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61
黄连发表于 2008-3-12 12:54:49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楼主!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黄连
62
黄连发表于 2008-3-12 18:36:01 | 只看该作者
中药炒麦芽好像是消食花积的药,生麦芽才回乳吧?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追风
63
 楼主| 追风发表于 2008-3-12 18:47:37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声明,我对中医中药一窍不通,不过,好象炒麦芽回乳,生麦芽催乳.具体是否正确,我不懂.希望精通中医中药的老师解密吧.不胜感激!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771397138
64
771397138发表于 2008-3-12 23:58:50 | 只看该作者
就是资料集锦,好好学习学习新的收获,大有长进,希望版主再收集效果更好的方案来,如口腔溃疡等效果要好,要快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认真钻研
65
认真钻研发表于 2008-3-13 08:59:2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非常感谢版主,向版主致敬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白衣护花者
66
白衣护花者发表于 2008-3-14 10:17:5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啊,一个很好的创意!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杏林春暖
67
杏林春暖发表于 2008-3-14 11:01:2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生麦芽具有回乳的功效,炒麦芽具有消食化积的作用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独ǒ①ǒ无二
68
独ǒ①ǒ无二发表于 2008-3-17 22:39:17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版主 学习并收藏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壮志凌云
69
壮志凌云发表于 2008-3-18 16:12:4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谢谢,真了值得学习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大磊
70
大磊发表于 2008-3-18 23:22: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华康医疗
71
华康医疗发表于 2008-3-20 14:54: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斑主.收下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mayj362
72
mayj362发表于 2008-3-21 22:46:32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版主向版主致敬!!!:qiang :qiang :qiang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gzgylw
73
gzgylw发表于 2008-3-29 10:51:0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支持.:qiang :qiang :qiang :qiang :qiang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追风
74
 楼主| 追风发表于 2008-3-29 10:51:12 | 只看该作者
再次公告

非常遗憾的是,大家注意到了这个帖子,但是,没有注意到我的公告,还是有许多优秀的转帖在讨论区下沉了,不得已我只能再次粘贴复制过来.呼吁大家,希望以后的资料转贴都在次帖后跟帖发表.同时我们会对您的付出奖励1-2票.
感谢大家关注,谢谢大家!


----------追风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白衣护花者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追风
75
 楼主| 追风发表于 2008-3-29 10:54:26 | 只看该作者
尼莫地平的11种新用途
尼莫地平又名尼莫通、硝苯吡酯,具有抗缺血和抗血管收缩作用,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对局部缺血有保护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中风、偏头痛、高血压等。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其有不少种新用途。
  1.治疗脑动脉硬化 、老年性脑功能障碍 有人报告,根据病人症状的轻重以尼莫地平每日50毫克,或每次30毫克,每日3次进行治疗。结果:接受尼莫地平治疗组显效率为70%,对照组仅为24.1%。


  2.治疗顽固性呃逆 吕丹在《人民军医》杂志报告,应用尼莫地平治疗顽固性呃逆15例,效果显著。用法:口服,每次60毫克,每日3次。结果:15例患者全部获得治愈。除1例服药6次外,其余服药1~3次即止呃逆,治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3.治疗突发性耳聋 有人用尼莫地平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100例,总有效率为71%。用法:口服,每次40~60毫克,每日早晚各1次,5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3~4个疗程。


  4.治疗颈椎病 陈奇报道100例,除按常规治疗外,加服尼莫地平,每次20毫克,每日早、中、晚各1次。3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6%。两组的疗效有显著差异。


  5.治疗消化性溃疡 据陈百芳报道,用尼莫地平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疗效显著。用法:口服,每次10毫克,每日3次。I组30例疗程8周,Ⅱ组30例长期用药。结果:Ⅱ组溃疡治愈率为83.3%。I组6个月复发率为34.6%,12个月复发率为73.1%,而Ⅱ组6个月内未见复发,12个月内仅有1例复发。尼莫地平长期服用,可以有效地预防溃疡病的复发,而且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6.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 孙洁民、杨宝昌报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25例,其中治愈21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27例:治愈者5例,好转者13例,无效者9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用法:每日每公斤体重1.5~3毫克,分早、中、晚3次口服。30天为1个疗程。


