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13
 页 | 末页
1
78013发表于 2012-12-21 15:56:53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数千年前的古代医家对人类妊娠生育及与自然阴阳的息息相关性,已经进行大量研究。一直认为人类是天地万物的一个部分,生息繁衍即遵遁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同时受到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影响。传统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理论为依据,逐渐形成了妇女生殖受孕的理论体系。其中许多认识于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生命孕育中蕴含天人合一观
《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素问·阴阳离合论》也说:“天覆地载,万物方生。”万物化生,必依赖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主发生,阴气主成形,并且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因,始能为万物提供生存的条件。《素灵微蕴·胎化解》以果仁作比喻,从精、气关系角度解释了人孕育现象,其曰:“两精相搏,合而成形。未形之先,爰有祖气,人以气化而不以精化也。精如果中之仁,气如仁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则进一步指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些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样才能融和于自然,而使自身精充气足,长寿不衰,求得子嗣,而繁衍不息。
《素灵微蕴·胎化解》中又说:“知天道则知人道矣。男子应坎,外阴而内阳,女子象离,外阳而内阴。男以坎交,女以离应。离中之阴,是为丁火,坎中之阳,是为壬水。阳奇而施,阴偶而承,于壬妙合,凝蹇而成。……气以煦之,血以濡之,日迁月化,潜滋默长,形完气足,十月而生,乃成为人。”说明孕育的过程是男女媾精、阴阳相承、血濡气养结果。

二、先天命门火气是产生生命的本源
《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由此可知,阴精与阳气之交聚,须“一点先天火气”才能成形为人。也正如《医贯·玄元肤论》中所说:“人生男女交媾之时,先有火会,而后精聚,故曰火在水之先。人生先生命门火,……男女俱以火为先,男女俱有精,但男子阳中有阴,以火为主;女子阴中有阳,以精为主,谓阴精阳气则可。男女合,此二气交聚,然后成形,成形俱属后天矣。后天百骸俱备,若无一点先天火气,尽属死灰矣。”《傅青主女科·小产》中又进一步从“火”与“气”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父母之先天真为受胎的基础。其曰:“夫人生于火,亦养于火,非气不充,气旺则火旺,气衰则火衰。人之所以坐胎者,受父母先天之真火也。先天之真火,即先天之真气以成之,故胎成于气,亦摄于气,气旺则胎牢,气衰则胎堕。”人体受胎离不开精、气(火)、神。精能凝神,神养精气,火可充神,三者相互为用,密切相关,而以神为主。只有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男女交合,才可有孕育之道,故古人将精、气、神三者视为生命的根本,谓之“人身三宝”。
三、阴阳交感、两精相搏、形神交倚是形成孕育的基本机理
女子发育成熟后,月经按期来潮,就有了孕能的功能。正如《内经》所云“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明确了受孕的机理在于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正常,男女两精相合,就可以构成胎孕。
《灵枢·决气》中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本神》又云“两精相搏谓之神。”精、神、形之间具有互动互生、互用互根的辨证关系。《类经·藏象类·本神》解释说:“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交结也。……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见。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两精指男女双方生殖之精,两神指男女两性之精的结合。“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故两精结合可以形成具有生命的胚胎。“变化莫测谓之神”,故胚胎又不断变化成形神俱备的胎儿。所以说“孕者始于神而终于形。”正如《产孕集·辨孕》所指出:“二气相感,合则生神。两精相搏,聚而成形。阳奇而施,阴偶而承。阳施而静,阴静而动。静则阳凝,动则阴摄。动静互根,形神交倚,而孕以成。……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阳生静则气化而神生,阴生动则精融而形成。神裕其始,而形要其终,故孕者始于神而终于形,生于阳而成于阴也。……既孕之后,积气成形,分别百体,营建脏腑,条理络脉,灌溉筋骨,阅三百余日,乃成为人,日滋月逐,尽取给于母气。”精妙地描绘了胚胎孕育成形的过程。这些论述集中说明了阴阳交感、两精相搏、形神交倚是形成孕育的基本机理。
