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伤寒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从狐惑病的诊治就可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疾病现象 (转载) 中医讨论版 shdys 2011-8-19 6 2694 付勇兵 2011-12-8 16:52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 全科医学讨论版 噈得狠 2011-10-12 8 4236 无味小草 2014-9-28 10:32
《素问》和《灵枢》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中医讨论版 l1s2f3 2012-1-5 10 2451 医林仁心 2014-10-3 23:54
读刘志杰老师“经方三书”有感 中医讨论版 l1s2f3 2012-1-7 2 4189 l1s2f3 2012-1-8 17:58
炙甘草汤de妙用 寻医问药、健康养生 努力学医 2012-2-23 0 2224 努力学医 2012-2-23 21:34
芍药甘草汤治腿抽筋。 针灸推拿讨论版 浮生 2012-7-3 22 8531 imhoubin1456 2015-1-28 14:39
《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六经辨证治疗不孕 - [阅读权限 5] 妇科讨论版 hongyuanfw 2012-8-13 2 24 心态平衡 2012-8-13 13:01
经方的定义 中医讨论版 l1s2f3 2012-10-22 1 1574 19656870 2012-10-22 20:05
头晕头胀病案 中医讨论版 l1s2f3 2012-11-12 3 2195 piaofudeyun 2012-11-13 10:44
《伤寒论》疑惑一二三 中医讨论版 浮生 2012-11-29 4 1935 李籼岐 2013-1-3 08:43
古剂经方剂量你怎么看? attach_img 中医讨论版 真人无奈 2012-11-30 9 1877 zx498 2012-12-2 12:50
刘志杰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 资料/书籍 喜欢 2012-12-12 0 2878 喜欢 2012-12-12 20:44
古剂籍经方剂量之我见 中医讨论版 真人无奈 2012-12-28 3 1938 HGP 2013-4-14 14:08
[汉传讲座] 2013.1.23 无所执着老师讲伤寒类方药症解析 中医讨论版 l1s2f3 2013-1-24 2 1998 50后 2013-1-28 14:58
郝万山讲伤寒论--每日一课 中医讨论版 老钟医 2013-3-8 0 1265 老钟医 2013-3-8 15:12
郝万山讲伤寒论3--每天一课 中医讨论版 老钟医 2013-3-10 2 1396 d8663h 2013-3-11 14:40
郝万山讲伤寒论--六经辩证的若干问题 中医讨论版 老钟医 2013-3-11 4 1276 haochangen 2013-4-8 19:20
郝万山讲伤寒论--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1 中医讨论版 老钟医 2013-3-12 2 1829 明月 2013-3-13 07:50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资料/书籍 老钟医 2013-5-9 0 1264 老钟医 2013-5-9 20:44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热胜复证 资料/书籍 老钟医 2013-5-10 0 1245 老钟医 2013-5-10 17:47

相关日志

分享 涂华新先生医案一则《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验一则》
仲景经方 2015-5-15 15:43
患者: 蔡某 唐河县人 性别: 女 年龄: 39岁 初诊日期: 2015年2月2日 自述: 头晕已数日,起卧之际,及走路时均头晕,轻微恶心。 查: 舌淡红,苔略腻,脉缓。 处方: 苓桂术甘汤合泽术汤 方组: 泽泻75克 茯苓60克 桂枝45克 白术30克 炙甘草30克 剂量: 三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 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0分钟,分三次温服。 二诊: 2月5日头晕已止,希望巩固治疗,查知病人脾胃素虚。 处方: 附苓理中汤 方组: 制附片15克 茯苓60克 党参45克 白术45克 干姜45克 炙甘草45克 生姜45克(切) 剂量: 三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 每剂药水开后再煮30分钟,分三次温服。 忌: 绿豆类制品 附:《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 苓桂术甘汤(即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原文】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67)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泽泻汤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个人分类: 经方病案|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郝万山讲伤寒论系列视频70集全集
王氏诊室 2014-9-26 23:15
http://www.yi20.com.cn/play/1378.html
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重学伤寒论
热度 1 未悟道 2013-11-8 22:24
2013.11.5,晚上开始决定重新系统学习伤寒论。 大题目: 跟医圣学中医 第一步:我所理解的, 郝万山老师讲解的伤寒论 。 学习计划 : 1,对全稿,搞懂、搞通,记住、记牢。 2,多角度、多层次整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模式、模型。理法方药系统。 3,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临床运用;重点是消化系统四个病症:口腔溃疡、慢性咽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 4,标志:三个一:一个学习笔记;一套示意图表;一套参考资料。 5,时间:每天下午2-9点时段工作之余,大约可得4小时。限制使用400小时,不得延长。 前提:保证健康,工作安全。禁止一切娱乐和精力浪费! 以一个视频、一个电子讲稿为限,完成以前,禁止阅读任何其它资料!