  7.治疗脑梗死后癫痫 孙宗琴等报告,用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后癫痫患者38例,经用药1~10天得到控制者20例,20~30天得到控制者10例,1~6个月(平均4个月)得到控制者8例,随访半年以上,有2例复发。


  8.治疗肺心病 萧齐仕等报告,在吸氧、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等治疗的同时,加用尼莫地平治疗肺心病患者,亦获得显著的效果。方法:治疗组58例,内服尼莫地平,每次60毫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同时应用抗感染、吸氧等对症治疗。5周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40例按传统方法治疗,总有效率为67.5%。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差异。


  9.治疗老年性痴呆 高之旭等用尼莫地平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15例,其中多发梗死性痴呆9例,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6例,中度痴呆者9例,严重痴呆者6例。治疗方法:每日80~160毫克,分4次内服。15例中,13例每日服160毫克,2例每日服80毫克。平均疗程2个月。结果:显效者占20%,进步者占60%,无效者占20%。治程中未见明显副作用。


  10.治疗银屑病(欲称牛皮癣) 李国阳等报告,用尼莫地平治疗银屑病患者,效果颇佳。用法:口服,尼莫地平60毫克,每日3次,连服3周为1个疗程,间隔3~5天服第2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结果:用尼莫地平治疗银屑病(进行期),总有效率为87%(皮损完全或一半以上消退)。明显优于仅用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K4等治疗的对照组。


  1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胡莲清等报告,将57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予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后48小时内口服或鼻饲尼莫地平,每8小时1次,每次每公斤体重1毫克,10天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总有效28例;对照组显效5例,总有效16例。另有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本病55例,总有效率为98.2%,且治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追风
76
 楼主| 追风发表于 2008-3-29 10:56:35 | 只看该作者
常见用药误区

时间错位----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了夜间。如某药一日2次口服,应每隔12小时服1次;一日3次,应每隔8小时服1次。可是不少人却在三餐时服用,这样白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很低,影响疗效。

药量过大----通常治疗量是指既可获得良好疗效又较为安全的剂量。若超量服用,即可引起中毒,尤以小儿、老人为甚。然而,有人误以为服药量越大效果越好,便随意加大剂量,这是十分错误而又极其危险的。

药量偏小----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的毒副反应,以为采用小剂量比较安全。殊不知这样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甚而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时断时续----药物能否发挥疗效,主要取决于它在血液中是否保持恒定的浓度,若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也就难以控制病情,治愈疾病。
疗程不足----药物治疗需要一定时间,于是医生按病情规定了疗程。如尿路感染至少连续用药7~10日,才能治愈。若用药两三天后,见尿路刺激症状有所缓解便停了药,结果迁延时日,甚而病情加剧。
  当停不停----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应及时停药、否则时间过长易引起毒副反应,如二重感染(即菌群失调症)、依赖性(即成瘾性)、耳鸣或耳聋,以及蓄积中毒等。
  突然停药----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癫痫病、抑郁症、震颤麻痹症、高血压、冠心病等。若确需停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切忌擅自停用,或减少药量过多,以免产生停药反应。如有的促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剧,有的会出现原来疾病所没有的奇特症状,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换药随意----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时间,如伤寒用药需3~7日,结核病用药需半月至1年。若随意换药,使治疗复杂化,出了问题,也难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多多益善----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常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及延缓抗药性产生,但若配合不当,会发生对抗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而招致毒性反应。
  小儿用成人药----由于小儿肝、肾等发育尚不完善,解毒功能很弱,故服药时需了解药物的性质及注意点。如氟哌酸等可引起小儿关节病变和影响软骨生长发育,故禁用。
  以病试药----有人患了疑难杂症久治不愈,便寻找所谓单方、偏方、验方使用。如流传的“吃生鱼胆能明目”,就不断酿成中毒事故,且死亡率很高。又如一位病人全身长了疙瘩,奇痒难忍,用了偏方,将蟾蜍熬汤喝下,所谓以毒攻毒,结果严重中毒,不治身亡。还有些早期癌症病人,本可用手术治疗,却因偏信某些险方、秘方的神效而坐失良机,使病情恶化,以致难以救治。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追风
77
 楼主| 追风发表于 2008-3-29 10:58:23 | 只看该作者
消化科常见不合理用药
摘录一些常见的不合理用药,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一、质子泵抑制剂与铋剂合用:

二种药物均是消化科常用的药物。质于泵抑制剂能阻断胃壁细胞微泌管膜上的质子泵,使氢离子排出受阻,口服后能迅速提高胃内PH值,提高抗生素对幽门杆菌的除菌效果,临床多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哇、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铋剂如胶体次枸橼酸铋则需要在胃酸的作用下,以铋盐的形式沉积于胃黏膜,保护溃疡面并发挥抗幽门杆菌的作用。两者同时口服,铋剂因为失去酸性环境而不能发挥有效功能。因此铋剂不宜与质子泵抑制剂同时口服。若是必须同时应用,应错开服药时间,以免影响疗效。

二、铋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各种因素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导致胃黏膜损伤是病人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之一。胃黏膜主要分布着大量无平滑肌管壁的毛细血管,因此一般作用于平滑肌细胞的血管止血剂效果较差,而使用制酸剂则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其原理是凝血块在PH值小于5的胃酸中迅速被消化、制酸剂通过提高胃内的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诱导血浆凝血功能,而达到止血效果。但是,在上消化道出血活动期间,口服铋剂如胶体次枸橼酸铋可以因在胃内形成硫化物出现黑便而影响对出血的评价,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制酸剂的疗效,因此不适合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三、生态制剂合用抗生素:

顽固性腹泻常与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有关。生态制剂是临床主要治疗药物之一。常用的活菌制剂有两类:一类制剂如整肠生、米雅BM片等可以大量消耗肠道内氧,造成厌氧环境,促使厌氧菌生长以利恢复菌群的平衡;另一类如丽珠肠乐、培菲康等药物则直接补充肠道正常菌。活菌制剂原则上不与抗生素合用,以免影响疗效。若必须同时应用生态制剂与抗生素,可考虑应用死菌制剂如亿活胶囊(酵母菌制剂)或乐托尔,该类制剂不受抗生素的影响。

四、氟哌酸合用制酸剂:

肠道感染患者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腹泻、便血、里急后重、粪便检查白细胞增多等。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常作为肠道感染首选口服用药。由于胃肠道的症状常常同时并存,部分临床医师常常将氟哌酸与制酸剂合用。然而,制酸剂可影响氟哌酸的吸收,使血药浓度下降,使疗效降低。铝碳酸镁也可以影响该药物的吸收,应避免同时应用。

五、思密达合用抗生素:

思密达含天然双八面体蒙脱石微粒,能覆盖胃肠道黏膜增强黏膜屏障,起到螯合胆盐,清除致病菌及毒素,扶植肠道正常茵群,减少肠道敏感性等作用,为目前治疗腹泻的常用药物。抗生素与之同时口服,可被思密达吸附而排除体外。同时,思密达在肠道可以形成保护膜,而影响抗生素的疗效。若必须同时应用,应相隔2小时以上。

六、柳氮磺胺嘧啶合用抗生素:

柳氮磺胺嘧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药物之一。柳氮磺胺嘧啶口服后小部分在胃肠道吸收,其余未被吸收的大部分在回肠末端和结肠由肠道细菌分解成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该药治病机制主要是通过5-氨基水杨酸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作用。若同时应用抗生素将会使肠道细菌量减少,影响药物的分解,降低疗效。因此,柳氮磺胺嘧啶不宜与抗生素合用。近年来应用的艾迪沙等5-氨基水杨酸制剂因无需细菌分解直接发挥作用,因此可不受抗生素的影响。

七、有机磷农药中毒应用能量合剂: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消化科的危重疾病,发病主要表现为毒物抑制体内乙酸胆碱脂酶使乙酰胆碱积聚而产生的临床征候群。有机磷农药中毒常常伴有多个器官的损害,因此临床常应用能量合剂以辅助治疗。体内乙酰胆碱是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作用下合成的,静脉滴注乙酰辅酶A可加重乙酰胆碱的积聚。乙酰辅酶A主要是通过三羟酸循环氧化,该过程受ATP的抑制。补充ATP可使三羟酸循环减慢,乙酰胆碱合成增加。因此,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中不宜应用能量合剂。