四、受孕须合宜相应条件和时机
《褚氏遗书·问子》载曰:“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血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说明妊娠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只有在男女身体发育成熟,身体强壮,肾气盛,天癸至,女子任通冲盛,男子精气溢泻,才能两精相搏,而可有子。若过于早婚,不但足以损伤身体,不能给后代好的遗传素质,也直接影响生育能力,导致“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因此,虽男女具备了生殖能力,并不等于说到了结婚生育的最佳年龄。古人提倡晚婚晚育以保优生的观点,不仅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也。”男女虽然已至婚育年龄,但必须阴阳完实,精血充盛,生殖器官发育正常、成熟才能够正常孕育。因此,《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类》又指出:“凡男女胎孕所由,总在血气。若血气和平壮盛者,无不孕育,育亦无不长。其有不能孕者,无非气血薄弱;育而不长者,无非根本不固。”血气壮盛是妇女孕育的重要条件。人之所有无非气血,气血壮盛,运行畅通,则能化精养神,以成其孕,以养其胎,若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则可导致不孕。《广嗣纪要·寡欲篇》也指出:“夫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阳精溢泻而不竭,阴血时下而不愆,阴阳交畅,精血合凝,胚胎结而生育滋矣。不然,阳衰不能下应乎阴,阴亏不能上从乎阳,阴阳抵牾,精血乖离,是以无子。”均说明了构成胎孕的生理过程和必要条件。《女科指要·种子门》则又提出了“种子”之法,其指出:“男以补肾填精为要,女以养血调经为先,使经血充足,经候无愆,则男无不父,女无不母矣。”这论述不但说明了受孕所须具备的条件,同时对临床不孕的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种子受孕须有一定时机,《证治准绳》引袁了凡语:“天地生物,必有氤氲之时,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于一时辰间,气蒸而热,昏而闷,有欲交接而不可忍之状,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这里所说的“氤氲之时”、“的候”相当于排卵期,正是受孕良机。《女科要旨·种子》中指出妇女要重视养血,男子要重视保精,交合要选择月经佳期及两情交感之时,则可“百发百中”。其曰:“一曰择地,二曰养种,三曰乘时,四曰投虚。地则母之血也,种则父之精也,时则精血交感之会也,虚则去旧生新之初也,……诚精血盛矣,又必待时而动,乘虚而入……。”具有一定科学道理。
五、受孕始终顺应自然
人体与自然界密切相关,而要生育一个健康的后代,必须注意多变的气候及复杂的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对此传统中医学有丰富的认识。古人根据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原理,认为种子受孕之际季节、气候、环境、情绪等方面均应有所宜忌,不可随意而施,否则会遗祸子代。如《妇人大全良方·求嗣门·禁忌法》指出:“凡欲要儿子生,吉良日交会之,日常避丙丁及弦望晦朔、大风、大雨、大雾、大寒、大暑、雷电霹雳、天地昏冥、日月无光、虹霓、地动、日月薄蚀。此时受胎,非止百倍损于父母,生子或喑哑、聋聩、顽愚、癫、挛跛、盲眇,多病短寿,不孝不仁。又避日月火光、星辰之下、神庙佛寺之中、井灶圊厕之侧、坟墓尸枢之旁,皆悉不可。夫交会如法,则有福德大智善人降托胎中。仍令父母性行调顺,所作和合,家道日隆,祥瑞况集。”强调人受孕之时要注意与时令、天气、环境、情绪适宜,只有这样才能孕育出健康聪明的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对此也尤为重视,并认为“此感兆元始之大本,苟思造命而赞化育,则当以此为首务。”
综之,受孕的季节,应在不热、不寒的时候为宜。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男女精血充盛,寒热适宜利于胚胎发育,故春季受孕,对胎儿的身心健康很有益处。对于气候的选择,一般来说,交会受孕应选择天气晴朗、风和气爽的天气,这是人的情绪稳定,精神饱满,体力充足,精气旺盛,此时交合不仅易于受孕,且生子聪慧贤明。总之,认为选择男女交会的吉日良辰,避开恶劣的气候环境,对提高生育质量,促进优生优育,将大有裨益。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时气》所云:“然惟天日晴朗、光风霁月、时和气爽,及情思安宁、精神闲裕之况,则随行随止,不待择而人人可辨。于斯得子,非惟少疾,而必且聪慧贤明。胎儿禀赋,实基于此。”对于环境的选择,应避忌险恶的地理环境,因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下,易使人产生厌恶、恐惧之感从而影响优质受孕。另外,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对优孕优产也具有重要意义。成胎后,胎儿在母体中内不断得到脏腑气血的滋养,在整个发育成熟的漫长过程中,孕妇的饮食、情志、环境等多种因素又都可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因此,孕妇应还注意这一时期的调护。
