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无奈
 页 | 末页
1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8-12 11:53:52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4-10-6 11:20 编辑

十二期电子书录用1http://www.jcys120.com/thread-526963-1-13.html

月经先期,淋漓不止二十余天
作者:任梦飞

性别:女 年龄:40岁。
主述:月经先期,淋漓不止二十余天。
现病史:
平时月经先期4-7天,经量一般,颜色偏暗,有血块,经期4天左右,行经时乳房及小腹胀痛,上次月经退后五天,此次月经提前半月,行经时仅有小腹胀痛感,经量偏少,色暗,有血块,淋漓不止,十天后在九芝堂药店坐堂中医服中药五剂无明显疗效,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卵巢囊肿,子宫出血查因,给予环丙沙星静点及口服断血流滴丸,二天后出血较前增加,经人介绍,来我门诊求医,自起病以来,精神食纳可,大便一天一次,便溏,小便无异常,睡眠尚可,无其他阳性体征。
望闻诊切:
舌淡胖齿痕,舌质偏红,苔薄白,左脉浮弦而滑,尺部沉弱,右脉浮滑,尺部沉弱。
辩证分析:
舌淡胖齿痕为脾气虚统血无权,行经时乳房及小腹胀痛,经血偏暗有血块,脉弦,舌质红为肝郁化火兼瘀,脉滑为肝郁脾虚津凝痰聚而致卵巢囊肿,右尺脉沉弱为命火不足,肝木失却温煦故郁,左脉浮为肝不藏血,阳不入阴,虚阳外散,加之脾统血无权遂成漏证,治法当补益肝血,收敛虚阳,固本清源止漏为先,化痰祛瘀消除痰核为后。
处方:
黄连 10克 柴胡 10克 仙鹤草 60克 茜草 10克
黄芪 30克 北五味子 10克 炙甘草 10克 赤芍 10克
乌梅肉 50克 山萸肉 60克 党参 30克 黄芩 15克
中药共取:3副 一日一剂。煎水内服。
一剂血止,三剂服完后给予自拟化痰散结丸三月量口服,以观后效!

江河海
一剂血止,疗效显著。
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版主,舌淡与舌质偏红可以同时出现吗?谢谢!

lrl0701
(节选——编者注)我也看过傅青主女科,但大都草草看一下,因临床实践很少,所以能记住的不多。
女,40岁,这在我看来,我觉得女的凡是生过孩子的女人,都大体阴虚火旺。这是我的主要思想。
调节女科经期及治疗妇科疾病,我觉得与肾,肝,脾三脏关系最密。滋阴补肾,疏肝理气,健脾化湿。这时我总结的十二字方针(算是方针吧)。
该女病人平时月经先期4到7天
一般月经要么提前,要么推后,大体上是这两类,前后不定期另当别论。
经期提前一般认为血热妄行,因为阴虚火旺,则热迫血妄行。才会有经期提前。
颜色偏暗,有血块,说明血热为虚热,暗和血块,说明有郁更进一步则有寒。
有寒的一般月经推迟,因为寒主凝滞。用药当温化之品多点合适。
行经时乳房及小腹胀痛,则是阴虚血化无源之故。在九芝堂中医服中药五剂无明显疗效。
我就在想,那个太夫用的什么药呀,无非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桑椹,白术,因有出血,会不会用到血余炭,或大小蓟之类,甚或是白茅根之类呢。还加不加黄芪,党参之类的呢,或许用的还没我这全乎呢。那怎么无明显疗效呀。这个我得反思,每个医者也应该反思。会不会和你上个贴子里说的那样温阳与育阳那样。你的前十服药也是效果不明显哦。
说到这里,我就更感觉到中医的理法方药里面,理是最重要的。只有理分析清楚以后,那才能用药如有神助,才能效如桴鼓。
.........
(节选——编者注)因为你这个原因和我这个病人的原因很像,也是子宫有东西。出血很多。当时根据我的思想,就在女科书上找了一个当归补血汤:当归30克,黄芪30克,三七末10克,桑叶10克
也是一剂见效。因为我学艺未精,不敢私自开药。但疗效却是相当的好。就更加增加了我的信心。我感觉你这个病人如果用我这个方子,那效果会怎么样呢。

司天在泉
当归补血汤:当归30克,黄芪30克,三七末10克,桑叶10克。超好!

南无药师佛
我也只会想到”加味当归补血汤”,即加生地30g!楼主高明!

dz_1860
看了3楼的回复,你看了很多医书, 自己承认临床经验不多,这方子你用过,也有满意疗效,只是心里没底,处在你现在的情况,你自学中医, 精神可佳,你能提出这个方子治疗,本想给你加一专业分,但是我没有这权限,望有专业水平的再加。现在在这里我对这方 治疗功血备至推荐,我曾经看过四川临床家余俊国用此方治疗功血的医案,这里我向大家分享他的经验,他认为安冲汤治漏下轻症尚可, 对治漏下重症,而经血量虽不多,但淋漓不绝,迁延1月以上者,疗效较差 。至于固冲汤,其治漏下重症 疗效较好,而治血崩重症,对初患者固可收速效,但对反复大出血者,收效仍嫌缓慢,经过他的验证,他对傅青主此 方应用于治疗崩漏,除气滞血瘀患者外,均可收速效,一般服2至4剂,出血全止,他认为无论有无热象,均加生地30g,使全方药性平和 。 有器质性病变者止血后应 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子宫肌瘤等。你中医理论有相当丰富,建议同时多看一点医案,这样对提高中医整体水平有很大帮助,同时可少走些弯路。

编辑——真人无奈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积分 +1 收起 理由
78013 + 1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宝命堂主
2
宝命堂主发表于 2014-8-15 20:05: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4-10-6 11:26 编辑

十二期电子书录用2胸闷、胸痛、气短两天

作者真人无奈
http://www.jcys120.com/thread-714678-1-1.html

郑xx,男,68岁,xx镇登山村,就诊日期:2014-8-9 电话:153xxxx7091
主诉:胸闷、胸痛、气短两天;
病史:两天前突然胸闷、胸痛,疼痛从咽喉部开始发作至前胸、后背,以左乳下心前区为主,向左肩部反射痛,伴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四肢发凉。在当地村卫生室输液两天(具体药名不详)疼痛有所缓解但仍感胸痛气短而就诊。

查体:T:37.2℃ P:66次/分 R:20次/分 BP: 100/60mmHg 神志清楚,中等身材,对答切题,口齿清,无近事遗忘,检查合作。皮肤黏膜、头面、五官、颈部未见异常。胸廓对称,胸式呼吸为主,节律规整。两肺呼吸运动对称,肋间隙无增宽。两肺触诊语颤相等,无增强及减弱,叩诊呈清音,听诊两肺气管、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心率65次/分,律齐,心音低,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触诊未及。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痛。腹部及肋脊角未闻及血管杂音,脊柱四肢未见异常。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既往史:有慢性浅表性胃炎、高血压病史20余年,三年前因突然胸闷胸痛三天后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心梗植入支架(病历资料缺失)。三年来均为发作,可以参加轻体力劳动。
个人史:20年前因慢性浅表性胃炎而戒烟、酒至今。
附:1、三年前出院单;
2、心电图检查报告单:

中医证候:胸闷、胸痛、气短,疼痛以左乳下心前区为主,向左肩部反射痛,发作时大汗淋漓,四肢发凉;缓解后以持续性闷痛为主,饮食尚可,大便日行一次质软,小便量少次数多色白而清。舌淡质青色白,脉右沉细无力,左沉滑;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及表现,属于胸阳不振、心血瘀阻而致胸痹。
中医诊断:胸痹
中医证型:胸阳不振、心血瘀阻
中医治则:通阳散寒,化瘀止痛
方选: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化裁;
柴胡10g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0g枳壳10g红花10g桃仁10g元胡10g瓜蒌15g薤白10g桂枝10g制附子6g乳香6g没药6g郁金10g赤丹参15g甘草6g 水煎服。五剂。每日一剂。
西医诊断:前壁心梗。
治疗:1、地奥心血康胶囊1粒/次 bid 2、复方丹参片3片/次 bid 3、肠溶阿司匹林片50mg/次 bid

结语:这是今天上午处理过的一例患者,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建议患者住院治疗为妥。但由于三年前发病住院化费四万多元,欠债仍未还清,患者和家属商量后要求门诊中西药治疗,在告知本病的危险后果后作如上处理。病历整理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大家根据以上病史及处理过程讨论点评。
重点问题:
1、心电图特征分析,是新发病变还是陈旧性病变?
2、中医、西医治疗的合理性?
3、门诊治疗风险评估?
三年前出院证.JPG (184.3 KB, 下载次数: 0)

心电图报告单.JPG (190.92 KB, 下载次数: 3)

宝命堂主:
个人认为此例可以做如下分析:
(一) 病机分析
医圣仲景对胸痹证的病机概括为阳虚阴乘,即胸阳不足,阴邪上乘。但标本虚实没有定论。此例病机可以如下分析:患者年近古稀脏气衰微,元气有损,肾阳不足,心阳失养。心为火藏,阳中之太阳,以阳气用事。心主血脉,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血脉不行而有心脉闭阻之证。整体病机应为心肾阳虚,血脉於阻,本虚标实,阳虚为本於阻为标,本虚为主。
(二)诊断
中医诊断:胸痹证——心肾阳虚,心脉痹阻。
西医诊断:冠心病
支架术后
陈旧性心梗
变异性心绞痛发作
(三) 治疗
中医治则:标本兼治,这本为主。
治法:温阳益气,活血通脉。
方剂:四逆汤,瓜蒌泻白桂枝汤,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制附子30干姜15瓜蒌15薤白15桂枝20炙黄芪60红参15当归10川芎10红花6桃仁10炙甘草10(单位克)七剂。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二服。附子先煎一小时。
调护:卧床休息,保持良好睡眠。忌食生冷油腻酸腐食物。
西医治疗可以给予一般的常规治疗。如B受体阻滞剂,硝酸之类,奥扎格雷、阿司匹林等。


贴后语:之所以认为是陈旧性心绞痛,个人认为应从整体病例来分析。如果此次真的是广泛性心梗发作,没有溶栓治疗根本不可能在村里输液有所缓解。此病例如果有心肌酶谱结果诊断会更明确。此例正在发作期个人认为不适合门诊治疗,最好住院。即保证了治疗的安全系数也降低了自己的风险。之所以支架术后三年即有如此重的发作也和术后没有好好调理有关,众多的中西医结合合作攻关项目结果认为支架术后给予中医整体辨证调理,可以曾强机体适应力延长缓解期。
以上所论如有不妥期望大家批评指正。