八、西沙比利与抗抑郁药合用:

肠道易激综合症多有动力学和精神方面的异常,促动力药和抗抑郁治疗临床上较为常用。西沙比利为全胃肠动力药,能选择性作用与胃肠壁5-HT4受体而刺激肠肌间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进而促进胃肠运动。抗抑郁药丙米嗪、阿米替林、多虑平等多为三环结构化合物,该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氨的再摄取而发挥抗抑郁作用。近年来临床上多应用5-羟色氨再摄取的药物,如帕罗西汀和氟西汀。西沙比利与抗抑郁药同属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均能抑制肝脏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同工酶。因此,两种药物合用会增强药物对肝脏的毒性。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追风
78
 楼主| 追风发表于 2008-3-29 11:02:48 | 只看该作者
有关手蜕皮的原因及治疗
病因:
1.手癣,俗称鹅掌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瘙痒,手部皮肤还会出现丘疹、水疱、红斑和脱屑。初起为小片,随后损害逐渐扩大,界线清楚。时间长了,手部皮肤会变得粗糙、干燥、增厚,还可伴有皲裂和出血。
2.湿疹多发生在手掌心,且双手对称。皮损呈多形态,可见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和结痂等同时存在,常以其中二至三种为主。病情变化与季节关系密切,与饮食和休息也有一定关联。如果双手掌接触水和肥皂等刺激会加重损害。
3 汗疱疹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于春夏之交发病,入冬自愈,主要见于青年人。皮损也是对称分布,以水疱为主,成批发作,可见于手掌面、指侧面和指端,水疱干涸后脱皮,露出新生皮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痒感和灼热感。本病发生与出汗不良或过敏反应有一定关系,
4 接触性皮炎是因接触了引起过敏的物质后引起的,是皮肤的过敏反应,有明显的接触史。皮损发生于接触部位,境界清楚,形态较一致,多以红斑、水肿为主,严重者可见水疱、大疱等。脱离接触物后可逐渐消退至痊愈。
5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是一种表浅的掌跖部角质剥脱性皮肤病,常伴有局部多汗,易于暖热季节发作。皮损主要累及手足心,双侧对称,表现为角质松离形成的小白点及易剥脱的薄纸样鳞屑,其下皮肤正常,瘙痒不明显。
6 由维生素缺乏引起的手脚脱皮。建议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及B族维生素的食品。
7 干燥性皮炎症状:双手脱白皮,手指有裂口治疗:1.秋初干燥性脱皮最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与经常用香皂洗手有关。应减少洗手次数,避免用碱性的香皂、洗手液,洗衣服时尽量戴手套。
治疗:真菌引起的需抗真菌治疗。处于脱皮和水疱阶段的治疗应以收敛,止痒为主,可用5%福尔马林液外搽,或将鞣酸溶解于水中浸泡患手,也可用10%明矾溶液浸手,干燥脱皮者采用5%水杨酸霜或10%尿素霜外搽。另外,自己也通过日常生活注意尽量避免脱皮,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减少接触碱性物质,平时可檫涂硅霜或鱼肝油软膏护肤。建议多进食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B的食品。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追风
79
 楼主| 追风发表于 2008-3-29 11:04:23 | 只看该作者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诊疗新进展

【概述】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是由mycoplasmal感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基本病程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炎症。其患病率占小儿肺炎总病例的10%~30%,其感染最常见于5~19岁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近两年发病率显著增加,其好发年龄有提前趋势。其肺外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肝炎以及与小儿哮喘发病关系已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病原学】

支原体(Mycoplasmal)是目前所能发现的能在无生命培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具有某些细菌特性的微小病原体。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能通过细菌滤器,需要含胆因醇的特殊培养基,在接种10天后才出现菌落,菌落很小,很小超过0.5mm。病原体直径为125~150mm,与粘液病毒的大小相仿,无细胞擘,故呈球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多形态,革兰氏染色阴性。能耐冰冻。37℃时只能存活几小时。

