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
41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3:17:25 | 只看该作者
祛暑剂:

清暑益气汤:

暑湿
某女,24岁,农民,8月19日初诊。病者不能行,神气疲乏 ,不能坐,卧于床上,日微开,气急,面黄自汗,声细懒语。其母代诉:病约两月之久,近10天米粒未下咽。其脉象弦细,身微热。此为暑湿,予清暑益气汤去黄连、竹叶,以潞党参易西洋参,加扁豆花、川朴花。8月20日二诊:自诉稍有食欲,进米粉少许,惟小便尚黄而短,口仍作渴,予前方加栀子、益元散。8月21日三诊:各症均减,效不更方。8月23日其母来言:每餐能进粥碗余,惟手足仍疲倦,关节觉痛,此暑热已去,湿仍留脏也,予化湿运脾之剂,调理而愈。[何剑平,1958,运用王孟英“益气汤”治愈暑湿伏暑症之例,广东中医,(6):6]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42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3:18:22 | 只看该作者
温里剂:

理中丸:

泄泻
患者王月生,男性,39岁,缝纫工,江西于都人,初诊于1949年2月11日。病者腹泻已愈一年,经常肠鸣,大便稀溏,日下八、九次,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十医诊治而少校。予诊时,患者面色惨白无华,精神疲乏,腹部稍胀而喜按,舌苔浮有一层黄色厚腻,脉细迟。此是脾虚泄泻,治宜补中益土,方用仲景理中汤。处方:人参三钱 炒白术三钱 黑干姜二钱五分 炙甘草二钱。连服六剂后复诊,病情大有好转,继进前方六剂,药尽即瘥。[谢俊明,1964,袁文裴医案,江西医药,4(3);149]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43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3:19:04 | 只看该作者
小建中汤:

发热
施某,20岁。形寒而六脉弦细,时而身热,先天不足,与诸虚不足小建中汤法。白芍六钱 炙甘草三钱 生姜四钱 桂枝四钱 胶饴一两大枣四枚,服六十剂后,诸皆见效。(吴瑭,1985,吴鞠通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44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3:19:43 | 只看该作者
吴茱萸汤:

呕吐
姜某,女,40岁。一月多月来食后即呕,有时所食之物全部呕出,饮水亦呕,四肢倦怠,脉虚细,舌淡白,手足冷,口中觉冷而不渴,腹软。《伤寒论》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此系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又兼浊阴上逆。用吴茱汤加丁香二钱,连服二剂呕止。后因食欲不振,四肢倦怠,改用六君子汤调理。[刘金发,1964,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经验,福建中医药,9(5);25-26]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45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3:20:36 | 只看该作者
四逆汤:

阴寒直中少阴
苏某妻,三十余岁。月经期中不慎冲水,夜间忽发寒战,继即沉沉入睡,人事不省,脉微细欲绝,手足厥逆。当即针人中及十宣穴出血,血色紫暗难以挤出。针时能呼痛,并一度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此因阴寒太盛,阳气大衰,气血凝滞之故。急当温经散寒换扶阳气,拟大剂四逆汤。处方:炮附子八钱 北干姜四钱 炙甘草四钱。水煎,嘱分四次温服,每半小时灌服一次。病者家属问:此证如此严重,为何将药分作四次,而不一次服下使其速愈?我说:正是因症状严重,才取“重药缓服”办法。其目的为使药力相继,缓缓振奋其阳气而驱散阴寒。譬如春临大地,冰雪自然溶解;如果一剂顿服,恐有“脉暴出”之变,譬如突然烈日当空,冰雪骤解,反致弥漫成灾。家属信服,服全剂未完,果然四肢转温,脉回,清醒如初。(俞长荣医案,录自俞长荣,1964,伤寒论汇要分析,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46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3:21:40 | 只看该作者
当归四逆汤:

寒中厥阴
朱某妻,三十二岁。福鼎王孙人。因经期洗冷水,而发恶寒腹痛,四肢厥冷。延张某先生诊治,服药二剂,病症加剧,张君辞之,荐余以代,诊得脉沉细欲绝,四末厥冷,小腹疼痛,舌苔淡白,额汗淋漓,神昏欲脱,证属厥阴中寒。询病者症状时,病家告曰:“初病只有恶寒腹痛,服张某当归四逆汤二剂,表散太过,致汗出不止,神昏欲脱。”张君乃余友,医学颇有根底,非泛泛者流。此症用当归四逆汤,原属不错,今病不去而加剧何也?索阅其方,用桂枝三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三钱 细辛八分 木通一钱 甘草一钱 大枣六枚 生姜三钱。沉思良久,方悟其故。即将原方去生姜,加细辛、当归、木通、甘草四味分量。处方:当归四逆汤: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细辛三钱 木通一钱五分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大枣六枚,嘱服二剂。病家骇然曰:“前方八分细辛服二剂,而汗出不止,今反加至三钱之多,实不敢服,请再斟酌别方。”余曰:“此由于经来将尽,行经本虚,寒气直入厥阴经脉所过之处,当由离经秽血未尽,因寒凝滞,故作痛。当归四逆汤为对症药也。故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君当归领细辛直入厥阴血分,内温脏而外温经,并以木通走血,通达内外为佐,重用大枣、甘草坐中州监细辛不致乱行,实为有节之师。张君惑于后人本草用细辛不得超过一钱,多则令人闷乱而死'之说,将细辛分量减为八分,当归减为二钱,加生姜,变成桂枝为君,当归为臣,因而细辛佐桂枝、生姜上行直走头面,致额汗淋漓。今原方虽稍变分量,其作用大异于前,可能获效。”病家始信余言,服一齐而汗收,再服厥回肢温,痛止神清。改拟圣愈汤加味三剂而愈。[郑敏生,1961,寒中厥阴,福建中医药,6(4):封4]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47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3:22:39 | 只看该作者
阳和汤二例:

脱疽
陈某某,男,47岁。初诊:1980年12月15日。诊查:患者自1975年起,出现心悸怔忡,左足趾皮色污黑萎缩,极度怕冷,脉沉弱无力。辨证:此血虚寒凝之脱疽症。治法:治以温阳益气,活血散瘀。治以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30克 附片15克 麻黄10克 当归10克 白芥子10克 红花10克 丹参15克 赤芍15克 木通15克 鸡血藤30克 炮姜5克 效不更方,服药二十剂,足趾已呈红润。心悸畏寒亦霍然而愈。(倪宣化医案,录自董建华,199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化,第二辑,北京:北京出版社)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48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3:23:18 | 只看该作者
流注
楚某,男,40岁。初诊:1950年10月2日。主诉:半月前患败血脓毒症,经切开引流、抗感染等方法治疗,未见减轻。近日来病情加重,卧床不起,精神委靡,面色晦暗,形体消瘦,食欲不振,汗多,自觉恶寒,大便溏薄,右下腹及腰背处有约4cm╳4cm之包块各一个,质硬,无红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濡。辨证:此为邪毒结聚,阻塞脉络,气血凝滞所致。治法:宜温阳散寒,通滞散结,大补气血,托里排脓。方拟阳和汤加人参、附子,内服七剂。处方:熟地35克 鹿角胶10.5克 白芥子10.5克 麻黄3.5克 炮姜10.5克 生甘草10.5克 红人参10.5克 附子10.5克。加开水400ml,煎出200ml,煎两次取200ml,早晚二次温服。另用阳和解凝膏外贴,二日一换。二诊:服上方药七剂后,精神明显好转,出汗消失,饮食、大便正常;腹部包块自渍,流出脓液约200ml;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继服上方药七剂。三诊:服药后背部脓肿自渍,流出脓液约300ml。能自己行走前来就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继服上方药七剂。四诊:精神正常,面色红泣,伤口愈合,症状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和。继服上方药七剂后,恢复工作。随访五年,未见复发。(米伯让医案,录自董建华,199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二辑,北京:北京出版社)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49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3:23:58 | 只看该作者
补益剂:

四君子汤:

脾虚停滞
一小儿饮食停滞,服消导之剂。曰:此脾胃气虚,不能克化也,法当调补为善,若数用克伐之剂,脾气益伤,饮食愈停矣。已而腹内又结一块,寒热潮热,食少作渴,大便 不实,用四君子汤,饮食渐增。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清,魏之琇撰,续名医类案卷28,录自鲁兆麟等,1996,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50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3:24:46 | 只看该作者
参苓白术散:

经行泄泻
一妇经行,必泻三日然后行。诊其脉皆濡弱,曰:此脾虚也。脾属血,属湿,经水将动,脾血已先流注血海,然后下流为经。脾血既亏,则虚而不能运行其湿。令作参苓白术散,每服二钱,一日米饮调下二三次。月余,经行不泻矣。(清,俞震等,古今医案按卷9,录自鲁兆麟主校,1995,中国医学名著珍品全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51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3:25:29 | 只看该作者
补中益气汤:

头痛
某患头痛累月,苦不可忍,咸用散风清火之剂,诊其脉浮虚不鼓,语言懒怯,肢体恶寒。此劳倦伤中,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下降,故汗之反虚其表,清之益伤其中,其恶寒乃气虚,不能上容而外固也,与补中益气汤升清降浊,加蔓荆为使,令至高巅,一剂知,二剂已。(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22,录自鲁兆麟等,1996,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52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3:26:01 | 只看该作者
玉屏风散:

卫阳不固,反复感冒
某女,44岁,医务人员,患者经常感冒,每月1-2次,动则气促易汗,神疲易倦,面色苍白,食欲欠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卫阳不固,腠理虚疏,感受风寒,方取玉屏风散加味。处方:黄芪15克 白术10克 防风、当归各8克,每周6剂,水煎服。三个月后诸症悉减。[张启良. 1984. 玉屏风散临证一得. 福建中医药,(3):50]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53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5:01:33 | 只看该作者
四物汤:

血虚潮热
汪石山治一妇,产后未经满月,怒气,血流如水,三日方止。随又劳苦,四肢无力,睡而汗出,日晡潮热,口干,五心如炙。诸医皆用柴、苓、薄荷之类,其热愈炽。诊其脉弦大无力,此蓐劳也。以四物汤一两,入胡黄连、秦艽,青蒿各五分,数服热退身凉。后以黄连八珍丸一料而安。(清,俞震等,古今医案按卷9,录自鲁兆麟主校,1995,中国医学名著珍品全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54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5:04:16 | 只看该作者
当归补血汤:

血证
陈姓妇,54岁。因提重过累,忽然腹痛一阵,鲜色大下,头昏眼黑欲仆,时值六月,患者面色苍白,唇舌淡嫩,口干无津,精神委靡,诊其脉浮芤无力,是血室空虚,法宜急救无形之气,以生有形之血,否则气难统血。方用黄芪为主,当归为辅,服二剂。翌日复诊:血已不下。惟手足无力,面色萎白,脉仍芤虚,用归脾汤加鹿角胶、川断、侧柏炭等,体渐复常。(刘天鉴医案,录自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1980,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55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5:04:54 | 只看该作者
归脾汤:

心悸
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诊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生,清阳不布,故四肢元气以动而倦怠也。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二十剂,即以此方作丸,服之痊愈。(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27,录自鲁兆麟等,1996,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虚劳
孙某,男,39岁。平素工作繁忙,近1年来疲劳感明显,全身酸困不适,睡眠差,记忆力下降,偶发头痛,已行脑CT、心电图、胸片、血常规和血生化等多种检查未见异常。诊见患者神色疲惫,体倦乏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弦。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加木瓜15克、川芎12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用1周,病情明显改善,加服30天后,疲劳及全身酸困不适感消失,睡眠正常,记忆力明显提高,未再发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有力。[曹建恒,2005,归脾汤加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45例,四川中医,23(6);54]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56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5:05:30 | 只看该作者
炙甘草汤:

心动悸、脉结代
律师姚建尝来请诊,眠食无恙,按其脉结代,约十余至一停,或二三十至一停不等,又以事繁,心常跳跃不宁。服炙甘草汤十余剂而愈。(曹颖甫,1979,经方实验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久热不退
患者陈某某,女,65岁,1999年6月3日就诊。发热不退,二月有半。经西医检查始疑伤寒,后谓风湿,复拟结核,终无定论,病家惶惑,莫衷一是。中西药物杂投,皆无功效。体温起伏在37.9~38.8之间,朝轻暮重,始终难以退尽,自汗、盗汗,洒淅恶风,四肢酸楚冷痛,手足指趾发麻,头晕眼花,两耳蝉鸣,烦心嘈杂,时觉泛恶,口渴饮冷,所饮不多,烦躁不寐,大便干结,二日一行,小便短赤,咳嗽气促,时有浊唾,舌苔薄白而略干,质偏红,脉浮大无力带数。诊为阴阳俱虚,营卫失调,拟炙甘草汤加味治之:炙甘草15克,生地15克 阿胶10克 麻仁15克 麦冬10克 西党参10克 桂枝8克 白芍10克 姜半夏10克 生姜3片 大枣6枚,服至6剂,热已退尽,诸况转佳。爰守方续服,共服药54剂,完全康复。[洪菲等,2005,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光明中医,20(6);54]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57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5:06:38 | 只看该作者
六味地黄丸:

声嘶(慢性咽炎)
某男,46岁,2004年4月5日初诊。声嘶日久,说话低沉,自觉咽部干涩、疼痛,午后加重,腰膝酸软,手足心发热,小便时黄,舌质白,少津,脉弦细。治用六味地黄丸加味。处方:熟地黄30克 山药30克 山茱萸10克 丹皮10克 泽泻10克 蝉蜕10克 桔梗10克 石斛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服药10剂,诸症减轻,再服10剂而愈。[陶晓东,2006,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举隅,中医药临床杂志,18(1):30-31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58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5:07:02 | 只看该作者
大补阴丸:


肺痨
余某,男,32岁。咳嗽年余,未及时治疗,缠绵至今,潮热、咳血始来就诊,经X线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证见:潮热,咳嗽,咳血,痰少血多,面色萎黄,两颧发赤,入夜心烦少寐,时复盗汗,遗精,形体瘦削,口燥咽干,溲黄便秘,舌红苔薄黄,六脉弦细而数。脉证互参,病属肺肾阴虚,相火妄动。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证齐见,肺痨已成,症非轻浅。法当滋肾润肺,养阴清热。拟大补阴丸加味治之:生地15克 黄柏8克 知母8克 龟板15克 旱莲草15克 侧柏叶12克 浮麦15克 龙骨12克 牡蛎12克。服5剂后,咳血止,10剂后潮热亦退,最后以甘寒养阴、平补气血法调治半月,渐臻康复。(郑自西,1986,大补阴丸汤的临床运用,湖南中医学院学报,4:38)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59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5:07:37 | 只看该作者
一贯煎:

胁痛
冯某,女,36岁。两月前与爱人争吵后,出现精神抑郁,两胁隐隐作痛,甚则夜不能寐,口燥咽干,心烦头晕,舌红少津,脉弦细。证属肝血不足,络脉失养,宜养血矛肝,缓急止痛。药用:沙参25克 枸杞子 生地黄各20克 川楝子15克 荔枝核30克 白芍20克 甘草10克,服药6剂后,胁痛已减大半,余症亦悉减,因口干食少,加花粉20克,鸡内金20克,续服6剂,诸证悉除。(邵英国,1989,孟宪民教授运用一贯煎的经验,辽宁中医杂志,9:1-2)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请教各位
60
 楼主| 请教各位发表于 2008-9-19 15:09:47 | 只看该作者
肾气丸:

水肿
汪舜赓翁令媛水肿,色白肤嫩,肾气不充,数月病魔,脾元又困,诸医调治,病势日增,请求其本而论治焉。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曩服五苓、五皮,非无所据,但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仲师主用肾气丸,即此意也。若谓童年精气未泄,补之不宜,然治标不应,理应求本,所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是已。夫水流湿,火就燥,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消者患其有火,水者患其无火。且水病虽出三阴,而其权尤重于肾。肾居水脏而火窝焉,此火者,真火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水不能有生。即膀胱津液藏焉,亦必由命门气化而出。华元化曰: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前服肾气丸颇应,日来饮食不节,病复再投不效。考诸《已任编》云:此病单用肾气丸不效,单用补中益气汤亦不效,须用补中益气汤,吞金匮肾气丸。谨宗其旨。[《程杏轩医案》辑录,2004,中华医典(第三版),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