未悟道:
1,从心电图看,像陈旧性心梗。因为没有第一次支架植入的病历对照,原来属于哪一支冠脉为主。我自己的心电图也是自学的,所以不敢多说。
2,没有心律失常表现,只能说做心电图的一瞬间,没有风险。
3,一般高年龄,老病号,发生急性死亡的风险“相对”较小。现在的人,有言在先,遇到难缠的,就是签字画押,也没用!
4,附子,此类高风险病人,未必非用不可。不是说6克如何,而是说,一旦出意外,人家说附子有毒,容易被人利用来无限放大。现在的现实是,说医理没用。病人家属不闹,有人闹。倒也不能一概而论,好人难做是真的。



飘逝的风:
两天前突然胸闷、胸痛,疼痛从咽喉部开始发作至前胸、后背,以左乳下心前区为主,向左肩部反射痛,伴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四肢发凉。从这些资料看患者胸阳不振,痰浊痹阻心脉,所以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半夏比较好,血府逐瘀汤最大的优点是里边有四逆散,所以真人大哥的药方很好。
处方:柴胡15 枳壳15 赤白芍各15 炙甘草15 丹参30 乌药15 百合30 瓜蒌30 薤白30 桂枝20 旱半夏30 制附子30 生姜30 【剂量单位.克】大枣12枚。

好鈊情/:
我也来凑个热闹,诊断和医理各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胸痹,心肾阳虚,痰淤闭阻。处方血府逐瘀瓜蒌薤白补阳还五汤加减。桃仁20克,红花15克,炙甘草10克,赤芍20克,柴胡15克,川芎20克,全瓜蒌30克,薤白20克,桂枝20克,半夏20克,五味子20克,山萸肉30克,地龙25克,黄芪60克,人参20克,炒枳壳15克,醋元胡30克,丹参30克。一日一剂,水煎分4次服。献丑了,呵呵

爱心诊所华佗:
柴胡10g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0g枳壳10g红花10g桃仁10g元胡10g瓜蒌15g薤白10g桂枝10g制附子6g乳香6g没药6g郁金10g赤丹参15g甘草6g 水煎服。五剂。每日一剂。此方会有效,当归20克赤芍少20克川芎20g红花15g桃仁20g元胡20g乳香10g没药10g郁金20克赤丹参30g更好。
让我开方:丹参30克降香20克檀香10克各跟20克乌哨蛇30克水蛭20克三七20克土元20克地龙20克元胡20克;突出化淤通脉,可索情加人参、黄芪。
本病属实证,气短是淤阻心络,心脏跳动缓慢,血液循环缓慢。气随血行,血不行气也难行,故见胸闷气短,判断是否心阳虚,要看舌质舌苔。本病不能凭脉决定,冒用制附子强心,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梗。

编辑:宝命堂主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积分 +1 收起 理由
真人无奈 + 1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3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8-19 17:5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4-10-6 11:32 编辑

十二期电子书录用3[http://www.jcys120.com/forum.php ... tid=721297#lastpost
作者:好鈊情/:D
夜咳治验
患者,男,37岁。主诉:夜晚咳嗽3年。自诉3年前一次饮酒呕吐后当晚开始咳嗽,没有治疗自愈。过了几天晚上又咳嗽,连续几天都是夜晚入睡前开始咳嗽,有时有痰,有时无痰,剧烈时一次可连续咳嗽半个多小时,一夜咳3——4次,白天一声不咳。自购消炎止咳药服用无明显效果。去医院查胸片,胸部CT,鼻窦CT,血尿检验,结核菌素试验,胃镜,过敏源检测,五官科检查均未见异常,给予止咳药口服,未见效果。一个体诊所医生让口服联邦止咳露,服后即不再咳。后来听别的医生说此药不可久服,即停服,但是只要停服夜晚就咳嗽不止,服用联邦止咳露就不咳嗽,3年来到处求医,服用止咳中西药无数,静点各种抗生素和清开灵,双黄连,穴位注射,均无明显效果。今天路过我的诊所,问问有没有办法治疗。查血压115/70mmhg,脉搏74次,呼吸19次/每分,体温36。3摄氏度。诊见体瘦,精神不振,面色暗淡无华,头发枯槁,舌质红,苔白微腻,两脉沉细。细思此患者白天不咳,睡前即咳,有时睡着时可咳醒2——3次,有痰时咳出白色黏腻之痰,经多方医治,口服中药数百剂,前医清肺润肺,止咳化痰,滋阴降火,补脾益肾,清肝祛湿诸多治法,均已用遍,为何无效?为今之计,只有从活血化瘀入手,冀能有效。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30,桃仁20,杏仁20,红花15,川芎10,甘草10,炙甘草10,桔梗20,赤芍15,柴胡15,炒枳壳10,五味子20,当归30,桑白皮20,地龙25,仙鹤草50,茜草20【剂量单位:克】。一日一剂,水煎3次混合,从下午3点开始,5点,7点,9点各服100毫升,5剂。5天后复诊,见患者面色好了很多,自述服第一剂药时咳嗽就开始减轻,5剂服完,未在咳嗽,夜晚已能安静入睡。查舌脉同前,意欲以前方加减,患者不同意,原方5剂。随访再未复发。此病例是2004年春天就诊的,后患者全家于2009年移民意大利,每年都会来电话拜年,询问一直未复发。讨论:该患者咳嗽源于酒后呕吐引起的,剧烈呕吐可导致肺絡损伤,致有淤血,血属阴,瘀血阻络,导致夜晚咳嗽不止。方选血府逐瘀汤,方中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四逆散理气疏肝,当归古人谓专治夜咳,五味子收敛肺气,桑白皮清肺化痰,地龙,茜草缓解支气管痉挛,仙鹤草富含维生素K,止咳效果很好,是我临床治咳常用药。方药对症,故有显效。

编辑——真人无奈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老钟医
4
老钟医发表于 2014-8-21 14:16: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4-10-6 11:39 编辑

十三期电子书录用1[http://www.jcys120.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2741&page=

中医实战病例——悬饮
作者 医林仁心


一般资料:患者,宋某,男,年龄20岁,职业:农民,藉贯:内黄县人士2013年5月10日就诊。
主诉:咳嗽月余,近10天加重.
现病史:患者近10天以来,咳嗽、气短,时有少量稀白痰,咳嗽牵引胸胁疼痛,尤以左胁明显,卧时只能向一侧卧,稍一动则气短气喘,口干而不欲多饮,食欲不振、二便尚可,舌苔薄而浅黄,脉沉而细数。
体检:
1.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一般、重病面容、神志清楚、说话气短。
2.胸部叩诊:左胸部上中下均曾实音,心浊音界明显消失。
3.胸部听诊:肺部左侧呼吸音消失,感觉心脏向右移位,在右胸部才能听到心音,未闻及杂音。
初诊后建议:10日初诊后建议患者回去做胸X光透视。
5月12日审查胸透结果显示:左侧渗出性胸膜炎,纵膈被迫右移(胸片无法上传)。
简要辩证分析:根据患者咳嗽、胸胁疼痛、气短、咳唾引痛、口干而不多饮、只能向一侧卧,为胸肺气机不畅,水饮内停胸胁之证,参合脉证方可做出诊断。
证型:水湿内停、悬饮之证.
治则:逐水消饮、宽胸化痰.
选方:椒目瓜蒌汤随证加减.
方药:川椒目10克、瓜蒌30克、桑皮15克、葶苈子、杏仁、枳壳各10克、猪苓、茯苓、冬瓜皮各30克、泽泻15克、车前子12克(布包)桂枝6克、取药5剂、日一剂、水煎服。
用药理由:1.本人考虑,水饮内停很多、急需逐水消饮。2.治水饮要以肺、脾、肾三脏着手,故以川椒逐水消饮,瓜蒌宽胸化痰、利肺为主药。3.再以葶苈子、桑皮、杏仁、枳壳、泻肺中痰水、顺气降逆以助川椒目、瓜蒌降泄痰水之力,为辅药。4.再以猪苓、茯苓、冬瓜皮、健脾利湿为佐药。5.用以泽泻、车前子导水下行,祢别清浊、从小便而出。6.加用桂枝一味,以便相助肾与膀胱之阳气,进而加强膀胱气化之功力。以达利水消饮甚速的目的。
效果观察:5月17日复诊,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咳嗽、气短、咳而引痛明显减轻,小便测量明显增多。建议继守原方10剂。27日复诊:既能两侧躺卧,听诊:心脏已恢复到左侧胸位。建议:继守原方再服5剂后,再做一次胸X光透视。6月5日前来复诊,胸片显示:已无积液、心位正常,患者自述,还能参与一般体力劳动告知痊愈。
备注:临诊病例、只供参考学习.

http://www.jcys120.com/thread-721597-1-1.html
中医实战病例——齿龈出血

基本资料:患者,男,22岁,职业,农民,藉贯,北豆公乡人,2014年4月12日初诊。
主诉:齿痕出血一年余,近两个月加重。
现病史:患者门齿出血、血色鲜红,满口齿齦有肿胀感,左后脑部有随心跳而上冲、跳动的感觉,口渴多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象数、左弦滑有力、右弦细略滑。
既往史:平素健康,无遗传病史,只是去年牙齦时常出血,每见出血都需要到医院用止血药才能缓解,今年三月分因又出血,曾在本乡医院拔掉两颗门牙,并做了小动脉结扎手术,但术后仍然出血,后用多种大量止血药注射、还加口服药粉,据说是云南白药,均未能止血。故今年四月12日前来求中医药治疗。
辩证分析:
1.阳明经,经脉入齿中,齿齦又属阳明经,观夫患者年轻体壮,其脉象弦滑有力,知其实证。
2.口渴多饮、舌红苔黄而燥,脉数,为胃经实热;大便秘结为大肠热结。
3.齿齦出血,血色鲜红,加脉弦数有力,为血热迫血妄行。
4.后脑随心跳动上冲为热极化火、血随气升、气随血上所致。
诊断证型:阳明经火热帜盛、血热妄行齿衄之证。
治疗原则:清泻阳明、凉血止血
选方:石膏知母汤加减;
方药:生石膏47克、生大黄9克、知母12克、黄芩15克、生地25克、玄参30克、麦冬10克、白茅根30、大小蓟各15克、生藕节30克,取药四剂、水煎服 、日一剂 。
用药理由:
1.本病例要求治法清泻阳明是治愈本病的首要关键。
2.首先想到的是石膏知母汤能清泻阳明气分热邪,故选生大黄泻大肠结热为主药。
3.知母、黄芩以助清热泻火之力为辅药。
4.因血受火迫、故血热而妄行,则需清热凉血,而选生地、玄参以凉血降火。
5.因出血日久而必然伤阴,故用麦冬滋阴凉血(合生地玄参大黄又有增液承气汤之作用)为佐药。
6.据急则治其标,而加用白茅根、大小蓟、生藕节用于凉血止血为使药。
效果观察:患者4月17日复诊自述,上药服一剂当晚血止,舌脉如故,余证少减,又守候原方加入生赭石12克、地骨皮20克、元明粉9克、牡丹皮12克、茜草根10克随证加减,又取药10剂水煎服后随访告愈。
备注:临证病例、以供参考。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积分 +1 收起 理由
真人无奈 + 1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5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8-28 21:1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4-9-29 23:24 编辑