【流行病学】

本病容易在学校,社区引起流行----Mp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患者和恢复期带菌者,人与人之间传播缓慢,与患者持续密切接触者比偶而接触的更多发生感染。平时见散发病例,全年均有发病,但以秋冬季较多。约每隔3~7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其流行特点为持续时间甚长,可达一年。如北京地区1990年流行自1990年1月至91年3月,持续一年二月之久。华北地区在90年代曾有两次流行。人群中感染率有10%左右。约3%-10% Mp感染者发生肺炎。除肺炎外,还可表现为支气管炎、气管炎及咽炎。不少门诊病人症状较轻,如不做血清学检查,极易漏诊。学龄儿童患病较多,学龄前儿童亦可发生,如1990年流行时北京儿童医院3岁以下婴幼儿病人占15%,最小一例为1岁半。痊愈后有的可携带病原体。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MP感染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基本倾向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学说、免疫学发病机制和支原体直接侵入学说。
1. 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学说:病原的吸附作用造成了粘膜上皮细胞的破坏,同时释放一种有害物质过氧化氢,进一步引起组织损伤,这是肺炎支原体的主要致病方式之一。
2. 免疫学发病机制:本病发病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密切关系。人体感染MP后体内先产生IGM,而后产生IGG和SIGA,初次感染时抗体效价不高,且无临床症状,此为隐性感染,随年龄的增长,可因反复感染致特异性IGM抗体效价逐渐升高,且出现临床症状,这也是年长儿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由于mycoplasmal与人体某些组织存在部分相同抗原,在感染过程中常出现对脑、肺、红细胞膜、淋巴细胞、心肌细胞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多系统的免疫损伤,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3. 支原体直接侵入学说:有人直接从MP肺炎病人血液、胸腔积液、中耳分泌物或皮肤水疱中分离到肺炎支原体,因此提示支原体感染如同病毒一样,也发生肺炎支原体血症通过血液循环引起各系统器官的病变。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约2~3周(8~35天)。
二. 症状
1.肺部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起病不甚急,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体温在37~41℃,大多数在39℃左右,可为持续性或弛张性,或仅有低热,甚至不发热。多数咳嗽重,初期干咳,继而分泌痰液(偶含小量血丝),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偶见恶心,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一般无呼吸困难表现,但婴儿患者可有喘鸣及呼吸困难。镰状细胞性贫血患儿并发此种肺炎时,症状往往加重,可见呼吸困难、胸痛及胸腔积液。M. pneumonia偶可合并渗出性胸膜炎及肺脓肿,慢性肺部疾患与肺炎支原体间有一定关系,Berkwick(1970)报告27例哮喘儿童中复查有4倍增长。
2.肺外症状: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呼吸道外病变可涉及皮肤粘膜,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偶见非特异性肌痛及游走性关节痛;胃肠道系统可见吐、泻和肝功损害;血液系统方面较常见溶血性贫血,我们曾见2例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及主诉症状;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膜脑炎及小脑损伤等;心血管系统病变偶有心肌炎及心包炎。细菌性混合感染亦不少见。
①神经系统损害
大量资料证实其发病率占MP感染的0.1%,占MP住院病例的7.0%,占非细菌性脑膜炎的5.0%.免疫低下者易并发,无季节性,好发年龄6~21岁.临床表现多样,多数病例先有呼吸道症状,相隔10天左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21.0%的病人呼吸道症状缺如,直接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
②血液系统并发症
MP感染的患者中33.0%~76.0%有冷凝素升高.53.0%~83.0%的患者血清Coombs试验阳性,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常发生亚临床溶血性贫血.其溶血机理多为直接针对红细胞抗原,系冷凝素抗体激活补体而发生溶血;也有人认为溶血是由MP感染使过氧化物产生增高,引起红细胞膜变性,导致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也有报道血小板减少的.
③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一般认为MP感染所导致的心血管损害,可能由于MP直接侵袭和(或}免疫损伤所致,而后者起了重要作用.表现为心悸,憋闷,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等,心电图检查提示 ST-T改变,传导阻滞,心肌酶谱异常.
④皮肤损害
儿童MP感染并发皮疹的发生率为3.0%~30.0%.男性居多,好发于5~20岁.80.0%MP感染患儿在出疹前平均11天左右有上感症状,皮疹形态多样,儿童和成人显著不同.有红斑,斑丘疹,水疱或大庖,斑点,丘疹,寻麻疹及紫癜等.但以斑丘疹和疱疹为多见.大多发生在发热期和肺炎期,持续约1~2周.
有关皮肤损害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究竟是由MP直接导致损害,或是MP为潜在存在,经激发后间接发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⑤肌肉,关节损害
肌肉,骨骼表现异常在MP感染过程中常见,大约有15.0%~45.0%的患者可出现非异常性肌痛和关节痛.肌肉的改变有肌肉酸痛,肌红蛋白尿,肌痛等.在关节痛及关节炎中,主要是多个大,中关节的多关节症状,多呈游走性小关节受累少见.预后良好.
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有认认为关节症状如同MP感染并发心肌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一样,是由免疫病理损害所致,但目前尚缺少病原学上的直接证据.
⑥消化系统损害
12.0%~40.0%伴有胃肠道症状,大多为非特异性表现,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常发生于疾病早期.肝大也常见,可伴有血清转氨酶升高,表现为急性肝炎,但大多数患者肝功能随肺部炎症痊愈而趋于正常.另外,MP感染引起消化道出血也有报道.
⑦其他损害
MP感染除引起以上损害外,尚可引起泌尿系统损害,表现为镜下血尿,尿中白细胞,尿蛋白轻度增高.也可引起贫血,中耳炎,淋巴结炎,过敏性紫癜,反复鼻血,还可使哮喘患儿体内过敏抗体升高.值得注意的是支原体感染在新生儿也较常见.
三.体征依年龄而异,年长儿往往缺乏显著的胸部体征,婴儿期叩诊可有轻度浊音,呼吸音减弱,有湿性罗音,有时可呈梗阻性肺气肿体征。
四.病程 自然病程自数至2~4周不等,大多数在8~12日退热,恢复期需1~2周。X线阴影完全消失,比症状更延长2~3周这久。偶可见复发。

