 20ml, 维生素 C3.0g, 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60ml, 1 日 1 次 ; 口服氯雷他啶 10mg 、 qd, 多虑平 25mg 、 qd 、谷维素 20mg.先用肤疾宁贴外贴,除去表皮的暗褐色,再用自制的药液涂摸. 2.神经性皮炎自制方; 百部 30g 花椒 30g 苦参 50g 冰片 15g 土槿皮 30g 蛇床子 50g 白鲜皮 50g 大黄 50g 加入 75% 洒精 2500ml 浸泡 2 周,用药液擦皮损处每日2次.
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
浮生 2012-5-27 15:13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   祖父曾传治疗腰腿痛的方子,我临床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还可以。后读李同生老师的书,其骨伤科秘方与祖父的方子有些相似,就二方合并,用来治疗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坐骨神经痛,急慢性的腰腿痛,效果相当不错。到目前没有出现不愈的。 当归10黄芪20丹参20泽兰10赤芍10杜仲10金毛狗脊15鹿角片18地龙10苏木10 鹿角片先煎30分钟 加减 下肢痹顽委废麻木疼痛甚者加牛膝10木瓜10五加皮10 舌苔白腻,口渴不饮倦怠乏力者加萆薢10苍术10防己10 口渴欲饮,舌红少苔,脉弦细,阴虚火旺者加黄柏生地 疼痛甚者加乌药,三七 游走窜痛着,麻木不仁者加威灵仙20防风6秦九10   例:李某 农村人 70 常年劳作有腰痛史,疝气,突发坐骨神经痛,左下肢麻木不仁,腰腿痛不能行。经医院检查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无效,经人介绍来我处治疗。   舌苔薄白,脉弦细,大便干燥。腰部及环跳穴处压痛。左腿不得抬,抬则痛不可忍。   给予患侧肩部天宗穴周围最痛处拔血罐,针手部三间与灵骨。令其动,左下肢可活动,疼痛减轻。给予通脉活血汤7剂去赤芍加威灵仙20乌药10三七粉4(冲服)   复诊,腰部,腿部已不痛。只觉得脚面麻木,大脚趾麻木。下腹一使劲痛。脚趾井穴放血数滴,针解溪,太白。给紫苏叶,艾叶各50防风25。三剂。嘱其水煎趁热熏洗下阴疝气,后泡脚。   日后来电话,言脚面不麻,下腹不痛了,疝气部有所回缩。
个人分类: 验方|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止泻穴封闭治疗小儿腹泻
浮生 2012-5-20 16:48
冯运兰   笔者自1995年3月~1998年3月用穴位注射法治疗小儿腹泻32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320患者中男性154例,女性166例;年龄4个月~6岁;病程3~15天。 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每日腹泻数次或十数次,无发热、呕吐,无明显脱水 ,一般状态尚好。其中282例曾经他院治疗无效而来诊。   治疗方法   止泻穴位于脐旁1cm,左右各1穴,每次取1穴用手轻轻捏起穴位处皮肤,用2cm注射器将 药物注入 皮下层,每日2次,连用3天。所用药物为654-2注射液,1岁以内用1mg,每增加1岁药量递 增0.5mg,加维丁胶性钙注射液1ml;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   治疗同时应嘱家长注意小儿饮食卫生,乳制品及餐具应煮沸,注意腹部保温,并细心观 察大小 便次数、性状、数量、气味、颜色等。若出现粘液脓血便,则提示为合并感染, 应加用抗生 素;若腹泻频繁,患儿精神差,拒乳、烦躁、口唇干,无眼泪,皮肤干燥,四肢发凉等 ,应注意及 时采取补液纠酸扩容等综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治疗效果   注射1次腹泻停止者22例,2次停止者138例,3次停止者47例;经多次注射后腹泻次数逐 渐减少者26例,连用3天腹泻未愈者87例,总有效率72.8%。 注药后218例患儿有一过性面红,均未经特殊处理而消失,其它未见不良反应。   典型病例   赵某,男性,2岁,因腹泻1周于1996年10月12日初诊。患儿8日前受凉后腹泻,初为稀便, 后转为蛋 花样,每日达10余次,曾用庆大霉素、氟哌酸、斯密达及补液治疗效果不佳。遂予止泻 穴封闭 治疗,当日患儿腹泻显著减少,再注射1次泻止而愈。   体会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以夏秋多见,多因小儿消化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进食杂 而不洁 所致。对婴幼儿健康危害较大,严重者往往出现脱水及代谢紊乱,病情变化快易发生不 测,应 及时住院治疗。但多数患儿仅以单纯性腹泻为主,无明显发热呕吐,进食如常,患儿 一般情况尚 好,用本法见效快。其中654-2能抑制胃肠平滑肌强烈蠕动和痉挛,减少分泌,扩张血 管,改善 肠道血循环;维丁胶性钙可降低肠道毛细血管通透性,使渗出减少,并有消肿抗过敏作用; 维生素B1 2参与体内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并有利消化道上皮的修复,注射于脐旁,药效速达 肠道,故 有较好的止泻作用。本法简便、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冯运兰(广东省龙川县人民医院,517300)
个人分类: 针灸|0 个评论
分享 车前子治疗腹泻
浮生 2012-5-20 16:05
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将车前子炒焦研碎口服。4~12个月每次0.5克,1~2岁1克左右,每日3~4次。观察63例,服药后53例腹泻停止,大便恢复正常,平均2.1天治愈;6例大便减少,平均2.5天好转;4例无效。车前子可能由于其利尿作用及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而有助于本病的治愈。 治疗高血压病 每日用车前子3钱(经1个月疗效不显者加至6钱),水煎2次,当茶饮。50例患者经3~4个月治疗,收缩压降低到150毫米汞柱以内的23例(46%),舒张压降低到90毫米汞柱以内的25例(50%)。治疗中除个别病例有胃部不适外,无其它不良反应
个人分类: 验方|0 个评论
分享 双针透刺治疗腰腿疼痛
浮生 2012-5-20 15:56
双针透刺治疗腰腿疼痛 标签: 健康 分类: 针灸的神奇疗效 治疗方法:取患侧下都穴(自然握拳,手背四五指缝尖上方约0.5cm处)n】。嘱患者微握空拳,皮肤常规消毒,取2根2.5—3寸毫针,避开可见的浅静脉,先后快速向上斜刺入皮下,双针沿皮下浅表层直透中渚穴(握拳,在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约当液门穴后1寸处),得气后采用捻转泻法强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15min运针一次,留针30—60min,针刺结束后加患处阿是穴拔罐治疗10min。 附注:腰腿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也是针刺拔罐治疗的常规适应症。中医学认为疼痛是属于气血运行障碍所致,针刺的镇痛是通过针刺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来实现的。手少阳三焦经从手到头,在头部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足少阳胆经通过髋关节环跳穴与足太阳膀胱经联系;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足,循行中挟脊过臀部下行于下肢后外侧;督脉后行脊柱,上行巅顶,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与六阳经均有联系。腰腿疼痛大多与膀胱经、督脉关。下都穴在手少阳三焦经所循环之处,具有活血化瘀,行气通经及聪耳、润喉、开窍之功,且止痛效果明显。中渚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腧穴,透刺下都穴、中渚穴可调节膀胱经、督脉的气血,达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经之功,使腰腿痛治愈或缓解。取双针透针,可起到加强针感的作用。在患处阿是穴拔罐,可对局部形成良性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态,从而增强了针刺的疗效 。
个人分类: 针灸|37 次阅读|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