十二期电子书录用5[http://www.jcys120.com/thread-732006-1-1.html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一例排卵期腹痛
作者:未悟道

李**,女,35岁,邻村人。排卵期腹痛,数年。2014.5.1日来诊。
每逢月经前约15日左右开始,持续性下腹痛,腰困,乏力,伴有情绪不稳,烦躁。直到月经来潮前两三天才能缓解。近几个月加重,服用止痛药只能缓解几个小时,每天需要吃止痛药,也因此偶有胃痛。月经大致规律,经期不痛,没有排卵期肉眼可见的出血。
形、色、舌无异常。情绪稍躁。尺脉稍不足。腹软,无明显压痛。
辩证:气滞血瘀少腹痛。
肝气失疏,不能升发畅达周身,而血瘀于盆腔。盆腔瘀血(西医概念),牵涉腰困痛,影响整体精力而见乏力,易烦躁。
春升温燥气候,慎用温燥,配伍凉润。
柴胡疏肝散:柴胡25, 枳壳25,白芍100,甘草25,香附50,川芎50,
加味: 当归100,生地100,丹参100,莪术50,元胡50(剂量单位:克)。
制散剂,从月经干净后7日开始,10克,日两次,冲服或煎散服。经前停药。

2014.8.26,昨天偶然问起,回答说吃了几次药就不痛了,觉得“上火”,就搁下啦。每到月经周期中间,觉得稍有点儿痛的时候,喝一包,就不痛了,最多也就喝两次,所以一年多了还没有喝完。外出打工时,记得包一些带在身边。

1,病名:排卵期腹痛? 这是我自己起的名称,书上没有查到。本村有一例,郭**26岁,明显是排卵期,腹痛一天,程度不重,没有排卵期出血,问过我,没有给药。
痛经是指月经前1、2日,至多3、4日的腹痛。这种情况,或者叫做月经后期、还是月经前期腹痛,何者为妥。有知道的指点一下!
2,去年五一,正值本地温燥气候,因此白芍、生地、丹参凉性药都用到了100克。没有想到病人还是觉得“上火”?
3,原意是,连用三个周期试试看。结果病人用成了临时止痛药,又只是吃一两次就能缓解,而本周期不再疼痛。也是始料所不及!

lrl0701
从前一个贴子咱们分析了以后,柴胡疏肝散不就来源于四逆散吗: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各十分捣为散的吗。
当归和川芎名为佛手散,是妇科良药。
你又加了生地,莪术之类的。肯定有效果。
至于上火,有时候也有别的原因。现在我感觉不到,只能吃着再看。
我倒是觉得把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当归,川芎各等份,制散,倒是一个好方子,用于妇科。

136
痛经,经期痛,多属气滞血瘀,血排不畅引起。浅见。

yimeng2233
一部分妇女会出现排卵后腹痛现象,从狭义上讲这不是痛经,可自行缓解。
西医认为卵泡破裂刺激周围组织或腹膜引起的轻微疼痛,不同于痛经。疼痛部位几乎都在右下腹。
妇女正值经期或月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在此期间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胞宫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柴胡疏肝散调理肝气淤滞,使气机调达,每每获得良效。
该患者小腹痛较重,最好做下彩超检查,以除外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
吃了一两次痛减多支持月经排卵后腹痛,余症要到经前三天才能缓解多是肝郁体质所决定的。

心态平衡
桂枝加芍药汤调和气血,缓急止痛,脾不和而气壅滞则腹满,血不和而脉拘急则腹痛。

未悟道
在我这里先做的B超,妇检。一般炎症,没有肌瘤、囊肿、积液之类。输液一周,口服药一周,妇科复查正常。
下个周期,症状没有改善。可以继续日常劳动,但是明显的不适,需要吃止痛药。特点,偏偏是在月经将来的前两天,症状消失。后来才处了这个方子的。
至今,18个月过去了,没有明显的妇科炎症表现。其家人和本人常来看病,没有再提起过,我也早忘了这事,前天突然想起,才有此一问,找出中药记录,整理出来的。

编辑——真人无奈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老钟医
6
老钟医发表于 2014-9-11 16:5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4-10-6 12:25 编辑

十二期电子书录用6[http://www.jcys120.com/thread-746906-1-2.html
谈谈麻黄的临床用药体会(1)
作者 医林仁心


麻黄:麻黄的临床功用有四,1.发汗散寒2.宣肺平喘3.行水消肿4.散阴疽、消症结。由于临床上常用于辛温发汗,故将它归类于发散风寒的药中。
1.麻黄除了辛温发汗、散寒解表以外,并有很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风寒外袭、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均可以用麻黄治疗。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然喘咳的 ,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但这时可以用炙麻黄,因为生麻黄的发汗力太宏大,炙麻黄的发汗力会明显减小,而且止咳平喘的效果也会更好。
2.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因麻黄宣通肺气平喘止咳,杏仁因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黄生性刚烈、杏仁柔润平和,二者合用,则可明显增强止咳平喘的效果。所以临床又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
3.对于咳喘的病人,如出现肺热的症候,如痰黄稠、咽干喉燥、口鼻气热、甚至遇热咳喘加重、苔黄、脉数等,就需要加入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用以清肺热以平喘,常用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等。
4.麻黄除了解表平喘意外,也有行水消肿的作用,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或四肢水肿以及急性水肿兼有表征的治疗。麻黄可以温宣肺气、开发腠理、可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达到行水消肿的作用。用麻黄治水肿,可能与下列情况有关,1.水从汗解而消肿2.小便增多而消肿3.大便水泻而消肿4.身有薇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使水肿消退。这与肺主皮毛、肺输布津液下达膀胱、肺与大肠相表里,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等理论密切相关。所以多年来根据这些经验,利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临证加减曾治疗肾炎水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可以散阴疽、消症结。因为麻黄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在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在内又可深入积痰凝血、这曾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还有《外科全生集》中阳和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碳入桂甘草)就是麻黄与熟地同用曾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的最好例子,所以得到了“麻黄得熟地温通而不发表,熟地得麻黄而不腻隔”的好经验。

6.麻黄的用量一般是2—9克,治疗水肿的用量要大一点,根据临床情况有10克渐增加到15克,这时要配生石膏25—45克左右,用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充分起到了宣肺利尿消肿作用。
总之,临床用药各有千秋,以上只不过是一点滴临床体会愿意分享给大家以供学习参考

pncsm2013
麻黄除用于治风寒表证、外感喘咳、风水浮肿等证之外,对重症肌无力、颜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遗尿及子宮脱垂等病,也都有很好的疗效。但并非单用麻黄治之,而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于方中加入麻黄,即见奇效。
我在74学习忠县黄天星医师用加味乌头汤治风湿痹,于无意中治愈老年妇女多年不愈的子宫脱垂(三度下垂),后在当地推广,曾治愈近百例二至三度子宫下垂。其方中有麻黄24克,他曾将麻黄减量,则效果较慢;若去麻黄,则基本无效。其方如下:黄芪24克,麻黄24克,二乌各15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黄芩12克,生地15克,甘草6克,蜂蜜60克。
麻黄的以上妙用,古今已有所论,并非独创。至于麻黄的广泛运用,尚有不少新的苗头,如用于心律过缓、抗过敏、脑血栓等。麻黄的临床应用,还有一些奥妙,则非管窥所能见其全貌也。

宝命堂主
上宣肺气,下伐肾邪。外发皮毛之汗,内去脏腑之湿。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7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9-12 15:25: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4-10-6 12:28 编辑

十二期电子书录用7[http://www.jcys120.com/thread-1968-1-279.html
“消疹汤”治疗胃肠型寻麻疹
作者:上善细辛

寻麻疹是一种最常见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
临床表现;皮肤瘙痒、胃痛或腹痛、恶心或呕吐。大小不规则风团或丘疹。
胃肠型寻麻疹的发病与湿热关系密切。大多数在发疹前或发疹过程中具有脘腹痛或不适、恶心或呕吐、大便稀溏或不爽、苔白腻或黄腻等脾胃湿热的表现。祛风除湿热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方法:消疹汤: 苍术10g、厚扑9g、陈皮6g、干草5g、黄芩10g、连翘10g、地肤子10g、茯苓10g、蝉蜕10g、丹皮12g。
加减:痒甚者加蛇蜕、苦参、徐长卿各10g,脘腹痛甚加炒枳壳、焦山查、焦神曲各10g,疹红赤或咽红赤加金银花、地骨皮各10g。
缓解期:腻苔未化者,继续用此方,舌象正常后,可交替服用香砂六君丸与银黄片。
饮食宜忌:饮食宜清淡,忌:虾、蟹、公鸡、猪头肉、芫荽等荤腥。并注意避免接触花粉、防止昆虫蛰咬。
讨论:寻麻疹病位在气分还是血分,以及凉血活血药的合理使用。各家意见不一。但笔者认为病在气分为主,消疹汤用苍术、厚朴、地肤子、茯苓、陈皮燥湿利湿健脾,以黄芩、连翘清热,蝉蜕散风止痒,只加一味丹皮凉血活血,以助风团的消失。


编辑——真人无奈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8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9-12 19:4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4-9-29 23:31 编辑

十二期电子书录用8[http://www.jcys120.com/thread-741401-1-1.html
一例中风病的探讨
作者:大海20


主诉:头痛伴眩晕6年,加重一月。
现病史:患者,女,70岁,6年前逐渐发觉针刺样头痛,时有眩晕,开始以为感冒没有再意。服感冒药后可一时好转,几天后又逐渐出现针刺样头痛伴眩晕,较前为重。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脑血栓,颈椎病,冠心病,高血压。医院处方为:拜阿斯匹林,血塞通,硝苯地坪缓释片,扎冲十三味丸等,服药后好转,但血压时高时低,病情时好时坏。后一直服药至今。一月前患者渐发现双下肢肿胀,现已按之没指,行动困难。一月来患者针刺样头痛逐步加重,时发眩晕,经常头面哄热感,偶现气喘乏力,心悸,睡眠失常,10前天患者现周身瘙痒不适。口干苦,尿黄,大便正常,血压180/90MMHG。查舌红苔花剥,脉细滑数。