【辅助检查】

1. 胸部X片检查
多表现为单侧病变,约占80%以上,以右肺中下野多见,有时仅为肺门阴影增重,多数呈不整齐云雾状肺浸润,从肺门向外延至肺野,尤以两肺下叶为常见,少数为大叶性实变影。可见肺不张。往往一处消散而他处有新的浸润发生,即所谓游走性浸润。有时呈双侧弥漫网状或结节样浸润阴影或间质性肺炎表现,而不伴有肺段或肺叶实变。体征轻微而胸片阴影显著,是本病病特征之一。
2实验室检查
1)冷凝集试验 血清凝集素(属IgM型)大多滴度上升至1∶32或更高,阳性率50%~75%,病情愈重阳性率愈高。冷凝集素大多于起病后第1周末开始出现,至第3~4周达高峰,以后降低,2~4月时消失。此为非特异性反应,也可见于肝病、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但其滴度一般不超过1∶32。而腺病毒所致年长儿肺炎,冷凝集素多为阴性。
2)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 临床常采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此外又可用酶联吸附试验检测抗原。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能产生特异性IgM和IgG类抗体。IgM类抗体出现早,一般在感染后1周出现,3~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潜伏期为2~3周,当患者出现症状而就诊时,IgM抗体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IgM抗体阳性可作为急性期感染的诊断指标。如IgM抗体阴性,则不能否定肺炎支原体感染, 需检测IgG抗体。IgG较IgM出现晚,需动态观察,如显著升高提示近期感染,显著降低说明处于感染后期。由此提示IgG与IgM同时测定,可提高诊断率,达到指导用药、提高疗效之目的 。近年有用肺炎支原体膜蛋白制成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标本中抗原体膜蛋白制成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标本中抗原的报道。近年国内外应用DNA探针及PCR检测肺炎支原体DNA诊断有快速特异性高优点。
3)病原体 Mp培养分离是金标准,用病人痰液或咽拭洗液培养支原体需时太久,常要2~3周。
4)P1蛋白抗体检测
5)其他 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或稍增高,血沉多增快,Coombs试验阳性。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病史、临床表现、X线胸片,结合上述病原学检查,诊断mycoplasmal pneumonia可明确。但MP感染可引起肺外多种并发症,且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时,诊断较为困难.当以细菌或病毒感染等不能完全解释者,应想到MP感染的可能,可拍胸部X线片以发现肺内感染灶,同时做病原学相关检查,以协助诊断.
本病有时须与下列各病鉴别:①肺结核;②细菌性肺炎;③百日咳;④伤寒;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⑥风湿性肺炎。均可根据病史、结核菌素试验、X线随访观察及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反应等而予以鉴别。