342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五苓散治秋泄
wkpwss 2012-11-14 18:52
五苓散出《 伤寒论 》,原书将 泽泻 、猪苓、 茯苓 、 白术 、 桂枝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 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简称秋泄),常用此方。秋泄系小儿秋冬季最常见之腹泻,为感染轮状病毒所致,常见于6~24个月之婴幼儿,临床表现为“三多”(即大便量多、水分多、次数多),为自限性疾病。然处理不及时,亦常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目前西医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肾常不足”,最易感受湿邪,使脾胃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湿胜则濡泄”,《 难经 》曰:“湿多成五泄”,皆直言病因。然石氏认为,小儿秋冬季脾胃每易为寒湿所困,故而秋泻系小儿脾肾两虚复感寒湿入侵,导致肾虚无以暖脾,而致脾运失常发生泄泻,与一般的小儿泄泻有着显著区别。因五苓散能温肾健脾,化气利水,故用治该病,似切实用。 方中以 泽泻 渗湿利水为主,猪苓、 茯苓 帮助利湿,复以 白术 健脾,则能更好发挥运化水湿之作用; 桂枝 一药,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以利水。然临床运用时,石氏常在此方基础上辅以 葛根 升清降浊,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同时配合车前子利小便实大便。亦常根据小儿脾肾不足之生理特点及《 本草纲目 》云其可“治肾泄”之记载,增入补骨脂一药,疗效有所加强。石氏认为,五苓散不惟治秋泄有殊效,随证加减,治四时之腹泻,亦能获取良效。如呕吐明显者加藿香、 竹茹 ;高热烦渴加 知母 、木瓜;大便腐臭加 山楂 、谷芽;四肢发凉加制附片、官桂等。 石氏认为,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泄,疗效确切,可作专剂观之。 病案举例:姚某,男,10个月大,2002年12月13日初诊。20多天前因腹泻水样便而就诊于多家医院,均诊断为“秋季泄泻”,予双 黄连 颗粒、思密达、乳酶生口服,静脉补液,始终不能治愈。刻诊:腹泻水样便,每日达10~15次,且量多,神疲纳少,呕吐腹胀,舌淡苔白,指纹淡红。此脾肾内虚,外受寒湿,湿邪困脾,发为泄泻,当温肾健脾,升清降浊,予五苓散加味。处方: 泽泻 12克,猪苓10克, 茯苓 10克, 白术 10克, 桂枝 3克,补骨脂6克,车前子6克(包煎), 葛根 10克,藿香6克,木香6克(后下), 砂仁 6克(后下), 甘草 3克,水煎频服。两剂后腹泻停,呕吐止,精神转佳,已喜进食,病告痊愈。
0 个评论
分享 中医十大名方
wkpwss 2012-8-18 08:12
1、 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 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3、 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 小承气汤 。主治与 大承气汤 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 大承气汤 之坚实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 调胃承气汤 。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4、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 四苓散 (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 胃苓汤 (本方与 平胃散 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 茵陈五苓散 (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