医林仁心
病例分析:
1.根据患者70高龄既往6年曾有头痛头晕病史,并持续加重,继之曾用活血化瘀与降压药获得缓解,甚至血压处于时高时低,说明患者6年前就已患上了高血压眩晕症,只是因感冒假象忽略而已。
2.一月前曾渐渐出现双下肢肿胀、按之没指、行动困难、以针刺样头痛加重、眩晕时发、加之颜面烘热、气喘乏力、心悸、睡眠失常,分析为高血压后期累及心脑肾而出现的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或阴阳两虚的相应症状。
3.高血压后期因周身血管硬化管径细小所致肾功能下降,肾虚则水不涵木,久之肝阴不足、而至阴虚阳亢、风动、痰火上升,而致肝失藏血、肝疏失职,故导致其一,血压不稳后期甚高;其二肝郁气结化火,则蕴胆汁外泄,液随气升故而口苦;其三肝旺则乘尅脾土,久尅日久、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日久化热,湿热犯及肌肤、故而周身瘙痒;
4.因脾失化、湿性重着趋下,久虚则瘀、累及心阳气血运行不畅,故见两腿肿胀、乏力且而行走困难;心阳虚无能下温养于肾,则肾气亏损,肾阳不能上济于心,则颜面烘热、心悸气喘、睡眠失常。
5.脏腑湿热蕴及津液故见尿黄,脾阳湿热受滞则舌红、苔剥、脉细滑无力。
总之疾病多因迁延日久,继而渐进传经克制受损,分析本病为高血压二三型病变状态。
诊断证型:肝肾阴虚、心肾不交、木乘脾土、湿热蕴脾;
治则:益肾养肝熄风、扶脾燥湿化痰、兼清虚热之蕴;
选方:建议用补肾丸、天麻钩藤汤合杞菊地黄汤加减;
拟方:生熟地各18枸杞子10菊花10丹皮9山茱萸9山药12白术10泽泻10陈皮9茯苓9杜仲9天麻12双勾12当归9川芎9牛膝9龟板胶9旱莲草9枣仁9半夏9甘草3(剂量单位.克)日一剂水煎服。
备注:拟本方用药,肾虚则补、肝风则熄、脾虚则健、心神则宁、虚热则清、病可平悉、本人愚见、只供参考。

心态平衡:
肝胆实火上扰,故头痛头晕,头面哄热感,口干苦心悸,睡眠失常,湿热下注,故周身瘙痒不适,小便黄。脉细为阴亏滑有湿数有热。
治应滋阴降胆火,清利肝胆湿热,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 克,柴胡10 克,生地20 克,泽泻10 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当归10 克,防风10克。【剂量单位:克】


吉春罗彩云
这个患者的辨证其实不难,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浊瘀滞,枢机不利。
具体给大家分析一下: 患者舌红苔花剥,脉细滑数,脉细主虚,为气血不足,脉滑为痰浊,脉数为肝胆郁热,患者阴血不足,水不涵木,肝胆郁热夹痰浊上犯清窍必然眩晕,患者头刺痛为瘀滞。再说说患者的下肢水肿,痰浊瘀滞了,脉道运行必然受阻,加上患者肝郁导致枢机不利,引发阴阳不相顺接,水火不济也就是厥阴病的表现,所以不要看见水肿就认为阳虚痰饮而贸然运用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加减,这个患者虽然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但是根源在于枢机的不利,调枢机则阴阳自和,患者的心悸失眠其实就是胆热扰心,水火不济引起的,同时夹杂痰浊瘀滞阻滞心脉也有一定的虚证。
处方:小柴胡加四逆散加杞菊地黄汤加减;
柴胡15 黄芩15 党参30 枳壳12 枸杞子15 菊花12 干地黄15 丹参30 赤白芍各15 炙甘草10 钩藤15(后下)泽泻15 茯苓24 怀牛膝20 葛根40 生姜12 (剂量单位.克)大枣5个

thytqlzhs:
阴虚阳亢。气阴两虚。湿热留恋。患者针刺样头痛逐步加重,时发眩晕,经常头面哄热感,偶现气喘乏力,心悸,睡眠失常,为肝阴血虚。阴虚阳亢。心神被扰。气喘乏力,双下肢肿胀,现已按之没指,行动困难。为气虚有湿。口干苦,尿黄,为湿热。周身瘙痒不适。血虚生风。舌红苔花剥,为气阴两虚。
治则:育阴潜阳,清利湿热
方药:小定风珠和猪苓汤加减。
阿胶18鸡子黄3枚龟板18牡蛎18猪苓12泽泻18茯苓10滑石20西洋参15【剂量单位:克】

thytqlzhs
昨天和一个老医生谈起这个病历,他告诉我是气虚血瘀证。开的方药是:当归30,败酱草30,玄参20,川牛膝30,川芎9。水煎取汁送服五苓散。问起原因,答曰:不会解释,就它就行。没有学过辩证。仔细看看他的方子,真的感慨,师承就是不一般。也算是他给论坛一个贡献吧。

老钟医
黄连温胆汤合五苓散。
黄连15,陈皮15,半夏20,枳实10,竹茹20,茯苓30,桂枝10,白术,猪苓15,泽泻15,生姜5片,大枣10个,甘草10.【剂量单位为克】。

大海20
辩证分析:患者年岁大,肝肾虚衰,气血不足,渐至血脉不畅,脑供血失常,心脉亦损。常年服用一些温阳辛燥通窍降压之品,虽能一时缓解病情,但郁热渐积于内,更至脾胃受损,水湿失运,湿热内生,久必化痰热夹瘀上犯;又痰热内扰神府,心失所养;湿热阻滞脉络,滞于下焦;血热蕴积于肌肤,肝风内扰;加之痰瘀积聚,夹水湿积于下肢,久则必至营阴受损,热积更甚,血压也不能控制。病情反复,常年为患,逐步加重,严重者危及生命。本病实为正虚邪实的复杂病症。

诊断:中风,心悸——湿热痰瘀积滞,肝心脾肾亏损
治则:益气养血,健脾宁心,除湿热,化痰瘀,凉血熄风止痒
处方:黄芪30, 丹皮9,泽泻10 克,车前子10,党参30, 茯苓30, 丹参30 ,赤白芍各15 ,白术10,猪苓15,桃仁10,红花10,当归10,地龙10,乌蛇10,紫草皮10,姜黄10,淮牛膝30,川芎10,【剂量单位为克】。
二诊时患者已明显好转。现患者服用中药丸药已3个月,已无任何明显症状,3个月来血压3天复查一次均正常。


编辑——真人无奈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真人无奈
9
 楼主| 真人无奈发表于 2014-9-21 20:0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4-10-6 12:49 编辑

十三期电子书录用2[http://www.jcys120.com/thread-8531-1-1.html
风湿病案
作者:竞岚

患者,男,44岁。
三月前因感冒后遗留腰及四肢作痛,近月来加重。
接诊时,患者头晕痛,面红耳赤,口燥苦干,舌红苔腻黄,呼气自觉灼热,腰及四肢作痛,不利屈伸,呻吟不能安卧,发热汗出,日埔至夜尤重,小便黄涩,大便不爽,脉相洪数。

1.辨证
2.治法:
3.处方:

zhaowuzhou
1.辨证:着痹(湿热之证)
2.治法:渗湿通经活络为主,佐以健脾之品。
3.处方:
薏苡仁 30g 苍术30g 羌活12g 独活12g
防风 12g 川乌 6g 麻黄 6g 桂枝 9g
当归 12g 川芎 9g 生姜 9 g 甘草 6g

上善细辛
风湿热证
祛风、滋阴清热、利湿(渗湿)
防己、威灵仙、生地、枸杞子、菊花、女贞子、独活、桂枝、金银藤、秦艽、茯苓、薏苡仁、甘草、虎杖、白芍、地骨皮。

幽冥鬼手
湿热痹.
口干发热汗出脉洪,阳明气分热证备;腰及四肢作痛,不利屈伸,小便黄涩,大便不爽,舌红苔腻黄,热夹湿邪痹阻筋络肢体。
偏于湿者为着痹,以肢体关节疼痛沉重酸胀,重着不移为特点。个人认为本病例介乎于热痹与着痹之间。热重于湿,为湿热阻痹,非湿盛着痹。
治则: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处方:金匮白虎桂枝汤+四妙散化裁。
用药:生石膏 知母 黄柏 苍术 薏米 茯苓 桂枝 (秦艽 忍冬藤 络石藤 )。

梁生
此症乃伤风后身体欠调,外有湿邪侵入腰肢,阻滞经络,故痛屈伸不利.。内有湿邪化热侵入肝胆及大肠,故面红耳赤,口燥苦干,大便不爽等症。湿热内蒸,逼津外泄,故发热汗出.;舌红苔腻黄,脉洪数,是内脏湿热之实症也。

治法:内清湿热,外舒经络。龙胆泻肝汤加味:
龙胆草20g 黄芩18g 枝子15g 生地20g 车前子10g 泽泻8g 木通8g 当归10g 柴胡10g 割根12g 甘草6g 秦艽10g 威灵仙10g 牛七10g 骨皮9g 桑枝15g 络石藤15g

幽冥鬼手
需要在这说明一下的是,大家不要看我在4楼写了个阳明热证备,就认为本人认定此证是阳明气分证,在这不过是阐述病机过程的一部分而已。总体阐述的结果还是证属湿热。希望不要断章取义。

竞岚
辨证:风湿郁久化热
治法:拟先清热为主,佐以疏解利小便
处方:杭芍18克,丹皮15克,山栀15克,黄连9克,黄芩15克,黄柏12克,大黄9克,知母12克,滑石30克,秦艽12克,威灵仙15克,牛膝15克,防己12克,木通12克。 三剂,水煎服。

编辑——真人无奈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78013
10
78013发表于 2014-10-2 12:07: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人无奈 于 2014-10-6 14:18 编辑