【治疗】

小儿MP肺炎的治疗与一般肺炎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生素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肺外并发症的治疗等5个方面。
1.一般治疗
⑴呼吸道隔离 由于支原体感染可造成小流行,且患儿病后排支原体的时间较长,可达1~2个月之外。婴儿时期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重复感染后才发生肺炎。同时在感染MP期间容易再感染其它病毒,导致病情加重迁延不愈。因此,对患儿或有密切接触史的小儿,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以防止再感染和交叉感染。
⑵护理 经常给患儿翻身、拍背、变换体位,促进分泌物排出
2.对症处理 祛痰平喘
⑴祛痰 目的在于使痰液变稀薄,易于排出,否则易增加细菌感染机会。但有效的祛痰剂甚少,除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痰外,可选用必嗽平、沐舒坦等祛痰剂。由于咳嗽是MP的临床表现,频繁而剧烈的咳嗽将影响患儿的睡眠和休息,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如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酌情给予小剂量可待因镇咳,但次数不宜过多。
⑵平喘 对喘憋严重者,可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口服,4~6mg/(kg•次),每6h1次;亦可用舒喘灵吸入等。
⑶氧疗:对病情重有缺氧表现者或气道梗阻现象严重者,应及时给氧。
3.抗生素的应用
根据MP微生物学特征,凡能阻碍微生物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对支原体无效。因此,治疗MP感染,应选用能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脂尖、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此外,尚有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及磺胺类如SMZxo等可供选用。
肺炎一般持续至体温降至正常后5-7天,症状、体征消失后3天停药。支原体肺炎至少使用抗菌药物2-3周。
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案:
⑴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①红霉素 该药效果肯定,能消除症状和体征,但清除微生物效果不明显。有资料指出,红霉素只有静脉途径给药才能达到敏感菌所需的最小菌浓度,提示选用红霉素治疗仍以静脉点滴为佳。剂量20~30 mg/kg.d,疗程一般不少2~4周,停药过早易复发。血清中浓度高,碱性环境中活性好,时间依赖性强。半衰期仅1.6小时。副作用:静脉炎,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
静滴红霉素需注意:
1.静滴药物浓度不应>1mg/kg,以防因红霉素浓度过高刺激血管壁发生疼痛与静脉炎;
2.滴入速度不要太快,以防恶心、胃不适、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出现;
3.疗程不要太长,以防肝损伤,一般MP肺炎高热者可静滴红霉素3~5天;重度者可7~10天,严重感染者不超过2~3周。
对肺炎支原体最低抑菌浓度以红霉素为最低。红霉素静点,不超过7天;之后口服阿奇霉素,服3天停4天,服3停4。总疗程共4--6周。
若与茶碱类药物同用时,有增加茶碱和血液中浓度的作用。所以,在合用茶碱类药物时,应减量使用或避免合用。
②罗红霉素 为14环第2代红霉素,耐酸,能迅速经胃肠道吸收,血药浓度高而持久,组织药物浓度可能接近但不超过血药浓度,细胞内浓度较红霉素高,半衰期为10~13小时。常用剂量5~8 mg/(kg•d),分2次口服,副作用明显小于红霉素。
③阿奇霉素 为15环第3代红霉素口服易耐受、穿透组织能力强,能渗入细胞内,组织半衰期长达68小时,MIC为0.002~0.03mg/L。静滴5日,第一天每公斤体重10毫克,以后每天每公斤体重5毫克。5日后改为口服,服三停四。
④近年来,在日本采用白霉素(leucomycin)治疗本病效果较好,该药无明显毒副作用,比较安全,口服量为20~40mg/(kg•d),分4次服用;静滴量为10~20mg/(kg•d)。
⑵四环素类抗生素 MP感染虽有肯定疗效,但其毒副作用较多,尤其是四环素对骨骼和牙生长的影响,即使是短期用药,四环素的色素也能与新形成的骨和牙中的钙相结合,使乳牙黄染。故不宜在7岁以前儿童时期应用。
⑶氯霉素和碘胺类 因为治疗MP感染的疗程较长,而氯霉素类、磺胺类抗菌药物毒副作用较多,不宜长时间用药,故临床上较少用于治疗MP感染。
⑷氟喹酮类 近年来有用氟喹酮类(fluroqumolone)药物治疗MP感染的报道。氟喹酮类属于合成抗菌药,通过抑制DNA旋转酶,阻断DNA复制发挥抗菌作用。环丙氟哌酸(ciproflaxacin)、氧氟沙星(ofloxacin)等药物在肺及支气管分泌物中浓度高,能穿透细胞壁,半衰期长达6.7~7.4h。抗菌谱广,对MP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前者10~15mg/(kg•d),分2~3次口服,也可分次静滴;后者10~15mg/(kg•d),分2~3次口服,疗程2~3周。
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因为目前认为MP肺炎是人体免疫系统对MP作出的免疫反应。所以,对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严重的MP肺炎或肺部病变迁延而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有肺外并发症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每次5~10mg/kg,静滴;或地塞米松0.1~0.25mg/(kg•次),静滴;或强的松1~2mg/(kg•d),分次口服,一般疗程3~5d。应用激素时注意排除感染。
5.肺外并发症的治疗
目前认为并发症的发生与免疫机制有关。因此,除积极治疗肺炎、控制MP感染外,可根据病情使用激素,针对不同并发症采用不同的对症处理办法。