六、胎儿发育规律与逐月养胎
妊娠后胎儿发育情况,最早在《内经》就有记载,《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气入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此后多有论述胎儿发育者,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法》在论述胎儿的发育过程的基础上,提出诸经逐月养胎之说。《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等书均有转载,所论较切实际。即如《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所引载:“妊娠一月,名曰始形,……足厥阴养之。足厥阴者,肝之脉也。肝主血,一月之时,血流涩,始不出,故足厥阴养之。妊娠二月,名曰始膏,……足少阴养之。足少阳者,胆之脉也,主于精。二月之时,儿精成于胞里,故足少阳养之。妊娠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血不流,形象始化,未有定仪,见物而变。……手心主养之,手心主者,脉中精神,内属于心,能混神,故手心主养之。妊娠四月之时,始受水精,以成血脉,……以通耳目,而行经络。……手少阳养之。手少阳者,三焦之脉也,内属于胆。四月之时,儿六腑顺成,故手少阳养之。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气,……以定五脏者也,足太阴养之。足太阴,脾之脉,主四季。五月之时,儿四肢皆成,故足太阴养之。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以养其爪,以牢其背膂,足阳明养之。足阳明者,胃之脉,主其口目。六月之时,儿口目皆成,故足阳明养之。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以密腠理,是谓养骨牢齿者也,手太阴养之。手太阴者,肺之脉,主皮毛。七月之时,儿皮毛已成,故手太阴养之。妊娠八月,始受于精,以成肤革,……是谓密腠理而光泽颜色,手阳明养之。手阳明者,大肠脉,大肠主九窍。八月之时,儿九窍皆成,故手阳明养之。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节,莫不毕备,……是谓养毛发,多才力,足少阴养之。足少阴者,肾之脉,肾主续缕。九月之时,儿脉续缕皆成,故足少阴养之。妊娠十月,五脏俱备,六腑齐通,纳天地气于丹田,故使关节人神咸备。”说明前人对胎儿发育、成熟有详细观察。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的观察仍然是粗略的,有些则是出于自已的臆测,但从总体上说,与人体胚胎发育各时期的形态变化是一致的。认为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少阴、手太阳二经外,其余十条经脉分别配属十个月份,逐月养胎;并于四、五、六、七、八等五个月中,感受五行精气,形成胎儿的血、脉、筋、骨、肤;在第九个月中更受石精之气,形成胎儿的毛发。此说是否符合现代组织胚胎学的规律,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历代医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妇女妊娠十个月内分经养胎的机理,所论大同小异。其中,有以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顺序推测者,有以五行相生的理论推测者,亦有二者结合论述者等,有以五行相生的理论推测者,亦有二者结合论述者等。但这些推论尚缺乏科学的验证,故难免是机械的。古人亦有持反对意见者,如清代阎纯玺在《胎产心法》中说:“凡妇人有孕,则手足十二经脉气血流通,俱拱养胎元,岂有逐月某经养胎之理。”另外,张子和、陈修园亦持反对意见,值得参考。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蜀大黄 + 1 感谢分享!
亦痴顽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蜀大黄
2
蜀大黄发表于 2012-12-21 16:48:2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精彩{:6_305:} {:6_305:} {:6_305:}

  • 投票
  • 收藏 收藏1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