第十二期电子书录用5 "脾家实,腐秽当去”与临床应用

作者 松林晚风ZSRHB

http://www.jcys120.com/thread-635846-1-4.html
《伤寒论》278条云:太阴寒湿,在脾气充实之后,可以将体内的寒湿秽浊之邪祛除自愈。《伤寒论》还提示:邪在阳可以从汗而解,邪在阴可从利而解。证之临床有许多兼有脾虚湿滞的疾病,应用健脾除湿的药物之后,可出现腹泻现象,然而继续服药,则腹泻逐渐减轻,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现在学了《伤寒论》才知道那是好事,是驱邪外出的表现,不过当时有点尴尬。比如曾经治疗一位类风湿炎的患者,用了祛风除湿,健脾益气的方剂后出现了腹泻,患者不敢再服,经劝说后服第二剂,腹泻减轻了,第三剂就没有出现,还有二例慢性肠炎的患者在服用了健脾益气除湿的方剂期间反而出现腹泻加重,但继续服用则逐渐痊愈。因此,在临床上我们遇到脾虚的患者,必须先给他说明,以防出现腹泻,使患者惊慌。中医还有一句“药不眩暝,厥疾弗廖”可见在服中药出现副作用时,并非都是坏事。

HN007

通因通用,临床辨证是关键。

松林晚风ZSRHB
“通因通用”云何?若是“通因通用”,则是指因实证而导致大便泄泻而采取通泻的一种治疗方法。而本文所指的是素体脾虚体质而有湿浊内存倾向的患者,他们的大便尚属正常,具体机理请参阅熊曼琪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参考丛书《伤寒论》第518页“太阴寒湿发黄”倒数第4——7行。

心态平衡
感谢分享,“邪在阳可以从汗而解”,伤寒论里说过吗。我觉得欠妥,是太阳还是少阳还是阳明呢,太阳才可汗解,如果是少阳可要禁汗的,应该用和解法,如果在阳明,那可要用清法,或者下发法分别对待,相互学习,莫怪我吹毛求疵哟。。。。。。。。

松林晚风ZSRHB
“邪在阳可从汗解,邪在阴可从利解”伤寒论原文并无此语,但是郝万山教授在讲课时曾多次提到这句话。他说:阳明病也有表证,也有里证,在做阳明病小结时就有:邪在经脉——葛根汤,桂枝汤,麻黄汤——阳明经表证。并举《医宗金鉴》:葛根浮长病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疼鼻干卧不宁。经文:234,235,240条均有“阳明病........可发汗,宜发汗,宜麻黄汤,宜桂枝汤”的字样,还有”与小柴胡汤。。。身濈然汗出而解“的句子,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这不都是“邪在阳可从汗解”的明证吗?是从汗解,不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而解。勿曲解。

心态平衡
麻黄汤,桂枝汤我觉得只是太阳病之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方,我也承认郝万山教授在讲阳明病有表证时,也就是邪在经脉时用葛根汤,桂枝汤,麻黄汤,但好像不是仲圣本意,阳明病的表证邪在经脉时,其实分明邪还在太阳,当然还用麻黄汤或桂枝汤,郝老只是从理上细讲而已,临床上没有一个人会把麻黄汤用于阳明病就是道理,不过汗解不等于发汗我很赞同。谢谢同仁指点,相互学习!

松林晚风ZSRHB
由于疾病的各个病理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因此就有了阳明兼太阳病。对于阳明初受外邪,以太阳病为主时,仲圣云:“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和“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既然冠以阳明病,就很可能有大便不通等阳明病的表现,不过表现轻微,而以太阳病表现为主。你说是太阳病吧,它有阳明病的表现。通过发汗,不但太阳病好了,而轻微的阳明病也好了。这就提示阳明病也有用汗法的时候。不应当片面认为阳明病只有清,通二法。当否?请斧正。

心态平衡
同仁的伤寒论学得不错,向你学习,感谢分享,“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这里的阳明病我觉得仲圣在作鉴别,或者是错简,临床上出现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当然是太阳的桂枝汤。怎么会考虑阳明呢?234条也同理,请斧正。相互学习!

松林晚风ZSRHB
首先向您学习。纵观太阳篇,仲圣有“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50)的明训,为什么在234条却出现“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之语。我认为此条应与208条互勘。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若汗多,微发热恶寒,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可见234条,"阳明病,脉迟“并非是“鉴别或错简”而确实是阳明,太阳并病,并不是单纯的太阳病。脉迟为邪结之象。阳明初病,邪结未甚而又兼太阳表邪为主。故仲圣说“可发汗”,阳明之邪亦可随汗而解。当否,请斧正。

心态平衡
感谢分享,相互学习,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是说太阳阳明合病我还勉强支持,但太阳证一定大于阳明证,或者欲传阳明证,这里的脉迟是汗出多精液损伤所致。如果说是阳明,一定还兼有口渴口干或者大便秘等阳明症状。我觉得这条应该这样读:(太阳中风),微恶寒者,脉迟,汗出多,(欲传)阳明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意思是说刚有点阳明的征兆,太阳表证还不解,当然就有桂枝汤解表,表证去了,汗不多出了,津液自复,所谓的阳明病也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

松林晚风ZSRHB
你好,向您学习了。基本同意你的观点。但是,你说234条:阳明病,脉迟,这里的脉迟是汗出多精液损伤所致。余不敢苟同。纵观太阳篇,有“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之训,在这里的“迟”必是迟而无力,是营血亏损,所以不可发汗。而这里的“阳明病,脉迟”之“迟”必是迟而有力,是邪结之象。邪结是阳明之邪结,结而未甚又兼太阳表证为甚,所以才“可发汗”。“阳明病无表证者,可下,有表证者,则不可下”(尤在泾语)。

心态平衡
《脉经》释象:“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又说“缓与迟相类。”故迟脉为缓之又缓,是脉率最缓慢者。《辨脉法》云:“其脉沉而迟者,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故迟属阴脉类,为阴结之象,主寒湿在里。
这里的迟我觉得不是楼主说的“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我们以方测证,仲圣既然用了桂枝汤,我们就应该想到营卫不和证,阳浮阴弱证,:“伤寒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 阳浮阴弱就是由于津液不足证的表现,桂枝汤证精髓就是“阳浮阴弱”,
所以仲圣用桂枝 生姜 大枣 甘草 收敛浮阳,用白芍 生姜 大枣 甘草补充营阴,调和营卫之气血, 热就不发了,汗就不出了,也就不恶风了。收敛住浮阳,使表部的阴阳和合,也就起到了实表的目的,表实,汗自然不出,津液也补充了,可以抵御外邪来袭。病就自然而然的好了,中医之根本就是阳明的问题,而桂枝汤中的桂枝与白芍就解决了阴阳的问题 ,所以历代医家都把桂枝汤称为“方祖”,阴阳不平衡就是病态,调和阴阳就是治病,偏阳虚的加重桂枝,偏阴虚的加重白芍,桂枝新加汤,白芍的量超过桂枝一两,这时候调和的就是肌肉的阴阳;到了小建中汤,白芍的用量超过桂枝三两,那就是调和内脏的气血。 相互学习。请斧正。

松林晚风ZSRHB
我们讨论的焦点主要有二:(1)“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我支持是阳明,太阳合病,这里的“阳明病”并非错简,这里的“脉迟”并不主虚,是阳明病邪气初结之象,只有不虚才可发汗,也就是“强人伤寒发其汗”,如果象您所说本条“阳明病”是错简,是太阳病,“脉迟”是汗出多精液损伤所致,那么仲圣在太阳篇说“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这里“迟”才是营气耗伤之象,不仅是麻黄汤禁用,即使是桂枝汤也禁用。毕竟桂枝汤也是发汗之轻剂。应当本着“虚人伤寒建其中”原则用小建中汤,或桂枝新加汤。仲圣不会犯虚虚实实之戒。再者,“脉迟”也有寒热虚实之分。(2)。您说:阳浮阴弱是津液不足的表现,余不敢苟同。桂枝汤的基本病机是”阳浮而阴弱“,这里的阳浮是风伤卫,卫气浮盛于外,引起了发热”阳浮者热自发“,阴弱是相对于浮盛的卫阳来说,营阴相对不足,并不是津液绝对不足。从“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这段看,卫气浮盛于外是主要方面。所以用桂枝发散卫分之风,白芍滋阴敛营。这也包含着”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的道理。使阴阳达到一个新的动态平衡。当否,请指教。

阿龙军哥
也觉得“邪在阳可从汗解,邪在阴可从利解”,的说法欠妥。这里阴阳各有三,准确地说应该是太阳和阳明兼病,当然可以用汗法。如果只是阳明病,甚至是阳明腑实证,恐怕汗解只会徒增病情。所以“邪在阳可从汗解,邪在阴可从利解”说法欠妥。
再说“邪在阴可从利解”,请问脾胃寒湿是利好还是温化好呢?分析问题还是像分析文章一样,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章。

松林晚风ZSRHB
邪在阳可从汗解,邪在阴可从利解”是说邪在人体的表浅部位可以因汗出而使邪气有外排之机,邪在里可以随下利而有外排之机,并不是说:邪在阳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邪在阴可以用通泻的方法治疗。这是我理解郝万山教授所说的“邪在阳可从汗解,邪在阴可从利解”的意思,也就是说,邪有外排之机,可就近外出。从伤寒论原文中不难理解。

心态平衡
桂枝汤的阴弱是精液相对不足也好,还是绝对不足也罢,都是津液不足吧! 我觉得在表层的津液不足就用桂枝汤补之,如果再深一点到了肌肉的津液不足就要用新加汤补之,再深一点到了脏腑仲圣就用小建中汤补之,都是桂枝汤加重补精血的芍药或者饴糖滋养津血,所以桂枝汤的立意是旨在通过扶助营气以和卫气,从这个角度讲它应是一个滋阴之剂,是以补充津液为主的方剂,所以这里的阴弱就是精液不足证。
当然桂枝汤的立意不单单是补阴那么简单,还要通过桂枝,生姜还要热稀粥辛甘性温之品振奋脾气,助其气化,这样一散一收,一热一寒,一上一下,才能完成其调理阴阳,气血,气机升降的功能。来发挥它振脾气,益营阴,培汗源,和卫气的发汗解表的作用。相信学习,请斧正。

爱好中医
看到松林,心态,阿龙各自的观点,各有高见,可见都是有一定功底的同行,“邪在阳可从汗解,邪在阴可从利解”这句话,我理解如下:其重点在阴阳上,这里的阴阳当为广义的阴阳,不仅是指的伤寒里的三阴三阳,故而作解时,阳当为病位表浅,阴当为在里来讲,这里的汗解不是指的用汗法,指的因汗出病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在伤寒,温病,及有的内伤杂病兼外感的都可能会因汗出而病解,说明汗解只是邪气的一种出路而已,并不能把它局限在伤寒,温病中。再说在辩证中没有绝对的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能分析到这个层次我想诊病时也许会减少误诊吧,浅见,望指正。






第十二期电子书录用9 http://www.jcys120.com/thread-666271-1-2.html
各位中医老师快看看,这个药方有点怪
作者 1357924680

最近看到一个药方有点怪,方药如下:生地30克、玄参9克、麦冬9克、生甘草10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紫草15克、板蓝根15克。每天一剂,水煎服。生地、玄参、麦冬是著名的增液汤,用于阴虚火旺、津液亏损或脱水后阴液被劫等症。而大量薏苡仁、土茯苓是常用于湿盛之体、利水渗湿之用,这些药凑一起不是特别矛盾吗?学中医的人都知道一个道理:滋阴可以助湿、利湿可以伤阴。既然湿盛何须增液?既需增液何需利湿? 所以我对这个药方有几个问题很困扰,1、这个药方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成立?2、这个药方是干什么用的?3、滋阴增液与渗湿利水同用合理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老师们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探讨,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期待看看各位老师的见解。。。。。。。我们一起探讨正确答案。期待各位老师不同凡响的一面!