【预后】

暂缺。

【预防】

主要是隔离病人。在高危人群中应用红霉素作药物性预防
近年来国外对肺炎支原体疫苗进行了不少研究,制备了灭活疫苗及减毒活疫苗。Wenzel(1977)观察福尔马林灭活的肺炎支原体疫苗,有一定效果。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追风
80
 楼主| 追风发表于 2008-3-29 11:05:58 | 只看该作者
警惕感冒治疗中的三个误区
感冒需要积极对待,最重要的是全面对症治疗,无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普通感冒慎用抗病毒药物。目前,人们在感冒治疗中存在三个明显误区。
一是认为感冒可治疗也可不治疗。普通感冒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但是公众对普通感冒的治疗却不够重视。成人每年平均会感冒2-4次,儿童平均4-8次,通常表现为咽痛、鼻塞、流涕、打喷嚏、流泪、发热、咳嗽、头痛及全身的酸痛。针对这些症状,需要积极及时对症治疗。除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外,一旦处理不当,小小的感冒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鼻窦炎、支气管炎、中耳炎、肺炎、心肌炎等。

二是认为感冒加用抗生素可以缩短病程。70%-80%的感冒由病毒引起,即使是咽痛和发热,大多数也由病毒引起,所以抗生素的使用不会缩短病程。但临床调查显示,医院门诊75%的感冒患者要求使用抗生素,其实这样不但无效、增加开支,更主要的是,滥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菌落失调,甚至产生抗药性。

三是认为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需要积极抗病毒治疗。事实是,引起感冒的病毒有许多种类,很难确定引起这次感冒的病毒是什么,而且目前也没有针对哪一类感冒病毒特别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无法进行特异性治疗。抗病毒药物都有一定的肝损伤副作用,通常选择在发病初24小时内使用才会有较好的抗病毒效果,因此要慎用。

教授指出,治感冒尽量只吃一种药。选择合理的复方制剂很重要,不要几种药物一起服用,这样会增加不良反应,也会增加医药费用。

  • 投票
  • 收藏 收藏58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