NIANG

只要对症,可以用,没什么不合理之处。

wangshenjila

中药方剂的配伍古代讲究君臣佐使的严谨配伍方法,现在中医配方只要患者服用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能减轻症状就可以用,不完全存在什么合理不合理。

thytqlzhs

这个方子是正确的。临床上花柳病上常用。你有点不明白的话。看看中医外科梅毒的治疗时。你会发现这个方子是多么的好。

无奈抹布

增液类似现在补液.利水类似现在的利尿,新陈代谢排毐之意并不予盾,愚见.
在这里土茯苓,板蓝根,紫草。薏苡仁是取清热解毒之效的。他们对梅毒是有特效的。

心态平衡

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证是该降火呢还是温寒呢,同样的道理,中医照样可以处理得天衣无缝,原因在于药有归经的道理。个人愚见!谢谢指点!

清风潕痕

这个方一般用于扁平疣,寻常疣等病毒性皮肤病。至于补阴与利湿同用,泄的是体内的水湿邪气,补得是人体需要的阴津,比如在临床中给一个病人既利尿,又要给他补液一样道理。再比如给一个糖尿病人治疗既要用胰岛素,又给他输葡萄糖。。。。。。。

任梦飞

首先,这个方子并不是增液汤加味,虽然药味和增液汤相同,但是用量完全不是增液汤的用量,增液汤以玄参养阴生津,清热润燥用量最大为君,麦冬滋液润燥,生地养阴清热为臣,三味相配,共奏激液润燥之功,其用量为玄参一两,麦冬生地各八钱,从用量上来看,方中虽然和增液汤的药味相同,但绝对不是增液汤,就像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药味相同,用量不同功效就大不相同,看到药味和某方相同便认为是某方是大错特错的,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就如同修房子一样,房子是砖、瓦、钢筋、水泥、木料等建筑材料筑成,但具体到要多少砖多少钢筋水泥之类的建材,那就需要专业的建筑预算师才能计算出来,我们看病开方也是一样,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分清病情就等于决定要建什么样的房子,治疗方法就等于建筑图纸,选方就等于建筑这样的房子需要哪些建筑材料,用药用量就等于精确的建筑预算,多了浪费,少了房子建不起来,选方用药用量就好像建筑预算一样,是治疗的关键一环,所以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丝毫不是夸张,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一个方子的的用药用量来分析出这个方子的功效和主治,这个方中用量最大的是生地,苡米和土茯苓,其次是紫草和板蓝根,再其次是甘草,最少的是玄参和麦冬,按量大为君,其次为臣,再其次为佐使的原则,生地味甘,苦,性微寒,入心肝肾经,功效养阴生津,清热凉血,质润降泻,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排脓、除痹、利水的功能,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经;胃经;脾经。功能:解毒,除湿,利关节,主治: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疗疔疮,痈肿,瘰疬, 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从这三味药来看,其主要目的是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利湿消肿,生地取其清热凉血,苡米取其利湿,清热排脓,土茯苓取其解毒,三药合用共为君药,紫草,板蓝根均有凉血清热解毒功效,加强君药凉血降火,清热解毒之功,为臣药,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目的为防止清泻过度而伤正气,为佐药,玄参麦冬养阴润燥兼清热,反制薏米土茯苓利渗过度伤阴。为使药。从全方来看,对湿热并重的复发性疱疹是有良效的,但绝对不能千篇一律,中医讲究有是证用是药,不能用西医的病名和思路照搬!

1357924680

谢谢几位老师的关注,这个方子其实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皮肤科李广瑞老师,用于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的方子,我发现这个药方比较独特,比较新颖,在中医疗法上是一个范例,所以拿出来给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它的功效是养阴、清热、利湿。有几个老师的补充和指教,让我受益匪浅,谢谢老师。


编辑 老钟医

第十三期电子书录用3 抽动秽语综合征——瘈瘲案
http://www.jcys120.com/forum.php ... &fromuid=189606
[病例] 抽动秽语综合征——瘈瘲案
真人无奈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发生于青少年期的一组以头部、肢体和躯干等多部位肌肉的突发性不自主多发抽动,是神经-肌肉疾病的病理现象,表现为横纹肌的不随意收缩,同时伴有爆发性喉音、或骂人词句为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典型表现为多发性抽动、不自主发声、言语及行为障碍;可伴有强迫观念、人格障碍,也可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中医对瘛疭作了较为完善的解释,如清叶桂述吴金寿校《医效秘传》 [卷之二 伤寒诸证论] :瘈瘲 瘈者,筋脉急也。瘲者,筋脉缓也。急则引而缩,缓则纵而伸,或伸动而不止,名曰瘈瘲,俗谓之搐是也。然瘈瘲者,风痰也,故癫痫则瘈瘲焉。虽不能直观的描述和本病有关,但其发作时的横纹肌的不随意收缩,和瘈瘲的表现伸动而不止极为相似,近期偶遇一例,在我处治疗。现介绍如下:
李XX,男,7岁,就诊日期:2014-6-8
患儿从2012开始发现有口吃现象。2013年被狗撕着裤脚把孩子绊倒后出现摇头,翻白眼。于2014-3月份因孩子顽皮被其母教训恐吓后发现肩臂上肢不自主抖动,其后逐步加重,频繁发作,间隔10-20分钟不等发作一次。就诊时可见发作时的表现,耸肩抬臂,没有出怪声,挖鼻孔、挤眉弄眼,呲牙咧嘴,磕牙,出怪相,多动。平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差,课堂坐立不安,写字手发抖,意识清楚,爱看动画片,边看边手舞足蹈。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时加重,精神松弛时减轻,在晚上睡觉时候没有症状。4岁入幼儿园、从小班、中班、大班。现在在学前班。学习成绩差,吃饭不挑食,发育正常,身高:125cm,体重:29kg,头围:52cm,胸围:65cm。舌红少苔,脉象无特殊。
既往史:2011-6月作过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家族史:无特殊。
中医如何辩证?如何治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脑电图检查报告单.JPG (46.32 KB, 下载次数: 0)

头部CT检查报告单.JPG (53.24 KB, 下载次数: 0)

lrl0701
我首先想到的是多动症和癔证。
还望老师指点迷津!

雾锁云山
按多动症治疗

dz_1860
李XX,男,7岁,就诊日期:2014-6-8
患儿从2012开始发现有口吃现象。2013年被狗撕着裤脚把孩子绊倒后出现摇头,翻白眼。于2014-3月份因孩子顽皮被其母教训恐吓后发现肩臂上肢不自主抖动,其后逐步加重,频繁发作,间隔10-20分钟不等发作一次。就诊时可见发作时的表现,耸肩抬臂,没有出怪声,挖鼻孔、挤眉弄眼,呲牙咧嘴,磕牙,出怪相,多动。平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差,课堂坐立不安,写字手发抖,意识清楚,爱看动画片,边看边手舞足蹈。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时加重,精神松弛时减轻,在晚上睡觉时候没有症状。4岁入幼儿园、从小班、中班、大班。现在在学前班。学习成绩差,吃饭不挑食,发育正常,身高:125cm,体重:29kg,头围:52cm,胸围:65cm。舌红少苔,脉象无特殊。
既往史:2011-6月作过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家族史:无特殊。病历复制,好回复。本例患儿,从 体重,头围,胸围 看明显 超出正常标准,中医理论 常谓幼儿生长发育迅速,为纯阳之体,因其生长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有余便化火,加之后天调养不当,常致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日久聚而成痰,上蒙清窍,而致神机不利,再加上精 神刺激,故有以上临床表现。症属 痰热内扰,蒙闭清窍,治宜 清热化痰,开窍安神为法。处方 ,沙参7g,黄连2g,竹茹3g,石菖蒲5g,远志5g,龙骨12g先煎,法夏5g,陈皮5g,江虫5g,全蝎3g,钩藤10g后下,一日一剂,分两次服。不当处望同行指点。

心态平衡
真人兄的病例好像四诊不太全哟,比如汗出?大小便?单从舌红少苔我认为本例可以诊为虚热津亏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治病如狂,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地黄汤主之,方中重用生地黄滋补真阴,凉血养血为君;防己善搜经络风湿,兼可清热为臣;防风、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疏风为佐;甘草调补脾胃,和协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滋阴凉血,祛风通络之功。 还可以合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补脾和中。
临床上 抽动秽语综合征如果从中医辨证分型,还有肝郁脾虚的逍遥散证,营卫不和的小建中汤证,痰饮内阻的温胆汤证。。。。。。
还可以加木通、竹叶取导赤散之意清心利水养阴。同仁斧正!

一痴
远志 天竺黄、生地、丹皮、蝉衣、双勾、栀子、辰砂、茯苓、珍珠、琥珀、如大便硬加生首乌。

真人无奈(回一痴的话)
处方具体用量是多少?特别是辰砂、儿童每次用多少?多长时间?总量用到多少?请赐教!


一痴 (回真人无奈)
辰砂我一般用辰茯苓,入煎剂时,小孩一分还是受得住的。

真人无奈
分析:本证的特点以肢体抽动以多动为主要表现,病位主要涉及心、肝、脾、肾。心主神志,白天阳气亢盛,心阳外越不能自主故发作频繁,夜晚入睡,心阳潜藏,故发作减少。肝主筋,为风木之脏,主动。肝肾阴亏,筋脉失养而发瘈瘲,脾为生痰之源,怪病多痰,顽病多痰,风痰互扰,病时发时止,无端无休。恐伤肾,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小儿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惊恐是在整体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促成、诱发本病。治疗以育阴潜阳,清心化痰为法。
中药处方:沙参10g麦冬10g百合10g知母10g生地10g鳖甲10g丹皮10g栀子10g黄连10g钩藤10g半夏6g陈皮6g茯苓10g胆南星6g龙骨20g牡蛎15g珍珠母30g甘草6g 水煎两次分服,两日服一剂。三剂。
这是一个月之前的处方,服药三剂后极少发作。家属认为过两天会自动好,停药。本次发作是其母体罚恐吓后发作,效不更方,找到前方,照方取药,服法同前。患者今日来诊:舌质淡红,苔薄白,出汗正常,即剧烈活动后出汗,熟睡后亦无盗汗,两便调,抽搐多动发作依旧。......看了大家的分析,思酿良久在原方的基础上去知母、鳖甲、丹皮,采纳亦痴顽老师方中辰砂、琥珀两味继服三剂,嘱咐:避免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精神刺激,一周后复诊。



编辑 保命堂主





第十二期电子书录用10 http://www.jcys120.com/thread-669111-1-1.html
产妇发热汗出案
作者 心态平衡
今天早上的病例,家属来电,产妇发热汗出,要我去看看,考虑到医疗风险,本来我已经好一段时间没有出诊了,但由于老顾客又是乡里乡亲,再加上我们农村产妇不能出门的风俗,不好推辞,还是提着输液药具去看看了。对于基层的我们想不出诊还是身不由己啊。

病人是产后20天,由于天气太热,时常出入空调房间的原因,突发感冒,昨天6-7时发生头痛关节痛,到晚上10时左右恶寒发热,自己测体温39.5,多喝开水后,汗出热不退,一早来电求诊,上午9点半时出诊的,一进门就看到产妇不停在擦汗,还说口苦口渴多饮,量下体温又是39.5,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我的印象马上想到白虎汤证,但把把脉象不太支持,左右脉都沉数弦,唯寸脉独微浮,也许是产后汗出过多而引起的体内津液不足吧,又详细询问了患者,量量血压正常,说汗出后有怕冷,这就是恶风了,我又马上想到桂枝汤了,问一下,颈项是否疼痛,患者肯定的回答了(颈项强痛),还说头和全身关节也特别痛,腹诊也没有明显不适,唯左上腹稍微压痛,大便三日不行,但不太秘,小便多,纳眠都可,舌红苔薄白,(有图),太阳中风阳明少阳都有表现,考虑到三阳合病,桂枝汤合白虎汤合小柴胡汤加减花裁,治应解肌祛风和营卫清里热,为了患者好得快,还是中西医结合,10时开始输液,1 生理盐水250毫升加曲松钠4克,2 5%葡萄糖250毫升加生脉注射液40毫升,3 甲硝唑100毫升,为了减轻点疼痛,另外即服一粒安乃近,12时病人好转,中药处方

桂枝10 白芍20 生姜15 炙甘草6 大枣4枚 柴胡15 黄芩10 生石膏50 党参10 黄芪15 白术10 防风 10 单位为克,水煎服,1时开始服第一服第一煎, 考虑到汗出太多再合了玉屏风同煎。

3时病人家属又来电说,产妇体温又升到39.8度,汗出、关节痛、头痛不减反重,真是莫名其妙,嘱咐其把第二煎再服,看看服后反应再说,是什么原因呢,也许不对症吗,迷茫中,速发帖向各位同仁求助,谢谢指点!
有图未上传

wangshenjila
请楼主分析一下,会不会是输液反应,服安乃近出汗身体缺水,要补水,退热,注意虚脱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产后身体虚弱,以物理退烧为好。

帮主
对于中医中药如何治疗这个病人,本人实在是摸不到门道,但是可以从纯西医的角度来对于这个病例做一分析。
1.产后20余天是身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时期,如果受凉情况下极易受到病原菌感染,这种感染的病原体包括外界和寄生于上呼吸道中的微生物,无论是哪一种感染方式,一般以病毒性疾病最为常见;
2.产后20余天产科的恶露未尽,也有可能发生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大肠杆菌最为常见,病人往往表现为高热汗出,妇科检查一般会有阳性体征发现;
3.正常情况下,高热汗出后体温下降,这个产妇高热39度伴大量汗出口渴,说明患者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邪不压正,才有可能出现汗出但高热不退的反常情况;
4.治疗以抗感染,支持,对症,同时可以给予中医中药。

欢乐每一天
看了楼主的医案和临床治疗,我有几点不懂,请指点
1:楼主研究过伤寒的剂量么?太阳少阳合病选柴胡桂枝汤,而不是桂枝汤加小柴胡,剂量不一样,柴胡桂枝汤柴胡用多少?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十二。
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洗,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汉代一两折合15g,也就是柴胡60g,柴胡15g只能疏肝而不能退热。楼主桂枝和芍药的比例也不对,芍药酸敛,如果芍药用量大于桂枝不能发汗祛邪。
2:患者为产妇,气血不足,津液亏虚,所以即使有阳明经症也要用白虎加人参汤而不是白虎汤。
3:楼主看看生脉饮的说明书,感冒期间不用,因为五味子酸敛不利于祛邪外出。


136
本为产妇,体虚待复,空调所为,寒受发热。与用药无关。老法,顾头,捆足,祖宗留下的老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仍俱现时意义。无血检常规检验,不能定为炎证。可能还有它因。浅见。

心态平衡
感谢同仁指点,白芍加倍我是考虑到白芍能柔胫养血收阴止痛之功,方中我加了党参也有取白虎加人参之意,输生脉是考虑到患者汗出太多气阴俱伤之故,批判有理,愿意接受!

亦痴顽
桂枝新加汤加少许芩柴石育

lrl0701
要我说,霍香正气水一个就行,量稍大一点,两天为限。你说的太阳,阳明,少阳,之类的,都有,那用什么呢。我观舌苔,一般很准的。她的舌苔,前面淡红,没有瘀点,中间白厚有瘀点,很明显的。中焦虚寒,你摸的脉像上支持了呀。
前两天,我孩子的舌苔就是这样的,中间白厚兼有瘀点。当然那个方药在这里不合适。中医要从内而外,内合则外安。舌苔明显说明中焦有问题。温化中焦水湿。霍香正气水在这方面还是不错的,解表化湿。
至于大便干,产妇身体整体是虚的,可以用增液行舟法,或是不用也行,待身体回复点了,大便自然会好的。我觉得就是中焦虚寒,兼病人时常出入空调,现在有个说法,就是空调综合症。5楼说是产生中暑,我有点赞同。
我觉得单用霍香正气水,一次三支,一日三次,两天为限。别的都可以不用,唑林,和甲硝唑,玉屏风之类的,我觉得不合适。
可以百度一下它的成分,我觉得非常合适。

136
看舌像,真有寒过作热的现像。寒之过,湿热存.
中暑的机率几乎不太可能。不出室劳作,单为治病也不是远途拨涉。…………

未悟道
这种病人 ,中药我无话可说。
1,产后20天,发热,当然要首先警惕产褥感染。这样高的体温,产科妇科感染必然有其体征可见。
两个指征:一是下腹部有明显压痛,范围可以涉及整个脐下所有的下腹部,必然伴有反跳痛。只有轻度压痛者,没有反跳痛,不考虑盆腔感染。
二是,原有的恶露未尽者,量和质明显增加,改变。已经恶露干净的,必然见到阴道分泌物。一般不需要妇科检查,仅靠问诊即可排除。
理由是,如果是子宫内感染,必然阴道分泌物增多。如果不是以宫腔为主,是以盆腔为主,必然可以见到腹部的显著压痛,程度不同的反跳痛。看你说到腹诊,说明你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至少目前不考虑妇科产科方面的发热。使用头曲4.0和加用甲硝唑已经说明你很重视这个问题。
2,最为常见的是上感。可以伴有咽痛,也可以仅仅是咽痒不适。这种可能性最大。即使使用了抗病毒药,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退热。我的常规处理,一步如你使用的头曲,一般预防感染2.0足矣,该药最大的特点是体内半衰期长。第二步,我习惯使用“清开灵”5%的糖250ml 加入30ml. 没有有些同行说的产后不能用凉药的问题,因为是输液,不是口服,是中药制剂,不是中药汤剂,毕竟不同,至少十几年来我是这样用的,也没有一个需要送医院的病例。如果,不放心清开灵,可以使用“炎琥宁”80mg; 4支;加入250ml糖内;这样的话,就需要加一步利巴韦林针剂输液啦。
3,上述步骤,毕竟不能当时降温,所以,我的办法是,在病人或者病家,比较急躁的情况下,临时用扑热息痛片,比安乃近安全些,大约可以维持3-4小时。在下午5时以后使用一片“尼美舒利片” 0.1克,口服,降温时间可以持续到次日清晨,一般维持12小时左右。
但是,解热退热药,毕竟是临时使用,对疾病恢复害多利少,只是临时的办法。傍晚吃药的好处是,夜间病人可以较好地休息,有利于次日精力恢复。第二个好处是,不影响次日上午的体温观察,如果输液见效,次日体温升高时间延后,提示病情稍有好转。如果在药后体温没有降至正常的时段,或者没有维持到12小时左右,提示第一天的输液没见到效果,需要重新评价一次诊断,看有没有新的体征和症状。当然病毒性上感,不是都能一天见效。特别要注意询问,平时感冒的发热持续时间,如果一般感冒持续时间较长者,本次也容易延长退热时间。
3,曾经有一例产后发热持续6天。但是所有可能都想到,也只能诊断为上感。但是半年后发现该病例的胆囊被结石堵塞满满的,虽然当时曾经进行过这方面的腹诊排查,还是不知道是否与此有关。

真人无奈
看了楼主的帖子,就是一个产后郁冒,从时间一天来看没有发展到少阳、阳明。
患者四诊特点:
1、产后20天,气血虚弱,多汗津亏,便秘。——发病的基础。
2、暑期天热,因热求凉,出入于空调房间,突发感冒。——病因风寒袭表。
3、恶寒发热,头痛关节痛,口苦、渴欲引饮,汗出热不退,身大热(恶寒发热,应该有身热近衣被),口大渴,大汗出。小便多,纳眠均可——主要临床表现;
4、左右脉都沉数弦,唯寸脉独微浮,舌红苔薄白。
辩证:产后气虚津亏,暑期天热,因热求凉,出入于空调房间,突发感冒。夏季多暑,暑多夹湿,寒湿相搏,表邪郁闭,恶寒发热,头痛关节痛;汗出津亏而口渴多饮,湿性粘腻,不易速去,虽汗出而热不退。左右脉都沉数弦,说明里虚寒而兼表郁热。唯寸脉独微浮,舌红苔薄白说明病位在表在上部。
证属:虚而兼表,治疗我觉得发病时间短,病邪在表,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先解表,后救里,解表宜人参败毒散作汤剂。减少羌活、独活的量以防发散太过。不咳嗽去前胡加香薷。发散扶正匡邪,益气解表散邪滞,散风祛湿疏经络。
方药:人参10g柴胡15g桔梗10g川芎10g茯苓10g枳壳10g香薷10g羌活6g独活6g甘草6g 水煎服。一剂。
可能有人会问:发汗会不会更伤津液,犯“虚虚之戒”,答曰:有病病当之!若表邪不除,反复发热日久反生它变。

爱好中医
1 你这个舌象我看怎么中间好像是薄黄苔呢?是我电脑的问题吗?2 你这个方的桂枝与白芍的搭配量有点不对头哟?为什么要用桂枝汤呢?3 你的玉屏风散用得有点牵强,4柴胡与黄芩的比例也不太对?个人认为而已。

陆小凤
要注意甲硝唑的问题,孕妇和哺乳期禁用。

lrl0701
我没有超版说的这么有条理,但大意是一样的,不过在治疗方向上有一点点不同。
方药:人参10g柴胡15g桔梗10g川芎10g茯苓10g枳壳10g香薷10g羌活6g独活6g甘草6g 水煎服。一剂。(这是你的方药)
你方子益气祛风活血解表,而化湿不足,我的目标是只指中焦虚寒,湿郁化热的问题。
关于你后面的用量是一剂,我很赞同,病人这种情况,走着看着,不能一开好几副药,那样不合适的。
虚人感冒人参败毒散,这是可以的,但病人的舌像,明显中焦虚寒化热兼有瘀点,有人说是黄苔,也承认有点,但不是太黄。
面有人说不像中暑,我觉得中暑不仅仅出现在大热天在田里体力劳动之后才会有的,像这种大汗出,大热,脉不是洪大,而关迟皆沉等特点,我觉得病人的主要矛盾还是中焦虚寒的问题,因为天太热,病人常出入空调房间,所以这种情况我觉得和中暑的情况相似,我也称为中暑,仅用霍香正气水,解表化湿,不解热,而热自解。
像这种情况,小青龙也可行一点,但产妇身体虚弱是根本,小青龙是麻桂芍细草干姜,六药皆是三两同,五味半夏各半升,八药组成小青龙,因里面有麻桂,加产妇问题,也可用,也可不用吧。
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来说,侧重于白虎加人参汤,但白虎汤类证又不太支持,白虎汤和四大证不全,脉洪大,汗大出,大热,大渴。脉像不支持脉洪大,说到底还是中焦虚寒的问题。所以不能用白虎汤,白虎类汤适应里面全是虚热像的。
而玉屏风也是一样,因为中焦虚寒兼瘀的问题,也不是太合适。
病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或说是空调综合症,或说是中暑症,或说是中焦虚寒,三焦不畅,热近汗越,出现的这种情况。
再加之病程时间不长,也就一两天的时间,所以病情还是比较清晰的。
说到头项强痛的问题,想到了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这两方子的区别就是桂枝加葛根汤没有麻黄,而葛根汤有麻黄,如果想和营卫的话,侧重于桂枝加葛根汤而不用葛根汤。
总的说来,桂枝加葛根汤和小青龙汤可以一试。但我还是侧重于霍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藿香正气水主要由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紫苏等中药组成,具有散寒化湿、和中祛暑的作用。该药简单,方便,一试便知。
和老师交流,言语有不当之处,还请谅解,我别无大意。因为只有和水平比自己高的人学习,才能进步很快的。

赤脚白衣
就是一个感冒就整的这么复杂,无论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都抗病毒抗炎对症治疗就可以了,虽说是中西医结合,你的用药存在问题,哺乳期妇女是禁用甲硝唑和安乃近的。


dz_1860
看楼主病历及治疗经过,心情有些紧张,产后感冒发热,又输液,又中药,一服后热还未退,心里就有发毛,这不是我们基层医生应有的心态,一个感冒,虽是产妇,只要观察生命体征稳定,大可不必慌张,发热,在输液后有部分患者退得慢,这是必然的过程,只要自己治疗方法得当就不必心急,中医治疗方药,我也不赞同产妇用石膏,这季节可考虑湿温,方中可加葛根 ,青蒿,白蒄等,临证要有掌握疾病发展,转归的判断,不能一剂还未见效就有改弦之意。

luopeisheng
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大便三日不行,产妇,气血不足,津液亏虚,有阳明经症用白虎加人参汤,或食西瓜(天然的白虎汤)!西医补液抗感染,即愈!

谢远志
看了大家精彩的分析,个人觉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还是维持之前的看法,现分析一下,有不对之处请大家同仁给予釜正,谢谢
分析
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因患者产后失血,津液亏耗,致使正气不足,出入空调,秦理疏懈,暑邪乘虚侵袭而发病。
依据:正值盛暑,起病急,以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为主要症状,则考虑产后中暑,虽然脉象不太支持,那是因为产时劳倦伤气,加上失血过多之原故?暑为阳邪,最易伤气,暑热侵入,热炽气分故身大热,暑热内蒸,伤津,迫汗外出则口大渴,暑热逼津液外泄故汗大出,汗多气泄则见汗后怕冷。热性炎,故头痛,暑多兼湿加上空调,寒湿相搏,故出现全身关节疼痛与颈项痛。由于血虚津亏,如“无水行舟”以致大便三日不行。
综上分析考虑为产后中暑。证属暑伤津气。
治则,清热解暑,益气生津。
方选清暑益气汤加减
拟方:西洋参9。石斛10,麦冬10,黄连3,竹叶9,荷梗10,粳米10,西瓜翠衣10,知母8,香薷9,滑石10,藿香9,甘草5(剂量单位:克)
注:暑邪为病,极易伤人正气,加多耗伤津液,亦可进一步发展传入营血,化火,化痰而致神昏,惊厥出现危机,应特注意?


基层医生网友 111.161.10.x
这病 首先是感冒之后的,其次 大便确有异常,但恶风汗出,太阳中风表虚证要明显一些,你没看看舌头那么宽 ,还有齿痕, 你把石膏用50克,现在的石膏都是打粉的,不是石膏渣滓, 所以古代用50克, 现代用20克足够了。 其次,因为是感冒后期导致的症状, 所以阳明气分热证, 白虎汤 ,不是首先方剂。 而太阳中风表虚的桂枝汤是,舌头中间又是黄腻的,舌色偏深,有郁热。 这个桂枝汤调和营卫可以搞定。
病分阶段治,你这一下子组合起来,不但分不清楚重点,反倒把重点丢失了。重点在哪里?重点在解决太阳中风,以及通大便上。 明白了吗?呵呵呵呵!

我写个处方 你参考一下:
桂枝15 生姜15 白芍10 甘草10 大枣3个 黄芪10 大黄5 肉苁蓉10 生地10 车前子10 (剂量单位:克)。 基本上2副内搞定。
这个处方首先是桂枝汤调和营卫,就具有解热敛汗的效果 。其次加黄芪,扶正气,加大黄、苁蓉。 为了通便泻火而不伤正气,加生地、车前子是照顾整个处方的寒热平衡。以及病人的热象舌苔以及胖大舌体所存在的水湿内停证。
看病真的不是你这么搞的 慢慢来 希望你可以进步。
孕妇体质差 以后尽量搞小一点 出了问题就麻烦了。


医,谁都不服!
石膏剂量有点大了,这病是感冒之后的阶段性症状 舌相只能做参考 症状是关键。
感冒之后又是一个关建中的关键。
桂枝汤主病。 不要怕热。

liulangdedao
看完楼主和各位跟帖,不禁笑了,凑巧的是前几天我偶然接了一个病人,和楼主所示相似,用方无数思路和诸位差不多,效果不佳,遂后请我父亲诊治,父亲只说产后失血何必发汗??须知汗血同源,你这治下来,病人身体也就跨了,遂出一方,两剂既愈,遂后有调整方子,予以温补调气血。以调先前发汗伤身太过。
方子就不写了,写了也是无用,每个病例都不一样,盲目照搬,还不如不写,但吧我们用的基础方和出处给大家,希望可以给大家启发
傅青主女科建议大家都读一下,有些方剂和思路感觉比中医妇产科这样的教材效果要好的多。
类伤寒二阳症(第十)
产后七日内,发热头痛恶寒,毋专论伤寒为太阳症;发热头痛胁痛,毋专论伤寒为少阳症,二症皆由气血两虚,阴阳不和而类外感。治者慎勿轻产后热门,而用麻黄汤以治类太阳症;又勿用柴胡汤以治类少阳症。且产母脱血之后,而重发其汗,虚虚之祸,可胜言哉!昔仲景云:「亡血家不可发汗。」丹溪云:「产后切不可发表。」二先生非谓产后真无伤寒之兼症也,非谓麻黄汤、柴胡汤之不可对症也,诚恐后辈学业偏门而轻产,执成方而发表耳。谁知产后真感风感寒,生化中芎、姜亦能散之乎!

加味生化汤:治产后三日内发热头痛症。
川芎          防风(各一钱)
当归(三钱)      炙草(四分)
桃仁(十粒)      羌活(四分)
一本无桃仁,有黑姜四分。
查刊本去桃仁。然必须问有块痛与否,方可议去。服二帖后,头仍痛,身仍热,加白芷八分、细辛四分;如发热不退,头痛如故,加连须葱五个、人参三钱。产后败血不散,亦能作寒作热,何以辨之?曰:时有刺痛者,败血也;但寒热无他症者,阴阳不和也。刺痛用当归,乃和血之药;若乃积血而刺痛者,宜用红花、桃仁、归尾之类。
另,白虎汤在产后或者失血后慎用,大家可以看看中医方剂学,用之大忌。重者可伤人性命。

心态平衡
感谢大家热情参与我的案例讨论,在此向大家说一声谢谢了。
昨天产妇3时病情加重,家属来电让我确实有点紧张,其实虚惊一场,考虑到体内寒气太重属其接着服第一煎第二服再加生姜4片,取新加汤之意,本来想党参换太子参,增强补津液的作用,由于相距几里路,加之怕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还是放弃了。如果没有降温属其每隔三小时一次,6时体温开始慢慢下降,10时测到体温37.5,各症状也明显好转,今天一大早测到体温37度,开始服第二煎第一服,没有输赢,也没有服西药,本来上午就想向大家反馈患者的情况了,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希望能有更多的同仁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上午的体温一般不能说明病情好转(有临床经验的同仁都知道),下午5时测到体温还是37度,头痛身体没有了,唯左乳有点胀痛,汗出还有(可能天气太热的原因吧)。各症状明显好转,基本可以下结论只两剂治愈产妇发热汗出案。如果有哪位同仁不太相信可以与我私聊给家属电话亲自去验证,疗效就是真理,谢谢大家!

编辑 真人无奈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